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冬至吃“扁食”

全景曹州

<font color="#ed2308"><b>鲁西南冬至吃“扁食”</b></font><br>时令又到冬至季节,看到老婆忙着买肉、剁萝卜菜、拾到馅子、和面、擀皮,捣鼓半晌包饺子,不知什么原因又想起来儿时吃“扁食”的事来。<br>说起“扁食”,对于现在年轻人知之甚少,但对于菏泽鲁西南地区的年过不惑的中年人来说想必应该知道一些。如果告诉你它的官方名字,你一定知道,那就是饺子。<br><font color="#ed2308"><b>我家的“吃饺子”不叫“吃饺子”,而叫“吃扁食”,</b></font>这是我四、五岁记事时就知道的事啦。<font color="#167efb"><b>“包扁食”、“送扁食”、 “吃扁食”、“杂面扁食”、“扁食插的”、“不吃扁食冻掉耳朵”</b></font>等等,奶奶一到冬至就经常唠叨这样的话。<br>前几年过春节,我偶尔说了一句“包扁食”,让女儿愣了半天,误以为是什么状如“汉堡”更“好吃的”东西,跟着问了半天。为怕引起读者误会,我换一下文章标题概念,以下文中凡提到“扁食”均以“饺子”替代,一来高雅出俗,不显土气,二来也便于读者理解和阅读。<br>说起饺子,那可是中国老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主食,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br>和小时候比,现在的生活可以说是天上地下,以前为了能吃顿饺子,往往期盼很久的,也就冬至和过年才能吃上,记得我们过年奶奶常常包两种饺子,<font color="#167efb"><b>一是好面的大年三十、初一喝,杂面的其他时候喝。</b></font>不像现在,想啥时候吃就啥时候吃,想吃啥馅的就包啥馅的!我们应该常怀感激之心,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br>记得小时候,一进入冬季,我早早就惦记吃饺子这一天了,每每放学回来,我就常常问母亲,冬至快到了不?快到了不?年下还有几天?吃饺子是让人兴奋、惬意的事,吃一顿饺子足足可以让人高兴、舒畅几天。<br>冬至吃饺子,最早起源于什么时间,已是无可考证,但据传饺子是有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当初做成耳朵状,是为了医治冻烂的耳朵,后期逐渐演变成一种美食。但冬至和过年,北方吃饺子已经成为风俗,更是一种节日文化!<br>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br>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br>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 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 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br><font color="#ed2308">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font><br>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br><font color="#167efb">我家喜欢萝卜、白菜馅的饺子。以前,家里穷,割不起肉,常常是杂面包萝卜的素馅饺子,到后来老爹想到我们骨头连肉一块长,不能亏待我们,常常是花上2毛钱要人家的猪油拌上,算是让我们开开荤。我们这些个馋嘴的孩子就围在桌前,眼睛睁的大大的期盼着热气腾腾的所谓肉饺子尽快端到自己的面前,好狼吞虎咽的享受冬至这一天的美食--饺子。</font><br>后来家里能割点肉了,常常是喝住有肉团的饺子,老爹老妈就挑给妹妹吃。今天我们不愁买肉了,纯肉饺子热腾腾端上来,沾着蒜泥,倒上一杯小酒,寓意“饺子就酒,越过越有”,这也是美好生活的寓意吧!数九寒天,吃上热乎乎的饺子,暖心暖身,更是过足了嘴瘾,既充饥又解馋,也是美食一道。但总觉着没有小时候的好吃,反到又想回归素馅了。<br><font color="#ed2308">记得吃饺子,我们年龄小用筷子夹不住,家里又买不起叉子,母亲就用菜刀在“格挡停”(高粱的杆)的上下面削两下,扣掉“格挡停”的瓤,就做成了“叉子”模样,说实话用这扎饺子一扎一个准,再吃饺子从来也不掉,邻居的孩子羡慕不已,央求母亲也给他们做了两个。</font><br><font color="#167efb"><b>记得到山师大北院上学期间,也是冬至。</b></font>为了让我们这些个异乡的学生能够吃上热乎的饺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学校跟食堂联系免费给每个班级下饺子,于是乎生活委员王辉便张罗着收菜票和馍票。好像是下午三四点光景,我们便来到食堂,找司务长交钱,找大师傅领面、领肉、领芹菜、领大葱。于是我们全班45名同学便在食堂里的大案子上铺开了摊子,剥葱的剥葱,洗菜的洗菜,和面的和面,男的揉面、切面纪子、女孩擀皮、包饺子,忙的不亦乐乎,还真有两三个女孩手艺不凡,包的饺子带花边。时不时传来尖叫声和笑闹声,原来总有那捣蛋的家伙把面抹在了他人的脸上,样子又滑稽又好笑,自然免不了引来打闹和追赶。等到一盆盆煮好的饺子被端回教室盛入每位同学的碗中时,那感觉别提有多棒了,真的是香气醉人,亲手劳动的果实果然是最香甜的,第一次这么多人在一起吃饺子过冬至,也是我永久的记忆。<br><font color="#ed2308">后来,到了山师大南院,第六食堂拿手好菜就是煮饺子,隔三差五,我必定要一缸子饺子吃,说实话,在当时能天天买饺子吃这已经是很奢侈的饭菜了,要知道必一缸饺子须花费5毛钱和4两馍票。我还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吃饺子必须加醋,不加醋吃不下去。记得有一次已经打好饺子了,却发现宿舍没有醋了,于是又跑到文化东路38号山师门口小卖铺买瓶醋来才吃。</font><br>日子一年一年在过,每年都会有冬至这个日子,我一如既往的在这一天包饺子、吃饺子,每年都做不同的花样,三鲜馅的、韭菜肉的、香菇木耳、大虾馅的等等,为了冬天不被冻掉耳朵,也为了家庭的圆满和谐和来年的财源滚滚。<br>今年的冬至又要到了,想念父母包的饺子了,也想念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的气氛了,希望父母身体安康,姐妹们家庭和谐幸福,饺子越吃越香,生活越来越甜蜜。<br> 作者简介:马学民,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大学学历,中共党员。先后在菏泽市十中、菏泽市实验中学、菏泽市开发区党群工作部、党工委政策研究室、丹阳街道办事处工作,曾任中共菏泽市开发区工委机关报《今日开发区报》主编,现任丹阳街道办事处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菏泽市民俗学会会员、菏泽市儒学研究会、牡丹区作家协会、开发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菏泽市祖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秘书长。<br>2012年主持编写《丹阳志》。2017年出版由菏泽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常健作序、150多万字的个人新闻作品集《春华秋实》一书。参与编写中央党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巡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力实现中国梦》,《曹州知名将士集传》、《曹州留学生集传》、《曹州杏坛名师集传》、《曹州文坛名仕集传》等文献资料汇编等20多部。先后在凤凰、人民、中国共产党网、新华、新浪、光明、搜狐、网易、大众等10多个网站,《中国纪检监察报》、《大众日报》、《支部生活》、《齐鲁晚报》、《菏泽日报》、《牡丹晚报》等多家刊物发表新闻作品1560多篇。<br>2011年起历时6年,牵头发起主修涉及山东、河南、江苏、安徽、陕西等23个省、700多个村、30万人的《开濮曹徐马氏族谱》。2017年11月份,《在“第三届中华家谱展评暨文创产品交流大会”上,经全国姓氏家谱专家综合评审,荣获“中华好家谱”最佳内容特等奖。现任世界马氏联谊总会副秘书长、九州马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中华海内外马氏联谊总会副秘书长,中华海内外马氏文化研究总会副会长,《紫山》编辑部副主任、《中华马氏研究》副主编、《九州马氏文化研究会会刊》主编。2017年4月12日,出席在海南省亚洲博鳌论坛举办的世界马氏联谊总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任秘书处副秘书长,负责文件起草编印等。<br>2003年获得菏泽市委、市政府专项奖励先进个人,2006年被菏泽市委组织部评为菏泽市优秀党务工作者,2013年,被菏泽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评委“菏泽市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2017年菏泽市创城百名先进人物,连续11年被菏泽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和“舆情信息工作先进个人”,连续12年被评为《菏泽日报》“优秀通讯员”。<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