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双十二”固原五中高中语文组大教研

fantorlight

<h3>2019年11月30日,甘青宁高考研讨会在银川育才中学召开,语文组派出两名代表前去参会。</h3> <h3>2019年“双十二”之际,固原五中高中语文组全体教师在会议室对本次研讨会上交流的内容进行了组内交流学习。</h3> <h3>本次交流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由马晓燕老师和穆志花老师分别分享了“思维概括”思想下的“诗歌”与“作文”如何去教,如何去“备考”。</h3> <h3>分享过后,老师们对此次高考研讨会内容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未来的教学备考工作做出了展望。</h3> <h3>交流过后,语文组各位老师对这段时间的备课活动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h3> <h3>高一年级陈蕊老师对备课活动提出了以下建议:</h3><h3>1、 强化教师们集体备课的意识。 2、集体备课应是立体全面的备课。 3、坚持集体备课,施教时又不失个人风格。 4、集体备课应注重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br></h3> <h3>高二年级王芳老师代表高二语文组提出了语文集体备课要:</h3><h3>1、精心准备 集体备课之前先进行个人备课,做到:①备教材②备学法③备学生。 2、程序合理 要①演课②听课③研讨交流,不断打磨,形成最终教案。 3、形成个案 在集思广益、形成共识后,再根据本班的学情进行教育教学、内容、方法的个性化设计,再形成书面教案用于课堂教学,将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br></h3> <h3>在这次大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杨志刚老师也对近期的集体备课总结到:</h3> <h3>今年我校非常重视集体备课活动,将集体备课的定位在课题研究上,更多地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教学的有效性,希望通过备课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较之以前有明显变化,效果也突出,但存在这样那样低效的现象。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br></h3> 一是虽有共同教案,但大家无“备”而来。  大家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聚在一起,主备人主讲,然后讨论,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收获有,但建设性意见不多。老师们大多是依据现成的教案,简单应付,草草了事,实用性不强,备课的质量也就大打折扣。当然,教师之间也存在个别差异,部分教师即使没有任务驱动,也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而大多数老师都是研究不深入甚至是没怎么研究。 <h3></h3> <h3>二是“集”而不“研”。  以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只是以个人主备为主,在原教案上圈圈画画,大同小异,对教学目标的确立、重难点的剖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流于形式,没有从教学的深层次出发进行系统的研究,更没有从教学实际进行教学的重建。缺乏问题的引领,话题较散甚至无话可谈。究其原因主要是初备不充分造成的后遗症。 <br></h3> <h3>三是“备”而不“用”。 我们不少老师并没有将集体智慧的成果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集体备课之后的执行度不高。我想可能是因为这个成果对他而言研究不深、投入较少,或是由于不便于掌握和应用,所以用得不多。 <br></h3> <h3>针对上述情况,作为集体备课活动的组织者,我们必须进行深刻地反思,积极寻找改进的措施。我们将从以下三方面可以尝试着做出一些改变。<br></h3> <h3>第一、提高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识。集体备课专题化、系列化。使集体备课活动成为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每次活动结束以后提炼出一两个问题作为下次研讨的话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深入。 <br></h3> <h3>第二、活动开始前要了解初备的情况,加强过程监控。主备人要在研讨过程中不断加以提炼,并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来引领老师们的研讨活动,以保证研讨环节的质量。<br></h3> <h3>第三、改变集体备课成果的呈现方式,力求更清楚、更简单、老师们更愿意和容易接受。集体备课要与课例研究相结合。选择典型课例进行课题研究,反思集体备课的成效。这也是对集体备课后执行情况的一种反馈。<br></h3> <h3>同仁们、朋友们、战友们: 三次玉兰怒放,三年书声琅琅,深呼吸,我们已能嗅到高考的味道。在这关键时刻,我奉良言为赠品,君收师心作诗声: 语文基础——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扫除易错易混点,功底备焉。</h3><h3> 教学心态——咬定基础不放松,立根原在课本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寄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