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鼓吹“创业”了,那里的江湖白骨遍地……

贝奇文创

<h3>  当我“成熟”了点后,我再也不鼓励朋友去创业了。</h3><h3> “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国家提过这样的口号,错了吗?当然没错!作为国家鼓励我们去创业是理所当然的事,解决一些就业,盘活一些商业地产,大家伙把口袋里的钱拿出来繁荣了物流、繁荣了服务、繁荣了需求,对于国家当然是好事,但是当你给创业算笔帐之后,就会发现你根本就背不起创业“这座山”。开门见山算笔帐吧<span style="line-height: 1.8;">!20%的养老金,9.5%医疗金,0.5%的失业金,0.2~1.9%的工伤保险,7%的公积金,只要你的企业在运转,这些税费你少一分试试!此外,合同到期之后如果不愿续签还要赔偿员工补偿金,一年一个月,满五年的要半年薪水,如果员工生病,除了支付社保之外,还要帮他们病假工资。最恼火的是前段时间,我一个老兄的公司里,有个员工明明是自己能力有限、消极怠工、带坏风气,全企业都知道他已经在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了,被公司开除时他照样敢理直气壮地跑劳动局告状,最最恼火的是他居然还告赢了。</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h3><h3><br></h3> <h3>  说的透彻点,创业的本质是把资源变现。那么资源是什么?说白了,资源就是这些年来你所积的“德”。但是很多人却活生生的把这逻辑搞反了,他们觉得只要开个店、开一间公司,资源就来了,这已经是非常“古老”的想法了。这个世界还差什么?我买一个手机可以用三年,买一辆车可以用十年,买一间房子可以过一辈子,全世界的物质都在增长,而全世界的人口数量却在萎缩。你所知道的是今年的猪肉贵了,那么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只要国家一声令下,明年的“猪口”就可以超过人口,你信吗?那么,在这个供求关系极不平衡的时代里,你想要的资源从哪里来?<span style="line-height: 1.8;">现在一线地段的甲级商场,除了连锁品牌,能进来开店的要么大品牌、要么“大成本”,但据统计下来商铺半年存活率只有30%,一年存活率15%不到。原因也是一样的——因为不缺东西了,自然不需要去买了。实体零售死的早是因为成本高,但你以为网上零售就不会有这一天吗?如果你用的是传统思想去经营,下场都是一样的。</span></h3> <h3>  先有资源基础,再去创业,是符合商业逻辑思维的。创业的过程就是边把资源变现,然后边再造资源然后再变现这么个循环过程。所以一个企业在经营中一定要有“再造资源”的能力,因为现有资源在商业运转过程中会“折旧”、“老化”和“枯竭”,如果跟不上企业运转节奏,企业这部机器就会出现“疲劳”直到停止运行。而如何再造资源又成为一个企业的“生死课题”,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摆在眼前,那就是,你要把你的企业成为别人眼中的“资源”,利用“资源”去整合“资源”才是企业永不停息的内在动力。听起来不错,但是你千万不要认为创业就这么简单,否则很容易把“创业”这两个字理解跑偏,我最担心的事就是“创业”二字在像古代的“小姐”的神圣定义被转换成现在“小姐”的猥琐画面。比如说我们不能把大学生在寝室卖个汽水、武兄弟在街边卖个烧饼等等就理解为创业了,因为他们既不能作为不可或缺的资源存在也不能获取太多的资源。实际上,要把你的企业做成有用的社会“资源”需要花很多人力物力,而且还要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才能实现的。</h3> <h3>  我们都看到了“风口上的猪都能起飞”,但是大家没有看到更多的猪是怎么摔死的。“风口”其实就是一个机遇,机遇这东西首先得有,再就是要抓的住,最后还要逃的了顶,这一系列的动作下来所需要的基本功可能也需要一般人用一辈子去练就的。</h3><h3> 光绪5年中国人第一次接触了电,1882年英国人在上海成立了电光公司,自那之后电就一直没离开过中国,现在的科技比1882年发达了多少倍?而电还是那个电,但是使用的广泛度已经无法比拟,电力在这世界上的存在就像人体的血液一样重要,无处不在。但是我弱弱问,有几个抓住机会利用电发了财?人类的现代发展史上有过几次工业革命,在电力广泛使用之前是蒸汽机的出现又有几个人抓住了发财的机会?而它却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往近代说吧!互联网的出现你抓住了什么机会?电子商务的崛起你抓住了什么机会?移动支付的广泛应用你抓住了什么机会?你可能会说这些你都知道的太晚了,那好吧!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还不太晚,那就是区块链在将来人类日常工作生活中将会被大量使用,很可能和电一样跟人类长时间共存,你去抓机会吧!烧砖的还是烧砖、搬砖的还是搬砖、砌砖的还是砌砖……这就是我们可怕的“即成思维”,以为自己不成功的人总是觉得自己也就这样了,以为自己成功的人总觉得自己无需那样了。可是时代在变,变得不再是适应你的思维,那么你只好灵活地去适应它的运行规律了,是不是?</h3> <h3>  从“电力+”到“互联网+”走了100多年,而从“互联网+”到“区块链+”只有几年时间,这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而不管哪个时期都有一个概念一直若隐若现地并列存在着,因为它不属于技术层面的东西,所以看似不算刚需而又时时刻刻、真真切切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的生活质量问题,这就是一般人认识不到,即使认识到了也理解不深的“文创+”。互联网也好区块链也罢都是技术范畴上的产物、是理性的,而文创是艺术层面上的产物、是感性的,理性和感性一旦脱离,任何产物都像躯壳没有了灵魂一样,呆板而无趣。“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如果把一件商品看作一个世界,那么一个商品如果没有任何文化创意的存在,那么这个世界里就只有男人没有女人一样的枯燥无味。在这里关于“文创”这个话题就不长篇讨论,回到创业的话题也是同样的问题,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得有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和一个出色的核心班子,他们除了能抓住一些时代机会外,必定是把文化创意贯彻到整个发展的始终。因为没有文化创意的任何商品是没有很强生命力的,在这个早就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年代里,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甚至高于物质的本身,所以没有创意的商品在无限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是不堪一击的。</h3><h3> 创业的过程很艰难,不创业的日子又百无聊赖,人生本身就是这么个矛盾体。但是我们如果拥有创新的思路去布局,敢用创新的手段去开拓,那就自然而然形成“吸盘效应”,获得资源就如囊中取物,一切也没那么可怕了。</h3><h3> 既然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那么,如果你已经做好了准备,那就一脚油门踩到底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