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9年1月,随北纬文旅走过一趟南印度。从加尔各达一路向南,沿印度洋、阿拉伯海岸线,经金奈、马杜赖直到最南端的科摩林角,然后北上经科钦至孟买。基本上将南印走过,也算是初识印度吧。</p><p class="ql-block"> 谈到北印度,还是有些小心翼翼,总是和脏乱差、落后、混乱,甚至各种疾病联系在一起。虽然对此说法将信将疑,却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而止步。但厚重丰富的历史、宗教文化的多元性、上千种语言共存至今、种性制度伴随着整个印度,历经了多次社会变革,也未曾动摇和改变其根基。圣城瓦拉纳西、古老的恒河文化等等,无不充满着神秘的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 那里是怎样的一种环境和生活,蓄谋以久之后,终于在11月份北印度最合适的季节,得以成行去一看究竟。</p> <p class="ql-block"> 宗教信仰,是印度最难解读的一个话题。曾经看过一些关于印度宗教的介绍和资料,感觉五花八门,摸不清头脑。亲身走进才深深的体会到,印度是名副其实的“宗教博物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宗教王国”。以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为主,锡克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还有许多数不清的各种教派等等。可以说世界上有的宗教流派,印度几乎都有。</p><p class="ql-block"> 英国人曾经集中一批学者,试图要搞清楚印度教,给它下个定义。因为庞大的思想体系和多元性,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也没得出一个确切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总之,从印度的历史、文化、风俗,及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无不折射出宗教的影子和智慧。</p><p class="ql-block"> 同一个地区甚至同一条街道,人们信仰着各式各样的宗教,谁要是企图用自己信奉的教义阻碍别人的信仰,那简直就是天大的事情,绝对没有可能。在这里宗教既是信仰,也是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 印度有近五百万人以乞讨过生活,几乎遍布于全印度的各个城市和地区,不同年龄的男女老少都有。他们不是拜物主义,只为生活或者说活着,光明灿烂的乞讨,理所当然地向每个路过的人伸出手,尽管有些脏兮兮的。</p><p class="ql-block"> 也有正襟危坐,貌似苦行僧样子的,神态自若,等待布施的人们。当走上前去送上30卢比时,他双手合十,然后用身边不知是什么略带香气的白色粉末,在我的眉心处点了个白点,算是回敬了。</p><p class="ql-block"> 望着他们衣衫褴褛和伸出的手,仔细想来万能智慧的佛陀,就是一个伟大的乞讨者,托钵行为的另一面,也有着启迪人们向善而为的意义,没什么大惊小怪的。</p><p class="ql-block"> 我不认为这是歪理邪说,为这些“不劳而获”的行为开脱,当然除了他们个体因素外,也有社会原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万物生灵都有生存的权利,只是方式不同而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斋浦尔的街道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凡,锡克教人正在举行婚礼。从人们的衣着穿戴,精神气质和婚礼的规模上,还有花样百出的各种仪式,不难看出是一户讲究的富贵人家。新娘子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中,被前呼后拥着,千呼万唤始出来。婚礼的场地有半个足球场大小。有舞台和用餐区,草坪上摆放着餐桌餐椅供前来的宾客享用。吃的大多是油炸食品,各种酒水饮料自取。也不介意我们这些“外国人”也跟着凑热闹,尽情玩耍。</p><p class="ql-block"> 婚礼现场的大门外,围着一群兜售鲜花和气球的生意人,希望能有机会多卖出一些,赚取更多一点卢比,也是非常欢快地借助婚礼现场的音乐又蹦又跳,那种欢乐并不亚于婚礼现场内的嘉宾。</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印度是贫富差距很大的纯私有制国家,但从他们的笑脸上看不出贫穷和富有的区别,有人在努力而艰难地维持着自己的生计,有人舒适而惬意的享受奢侈的生活。但欢乐这个词语不分贫富高低贵贱,是通用的。</p> <p class="ql-block"> 如果用对世俗执着的眼光,对洁净与脏乱的爱憎分明,去看待和陷入印度的某些现实场景,那很多时候你会因为现实的丑陋和脏乱差而沮丧,</p><p class="ql-block"> 而现实中那里活生生的人们,却并不以为然。大象可以在斋浦尔粉红之城的大街上,挡在汽车前面慢悠悠地走着,牛、狗、羊们各自代表着某神,可以在焦特布尔古老的城堡或宽或窄的街巷中逍遥漫步,行人或车辆一律避让三分,并随时能得到食物供养。当迈出家门的第一步,一脚踩在刚刚留下,还冒着热气儿的牛粪上也不足为奇,狗狗窜到摩托车的坐骑上慵懒地晒着太阳,也是理所当然。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动物有爱心,这一切都与宗教和信仰有关。</p> <p class="ql-block"> 为了体验传说中可以开着车门奔跑的印度火车,我们选择乘坐火车作为交通工具,从新德里去往瓦拉纳西。</p><p class="ql-block"> 火车是西方文明的产物,自1804年英国人创造了第一台蒸汽机车,到二百余年后的今天,高铁动车已不足为奇。然而在印度的火车站,这种文明似乎不太成功。</p><p class="ql-block"> 新德里的站台几乎没有什么设施可言,倒是像极了长长的大通铺。人们在大小不等的行李包裹上,横七竖八地躺着靠着,想怎么睡就怎么睡,还有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席地而坐,吃着各式各样叫不上名字的食物,相聊甚欢,其乐融融地等待经常迟到的火车,这景象更像是在自家的田间地头。</p><p class="ql-block"> 导游特意为我们雇用了搬运行李的服务员,将行李送到每个人所在的包厢里。所谓一等坐席的包厢,就是极其简单的上下铺,可以容纳四个人躺下睡觉。据说这样的包厢已经是贵宾待遇了,需要提前很长时间预定。得嘞,知足吧!</p> <p class="ql-block"> 在人潮涌动的大街小巷上穿梭,嘟嘟车、人力三轮车作为交通工具是再合适不过了,也是入乡随俗最接地气的,能够更深入的走进宽窄不同的街道,走进市井生活。</p><p class="ql-block"> 菜市场里人头攒动,女人头顶着几十斤重的大包蔬菜,真担心她们的颈椎会出问题。也有留着像泰戈尔式大胡子的男人,行态优雅地在出售自己的新鲜蔬菜。一切井然、乱而有序,这就是生活,就像妇女们的头巾和身上随风飘动的纱丽一样,五彩斑斓。</p> <p class="ql-block"> 印度人不拒绝镜头,这点在南印已经有所体会了,北印也是如此。大多时候会很配合地面带微笑,摆出与平常不太一样的姿势,任由你按动快门,也不索取照片,只是能从相机的显示屏里看一眼自己在照片中的样子,就非常开心。</p><p class="ql-block"> 在德里,恰巧遇到了一群穿着统一制服的少年,活泼可爱,阳光灿烂。给这个略显陈旧的城市增添了一抹清新,也使我们眼前一亮,似乎也看到了这个国家的明天和未来……</p> <p class="ql-block"> 莫卧尔时代的泰姬陵,精美绝伦,堪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也承载着一段十七世纪古印度王朝哀怨缠绵的爱情故事。</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文化与古印度文明的相互冲击与融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由来已久。同时也反映在建筑结构和风格上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斋浦尔“粉红之城‘的风之宫、琥珀堡,曼达瓦的哈维尔建筑和古堡,焦特布尔的蓝色之城……透过墙壁上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可以追溯和印证往日的辉煌。有幸入住在城堡改造的酒店,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能诉说昨天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傍晚的落日,映照在宣礼塔上,穆斯林祈祷的旋律在空中飘荡,更显神秘、空灵,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久远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拉贾斯坦邦普什卡小镇,每年一度的世界上最大的骆驼节,如期而至,使这个沙漠边缘的小镇开始喧哗起来。留着八字胡的男人,身着白色长袍,头上缠着红色、黄色或者橙色等不同颜色的头巾,很是耀眼,也是参加这一盛会的标配。女人们更是穿着传统的节日盛装,尽其所能地绚丽多彩,就连骆驼也要装点一番。我们也是掐着手指安排着日期赶到这里,只为一睹上万头骆驼在此交易的盛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来自四面八方的骆驼客,风餐露宿的不远百里甚至千里之外,赶到这里,更有携老带幼举家而至的,支起帐篷煮起奶茶,这就是临时的家了。</p><p class="ql-block"> 和同伴儿一起走到一家帐篷前,只用招手和微笑算是打招呼了,对方也同样热情地让我们坐了下来。当不由自主地看着锅中飘香的奶茶时,对方示意请我们喝一碗,于是立即礼貌的点点头。女主人拿出两个金属的小碗,就地抓了一把沙子在碗里撸了一下,随即从锅里盛了两碗热气腾腾的奶茶递到我们手里。实话讲奶茶煮的真香,盛奶茶的碗不敢恭维,那也一定要喝下去,并投以感谢和赞许的微笑。</p><p class="ql-block"> 两个骆驼客握着手,友善的就像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寒暄聊天儿,交易谈妥后拿着手中的长棍儿,走到自己的骆驼群中驱赶对方选中的骆驼交给对方,对有些不太听话或不愿离开自己群体的骆驼,捆绑住一只前腿,就乖乖的跟着走了。不需要什么公证,自由公平的交易,原始而质朴。</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哪一个城市最能代表传统的印度,不是德里,不是孟买,而是恒河沿岸上著名的历史名城、印度教圣地,瓦拉纳西。这里不仅居住着100多万居民,还有十几万栩栩如生的神像和一千五百多座庙宇,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鹿野苑也在附近。</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没有比瓦拉纳西更真实的城市了,这里没有丝毫的伪装,不在乎什么形象,神圣的无与伦比,家就在庙宇之间,即使倒塌了,瓦砾间神明依在。肮脏的淋漓尽致,一场场祭祀的杯盘狼藉,一次次狂欢后的排泄废物,层层叠叠的逐渐増厚,自由散漫的几乎蔓延到恒河岸边。这里混乱无序到不留余地,但这里的丰富多彩令人目眩神迷。</p> <p class="ql-block"> 瓦拉纳西就像一个巨大的行为艺术舞台,似乎全部的表演就是把现实呈现出来。垃圾堆旁边的墙角下有人在睡觉,醒来拍拍屁股,庆幸的是今天与昨日依旧。对于卫生条件、对于脏乱差、对于长命百岁并不在乎。如果把现实视作梦幻,那么生活就是关于活着与死亡、归宿与轮回。印度,的确有这种思想。</p> <p class="ql-block"> 恒河在黎明的薄雾中呈现出神秘的蓝色,醒来后即刻沸腾起来。虔诚的教徒及朝圣的人们,纷纷在一轮红日升起时赶到瓦拉纳西,跳进恒河沐浴,以洗去此生的恶浊。 </p><p class="ql-block"> 而不远处的烧尸庙,等待着临命终人咽下最后一口气时,焚化尸体,灰烬恒河,企盼脱离轮回之苦,重归神的怀抱。</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场景是,那些沐浴恒河的圣徒,虔诚地捧起恒河之水直接饮用,超出了一般人的所有想象……</p><p class="ql-block"> 恒河,接纳每一个人,不分教派与信仰,不分国籍与肤色,无论是从哪里来,这里没有种性区分,接纳每一个死亡和灵魂,接纳每一个鲜活生命的诞生……</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盛大的恒河夜祭活动即将开始。音乐响起,祭祀师依次站成一排,将祭祀的每个环节,每个动作全部完成,最后达到高潮,全体起立举起双手向天空祈祷……整个活动持续近两小时。</p><p class="ql-block"> 从日出到午后,从日落至夜晚,真心说瓦拉纳西、恒河,没呆够,沒看够,更没有体验透。几千年漫长岁月的印度,不可言表,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个国度不知有何神奇的魔力,始终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甚至有再次重返,坐在瓦拉纳西恒河岸边的冲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