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烟囱是当代工业的标志,也是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标志,而现代的稻草人是否也在通过他们的方式守护着他们的城市?</h3> <h3>喜欢这里因为周边的环境,城市示范区总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风景,正好是圣诞季,于是圣诞的招牌与工业化形成一种呼应</h3> <h3>这里都是当代作品,可依然可以感受到老建筑的元素,比如这砖墙,阳光让这个墙的层次变得更加丰富,于是又有种迷离的现代感</h3> <h3>这种感觉总让人想找到光影背后让人迷离的奥秘</h3> <h3>在建筑可以阅读的影响下,想要了解另一种人是如何阅读建筑的,没想到却有了另外的惊喜。</h3> <h3>进门就被这个蜻蜓人吸引,于是碰到了博物馆里馆藏展览的讲解员,开启了另一段理解当代艺术的旅程。</h3> <h3>首先进入的就是这个特别布置成仓库式展馆,这也是一种创意。</h3> <h3>这就是光影之下的仓库,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色彩也是不同的,或许这是一种当代艺术不断变化的体现形式,也是另一种对工业社会固话仓库的反思?</h3> <h3>进入这个“仓库”,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副类像素的当代艺术博物馆,而走近才发现那些像素原来是不同的指纹,原来这是周边居民们的指纹,是他们共同参与创作了这副作品,在算是将自己与这里做出了某种连接,仿佛看房子与我们的链接。</h3> <h3>标准像,原来只是作者为了收集当代三口之家的生活现状,没想到最后却发现原来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照片,表情居然成了一种定格,一种模式。其实照片墙远比这里呈现的多的多,所以才更显震撼。</h3> <h3>感受一下,旁边还有独白</h3> <h3>这就是蜻蜓人的故事,作者在尝试不同的基因突变后的状态,后面仍有他通过不同方式展现其思考的各种可能性。人类未来将走向哪里?我们在改变世界的同时是否也会被世界改变?变得我们都无法认识和理解?</h3> <h3>而这个面具居然也是日本艺伎表演不可或缺的,但这些面具因其珍贵已经变成一种收藏,当你走近时,或许在面具里可以看到你自己。</h3> <h3>没人在意这个立柱,但他将瓷器的引入,而造型却有着另一种文明的印记,在仓库的背景之下展现别样风情。</h3> <h3>只有女性会有这样的观察,总日常用品表现自我内心焦虑</h3> <h3>细心看看梳子里的钢丝所构成的纠结,那就是无尽的烦恼和焦虑</h3> <h3>而另一位女性的作品则是另一种角度,而她的展现形式也与刚才在角落里的梳子不同,仿佛在漫长的岁月中致敬时间的魅力</h3> <h3>而具体内容也是那个年代女性的手工作品,无论手工所需的时间,还是手工时代的逝去时间,都是一种致敬</h3> <h3>或许不觉得这个面具有何不同,</h3> <h3>看到这一排面具又有怎样的感受?</h3> <h3>镜头再延伸,面具是工业化让人已经不得不带上面具工作,所以面具成为了他们的工作服,或许只有离开工厂,他们才开始自己生活,所以那一排面具原就是他们在工厂的模样</h3> <h3>镜头继续延伸,那些屏幕里述说的就是他们每个人带上面具工作的状态和脱下面具的真实面容,艺术家们仍在思考工业化带个人的变化,类似的作品还有,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展现人被机器所推动,尽管有时看到的画面却是人在推动或是操作机器</h3> <h3>这也是一位身前不被理解的艺术家创造的另一种风格,不仅需要策展人解读,也更需要观展人解读</h3> <h3>很简单的秤,究竟是一种权利还是一种公平?</h3> <h3>在不同的角度和光线下呈现出不同的感觉</h3> <h3>这也是展品与环境构成的一种独特美,外面的标志性烟囱算是工业化的代表,而那高不可及的床,还有那高高的路灯,对于窗来说反到成了床头灯,灯光的温暖与床的遥不可及也是一种对比,而我在拍的时候也是从一盏灯到两盏,最后变成了三盏,其实每盏都有不同的意境,这或许也是当代艺术必须身临其境的妙处吧!</h3> <h3>那些不可打开的书与那么渴望阅读的人的影子构成一种互动般的故事</h3> <h3>飘渺的烟的瞬间固化在了厚重的挂毯上,本身就是一种强烈对比,而正好遇到拍照美眉的瞬间</h3> <h3>三大块巨型屏幕之中的苍凉,与周边明快多变的世界也构成另一种强烈对比,开始理解了艺术家的敏锐</h3> <h3>这个特殊材料的漂流瓶本身是在追问我是谁而哲学思考</h3> <h3>而静谧中慢慢点燃的星星点灯引导我们走出了这场盛宴</h3> <h3>还可以近距离感受蜻蜓人,其实对于老建筑的保护是否也类似这个蜻蜓人?我们已经找不回当时的氛围和生活,但能留住的唯有乡愁</h3> <h3>还有一楼的那个🐷构成的矩阵从这个角度看,也是另一种孤独和苍凉。</h3> <h3>更多的阅读可以让人更好的理解作品,只是真能理解吗?</h3> <h3>文创天地自是满心欢喜。而我们是否也可以在这里找回自己对于城市的解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