同性恋和性取向

杨小杰

<h3>现代医学界认为,同性恋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并非内心的扭曲,应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情感的发展。产生同性恋的原因: 1.生物本能:人类性行为是多元化的,本能的宣泄和外界的刺激所产生的渴求,是人性正常的需求。在缺乏异性的环境中,如军队、监狱等,性爱是一种满足性欲的取代行为。 2.遗传因素:携带有同性恋基因的个体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易于发展成同性恋细胞。这就说明,同性恋的性取向有70%是遗传基因所产生的结果。 3.性激素影响:胎儿的大脑受何种性激素的影响,决定了个体细胞未来的性取向。如果男性胎儿未得到睾丸激素的影响,而是受到母亲卵巢的雌激素影响,男性胎儿大脑就会女性化;女性胎儿如果受到睾丸激素的影响,女性胎儿大脑也会雄性化。</h3><h3>&nbsp;</h3><h3>同性恋者都需要心理咨询吗?</h3><h3>&nbsp;</h3><h3>通过对一些同性恋心理咨询案例的了解发现,因为同性恋而进行心理咨询者的心理障碍并不在于他们的性取向,而是对社会和周围人压力的恐惧和害怕,从而产生焦虑等情绪困扰,无法摆脱,从而求助于心理咨询师。 那些既能够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性取向,又能够坦然面对社会压力的同性恋者,其实他们的心理可以说是健康的,没有必要进行心理咨询。</h3><h3>&nbsp;</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同性恋者易发生哪些心理问题?</h3><h3>&nbsp;</h3><h3>同性恋爱中的心理困惑要比异性恋复杂,往往牵扯社会的、家庭和个人内心期望等多重因素: 首先,同性恋者在面对自己时多是自责和愧疚。同性恋者往往会极力掩盖自己的同性恋行为,这样自我、家庭和社会就在这一问题上形成对立,在这种环境中,同性恋者更易发生焦虑、抑郁、强迫、自我贬抑、自我惩罚等不良状况。 其次,同性恋在面对家庭和社会时多是激烈的冲突、担忧、躲避和边缘化无归属感。同性恋不能有自己的后代,不能有稳定的家庭,为父母所不容,面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同性恋者陷入极大的痛苦。加上社会上对同性恋者异样的眼光,同性恋者往往出现人际关系障碍、社交恐惧甚至妄想等症状。 最后,同性恋者冲破重重困难而走到一起,但因为双方都背负太多,期待的也更多。又因为同性恋者被社会边缘化,又不像异性恋受到法律保护,同性恋往往很脆弱,容易出现过高的期望,过低的收获引发的情绪情感问题和生命未来的迷茫感而引发的抑郁、焦虑的问题。</h3><h3>&nbsp;</h3><h3>同性恋心理咨询的重点在哪?</h3><h3>&nbsp;</h3><h3>因为同性恋而进行心理咨询者的心理障碍,往往并不在于他们的性取向,而是对社会和周围人压力的恐惧和害怕,所以心理咨询的重点也就不在于调整性取向,而是让来访者如何增加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并懂得如何应对和化解由于压力而带来的情绪困扰。 如果来访者具有很强的动机、努力和毅力来改变自己的性取向问题,心理咨询的过程中,经常采取催眠、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结合的综合疗法。</h3> <h3>关于“未成年性取向"分享,仅代表个人观点:</h3><h3>据我了解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把同性恋变成异性恋。个人认为它是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遗传、受孕时刻、家庭文化以及抚养成长经历等)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结果。因为未成年有性取向不是他个人故意,不是自主能够改变和决定的,特别对于未成年人,如果这个孩子从小有这种性取向的问题,那未来成为同性恋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大。所以呢,不能强行要求这样的孩子去改变同性恋的取向,更多的是尊重和接纳他有这个性取向的同时,让他切实感受到爱,鼓励发展和拓宽人生未来。咨询服务目标是如何让他在爱和幸福中成长,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获得更多幸福和力量,而不是去改变他的性取向,这是我的一点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h3><h3> 好象《精神卫生法》对于同性恋的鉴别有两个方向,第一个就是他靠近同性性器官就会有兴奋的感觉,第二就特别想跟同性有这种通过性器官做爱的冲动。</h3> <h3>坐在你对面的来访者,</h3><h3>你并不需要刻意尊重,居高临下,</h3><h3>他本身就值得尊重,</h3><h3>他不需要怜悯,</h3><h3>你也没有高人一等,</h3><h3>你只是运气好一点而已。</h3><h3>--李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