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印象上塘:古驿道上的风景

豆豆

<h3> 自序之一</h3><h3><br></h3><h3> 文、图/豆豆</h3><h3><br></h3><h3>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谈到旅游,我们总是想到某地有什么好玩之处,于是,一幅无形的景区导览图在脑海里油然而生。许多时候,我们总是把一个景色丰富,文化多彩的地方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形容之。贵州不仅是一个山的世界,而且也是一个绿色生态的世界,还是一个洞的世界和天然奇石盆景的世界,更是一个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融为一炉的世界。提到山,不仅有巍巍高山,还有峰林、石林、峡谷。那洁白壮观的喀斯特白云岩,灵秀的寒武纪岩石,绚丽多彩的丹霞地貌,那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幽深的溶洞和峡谷,蜿蜒山间的溪瀑河潭,宁静致远的小湖……。之所以,贵州被誉为“山地公园省”。谈到文化,贵州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博览园。在这片纵横千里的土地上,不仅有着数不清的少数民族与汉族聚居或杂居的传统古村落,而且有着不可计数的古院、古桥、古道、古井、古寺庙遗址、古街巷子、古水碾遗址、古化石群遗址、古墓群、古树群、古代驻军屯田遗址。这些古迹像一个个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向人们娓娓而谈过去的传说故事。少数民族文化或独展风采,或与汉族民俗文化相互融合。还有那传统农耕文化、土司文化、屯田文化、驿道文化、马帮文化、酿酒文化、造纸文化、丝绸刺绣文化、镖局文化、外省会馆文化、儒道佛文化,以及外来的基督教文化、天主教文化。在贵州,几乎每个乡镇的山水自然风光和民族民俗文化、历史文化无不皆而有之。从安顺旧州古镇、遵义丙安古镇到黔东南的黄平旧州古镇、黄平重安古镇、凯里下司古镇、镇远古镇、锦屏隆里古城、天柱三门塘古村……无不多种山水风光皆有,无不多种文化共存。名镇名村如此,普通乡镇也如此,位于沟通滇湘的苗疆走廊古驿道上、曾经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马帮要镇上塘也不例外。</h3><h3><br></h3><h3> 上塘这片方圆二十余里的土地上,从西到东分布着高山原始森林、盆地、河谷小坝、峰林、石林、高原台地、山间河谷古峡与小湖。苗疆走廊板桥古驿道、木江古驿道、后山古道自东向西分别穿越上塘北、中、南部,于乌梅河汇合为一,越山爬岭,西上贵阳、昆明,挺进东南亚、南亚、西亚及欧、非两大洲。境内山岳巍峨多秀丽,峰林、石林尽奇异。甘湖、湾湖、红岩湖、凹湖、鸳鸯湖、犀牛塘、白腊塘如颗颗镶嵌入千山百谷中的明珠。云居山、朱家山、太阳山、笔架山、轿顶山如个个佳丽,展示着各自独特的风姿。乐源峡、老鼠关大峡谷、乌梅河大峡谷、香溪谷、红叶谷、大河谷、里溪谷、大神仙谷、小神仙谷、牛湾溪、簸箩溪,如一个个藏于深闺的含羞娇女,正迈开轻盈的步伐,向万里长江走去。那岔河寨、高榜寨、长坡寨、厢木寨、官田寨、碗厂寨、冲头寨、上板桥寨、下板桥寨、吊岩寨、大凹寨、岩上寨、后山寨、岔河寨、莲花寨、美女寨、杨花寨、白岩寨、龙洞寨、老鼠关寨、落水洞寨、大湾寨、罗汉坡寨、倘头寨、滃洞寨、打狗寨、甘塘寨、翁沙寨、元风岩寨、毛坡寨、翁卡寨、岩头寨、大田寨、半山寨、大雁田寨等数十个古寨或分布在上塘山间河谷地带,或散布在上塘盆地边缘,或星落棋布在木江高原和团坡高原上,留下一个个传说故事。喜家桥、厢木桥、万福桥、林家桥、瓮湄桥穿越历史时空,带着一片片乡愁,一丝丝浓郁的古韵,从古代走来,汇入了现代交通大动脉。大水井、岩井、万福井、老猫井、水场井、元风泉、樟木井、鲤鱼井、岩寨井?、后山井、龙洞泉、神樟古泉、滃泉、岩腊井这大小百余个古井古泉,似大地母亲的乳头,涓涓细淌着甘甜乳汁,养育着一方方淳朴、憨厚的上塘各族乡民。上塘古驿道、云居寺遗址、围陀寺遗址、观音阁遗址、江西会馆万寿宫遗址、三桥聚会遗址、紫营古街巷遗址、滃洞白雀寺、滃洞古渠、老鼠关古石门、白岩古石城遗址,这些古迹,或宏伟大气,或一鳞半爪,或隐迹埋名,蕴含着悠悠古韵,一缕缕余味深厚的乡愁,像一个个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无时不在向人们娓娓而谈过去的传说故事。那仙人洞、牛崖洞、观音洞、风洞、水帘洞、滃洞、穿洞仿佛大地的耳朵,时刻聆听着无数乡情轶事。</h3><h3><br></h3><h3> 从古至今,上塘这片土地上,居住着汉、苗、西、革等民族。他们相互融洽,互相帮助,共同生活在山间田坝、河谷地带,以及古驿道边,共同创造和传承了灿烂的传统农耕文明,也创造了多彩的地方文化。云居寺庙会、白雀寺庙会、万福桥“七月七”踩桥会、牛崖洞祭神、烂泥关大营盘正月初一至初三跑马集会、元风岩正月初一至初三山歌集会、大坪坳“八.一”民间跑马与篮球集会等等便是汉、苗、西、革各民族的大聚会、大融合。</h3><h3><br></h3><h3> 上塘不仅有奇丽的山水自然风光和集历史、民俗、宗教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还有独特的美食。黄锅粑、泡粑、油炸粑、烤米粑、掉江粑、山蕨粑、清明粑、团子粑、红薯粑、高梁粑、洋芋粑,让人垂涎三尺。上塘野生的香菇、竹笋、蕨菜、折耳根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养生四绝野菜佳肴。山泡、八月瓜、蜂糖罐、猕猴桃、刺黎、百香果成了人们茶余饭后待客聊天,打发闲暇时光的山中珍品。那黄澄澄、香喷喷的小米渣肉,让多少酒场好汉为之倾倒;那盐菜做成的酸香可口的扣肉,让多少碧玉闺秀品之止馋三月;那碗里冒着一缕缕热气、味道醉甜的甜酒汤圆,让人魂牵梦萦;那上塘年糕,用原生态种植的纯天然糯米制成,味正香浓,与江浙沿海的年糕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上塘年糕还是苗疆走廊上的一种独具汉苗特色的民俗文化。每逢腊月,生活在这里的汉苗各族人民各家忙成一片:妇女们清洗粑槽,烧火蒸糯米饭;体壮的男人们总是不分族别,在一起挥舞粑棒擂打糍粑。一声声清脆的粑槽声,让人有感于战场上的搏击声,那舞棒横扫千军的英雄气概,令人心潮激涌;一阵阵的糯米香味,让人思归童年,遥想未来……</h3><h3><br></h3><h3> 上塘为古且兰国的一部分,地处古且兰国通往古夜郎国的咽喉要道,历史悠久,自古就流传着许多古且兰国的神秘故事。美女寨侯姬入且兰皇宫用腌汤治愈且兰国王疾病的故事,白岩古石城遗址的故事,乌梅河古枫树成精变书生进京考状元的故事,将军峰与蛤蟆峰的来历……这蛛丝马迹的一个个传说,无不印证了昔日古且兰国的繁荣与和睦安宁。人们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过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宁祥和的桃源恋歌生活。自元世祖忽必烈设置上塘长官司以来,上塘这个黄平县西部边陲小镇正式纳入元朝中央行政管辖范围。据百度百科记载:“上塘是旧州至贵阳古驿道的驿站,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置上塘长官司,辖葛浪洞、平溪骆罗家,因上塘驿站为湖南进入贵州的主要一道咽喉,清朝时期派八旗之一紫旗兵扎营上塘驿站,上塘因此得名”。</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自序之二</h3><h3><br></h3><h3> 文、图原创/豆豆</h3><h3><br></h3><h3> 每逢读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想到“夕阳西下” ,感到山中多有千年树,世间难寻百岁人 。顿觉人生短暂,春秋数十载,弹指一挥间!余生贫困,靠两亩薄田种地为生,面对高昂物价,难以为继,幸得父母厚赠康体,得以每次卖血浆,获币三百元为生。饭后之余,方能读书撰文,以记述家乡美景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传于报刊、网海。如今已投稿千次,其间因功底浅薄,挫折无数。每有同学好友闻之,皆好言劝我放弃,改行择道,立足现实,或外地进厂做工,或在家养鸡育鹅,或田里喂鱼养虾,或山上养牛牧羊,或林下养鸡,或村外建舍养猪,或于溪边土角养蜂,或栽果树、种烤烟,或搞中药、虫草……毋庸置疑,实业固然好!能金玉满钵,发家致富。然而,倘若人手缺、劳力薄,匮资乏技,况且风云难测,突遇瘟疫天灾,岂不竹篮打水,白费光阴?父母生前,吾未尝不试,然而事繁灾频,心力耗尽,收效甚微。光阴转逝二十年,一事无成。土里刨食,水中求鱼,此乃原始生存之道,古来有之。一生周而复始,晚年便化归泥土,销声匿迹。此乃珠露人生,甚为短暂。人们常云:“用平凡心,作平凡事,做平凡人”。也有慕仙者,将其名镌刻于石碑巨崖上,欲让后人铭记在心。可是,岁月无情,风雨之后,名亡字灭。你是何人,他人无从知晓。再说,余自小受师辈书香浸润,茶余饭后喜文爱画,好作素文油诗,虽不成样,也得师辈引导鼓励,早立撰文著书之志,岂是庸夫俗心所想所为?只因长期家贫,早年种养多灾,耗财费时,所收无几。此后给人做工,加之身小体单,虽有小额收入,如此艰难度日十余年,却尤感吃力,乃先天不足,幸得政府低保资助,方才得以延命至今。如今,母亲病逝三月有余,脱贫攻坚将尽,乡野民众对低保分配虽表面未言,却暗地指三道四,多有怨言,责怪不公。吾手足完好,虽近天命之年,却难受其辱。只得退掉低保,以绝人言。如今,虽无他助,却以卖血浆、写作为生;所得补贴虽然微薄,却问心无愧,再说此举益己益人,利国利民,乃荣誉之道,何乐而不为?有感国恩浩荡,有感退保卸袱一身轻。古人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廉以养性,俭以养德”为修身养性,严己做人座佑铭,以醒己做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林逋、范成大、辛弃疾、吴承恩隐居乡野小园,咏物作诗,或借梅言志抒情,或寄情于田园山水,或寄寓家国与忧国忧民情怀,或著书立说以抒才展志。蒲松龄、曹雪芹、吴敬梓、李汝珍……莫不如此。蒲松龄《聊斋志异》所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古今喜文著书者,无不忍贫耐寞,聚精挥笔,凝思专一,方能有此成就,青史留名,遗后世以财富。反观主见泛滥者、猴心猫意者、急功近利者、知难退却者、游手好闲者,几人有成?吾今底薄功浅,更应拒官酬,远友缠,抛功名,弃富贵,离奸诈,方能独善吾心,安意行志。古人云:“学问无遗力”、“三十不发,四十不富,五十六十走老路”。</h3><h3><br></h3><h3> 自新千年来,受乡野及政府有识之士重托,尽快将乡里山川美景、历史遗事、民俗文化、美食文化以记载成文,夯实乡土文化,为乡志立说立传奠基铺石,让中国梦之风顺时代之流,搭上“一带一路”顺风车,以便助力今后全域旅游。趁在生之时,尽一己之力,重拾乡愁之花,著乡愁之书,担当留住乡愁重任。</h3><h3><br></h3><h3> </h3><h3> 二O一九年岁末农历冬月二十七日冬至写</h3> <h3> 一、 飞水崖瀑布</h3><h3><br></h3><h3> 文、图原创/豆豆</h3><h3><br></h3><h3> 家乡的飞水崖瀑布不仅小,而且知道的人很少。可是每到炎炎夏日,村里总有不少少年儿童在此洗澡,体健身魁的成人也不时到此洗洗澡,留留影,坐在半山瀑布边光洁的石岸上乘风纳凉,聊聊天,消消烦恼。因此,它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附近村里街边许多大人小孩的乐园。</h3><h3> </h3><h3> </h3><h3><br></h3><h3> 说起飞水崖,四周青山环绕,一条名叫温背河的小河从朱家山深处的鹅颈岭峰半山的一眼山泉默默无声流出,顺着小水沟流经龙王土,过了云居山脚下,汇聚了六条小溪流,水势渐大,到了飞水崖,河床骤然断裂,一落数丈,便飞泻直下,坠入半山一圆形深潭,水花直涌,潭边泉水又沿光滑石沟呈S形飞下第二道三米多的高坎,形成第二道飞瀑,这便是飞水崖瀑布。</h3><h3> </h3><h3> </h3><h3><br></h3><h3> 飞水崖瀑布总高近四丈,分上下两瀑。上瀑宽大,上水口宽两米,下水脚宽四米,瀑高六米;下瀑狭窄,分为陡水沟和高坎,陡水沟高两米,坎高四米。雨季,山洪暴涨,上瀑雷声隆隆,水雾漫天,气势磅磗,声震千米之外。那潭水涌现出一朵巨大白水花,如观音的坐莲。层层水浪拍打岸边。顺着岩边小径攀登至深潭边上,仰望瀑布,只见那水如九天崩塌,银河决口,铺天直坠而下,阵阵狂风乱卷,隆隆水声震耳,让人感觉身在黄果树大瀑布边上。站在对面半山观景台上俯视,但见那水势磅礴,如万马奔腾,飞泻直下数米深潭。那潭水惊涛滚滚,从泉口泻出,沿光滑湾曲的石沟,似飞练银蛇,冲出高崖悬坎,飞泻直下又一深潭,激涌得那潭水回旋荡漾。晴天,阳光下,彩虹道道,缤纷艳丽。傍晚,落日残霞,山光鸟语,鸣蝉悦耳,暮色渐浓,清风扑面,凉意阵阵,感到别有一番情趣。旱季,飞水崖上,一绺素练临空随风飘落而下,站在半山腰的梯锅潭边,只见颗颗珍珠从空坠下,散落在清碧的潭面上,细浪粼粼,水声潺潺,清风习习,凉意爽,夏日的酷署不知逃往何处去了。小孩子们光着泥鳅般的身子,从潭边纵身一跃,扑通一声,钻到水底,象一条条鱼儿,东游西窜捉迷藏,一会儿“扑”的一声,冒出了水面,被捉住的,就罚他钻到水底去,捡投到水中的白石头,一直找到为止。这里成了儿童的乐园。</h3><h3><br></h3><h3> 这里还是附近许多姑娘小伙们幽会,谈情说爱的伊甸园。晴天,那半山腰的梯锅潭边上,不时有一对情侣或背靠背坐着,或撑着一把红伞,相互手扶肩背,并列坐着,窃窃私语。有时洗着衣服,有时用小石块抛向潭面,有时情趣兴起,深拥大吻,有时相互拍照留念,或来个两口子合影。就是山光水色,造就了对对情侣,合成了对对甜蜜的连理夫妻,结缘了对对凤凰鸳鸯。此外,这潭水还真神奇,许多有疥疮、浓泡疮等皮肤病的人在这里多次洗澡后,症状就不知不觉消失,好象得到了天宫哪位神仙的仙露圣水,肌肤痊愈了。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这里附近的九十岁老人,百岁老人也多了起来。来到这里的人感到,世间的一切烦恼忧愁、功名利禄、尘世纷扰,全都到了九霄云外,心里无比轻松自如,胸襟豪放多了。这里是人间仙境,更是人间天堂。</h3><h3> </h3><h3> </h3><h3><br></h3><h3>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优美的生态环境对人的身体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绿色环保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旅游的春风早已吹进了每个乡村角落,绿色经济已被世人共识,家乡丰富的旅游资源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开发,象飞水崖瀑布这样优美的风景将会象珍珠一样被串连在旅游路上。</h3><h3> </h3><h3> </h3><h3><br></h3><h3> 我期待着这美好时刻的到来,我爱家乡的山,也爱家乡的水,更爱象飞水崖瀑布这样的好景色!</h3><h3><br></h3><h3><br></h3><h3> 本文为本人原创作品,于2017年6月17号发表于《黔东南日报》大旅游专栏,版权归本人豆豆(龙应书)所有,严禁抄袭、复制、粘贴、篡改、转载,侵权必究!</h3> <h3>  二、 风景如画的老鼠关大峡谷</h3><h3><br></h3><h3> 文、图原创/豆豆</h3><h3><br></h3><h3> 老鼠关大峡谷位于 黄平县上塘镇东五公里处,是一处风光奇秀迷人的喀斯特峡谷,全长五公里。</h3><h3><br></h3><h3>  老鼠关,这个外人知晓甚少,藏着众多美景的桃源仙境,我到过七、八次,每一次,感觉不一样,收获不一样。</h3><h3><br></h3><h3>  第一次,少年时与学友秋游老鼠关,于河滩边扎营野炊,其间结伴探寻水帘溶洞,被百形千态,怪异奇特的钟乳石瑰丽景观所震惊;第二次,而立之年的一个夏天,与驴友丑石结伴而行,被老鼠关大峡谷沿途神秘曲折的峡谷美景所吸引;第三次,正值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一个秋日,自己独游老鼠关山村古寨,被宁静古朴的竹林人家,山上火红的枫叶所迷住;第四次,前年端午之后,应微友明川相约,再游老鼠关故地,被飞珠瀑布和形如群鼠,遍布河道的怪石所震惊;第五次,前年初秋,一个雨雾霏霏的中午,自己又踏上老鼠关古豪宅访古寻源之路,被古豪宅石门的历史传奇故事所折服;第六次,去年春天,正值山花烂漫之际,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搭上“上塘——凯里”的班车,在龙洞河山村背后岔路口下了车,开启了又一次难忘的老鼠关之旅。这次,我独自一人爬上了老鼠关石格闹山村背后的山梁,避开青郁树林的枝桠遮挡,临崖鸟瞰壮丽恢宏的大峡谷景观。由于沿途林密,加上林间散布怪石,或如虎如龙,或似熊似狗,或像猪像牛……形状万般,犹如进入一个怪石迷魂阵,在慢悠赏石拍照中,不觉迷失了方向,左拐右突转悠着,好不易终于走出了石阵。此时,已是残阳西沉,霞光万道,那远山层林,那田园山村,那宛若飘带的清清河流,忽亮忽暗,忽而欢歌跳舞,浪涛声声;忽而回旋深潭,默默静流,从山脚蜿蜒而过,向东流去。那临河壁立的四姊妹峰,据说是古时候一个大户人家的四位千金,为反抗妖魔鬼怪的欺负,誓死不从这人怪奇婚,在山神的帮助下,变成了相列的四座娟秀奇峰。这壮丽的山景,洒满了淡红色的霞光,雾色从河里升起,暮色由远而近,慢慢走来。我趁着尚未消失的霞光,沿山梁东行一里许,见到了一泓碧水,圆如玉盘,四周奇峰环绕,一片宁静的白蜡塘小湖。这样的美景,世间少有。此次旅行,收获多多,终生难忘!</h3><h3><br></h3><h3>  此后,我又数次亲往老鼠关去,感受了一次次不同以往的山村桃源境界</h3><h3><br></h3><h3> 老鼠关的美,异彩纷呈,让人百品不厌。这些众多的美景中,当数大峡谷和古豪宅石门最美!其次,四姊妹峰、林中怪石、白蜡塘、山村竹林人家、飞珠瀑布、猴子岩、群鼠聚会也各有特色。</h3><h3><br></h3><h3>  老鼠关峡谷内河水哗哗,两岸奇峰壁立,溶洞遍布,山青崖险,沿途半山还有古朴的老鼠关古寨,民风淳朴,有世外桃源的宁静和遗风。</h3><h3><br></h3><h3> 老鼠关村寨后的古豪宅石院址,据该村一位年已八旬的陈姓主人的老奶奶说,她所在的陈家高曾远祖于南宋年间从外乡迁徙至此,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其老祖公一代的时候,石院已经荒荒,杂树丛生。到最近的大跃进至文革时期,完整高大的院墙后院,被当地几个极左权势人物擅自推毁。后来到八十年代时,两侧的石墙条石又被当地附近一些粗野愚民因撤石建房,几乎撤去四周院墙条石。幸亏她老人家的孙子陈某及时出面,予以制止,方才保住了残屋破宅。今存一扇精致玲珑的石门和一个长十丈宽八丈的残墙石院,条石是由质材坚硬,略有纹路的块状青石精打细磨而成,呈长方体状,宽尺二许,长三尺至五尺不等,用材硕大,做工精巧,颇有考究。曾经的石院高一丈八,规模宏伟,彰显了昔日的豪族望门王者之风。相传,这石院主人曾经是一位名冠西南的探花,在他乡做过大官,拥有广袤的田园阔土,拥兵自重,盘踞一处,富甲一方,盛极一时。后来因朝中变故,战乱纷飞,为避凶祸,遂罢官归田,带一家老小和随从军士,至此落脚,置田买土,建寺庙,修豪宅,军士巡逻护院,定居下来。不知何时,这里,发生过一场众寡悬殊的血腥之战,石院豪族与护院军士及附近团练、乡民尽皆战死。显赫豪门便由此灰飞烟灭,消失在历史的风雨里。真是:豪门化烟随风去,古往今来感慨多!</h3><h3><br></h3><h3>  这神秘的传说,让老鼠关这位隐藏深山古峡的千古佳丽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面纱,人们想揭开却不能,然而探秘者好奇有加,接踵而至。</h3><h3><br></h3><h3>  老鼠关大峡谷沿途美景如画,著名景点有八八崖、龙洞河半山人家、仙翁迎客、青狮神像锁龙门、风洞迷宫、老鼠关古寨、干榜人家、四姐妹峰、猴子崖、神鼠聚会、飞珠瀑布白腊塘、老鼠关古豪宅石院遗址、观音庙遗址等。</h3><h3><br></h3><h3> 老鼠关大峡谷的不远处,便是清波粼粼,曲折幽奇的氵舞阳湖。在它周围附近,有连接滇湘、沟通东西的苗疆走廊——上塘古驿道;有跟老鼠关古豪宅遗址同样扑朔迷离的白岩古石城遗址、滃洞古寨和道家风水宝地白雀庙;有跟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三代帝王传说故事有关的朱家山原始森林;有佛国仙山云居山千年古刹白云寺遗址,有鼓台仙境和具有且兰古国遗风、红军长征文化、中美航空抗战文化、地方汉族军垦屯田文化、湘赣闽会馆文化、儒道佛文化、苗革文化等诸多文化为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黄平县旧州古镇,还有群峰竞秀的丹霞奇观千峰林、紫娘山石林、岩山古寨、观音洞、老鹰崖、杨花苗寨、七姊妹峰、象鼻湾,还有宁静的世外桃源美女寨,曲折多变、幽深莫测、深潭成串,两侧丹崖奇秀的乐源古峡。如果说朱家山、云居山是从凡间返回天庭的仙女,那么老鼠关大峡谷就是她们飞天途中,不慎遗落人间的锦带。这锦带让大地添花,让与它相连的老鼠关古寨、白岩古寨、美女寨、杨花苗寨等许多风光旖旎的山村人家一派和谐幸福,人们和睦而居,兴旺富裕的景象。这锦带上的美景,我不止一次光顾过,欣赏过。为了它,我探寻美景遗韵,足迹遍布;因为它,我穿越远古,乐不思家。</h3><h3><br></h3><h3>  但愿将来,老鼠关大峡谷更加美丽;老鼠关奥秘的面纱,不再神秘,正如光棍汉最终抱得美人归。</h3><h3> </h3><h3><br></h3><h3> 本文为本人原创作品,于2019年3月19号发表于《黔东南日报》大旅游专栏头条,版权归本人豆豆(龙应书)所有,严禁抄袭、复制、粘贴、篡改、转载,侵权必究!</h3> <h3> 三、 避暑纳凉宝地——乐源峡</h3><h3><br></h3><h3> 文、图原创/豆豆</h3><h3><br></h3><h3> 乐源峡,黄平县上塘镇东北四公里处的一段古老峡谷,全长七公里,以曲折幽深、峰奇崖秀、潭多水清为佳,此乃探险寻幽、盛夏避暑纳凉宝地。</h3><h3><br></h3><h3> 谷内有一溪名叫干河,依峡蜿蜒穿行其间。许多时候,一年到头,河水很小,沿途卵石遍地,凡能涉水而行之处,深者不过半人,浅处在脚背之下,所以,当地人叫它“干河”。至于“乐源峡”的来源,据《且兰百度百科》记载:“且兰古国故都在今黄平旧州……北宋置珍州,亦称乐源郡”。舞水于旧州西南分两支,北支为波洞河,南支名上塘河,均源于都凹山(朱家山)。不同的是,上塘河白岩古寨至“两岔渔歌”(今舞阳湖)一段的老鼠关大峡,不仅因老鼠关“巨石乱布河中道,凶险更胜西陵峡”,皆含三峡与桂林山水、武夷诸峰、九曲溪之神韵,而且峡中有峡,深藏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的乐源峡秘境画廊。如今,舞水汇聚浩渺碧波,两岔渔歌消失成湖,摇桨荡舟穿行于舞阳南湖松丘山林间,可入湖中谷,赏乐源峡绝景。缘峡蜿蜒而行,进而可抵都凹山香溪谷。</h3><h3><br></h3><h3> 乐源峡两边植被繁茂青郁,丹霞奇峰耸立,景色奇异。河道从西端的下板桥古寨前香溪谷出口处,向东进入乐源峡,穿过苗疆走廊皂角垭古驿道,经吊岩竹林人家、仙女浴池、神象饮水,过穿洞,从泥塘、猪槽潭、空中奇井、巨纹崖、无路塘边插过,最后经一线天至舞阳湖。河道于深谷中曲折迂回,忽东忽西,勿南勿北,变化莫测。沿途多潭,水清而透明,似一串碧玉。河边水柳婆娑,随风弄影,似美人倩影。潭角楠木伸枝如伞,崖上松柏苍郁挺立,青天白云伴影群峰,飞鸟欢鸣石上林间。淙淙水声,爽爽清风。碧水丹崖,仿佛赣东龙虎丹山。这深山古峡,春夏时节,山花烂漫,林茂叶荫,时有雨雾晨纱,奇峰时隐时现,颇有淡墨国画意境。秋冬之际,草枯山瘦,彩叶缤纷;清水白云,闲意悠然。如此画卷,浓墨渲染,奇丽夺目,真乃大师手笔!此时,登临干河中段北侧的大尖峰顶,南望远山,见群峰林立,错落有致,近者或如华岳雄风,或似起伏峰涛;远的如粼粼细浪,蔚为壮观!那山间白黄色的白青冈林,与丹丘、冬霞相衬,在朝辉落日反照下,倒映在蓝天碧水的犀牛塘小湖里,山光水色,更显西洋油画神韵!乐源峡谷幽深,时宽时窄,宽处达六、七十米,能环视周围奇秀黑红峰石,细观沟壑丛林,聆听鸟语虫鸣,静闻淙淙流水之声,让人怡情养性,有感大自然暗藏的处女性情之美。窄处仅一米有余,伸开两臂可触崖壁,从谷底仰视,仅见天光一线,缝口树丛半遮着,两侧赤崖丹壁陡峭突兀,飞鸟无踪影,虫子亦难寻。溪边石上偶有鸟兽尸骨残骸,阴森静寂,仿佛与生灵无缘,唯溪流水声入耳,方感有万物同存相伴,此乃舞阳湖源头的湖中谷绝景:一线天!据传闻,战国末期,楚国大将庄乔率部由沅江入黔,沿舞水而上,攻占旧州,灭且兰。然后过了“两岔渔歌”,取道上塘河,不料被乐源峡一线天窄缝所阻,兵马粮草无法通行,改道老鼠关又为河中乱石所挡,水急潭深,险象环生,只得另寻陆路,西伐夜郎。此后的元、明、清诸朝历代,皆有追兵在此遇阻,另寻他途,灭掉西南云、贵诸省一切反抗势力。乐源峡干河上的古驿道,乃明初贵州宣尉使奢香夫人遣民所建。其后,明代洪武初年的江苏南京富豪沈万三和清朝多代王朝也参与穿越乐源峡皂角垭古驿道的扩建和修补。一桥飞架连东西,深谷险阻变通途。古驿道连接了云南的茶马古道,让驿道沿线城邑繁荣起来,也带来了中原与江南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无数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为乐源峡赋之以历史文化之魂。</h3><h3><br></h3><h3> 乐源峡上段的皂角垭喜家桥旁边是八仙云游仙人洞的出水口。洞内有暗河、岔洞和炼丹台。据说道人张三丰曾经在此炼过仙丹。洞的下方是曲折幽深的暗河。仙人洞西边有古代驿道驻兵屯营的板桥营遗址。营东一尖峰,三五株翠柏点缀山腰。峰顶过去建有瞭望塔,与仙人洞山顶隔道相望。站在峰顶塔楼上,居高临下,可鸟瞰乐源峡谷底及皂角垭古驿道,易守难攻,为湘黔古驿道上一道天然门户及军事战略咽喉要地,历代王朝皆在此屯营驻军把守。</h3><h3><br></h3><h3>  喜家桥下一里处干河北岸是五、六户人家的吊岩小山村,皆盖瓦古木屋,还有猪圈牛舍及马棚。门前有鸡犬,田中有牛马。村边数丛竹林、芭蕉点染;村中间以桃李杏梨;村后奇峰罗列,崖上奇松苍郁。干河南岸及村西是田园菜地。一铺石古道自村前河坎穿过竹林,绕自村东,沿村边拾级北上,转而伸向半山悬崖相峙的长峡中,缓缓直至两峰间的东山凹。凹上北侧崖壁上有张三丰草鞋足迹,深半寸许,长十二寸余,宽三至六寸。相传为张三丰自云南赶山下江南,至此遇高山悬崖险阻,只得以足蹬山开路,因作法使力过猛,便留下此足迹。</h3><h3><br></h3><h3>  乐源峡之美,在山,在树,在水,在洞,更在那沟通滇湘的苗疆走廊,还有那丰富的历史文化,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但愿这里的一切,早为世人所见,所识,所赏!</h3><h3><br></h3><h3><br></h3><h3><br></h3><h3>本文为本人原创作品,于2019年8月27号发表于《黔东南日报》大旅游专栏头条,版权归本人豆豆(龙应书)所有,严禁抄袭、复制、粘贴、篡改、转载,侵权必究!</h3> <h3> 四、一幢传奇的古屋</h3><h3><br></h3><h3> 文、图原创/豆豆</h3><h3><br></h3><h3> 黄平县西部的上塘镇,是一个山水奇秀、历史文化丰富的小镇。</h3><h3><br></h3><h3>  在上塘小镇南七公里处的苗疆走廊古驿道边上,有一个藏在万山丛中的古村小寨,它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六军团探路小分队曾光临过,解放军剿匪小分队在此剿匪宣传革命,并留下革命火种的翁沙村。</h3><h3><br></h3><h3>  说起翁沙小村,人家不足百户,村中绿树成荫,古屋或隐或现,美景如画。这里的古屋古院星罗棋布,其中要数“皇亲上上寿待封登侍郎张氏”古屋的历史最久远,达三百年,虽然历经无数风雨,依旧古韵悠然。那屋内堂屋东房有古时商铺经商必备的贮藏钱粮的大柜子和放置碗筷油盐的小柜子,还有守护钱柜的夫妻大古床;屋外部分椽子、瓦匹条已朽,偶有部分瓦片掉落地上,阳光直照屋内;屋后屋侧,三五段残墙断垣围着,墙上野草杂树丛生;大院与旁边几处古院宅连成一片,其规模也宏伟,蔚为壮观,颇有气势。</h3><h3><br></h3><h3> 据张氏古屋主人张昌义说:“别看它看似平常,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极富传奇色彩。”听他慢慢回忆过去,叙述着小山村曾经的历史。</h3><h3><br></h3><h3>  故事发生在一九四九年冬天,解放战争已进入剿匪阶段,枪炮声依稀可见,火药味尚未消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三人剿匪小分队沿着旧州经木江上贵阳的古驿道,顺着当年红六军团探路小分队的足迹,来到翁沙小村,天色已晚,加上连日昼夜行军,饥渴交加,疲惫不堪,无法再行,只得在翁沙暂宿一晚,次日继续赶路,探听匪情。翁沙开明富商张侍郎后代张氏见之大喜,忙把解放军迎入自己院里,吩咐家人煮菜弄饭,犒劳解放军。还把自己多年经商积攒的粮食,无偿献给了解放军。三个解放军战士严守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当即全部付清了饭食钱和粮食钱。一顿茶饭之后,解放军在院里古屋前,向张氏和村里前来看望的父老乡亲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告诉他们解放军是解放广大贫苦百姓,让大家翻身做主人,过上幸福生活的人民子弟兵。同时还用他们自己带的许多钱币买了盐巴,发给了在场的群众。会后,张氏和村里贫苦的父老乡亲,盛情邀请解放军入屋住宿。可是,解放军不入民宅,任凭张氏和乡亲们怎样劝说,总是婉言谢绝,就在古屋的屋檐下,披着霜天的冰星冷月,顶着秋冬的寒风冻气,铺上小竹席睡下了。乡亲们都感觉到,很难遇到这样亲民如己、爱民如子的好军队。因为他们之前遇到的全是国民党的中央军、地方杂牌军、保安团,都是强行勒索钱粮、拉牛拖猪、抓丁拉夫、欺男霸女的扰民军队。老百姓恨透了他们,所以大家又叫他们“遭殃军”。至于红军和之后的八路军、新四军,还有后来的解放军,老百姓称之为“菩萨兵”“救星军”。现在,到此住宿的正是解放军,面对这样爱戴百姓的好军队,张氏和乡亲们又怎能不拥护和支持呢?于是,张氏悄悄抱来自家被子和衣服,与在场的几个乡亲悄悄帮熟睡的两个解放军战士盖好,给站岗放哨的解放军披上衣服,才放心回屋休息。</h3><h3><br></h3><h3> 让解放军万万没想到的是,翁沙小村与张侍郎后代同姓的张大、张二兄弟俩,竟然成了心狠手毒的恶匪惯匪,平时仗着地方土豪劣绅和国民党地方保长撑腰,无法无天,欺压百姓。他们自恃自己力大如牛,剽悍惊人,能举拿二、三百斤的古石磨,玩耍自如,在丈内能伤人性命的本事;凭着自己兄弟俩做惯匪多年的狡黠和经验,论斗力气,十多个人也奈何不了他兄弟俩;论斗心计,“你有张良计,他有过墙梯”,谁也把他兄弟俩无法!因此平时横行乡里,抢人财物,欺男霸女,无恶不作,称王称霸,连在百姓心中以仁慈善施,享有“及时雨”美名的张氏及家族,也要让之十分,避之不及;谁见到他们兄弟俩,都要被欺凌,唯有言听计从,要不给点钱粮珠宝,要不好言好语,投其所好,任其所为,至于谁家有闺女和俏媳妇,可要忍受他们兄弟俩畜生一般,禽兽不如的蹂躏,谁要敢说半个“不”字,等着的只有挨打,甚至遭杀丧命。</h3><h3><br></h3><h3>  当晚,张大张二走出山洞,回到翁沙小寨,无意中得知寨里来了三个解放军组成的一支剿匪小分队,人数无几,可以对付。这样的机会,他兄弟俩又怎能会放过?于是张大张二便打起了活捉解放军来敲诈张氏钱财的歪主意。他们趁着朦胧的夜色,悄悄摸到解放军驻扎处,张二出其不意,一跃而起,将站岗放哨的解放军按倒在地,一刀杀害,缴了三个解放军战士的枪弹。两兄弟接着用麻绳一起把另外两个熟睡的解放军战士捆绑了个结结实实,以麻布堵住了他们的嘴,逼迫张氏让出古屋,将两个解放军战士关在古屋大堂里,以此作人质,要挟张家,向前来为解放军战士说情的张氏家族和村里乡亲索取钱财。</h3><h3><br></h3><h3> 第二天早上,张大、张二带领百余人的国军残匪和山贼悍匪,将村里老乡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赶到张氏大院里,然后把院子围起来,并在古屋大门口架了一挺轻机枪。一时间,院里站满了父老乡亲。张大、张二站在正屋大门口,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张大一手朝空中鸣枪警告,一手猛地挥了一下,然后手叉腰上,威胁乡亲们说:“我张大张二兄弟俩素来通情讲理,大家得乖乖缴钱缴粮,谁要是不愿意,可别怪我们兄弟俩不给大家面子,我就把他们两个和大家院里的全部老小杀掉!”乡亲们义愤填膺,面无惧色,和张大张二等匪徒正在理论,为被绑的两个解放军战士说情,要求释放解放军战士。双方相持不下,据理力争。正在这时,东面山凹上传来几声枪响,路上尘土飞扬。原来,张氏见自家无力营救解放军战士,便悄悄派人以十万火急之势,迅速赶到旧州解放军团部驻扎地,将此事报告给解放军。解放军团部当即派出部队,火速赶来营救被困的解放军战士。伴随着嘹亮的冲锋号声和喊杀声,一面红旗飞奔而来。张大张二见院里的乡亲喧闹起来,气氛紧张起来。知道是解放军大部队来了,见势不妙,吓得屁滚尿流,面色苍白,带着这伙残匪落荒而逃了。</h3><h3><br></h3><h3>  于是,大家打开古屋大门,跑进屋里,为解放军战士解绳取堵,救出了被绑的解放军。</h3><h3><br></h3><h3>  自那以后,张侍郎古屋便成了村里的一处让乡民接受爱国主义与红色革命思想教育的绝好景点。解放军在这里传播的中国民主革命种子和土地革命种子,迅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村里的所有父老乡亲都看到了中国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看到了革命之后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大家都享受到了甜蜜的幸福生活,感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时代的巨大进步,祖国的繁荣富强,中国梦的渐明渐近……</h3><h3><br></h3><h3>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新时代伟大战略路线的成功开辟,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如火如荼,象滃沙这样历史文化厚重的古寨小山村,正在像一个涉世入场的少女,沐浴着乡村旅游的春风。相信不久的将来,它一定会变得魅力四射,更美丽,更迷人!</h3><h3><br></h3><h3><br></h3><h3> 本文为本人原创作品,于2019年9月30号发表于《黔东南日报》民族文化专栏头条,版权归本人豆豆(龙应书)所有,严禁抄袭、复制、粘贴、篡改、转载,侵权必究!</h3> <h3>  五、 穿越历史时空的乌梅河大峡谷</h3><h3><br></h3><h3> 文、图原创/豆豆</h3><h3><br></h3><h3> 旅行让人生充满乐趣,亦饱含哲思。美景是旅行路上的珍珠,或奇丽迷人,或满含生活情趣,或让人勾忆历史往事。家乡的乌梅河大峡谷就是这样皆而有之的一条幽深古老、神秘莫测的峡谷。它风光壮美,故事众多,像一条融山水风光与民俗风情于一谷、穿越历史时空的画廊,位于黄平县上塘镇西南七公里处,长三四公里。</h3><h3><br></h3><h3>  我一生未曾游过三山五岳,但却足迹遍及家乡上塘每条溪河,每道山岭,每座山峰,每片森林,乃至每个角落,欣赏到许多如仙如幻的美景,体验过上塘的许多古且兰风情。乌梅河大峡谷就是我到过最多的峡谷之一。</h3><h3><br></h3><h3> 乌梅河发源于黔南州福泉市陆坪镇水洞村,经福黄交界处的原始森林深谷后,像一位深闺出阁的姑娘似的,悠然掉头,挥波舞浪,经石格闹山村脚下,南流而去。<br></h3><h3><br></h3><h3>  乌梅河水流过千年古水碾遗址,便到了人家聚居的瓮湄桥。此桥又叫瓮埋桥,因桥南有明清时期繁荣的商埠古街小集市瓮埋铺而得名,又因这里古时曾经盛产乌梅,故亦称乌梅桥。过去,往返滇湘的商贾旅客到此,总要走进茶馆酒楼,喝上一杯热茶或数杯小酒,小憩片刻,聊上一杆烟的功夫,才出门上路。当年,从翁埋铺沿古驿道西上一里许的青杠坳陈氏人家,在古驿道边,摆热茶免费供路客畅饮解渴,乐善好施,名扬乡里乡外,官民皆喜乐,盛赞此义举:“不为利所惑,专为路人行便,此乃丘濬在世也”。那些年,陈氏人家施茶助人,也成为大峡谷旁边古驿道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为乌梅河大峡谷带来了浓郁的茶韵,是昔日过往行人心灵中的一处小息驿站。</h3><h3><br></h3><h3> 从瓮湄桥至温溪河(水网河)汇合处,乌梅河大峡谷沿河两边乳白色的白云岩峰峦绵延起伏,错落有致,一直伸向南天尽头,蔚为雄伟秀丽,奇险壮观。这便是有名的“上塘三十景”之一——甲岩仙境。此段河谷宽阔处东岸上的恐龙峰山脚下,有一处名叫岩头坝的田园山村,有五十余户人家,皆为汉民聚居。村边百余亩平坦沃野,每逢夏秋,田里稻香鱼肥,浊浪欣舞,水声可闻。常有鸡群田坎上觅食。环村而视,山峦雄险,崖秀峰奇。鸭子河边嬉戏,河里清浪翻跃,鱼群掀波闪跳。有闲人头戴斗笠,于河潭边静坐垂钓,悠然自得。</h3><h3><br></h3><h3> 乌梅河大峡谷常年多雾,因大田寨至岩头寨一带地势开阔,四面山围峰阻,加上乌梅河常年水量大,水汽蒸发于山间不易扩散,因此极易形成大雾。所以,这里一年中,晨雾弥漫,远处峰峦挺立于云海之上,仿佛仙山圣境。</h3><h3><br></h3><h3>  乌梅河大峡谷自瓮湄桥而下,经岩头寨南侧,顺河下行,过拦河坝、走沟堤行约两公里,便到甲岩电站。从电站旁边的小径下至河里,涉水南行三公里,便出了峡口,全程五公里。</h3><h3><br></h3><h3>  乌梅河大峡谷是一条风光奇异的山水奇峰画廊,是乌梅河上的一幅瑰丽长卷:无论是那昂首的狮头峰,或者是那崖前如娇女婷立的玉笋峰,或者是巨崖临河倾斜,形似飞鹰捕食的鹰嘴岩;无论是那威风凛凛,准备身披雪亮铠甲出征的将军峰,还是河岸峭立,身染绿意的羊头峰;无论是那岭上拖着长尾巴,躬身低头,形似恐龙觅食的恐龙峰,还是展着岩身,凌空抬头,如孔雀开屏的孔雀峰;无论是那半山草原花开,牛马悠闲自在地吃草,峰顶形似僧帽的帽子峰,或是坐守自来食的蛤蟆,还有那绝险闻名的千尺崖、一线天……无不姿态纷呈,精彩异常。在岩头寨河段的乌梅河大峡谷两岸,在那散落于峰下山腰的一片片盛开野花,生机盎然而闲静、优美的小草原上,长着零星的白杨树。微风吹来,树影婆娑,如天仙降临人间,似倩女翩翩起舞。一条诗意的小土径,伸向那片排列整齐似卫兵,四季青郁藏诗意的松林里,漫步其间,一片宁静,倍感清新怡人。透过林间缝隙,可观一线天雄姿。附近的乡民,在小草原上放马、牧羊、放牛,哼着汉族山歌,悠闲自在。那峰峦、白杨树、松林、草原与蓝天白云形影相伴,盛夏的时光,在这里更显祥和、幽静。</h3><h3><br></h3><h3>  松林北侧下方,有一块五亩大田,春夏时节,秧苗青青,山风轻拂,绿浪滚滚;秋意来袭时去金穗重重,稻浪如金翻滚。大田后边一石泉,终年咕咕流淌不止,水源从未枯竭。饮之则匀细清凉,似传说中神仙杯里的琼浆玉液。据说,这便是“乌梅神泉”。有此保障,风调雨顺,大田年年谷鱼双收。</h3><h3><br></h3><h3> 春夏时节,久雨初晴,山间雾岚未尽。碧天白云、峰峦树影映于河面。这水色静处如镜,波滚处粼粼天光闪烁。此时,荡舟河面,两岸田园绿意盎然,远峰崖影缓缓后移。穿行于峰间河谷,观赏山光水色,身感人在画中游,那峰峦、青山、松林、竹林、芭蕉、山村人家与河水,携着悠悠古韵,全都融为一体。河道弯曲绕山村,清流几转迂峡谷。这山峰,高、险、雄、奇;这峡谷,灵秀幽深。这美景,在黄平大地上,在且兰山水中,饱含几分桂林山水神韵,简直就是一幅天然浑成的山水国画,宁静得别有一番情趣。</h3><h3><br></h3><h3>  站在半山崖咀上鸟瞰乌梅河大峡谷,上宽下窄,两岸奇峰对峙,绵延十里。河水从水库东侧出口处,咆哮涌入大河上方一条石块垒砌的人工巨渠。外坎高一二丈,渠内宽六尺,深丈许,水淹五尺深,长达一点五公里多,壁立于山腰,可行舟漂流,形如蜿蜒天河。渠水清浪滚滚,依渠南流,进入甲岩电站,水声嗡鸣,古韵幽幽。站在电站上方的渠坎上,人仿佛在空中。那千尺巨崖、孔雀开屏、一线天巨缝凌空而至,身有万山会聚之感!峡内清风撩人,让人不禁寒栗胆怯,惊险皆具。</h3><h3><br></h3><h3> 电站下方的河对岸是王娘洞。洞内石壁嶙峋,高处二丈有余,矮处一人多高,钟乳石垂挂。一天然长廊,于洞内依崖斜下,伸至谷底一里许。北侧一巨窗外,藤蔓纤绕而下,巨崖森森,奇险凌空。耳边隐隐约约,传来大自然远古的呼唤。</h3><h3><br></h3><h3>  乌梅河盛产软骨鱼,其肉质细嫩、骨软,味道鲜美,是上塘当地的一道特色美味。据说曾经是西南云贵高原一带黄平古且兰国的进贡珍品,这也让当时的古夜郎国、牂牁国、鳖国羡慕不已,为了黄平古且兰国肥沃、富饶的土地,丰富而充裕的粮食,还有属于古且兰国的上塘境内的乌梅河软骨鱼,美女寨的美女,官田坝的贡米,这些古代小国常有争纷和战乱。人们自古就有喜吃乌梅河软骨鱼的习俗,上至帝王将相,三宫六院,地方官府,下至农夫、商人,平民百姓,无论老人、小孩、妇女,对此都赞誉有加,食之味醇可口,不仅有“肉尽骨碎意犹酣,香有九分飘天外”之感,更有“人在他乡夜漫长,魂因乌鱼归故里”之感。至今,上塘人及周边县市的人尤其爱吃乌梅河软骨鱼,常以能吃乌梅河软骨鱼、官田坝贡米为荣。乌梅河软骨鱼影响如此之大,不愧是当地,也是上塘镇的一张名片。此外,这里的田鱼肉质也同样细嫩,味道同样鲜美,那河边苗家的酸汤鱼,味道美不可言;那山村客家的油煎鱼,再次用辣油、糟辣子、生姜掺水烧开,把鱼香菜和用酱油、味精、黄油调好的油煎鱼放在锅煮片刻,至肉微烂,撒上茐花、蒜花,别有一番风味。</h3><h3><br></h3><h3>  乌梅河大峡谷的风景,乌梅河的软骨鱼、田鱼,让多少在外打工、读书、工作的家乡人魂归故里,让多少周边县市的游子心爽骨酥,飘飘欲仙,如痴如梦,倾心向往,慕名而来。</h3><h3><br></h3><h3> 乌梅河大峡谷上的瓮湄桥与乐源峡上的喜家桥、里溪河上的万福桥一样,同为兵家必争之地,是风水师眼中的宝地,是一条穿越历史时空的大峡谷。乌梅河大峡谷因它而有沧桑感和历史文化内涵。</h3><h3><br></h3><h3>  以山显雄称奇,以水写灵描秀,以古桥、古驿道、古水碾与古街铺遗址抒写历史,此乃家乡——上塘乌梅河的魅力。</h3><h3><br></h3><h3><br></h3><h3> </h3><h3> 本文为本人原创作品,于2019年10月29号发表于《黔东南日报》大旅游专栏头条,版权归本人豆豆(龙应书)所有,严禁抄袭、复制、粘贴、篡改、转载,侵权必究!</h3> <h3>  六、 探秘乌梅河大峡谷</h3><h3> 品味历史传奇故事</h3><h3><br></h3><h3> 文、图原创/豆豆</h3><h3><br></h3><h3> 位于黄平县上塘镇境内的乌梅河大峡谷是一处美丽的秘境,这里不仅山奇水秀,而且故事也颇多。</h3><h3><br></h3><h3> 说到故事,据老人们说,这里过去打过仗,穿越大峡谷的瓮湄桥便是一座历史之桥,文化之桥、故事之桥。这里,风光无处不美,故事无处不在。那古桥、古道,那山村,那古树,那奇峰怪洞,那过往的烟云,在叙述着一个个优美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让人们追溯着过去风雨中的记忆。</h3><h3><br></h3><h3>  瓮湄桥坐落于大峡谷里的乌梅河上,连接两岸的人家。过去,这里商铺林立,商旅络绎不绝,好不热闹!</h3><h3><br></h3><h3> 古时候,在乌梅河大峡谷,白天聆听马帮声声,夜晚可闻哗哗水声。原经木江至翁沙上贵阳的古驿道与经波洞、上塘紫营驿站,爬黑土坡上贵阳的古驿道于烂泥关山坳会合后,便经过乌梅河入平越,上贵阳。但因乌梅河水急遇阻,往来不便,于是便有了官民合建瓮湄桥的史事佳话。据《黄平县情》记载:“传有邰姓悯行旅之艰,矢志创桥以济,以大铁链扣右肩骨募化修建。后圮,清乾隆四十五年,黄平州人刘汉芳、刘琬西、刘济川等募捐重建”。至今,古桥为方状青条巨石垒砌而成,双拱联跨于乌梅河两岸,长九丈,宽二丈一尺,高二丈三尺。桥栏中部,嵌一方巨石,镌刻“神禹王在此”的楷书字样。“神禹王”是谁?何处人也?我无从知晓。据杨昌盛《苗岭烽火》记述:“川军唐炯率军攻占黄平旧州,以号军降将谭光前为先锋,率精锐二千余人,沿古驿道,绕道上塘,经乌梅河,入平越府,包抄麻哈苗族起义军,聚众灭之,后又占领清平,与席宝田统率的已克镇远、台江、施秉的湘军形成钳夹之势,致使秀眉义军深陷重围,孤立无援”。由此可见,此桥乃古时军事战略咽喉要地,是入平越府,西上贵阳、昆明的门户。</h3><h3><br></h3><h3>  乌梅河大峡谷不仅历史文化厚重,民间故事同样丰富多彩,充满种种神奇的传说。</h3><h3><br></h3><h3>  说到古树,乌梅河大峡谷里的古树可不少,红叶谷的古枫林,石格闹的古枫群,瓮湄桥边的古树群,无不高大壮观,枝桠繁茂如伞。其中,最为神秘的是瓮湄桥西侧古驿道边上的千年古枫神木。儿时的我,常到乌梅河玩,见到的那株千年古枫,高十丈有余,枝粗丫盛,树干数人合抱。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当地有民间传闻,这千年古枫,因釆天地之灵气,吸万物精华,得道成仙,化作一英俊书生,进京赶考,后来中了状元,遂与一大户人家千金相约于瓮湄桥上,成就了一桩美满姻缘,传为一段佳话,是一株千年树仙。 古道、古碾、古枫老树昏鸦;古桥、流水、人家,一幅山村水乡小镇的优美图景,成了上塘苗疆古驿道上经喜家桥、万福桥之后又一胜景。这便是“上塘三十景”中的“乌梅人家”。</h3><h3><br></h3><h3> 说到山村,岩头坝对面的半山大田寨,上百户人家聚成一片,多为古木屋,同时间杂少量砖房,与岩头寨隔河隔坝相望。寨中有多处完美的古院落,精致有趣。其中一古石院内,两株柚子树枝丫繁盛,遮满小院东墙角,有数枝柚丫伸出墙外,画意盎然。相传古时候,寨里有一个不惑之年的壮汉,为人正直,力大无比,常仗义助人于危难,英名传四方。有一年,边境告急,壮汉从军戍边,英勇杀敌立功,被皇帝冕赐将军之位,赠送一把降妖宝剑以镇国安帮。后来将军告老还乡,却又遇一妖魔降临人间,据洞久居,吸食人血。乡民白骨遍野,幸存者背井离乡避难,民不聊生。将军见此惨状,于心不忍,只得披挂带兵前往山洞除妖。那妖见状,便于洞前施法,击散将军所随兵士,上阵与将军对打较量,欲生擒将军以吸食。将军挥舞降妖剑,一阵猛砍猛刺,妖魔招架不住了,便化为一座蛤蟆山峰。将军因除妖力竭,也化为一座雄伟的山峰,守在蛤蟆峰旁边,以防妖魔复活,再次害人。为了纪念将军,人们便命此峰为将军峰。如今,乌梅河大峡谷西侧半山,距一线天不远处,有一座雄险奇峰,形如镇守一方土地的将军,在默默地监视着一座低矮的蛤蟆状峰丘,这便是将军峰和蛤蟆峰的来历。</h3><h3><br></h3><h3>  说到岩洞,乌梅河大峡谷的岩洞可多啦!那山嘴上,河谷边,悬崖上,无处不在。电站下方的河对岸便是充满神秘色彩的王娘洞。洞内乳石嶙峋。有一里长天然长廊,披藤挂蔓,延至谷底河边,藤蔓似肩披纱巾的妙龄少女。峡里奔腾咆哮的河水声,仿佛是大自然远古的呼唤。据当地人传闻,这王娘洞有一个不寻常的来历。相传,远古时候,乌梅河鹰咀崖下的大田寨,住着一户勤劳的王姓人家。有一次,王家的姑娘上山去打猪草未回家。王父王母急了,叫人帮着四处寻找,三个月竟然杳无音讯。一天深夜,王父王母都做了一梦,梦见自己的宝贝女儿从甲岩千尺崖下的山洞里出来,抬着一挑猪草回到了家。一进门便抱着王父王母失声流泪,呼爹唤娘。告诉王父王母说:“爹、娘,都怪女儿不好,没有回到家。这么久了,一直让你们操心。那天进山打猪草迷了路,幸得一个弱冠小伙相助,带我去到了他家,受到阿公阿婆的厚待。我已委身相许,嫁与了他。明天是黄道吉日,你们到甲岩洞口来见我吧。”说完不见了。老两口从睡梦中惊醒,天一亮就照着宝贝女说的地方,找到了甲岩洞。他俩口远远地看到宝贝女挥着手向他们高呼:“爹!娘!我在这里啊!”可是,当王父王母走到洞口时,王母思女心切,刚伸手去,一拉宝贝女的手,女儿转眼间就变成一堆灰了,什么也没有摸到。为了纪念这位贤淑聪慧、感恩父母的姑娘,人们便叫它“王娘洞”。</h3><h3><br></h3><h3> 说到山,那大田寨后的奇险巨峰鹰嘴崖,中部崖头突出如鹰嘴,两侧崖壁殿后,活似一只张开巨翅欲飞的神鹰,保护着它脚下大田寨的安宁。这巨崖,据说远古时候,乌梅河大峡谷半山洞里深藏一条巨蟒,常出洞伤害人畜,老百姓日子没法过,便到王娘洞焚香祈神,请王娘上天去禀报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得知此事,派二郎神杨戬下凡降妖。杨戬领命,带上咆天犬和神鹰,驾云来到乌梅河,正遇巨蟒出山下河,兴风作浪,把乌梅河水掀起千丈高,然后张开血盆大口,扑向大田寨上正在赶牛上山的乡亲们。杨戬见状,忙放出咆天犬猛扑上去,与巨蟒撕咬一处。正当战得难分难解,杨戬肩上的神鹰突然猛扑上去,啄瞎了巨蟒的双眼,还啄断了巨蟒的脊梁,让巨蟒疲于奔命,在河里挣扎。杨戬眼疾手快,提刀上去,朝巨蟒颈上猛地一下,将蟒头砍了下来,为乌梅河的父老乡亲除掉了一害。回天庭时,神鹰因见乌梅河山还水绕,风景如画,留恋人间美景,便化作鹰嘴巨崖,留在人间。玉皇大帝知道了,念神鹰降妖伏魔有功,便成其美意。如今的神话传说里,许多时候,杨戬奉旨降妖,都不带神鹰助阵了。与他相伴的只有忠心的咆天犬。据说,他的神鹰留在了乌梅河,保护这一方百姓安宁。</h3><h3><br></h3><h3>  乌梅河大峡谷的故事,还有那恐龙峰的传说,孔雀开屏的异事……一个个历史故事,一个个民间传说,让乌梅河大峡谷披上了一层层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民间民俗文化,此乃乌梅河大峡谷之魅力。</h3><h3><br></h3><h3> 如今,穿越乌梅河大峡谷与乐源峡、上塘驿站,横贯上塘全境乃至贵州东西的苗疆走廊,与云南的茶马古道一起,被誉为“一带一路”中的“中国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延汉唐丝绸文化,溯汉唐大国雄风,兴华夏文明,乃当今全域旅游之趋势,复兴中国梦之所需。乌梅河大峡谷凭借雄奇壮观的山水自然风光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正借助大数据平台,搭上大旅游、大开发的历史快车,更快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让大峡谷美景,农家餐桌上原生态的美食,优美的故事吸引着更多四方游客。</h3><h3><br></h3><h3>  我想,到那时,乌梅河大峡谷将是:历史传说添锦绣,奇山秀水更风采。</h3><h3><br></h3><h3><br></h3><h3> 本文为本人原创作品,于2019年11月12号发表于《黔东南日报》大旅游专栏头条,版权归本人豆豆(龙应书)所有,严禁抄袭、复制、粘贴、篡改、转载,侵权必究!</h3> <h3>  七、 香溪谷: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h3><h3><br></h3><h3> 文、图原创/豆豆</h3><h3><br></h3><h3> 香溪谷,因溪边长满香草而得名,全长五公里,是朱家山的一条溪流山谷,位于黔东南州黄平县上塘镇境内东北角,距镇上四公里。谷内原始森林茂密,瀑布连串成群,景色秀丽迷人。</h3><h3><br></h3><h3>  香溪谷的美,美在瀑布,美在潭泉小湖。从下板桥山寨脚沿溪蜿蜒而上,直到溪尾,谷幽溪曲,山脚两湖碧水悠悠,似仙女闪着秋波的明眸双眼。山间响泉飞瀑,水声鸟语。那漫漫山谷,竟然汇聚了大小上百个瀑布,高者达百余尺,矮者不过数尺,或飞洒如雨,或直泻深潭,或珠滚玉落,或玉带轻舞……那潭,形状各异,像缸,像扇,像槽……那水,洁净透明,捧上一口,清甜匀细,仿佛神汤圣水,久饮则神清气爽。这里,最有名的要数“炉缸飞瀑”,那瀑依崖越壁,凌空轻然飞泻,尔后坠入一炉缸形圆潭,壁脚水花涌溅,潭水微暗而波浪粼粼,清水之下卵石隐现;泉水沿南口而出,狂泻挥舞,又下陡壁,自成一瀑。水扑风起,拂得溪边山草野花开颜含笑,树竹倩影摇曳,颇负诗意画韵,此乃香溪谷一大胜景。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石炉缸”。许多游子骚客,因它而来,或摄影拍照留念,或挥舞丹青妙笔,创作写意国画。</h3><h3><br></h3><h3> 香溪谷的美,美在四季。春天,谷内野花芬芳馥郁,沁人心脾。放眼望去,野樱花漫山遍野,洁白如雪,点缀着终年青郁的原始森林,这“一夜花开满天白”的诗意幽境,让人如痴如醉,似梦非梦。尤其是溪旁瀑布边那两株俗称“姊妹树”的珙桐树,被生物学者誉为“植物中的大熊猫”,开满了花。那形似双双翅膀的白色花朵,迎风舞动,如白鸽拍翅,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姿色迷人,因此,人们也叫它“鸽子树”,此乃植物中的珍宝。盛夏,溪谷清风飕飕,凉意爽爽,正是避暑好时节。秋冬,山野缤纷,秋色浓郁,山果飘香,景色如画。冬天,山瘦水微,许多瀑布,或丝丝如帘,或滴水溅珠,或轻飘细洒,伴随枯枝落叶。在冬雪纷飞之际,溪边银枝素裹,又是一番诗意。</h3><h3><br></h3><h3> 香溪谷东口是古朴的下板桥大寨,有七十余户人家,皆青瓦木屋,分布于香溪小河两岸。南岸七十户,连成一片。寨里古院密集,或土墙相隔,或众院相通。有青石古径曲折通幽,穿行其间。院边寨角,翠竹点染,柚树相衬,典雅优美。盛夏三伏,村中老人,常聚于院中树下乘凉聊天,散步于寨前竹下,清闲、逸然。寨后古木参天,鸦巢高挂,鹊穴深藏:雀鸟们在春光召唤下育儿养女,在秋风萧瑟中积粮过冬。空中常有飞鸟身影,高翔于村边寨上,与村人同行相伴,一派喜气祥和。北岸三五户人家,背倚山下竹林,河上有仿古木桥相连。养蜂人常于林间空地置巢养蜂,春天清穴除害,引蜂入巢,初冬釆蜜取糖。劳作一年,总是盆满钵盈,收获颇丰。有养蜂能手田云龙一家数口人,养蜂数百箱,蜂箱遍布山上林间,溪旁谷地,田边土角,年产蜂蜜近万斤,收入颇丰,引来四方好学者前来取经。一年四季,板桥人不辞辛劳,寨里村边,风里来雨里去,其影无处不见,成为地方一道亮丽的风景。</h3><h3><br></h3><h3>  香溪谷口的乡村旅游公路穿河而过,北通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旧州古镇,南达上塘小镇,西经平越(今福泉),上贵阳,可入滇缅。公路对面乃乐源峡,峡内奇峰罗列于河谷两侧,丹崖碧水,景色绝美,堪称地质奇观!自峡口沿溪东下二里处是皂角垭,只见一古石桥横跨其间,古驿大道经此桥越峡西去,黔人谓之苗疆走廊上塘古驿道也。板桥古寨东南山凹上乃板桥营遗址,营北的孤峰上曾经建有瞭望塔。古时,朝廷常在此屯营驻军护道。后因风雨侵袭,年久失修而倒塌。近年来,乡村旅游方兴未艾,乡民们复操马帮运货旧业,穿行于崇山峻岭间的皂角垭古驿道上,向游客表演,重现昔日苗疆走廊马帮盛况,为板桥寨再添一道历史文化厚重的新风景!让潇影、央视诸多摄制组前来探秘采风,让众多考古学家及欧美驴友慕名而来寻幽访古,让驿道文化传播四方。</h3><h3><br></h3><h3> 香溪谷北面不远处是何家院,那一大片古石坎屋基层层而上,在荒凉的刺竹林中时隐时现,规模巨大,颇似南美印加帝国的马丘比丘遗址。据传,这里曾为何德胜领导的农民号军驻军大营遗址之一,附近有一道卡、二道卡遗址,足见当时反清号军声势之大。站在古脑门顶端,东可鸟瞰蔚为壮观的千峰林海,还有水天相映的舞阳湖,有感“山高人为峰”、“山高水长”的深远境界。北可眺望何家院,可感受当时义军在一道卡、二道卡上戒备森严的情景。西可仰观朱家山马头峰雄姿,那夕照下的半崖古栈道,饱含岁月沧桑,沐浴于夕晖中,更显苍凉、荒芜。据民间传闻,当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兵在此修栈道,伐木造船,沿氵舞 水下湖南,伐陈讨张,抗元夺天下。此后,建文帝朱允炆因“靖难之变”到此隐居。百年后,明武宗朱厚照发现香溪谷、马头峰一带的朱家山盛产楠木、红豆杉、榉木等,乃修建皇城上等材料,特封此山为皇家林木用地,只许官府釆伐,其后派遣专员由沅系氵舞 阳河入黔代运皇木,将皇木运送北京建造皇宫。明末清初,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为逃避清兵追杀,曾经追随建文帝朱允炆的足迹,由古驿道进入香溪谷,到朱家山深处去寻找避难所,可惜人已远去,山里空寂,况且吴三桂派兵紧追不舍,于是只得另择它途,转道黔西南安龙避难去了。此事虽无确切依据,传说归传说,但是也足见乡里人对家乡历史的一片热爱之情。</h3><h3><br></h3><h3> 香溪谷西端的山凹南侧,有一广阔台地,宽达百余亩,相传为反乱年代的杀人坪遗址,现已开垦为高山良田。老县政府,在香溪谷西,原为解放战争末期黄平县国民党军政要员的临时政府机关所在地,是国军残余在荒乱溃逃中草草修筑的数间茅草土屋,现已风雨侵蚀损毁,只存断墙残壁,隐迹于荒草丛林中。</h3><h3><br></h3><h3>  香溪谷,是一幅画,是一首诗,更是一处桃源世界,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h3><h3><br></h3><h3> </h3><h3> 本人原创作品,于2019年12月3号发表于《黔东南日报》大旅游专栏头条,版权归本人豆豆(龙应书)所有,严禁抄袭、复制、粘贴、篡改、转载,侵权必究!</h3> <h3> 八、 红叶谷:秋色如画满山梁</h3><h3><br></h3><h3> 文、图原创/豆豆</h3><h3><br></h3><h3> 初冬的风景,在许多人想来,这是一年中观赏彩叶最美的季节。因为它色彩缤纷,仿佛天上的彩云,让人如梦如幻。</h3><h3><br></h3><h3>双击查看大图</h3><h3><br></h3><h3>  提到彩叶,最美不过红叶;提到红叶,享誉盛名者非加拿大枫叶、北京香山红叶、长江三峡红叶、黄山红叶莫属。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无不对之赞赏有加!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赞美红叶“发红华,垂朱荣,煌煌扈扈,照曜钜野”。晚唐杜牧《山行》诗赞之“红于二月花”。有网名“无边的天空”者盛赞红叶“灿烂如金,胜似姹紫嫣红的春天”。记得初中时曾经学过散文大家杨朔的美文《香山红叶》,其中对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的寓意赞美,让我从那时起,便爱上红叶。</h3><h3><br></h3><h3>  我生在黄平县上塘,长在上塘。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位于苗疆走廊古驿要道上的乡村田园小镇,四周山环水绕,景色多姿多彩。最让人着迷的是家乡小镇西六公里处、方圆十里的红叶谷秋色。</h3><h3><br></h3><h3> 我到过红叶谷多次,然而每次虽赏叶拍照,却因未题笔抒怀而遗憾,更因日久红叶美照常常丟失于网海边缘而痛心无比!为此,我每年秋末初冬,不得已重进深山,到红叶谷去寻觅诗意红叶。</h3><h3><br></h3><h3>  今秋月末,在一个多云天气里,我怀着对红叶的深情眷恋,邀约街友老万,搭上顺风车,再次前往红叶谷拍照。</h3><h3><br></h3><h3>  到红叶谷赏红叶,有两条道:一条由乌梅河瓮湄桥边小径沿河北上二里,于大炉溪出囗处,再顺溪东上三里,在红叶溪汇合处,入溪口,溯溪涉水而上,即入红叶谷,沿途有石门坎飞瀑,可品山水佳景。另一条道即从船形湾养羊处,爬山翻凹,顺小径下至大炉溪谷,经石家屋基、营上坟冢,沿半山一铺满落叶小道进入红叶谷。此次入山,于午后二时出发,感觉有些迟晚。为一睹红叶风釆,我们从船形湾,经大炉甄,缘山路而上。大炉甄,位于大炉溪中段开阔处,有炉甄残迹数处,为清代炼铁遗址,小有规模。据传,清朝同治年间,跟随太平天国冀王石达开的部将李文彩曾经率领一支太平军与活跃于瓮安、纸房、平溪一带的何德胜领导的号军农民起义队伍会师,合兵一处,经上塘沿古驿道西上,攻打贵阳,不料在乌梅河遭清军伏击,损失惨重。有石氏太平军小头领率亲随百余人经血战突围,沿乌梅河而上,寻至大炉溪隐居避世,之后派人化装外出驮运铁矿石至此,依托此地柴方水源,靠炼铁换取粮盐为生,如此百余年。然而时过境迁,当年的炼铁炉,早已荒废在山谷野草丛中。一条清溪绕此而过,欢歌径往西南而去。</h3><h3><br></h3><h3> 行至红叶谷,时至傍晚,天空云舒,天色渐朗,山色绚丽。一谷霜叶,在秋风浸染下,黄里透红,煌煌生辉,直延伸于山谷天际。山涧鸟鸣溪吟,虫声匿迹,倍感幽深宁静。我独自来至枫树下,攀树而上,于树巅处背靠树干,胯骑于树枝丫上,居高赏景。整个山谷一览无余,开阔之极。橙红的霜叶,似一片无边的丹霞,壮丽多彩。忆往年,谷里艳红如火,似灼灼燃烧的火焰,像画家笔下的丹青国墨,让人联想翩翩,胸怀万千景象。今年其色橙里微红,未及旺景,或许时日未到,或许秋色将过,尽管时运欠佳。但却依然诗意无限。眼前胯下的枝丫上,数片枫叶火红如血,似几颗点缀着大山霞云的星星,让我想到加拿大血红而奔放的枫叶,北京香山老红而深沉的霜叶,长江三峡色艳如火的红叶,黄山诗意万千的红叶。家乡的红叶,藏于野洞河源乌梅河深山里,虽不及这些赏叶胜地的名气,但却有当地独特的风姿。晴天,那红叶似烟似火,灼灼其华,任然渲染;雨天,那红叶朦朦胧胧,雨雾空灵,如梦如幻,又是另一番景象。你瞧,这一谷红叶,从溪谷到山顶,或橙色,或血色,或火色,瑰丽纷繁,景色如诗如画,丝毫不逊于名山胜景中的红叶。真是:一谷红叶伸天际,满山诗味意无穷。自古美景在深山,艰辛历尽终英雄。此时此刻,迎着霜风与稀零飘落有声的红叶,聚精凝神,抓拍佳景,撷取一片片诗意,以作留念,乐哉我心!与友分享,留下一颗真心,可感世间人情,品味人生百态,体验探险滋味,探索自然之秘,乐哉我心!</h3><h3><br></h3><h3> 红叶谷底有一溪,名红叶溪,因红叶谷而得名。溪口与大炉溪汇合,溪尾分岔为南、北两溪。南溪幽长,多呈蜿蜒曲折之状,景致因方位变幻无穷;北溪少弯曲,林下溪上多小瀑,溪旁多蕨类,二人多深。前年秋冬之际,母亲在世时,正值赏叶佳季,我独自一人入山探险,沿此溪攀崖越坎而上。此时,久晴未雨,昔日飞泉潺潺的溪沟,已是涓涓细流,惜影无声。因久行饥渴难耐,我寻到一处清泉,俯身一阵猛喝,顿感水甜清凉,瞬间神逸志清。在一段深不见人的蕨丛密生的溪沟里,我小心沿溪而上,扒蕨开道,遇崖绕道,逢树让道,在人迹罕至的荒野里寻求自己的人生之道!行路可以没有,心路不可无。有心路,便可以行路,人到山前必有路!古往今来,无数探险者不畏艰辛,有进无退,不仅成功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也开辟了一条属于全人类的事业之路!东晋法显、北魏郦道元、唐朝玄奘、鉴真,明代徐霞客、李时珍,热爱大航海的郑和、哥伦布、麦哲伦,还有十三世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当代英国的贝尔·格里尔斯……无不如此!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异国先进文明的无悔探索,对本国先进文化的痴心传播,对人生探险之路不畏艰辛险阻的执着精神,深深地鼓舞着我的历险心志,让我知难而进,最终在荒山密林中,登上了乌梅河的最高峰太阳山,看到了悄悄沉沦的夕阳,霞辉让红叶林海更红,橙红色的变成了血红色,深红色的变成了暗红色,淡红色的变成深红色,日照透过林间空隙,召唤着语声沸腾的归巢百鸟;霜风缠绵着秋山野岭,染遍万山林海之后,送走了片片秋叶和低吟的虫鸣。看到了红霞般的红叶谷壮阔林海,也看到了峰峦延绵起伏的野洞河源乌梅河山海,有感“临顶天下小”的宏阔心境,后来阅读自己新买的一部名为《徐霞客游记》,被作者意游山水的豁达心情所熏陶,有感世上“朋友一大群,知音三五个”,乃作一首《野游》,感悟山野探险之乐:“山中无佳丽,鸟鸣伴我行。如此逍遥游,无暇一身轻。”</h3><h3><br></h3><h3> 红叶谷周围,历史文化古迹丰富众多,风物传说无数。谷西十里处为福泉打铁关,位于苗疆走廊古驿道上,交通便利。过去,此地乃铁器打造集散地。又因寨内设有贞节牌坊,相传清乾隆年间,此寨出了一位徐姓举人,皆因其母丧偶守寡十八年将其培养读书成人,后来考试中举而受到皇帝嘉奖,设坊立牌以示贞洁得名。水网桥,乃一座古石桥,在打铁关西四公里处的水网河上,古驿道南侧五十米处,此处古木成荫,古桥、流水、古院人家,好一处山村风俗画。瓮湄桥,在红叶谷南五里的乌梅河上。此桥过去因水灾冲毁,于清朝乾隆四十五年由黄平州人刘汉芳、刘琬西、刘济川等募捐复建,扼上塘经福泉(古称平越府)上贵阳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瓮湄桥西侧半山古时有古商埠,古驿道穿过其间。如今残留的几座古木屋和零星的古石坎、古石院,见证了昔日的繁华。红叶谷东南三公里处还有古朴的翁沙寨,寨里有许多座完好的大小古院落。其中,被皇帝行将赐封侍郎的张氏古墓就在寨中西侧,这个地处旧州经木江、桂花营(古称归化营)过乌梅河的苗疆走廊古驿道上的古寨,曾经是一处因张氏家族兴旺发达的小商埠。林家桥位于旧州经板桥营、紫营驿站过乌梅河的黑土坡古驿道山脚下黑土溪上,在红叶谷东两公里处,是上塘紫营古街上被誉为“林半街”的林氏家族出资修建的。元风岩在红叶谷东两公里、林家桥北侧810县道坎上,由两个日月形小山头合成,是一处集奇石、奇洞、奇崖、奇树、奇藤、翠竹于一景的喀斯特微缩型山岳盆景群。东山头西侧有元风洞,相传曾为元风道人炼丹、修身养性场所,洞内钟乳石嶙峋,让人叹为观止!过去,元风岩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还是当地人民间唱山歌的集会地。</h3><h3><br></h3><h3> 在上塘,春赏山花夏观瀑,秋赏红叶冬观石。美景无处不在,或大或小,或阔或窄,原始森林、溪泉瀑、溶洞暗河、石林峰林、险峡幽谷、湖泊深潭、古道古院还有古刹遗址。无处不有!我想,这也许是大自然与历史老人的特别惠顾吧!</h3><h3><br></h3><h3>  日落时分,手机里铃声阵阵,催促之音响彻耳边。对风景丝毫无趣的老万急于回家,本想高攀另一株大树拍照佳景的我,自己却没有车,一时心烦意乱。想到前年独闯红叶谷的我闲逸自然,自由洒脱,心境开朗,相比今日的没完催促,难免心生愤然之情。无奈之下,只得收拾先前与老万一起采摘到的野柿子,带着几许遗憾和留恋,忙于赶路。</h3><h3><br></h3><h3>  此次红叶谷之行,让我懂得:社交之道,道同未必志合,相互理解,往来方久。</h3><h3><br></h3><h3><br></h3><h3> 本人原创作品,于2019年12月10号发表于《黔东南日报》大旅游专栏头条,版权归本人豆豆(龙应书)所有,严禁抄袭、复制、粘贴、篡改、转载,侵权必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