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背后的真人真事【无名英雄的故事】

乒乓老兵

<h3>    </h3><h3> 资料整编撰文:乒乓老兵</h3><h3> 场景模拟摄影:乒乓老兵</h3> <h3>  </h3> <h3>   </h3><h3> </h3><h3> </h3><h3> </h3><h3> 走进河北省西柏坡纪念馆,可以看到一面巨大的“电报墙”,上面有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与各个战区的来往的经典电报。这些电报,像掐着了国民党军队的七寸命脉,影响和决定了新中国诞生的进程。</h3><h3> </h3><h3><br></h3><h3><br></h3><h3> 开国总理周恩来曾经风趣地说过:我们在解放战争中,给部队一不发枪,二不发钱,三不发粮,靠发电报就打败了蒋介石。</h3> <h3>  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供情报决策的,有一位是隐蔽战线上的英雄,他发完最后一次电报,就被俘英勇牺牲了。他就是李白烈士,《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主角李侠(化名)的真实原型。他背后的故事,使人潸然泪下。</h3> <h3>  李白(1910~1949),原名李华初,曾用名李朴,化名李侠、李霞,湖南浏阳人。1925年参加农协会赤卫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后编为中央红军第四军通信连,是红军最早的报务员之一。参加长征到达陕北任无线电台长、电台政委等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奉组织命令,打入国民党内部,在武汉、南京和上海等地,长期隐姓埋名从事隐蔽战线“刀尖上行走”式的工作,与狡猾的对手斗智斗勇。李白烈士在白区工作,三次被俘,二次在组织营救下机智脱险,当革命需要时,毅然重赴险地,直至最后英勇献身。</h3><h3><br></h3> <h3>  李白烈士和他的爱人,出则一双恩爱夫妻,入则一对默契好助手。</h3> <h3>  花盆既可以美化环境,它的摆放方式又可以向同志传递多种信息。</h3> <h3>  手套既可以保暖,又可以用做装纳和交换情报的工具。</h3> <h3>  咖啡☕️的品种、图案和摆放,也是传递情报信息的方式方法。</h3> <h3>  晒衣绳和避雷针稍加改造,就可以隐蔽地当作电台的天线。</h3> <h3>  就是收发信机,也是用传统的收音机来伪装掩护。</h3> <h3>  1948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后,即将组织“渡江战役”,解放全中国。此时,在西柏坡的中央军委情报部获悉,敌特已经发现我在上海秘密电台的线索,正在缩小范围侦测。已经通知李白迅速转移。</h3><h3> 1948年12月30日深夜,李白烈士的上线传递了一份“特急”情报。李白一看,是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御计划》,马上打消转移安排,立刻坚持就地发报。他知道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急需这份情报。</h3> <h3>  这是一个黎明前的黑暗,虽然天下着瓢泼大雨,但是已经可以看见解放的曙光。</h3> <h3>  这是一份特别长的战略情报,国民党“长江防御计划”,将通过电波传递到西柏坡。</h3> <h3>  这是最后一份电报,敌人的侦测车已经锁定了发报目标电台,正在悄悄极速抵达。</h3> <h3>  这是最后一份电报,李白在与敌人抢时间挣速度,他的发报手法飞速而稳定。</h3> <h3>  这是最后一封电报,电报发完了,底稿烧毁了,核心密码销毁了…………。</h3><h3><br></h3><h3> 面对敌人的闯入,李白镇定地用代码对远方的战友道告别:同志们,永别了!</h3><h3> </h3><h3> 这就是李白对组织的最后一次告白。上海解放前夕,李白烈士牺牲了,他虽然没有看到上海的解放,但是他为新中国诞生创建了不朽的贡献。</h3> <h3><br></h3><h3></h3><h3> 2010年9月,中组部组织评选了100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发送红色电波的李白烈士”榜上有名。</h3><h3> </h3><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无名英雄 李白烈士,</h3><h3> 终于化无名为有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