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当地时间12月1日下午16时左右,我们从乌斯怀亚登上了开往南极的“海钻号”邮轮。(注:当地时间即阿根廷时间,和中国时间的时差是11个小时。我们整个南极行程都以这个时间做为标准。)</h3> <h3> 又留恋地看了几眼乌斯怀亚优美的港口,远望着我们住过的酒店和走过几次的街道(太容易找到了)。</h3><h3> 今天乌斯怀亚的气候仍然是阴沉,但谁也无法预料几个小时后夕阳是否又和昨天一样突然出现。</h3><h3> 等待我们的是36个小时以至更长时间的船上活动,特别是从明早就可能开始的德雷克海峡的风暴和巨浪!</h3> <h3> 这是我们登陆和巡游用的冲锋舟。这个邮轮大约有20个冲锋舟,可以满足全船179名游客同时下海的需要。</h3> <h3> 四层住仓是性价比最高的方窗卧室,比想象的要宽敞很多。室内最显眼的是挂在明处的救生衣,这是坐冲锋舟巡游时的专用。比较明显的是卫生间杯子放在台上的杯套里,我们每人还都领到一个软橡胶水壶,但不宜灌热水,可放在床边,也可随身携带。</h3> <h3> 接到广播通知,全体乘客到报告厅参加见面会暨首次说明会,带好已发给我们的身份卡(用护照换取,同时做消费卡使用)、房间卡和同声翻译器。</h3> <h3> 这个会不是船长召开的,而是探险队长召开的。探险队长叫肖恩,他把他23名(包括他自己)探险队员悉数向大家介绍。这些探险队员,既是探险引导员,也是各个方面的专家,似乎涵盖了南极探险所需的所有方面。</h3><h3> 我只记住了肖恩说的最后一句话:你们不是来游玩的,是来探险的。你们一定要懂得“服从”!</h3> <h3> 这个瘦小的女孩是探险队里的翻译兼探险队员,大家管她叫佳一。说话干脆利落,翻译水平甚高。</h3> <h3> 这是安全专家。他做了一些安全事项的说明,并布置了第一次紧急安全演习。</h3> <h3> 第一次会议的时间并不长,但紧张有序、充满刺激的短暂南极生活从此开始了。我们先熟悉环境,同时从中午到现在,一点食儿没进了,赶紧到咖啡厅找点吃的喝的。</h3> <h3> 邮轮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启航了。窗外似乎在飘着雨点儿。</h3> <h3> 邮轮的行驶速度不慢,可能近15~18节,即每小时15~18海里。(1海里=1.852公里)</h3><h3> 和我们往常坐的邮轮不同的是,跟随我们的海鸥并不多,但有一些奇特的海鸟纳入我们的视线。</h3> <h3> 五长一短的紧急集合哨音响起,船上演习开始。按照规定,不能带多余物品,只带身份卡、门卡、同声翻译器和红色救生衣(不是坐冲锋舟用的那款)。</h3> <h3> 报告厅门口,由探险队员和我们的领队共同对我们的报到进行身份验证,同时按照房间的奇数和偶数分坐在报告厅的两侧。</h3> <h3> 演示救生衣的穿戴,并宣布奇数房间人员上五层的左舷,偶数房间人员上五层的右舷。五层两侧分别挂载着能容纳200人的冲锋艇。</h3> <h3> 怎么一个个像流放南极的囚犯!</h3> <h3> 海面是平静的,只是云雾越来越浓。不时看到头顶戴雪的黑色山峰和连绵的雪山。仓外太寒冷了!</h3> <h3> 演习后,褪下救生衣,我们又到咖啡厅倒了一杯热咖啡。我们的团友中不乏有才艺之人,在咖啡厅里弹起了钢琴曲,使我们的神经一下放缓。</h3><h3> 这个船是凯撒包船(当然也是华人包船),船上共有七个分团,我是3分团。每个团都有领队,还有一个在南极呆过十几年的总领队。邮轮上有很浓浓的中国风(尽管船上也有15名外国游客)!</h3> <h3> 一夜晃晃悠悠地过去了。感觉到颠簸,也生怕从床上掉下来,结果是:没事。没有任何难受的感觉,更谈不上晕船,只是走路有些东倒西歪。按照要求,经过德雷克海峡时,船上走路必须扶住把手,房间里任何拍摔的物品都要放在地下。<br></h3> <h3> 总认为这两天在船上无事可干,茫茫大海,也不会老去观赏。但一看船仓贴着的和广播里的通知,才知道今天一天安排的满满当当。趁着驾驶室开放,先到那里面看看。</h3> <h3> 驾驶室里面有各种仪器,有的让动,有的不让动,驾驶员区域挂着红条布,不让逾越,同时不让大声喧哗。趁着有一个熟悉外语的团友在,我们要求一个探险队员给我们讲解了一些航海图和航海术语。我们以后发现什么奇景按船头12点钟定位,将发现的物体(动物或景色)确定是几点钟方向,也可注明左舷右舷。</h3> <h3> 这是开往利玛尔水道时的留影,拿来一用。</h3> <h3> 上下午都安排了各种讲座,有最初级的入门讲解,如总领队赵鑫给大家讲解了《初识南极》。12月1日(即昨天)是南极公约发表60周年,包括中国在内的66国参与其中。一般地讲,只有建考察站的才是协约国。</h3><h3> 中国目前建有5个考察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还有一个尚待命名。中国前往南极的游客已达到4万人,在世界排名第二;第一是美国游客。我也成为了中国这四万分之一,颇感荣幸。</h3> <h3> 上午,还有海洋生物学家格里戈里讲解了《南大洋的鲸类》。我们现在的教科书里,一般说的是四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现在其实还有一个大洋,就是南大洋,也叫南冰洋。这里的海洋生物很多,鲸是一大类。一般来说,鲸对人是没有攻击性的,但也不要若急它。</h3> <h3> 即使电梯里,也有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h3> <h3> 邮轮上的餐食还是不错的。早中餐一般是自助餐,晚餐是点餐,大概有四个系列的餐食可以取舍。这里的烤牛肉、烧羊肉火候很到位,中国菜做的也算地道,起码没让大家反胃口。四层还有个小餐厅,不愿吃自助餐的还可以到那里免费点餐,只是不一定排得上队。</h3> <h3> 吃完午餐,休息片刻,就通知进行两件事:一是生物清洁,即把个人带的登岛登陆物品,包括相机、角架、手杖、背包,还有防水裤、羽绒服、帽子、手套等进行清洁消毒;二是根据自己脚的尺寸租领防水筒靴。</h3><h3> 这些紧紧张张地忙完后,大家都到甲板上观观海情,再到咖啡厅放松。不满足喝咖啡的,也可自费来杯加冰威士忌刺激一下。</h3> <h3> 又到了强制性讲解和南极知识性讲座时间。因为明天没有特殊情况应该是第一次登岛,所以要介绍舷梯操作和登岛流程。</h3> <h3> 随后由鸟类学家凯莉为大家讲解《德雷克海峡的海鸟》。</h3><h3> 因为到了南极,谁也不愿忽略看到景物、特别是生物的名称、特点及由来。专家幽默风趣的讲解,同声翻译的准确,及场上的互动都使大家很愿意享受这种讲座氛围。</h3> <h3> 讲座中有一个细节:一种被称为漂泊信天翁的海鸟能够五年不落地,睡觉也在飞着,下到陆地主要是为了繁殖。这真是让人难以置信!<br></h3> <h3> 从看到的幻灯图片中,我们已经发现了从昨天到今天曾在我们视野中出现的和幻灯片里一样的鸟类,这使大家很兴奋。按照领队的说法,如果听完学者的讲座,游完南极,还说不出几种鸟类名称,那就白来了!</h3><h3> 很好奇的是,听讲座时看到一个男探险专家正在边上织毛活,看来动手能力非常强。</h3> <h3> 今天还要有一个探险回顾和小结会,回顾一天的经历和亮点,并布置下一天的安排。在船上的这九天,每晚六点半或七点都要召开这样一个会。</h3><h3> 但今天的回顾会是和船长欢迎酒会一齐进行的。探险队长肖恩和杰里米船长各唱一段,杰里米船长把各个部门经理都请来和大家见面,也使我们熟悉了这条船的各方面功能和服务体系。菲律宾小姐则穿行着给大家送香槟酒和果汁。当然欢迎晚宴还要放到餐厅进行。</h3> <h3> 一天懵懵懂懂地就这样过去了?不对吧?这个德雷克海峡的风浪怎么没有感受到呢!我们从白天等到睡觉,从夜晚又来到第二天早上,除了有点晃,没有任何反应。连老肖恩都说,这有点反常,但对你们来说是好事。</h3> <h3> 已经是邮轮上的第二个清晨了,天仍然是阴沉的,但我们还是不放弃到甲板上去看一看。走出船仓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开始振奋起来:冰山、冰块争相在我们面前划过,有的冰块上还站着企鹅!</h3> <h3> 看到这些散落的“冰雕”和不远处的冰山,大家都从昨天一天的期盼中回过神儿来,纷纷走出仓门,不顾脸色阴沉的天空,尽情捕捉着每一块“玉雕”。(实际上我们后来看到冰的世界以后,都恨不得把拍到的这些都给删了,简直不算什么!)</h3> <h3> 回到仓里暖和暖和,而且上午的活动又要开始了。</h3> <h3> 看到冰了,上午的讲座也正好就讲《冰》,冰川学家麦克主讲。他从冰、雪、水、汽的不同形态讲起,着重用图片演示着南极的“冰雪交融”。</h3> <h3> 图片说明:世上没有一片相同的雪花。其实何止雪花,树叶、花卉乃至“人”都找不到完全相同的。这其实是个哲学命题,只不过麦克是用雪花作实验证明。</h3> <h3> 下图展示的是一种绿玉冰,不会轻易看到。原因是,我们通常看到的冰都是从冰川上崩塌下来的,在一定条件下表现的是蓝冰;而绿冰则是由海底的藻类在一定环境下形成的冰,有时也会漂浮到海面。</h3> <h3> 摄影向导戴夫给大家讲解了在南极拍摄的要领,并把他的一些图片做展示说明。虽然是一些常识性的内容,但经他讲起,还是很受益。他讲的题目就很受用《捕捉南极》。</h3> <h3> 南极探险家们前仆后继地不懈探索了两千多年,16世纪,英国私掠船船长佛朗西斯德雷克,发现了位于南美洲南端与南设得兰群岛 之间的世界上最宽的海峡,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个海峡,然而德雷克本人却没有航经德雷克海峡(Drake Passage)。<br></h3><h3> 如今,我们经过近40个小时的海上奔波,无惊无险地渡过了大家闻之变色的德雷克海峡。</h3> <h3> 午餐前,我们看到了近在咫尺的雪山。我们终于要登陆南极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