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于那个最冷的冬天————— 悲哉!奋兮!

秦时月

<p><br></p> <p><br></p> <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人们还在享受着深秋的天高露浓,转瞬就被冰寒刺骨所覆盖了。1937年的冬天似乎比以往来得更早些,也更冷些。</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回望82年前,古城南京那个最冷的冬天里,一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是我们所有中国人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永远不能忘却的伤痛。天洒泪,惨人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铭记国殇,勿忘国耻。77年后——2014年12月13日,中国首次以国家名义悼念在这场灾难中里中死去的同胞,这沉重与悲惨必须让所有的人铭记。忆往事,更瞻前!</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泣血的南京充满了灵魂的哀怨,然华夏的怒火与觉醒也在熊熊的烈火中燃烧。</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因从事文史工作,2015年曾为抗战胜利70周年收集相关资料,遂前往云南腾冲国殇墓园。沿着一条幽深的甬道默默地向里走进时,感觉整个墓园里都弥漫着生者对逝者的崇敬与追思,沸腾着凭吊者对入侵者的愤慨与憎恨。墓园里安息的9187个(9168名远征军+19名盟军)英灵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国民党元老李根源取楚辞《国殇》为墓园名,寄寓“碧血千秋”之意。在后人看来此名无不张扬着一种悲壮,宣泄着一种正气,更是深藏着一种希望。面对这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与震撼,一行人员默默地向烈士们深深地鞠了躬。</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国殇墓园和滇缅抗战博物馆里,透过这些被尘封了几十年的历史证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段用鲜血记录下的岁月,又再次目睹了我们合肥籍抗日将领们浴血奋战的沙场英姿。</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戴安澜(1904~1942),国军名将,安徽省无为县人,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曾血战古北口,后立下台儿庄战役部分战功,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1939年6月17日,授陆军少将。1942年10月16日,追赠陆军中将,抗战胜利后追认为革命烈士。蒋中正赋诗:“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孙立人称赞:“伟哉将军,战绩辉煌。”1943年3月,毛泽东赋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题写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罗斯福说:“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史迪威评价“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卫立煌(1897—1960年),合肥人,抗日名将,新中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中国远征军创立初期曾遭遇重大挫折,其中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壮烈殉国,杜聿明部20000人剩余不足2000人。民国32年(1943)冬,蒋介石不得不重新起用赋闲的卫立煌接替称病的陈诚,出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此时盟军已在各地战场开始向德意日法西斯展开局部反攻,中国远征军的主要任务是赶走盘踞滇西的日军,打通滇缅(中印)公路,这条我国与外界唯一保持联系的陆上通道中断已有6年之久,援华军用物资仅靠“驼峰航线”只是杯水车薪。</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卫立煌在昆明认真分析敌情后制定了严密的反攻作战方案,并把他的指挥部逐渐前移至楚雄、马王屯。民国33年(1944年)5月11日起,远征军使用橡皮艇、竹筏、汽油桶等渡江工具,分几路强渡怒江,由此揭开了滇西反攻战的序幕。由于事先命令部队反复进行战前的渡江演练,远征军部队在强渡水流湍急的怒江过程中,只有一名士兵不慎落水身亡,创造了大规模渡江作战的奇迹。</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松山之战,是滇西战役中最为惨烈的一次战斗。松山位于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塞,日军在这里修筑了一个纵深达数十公里的强大防御体系,凭险据守,他们吹嘘松山工事是从日本国内调工程师专门设计的,中国要牺牲10万士兵的生命才可攻克。中国远征军自6月1日起从正面仰攻松山,遇到顽强抵抗,历经一个多月均不见效,任务最终落到了卫立煌直接指挥的第八军身上。在多次使用飞机重炮集中轰击和组织敢死队冲锋爆破久攻未果的情况下,卫立煌命令部队改用坑道作业,从日军碉堡下方150米处开凿两条直达山顶的爆破隧道,填满威力巨大的炸药,终于摧毁了日军建造在主峰上的坚固工事,并于9月7日成功收复松山。</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攻克松山后,中国远征军左右两集团军连成一片,战局非常有利。卫立煌随后命令奋力西进,以10个师的强大兵力向龙陵城区发起总攻,11月3日夺回龙陵,战果迅速向境外扩展。民国34年(1945)1月,中国远征军国内部队和驻印军及盟军胜利会师,并在遮放地区隆重举行10万人的庆功大会。会师后,中断6年的滇缅公路恢复通车。两个月后,中印输油管通油。日本封锁我国西南和外界联系的包围圈被彻底打破。</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日方滇缅战区司令寺内寿一大将曾因军功得外号“马来亚之虎”,终于敌不过中方远征军司令卫立煌上将,卫立煌遂被日军惊呼为“支那之虎”。4月,功勋卓著的卫立煌升任中国陆军副总司令。美国《时代》周刊用较大篇幅推出对他的专访,并刊登了他策马扬鞭的照片,赞誉他为“常胜将军卫立煌”。6月16日,丧偶多年的卫立煌和从美国赶回的音乐家韩权华在昆明金碧路锡圣安大教堂举行婚礼,时《大公报》报道冠以大字标题《虎帐笙歌》。</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孙立人(1900—1990年),合肥人,生于庐江金牛,抗日名将。民国30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的抗战由区域性衍变为国际性。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派出中国军队开赴缅甸,协同英军抗击日本侵略者。31年2月,中国远征军组成,孙立人旋率新编第三十八师从贵州出发进驻曼德勒。他们起初的任务是策应英军,不料英军遇到麻烦,4月中旬,日军第三十三师团突将英军步兵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包围在仁安羌北面一带地区。英军粮尽弹缺,水源断绝,危急万分。第一师师长斯高特告急,紧急关头,孙立人调派唯一的装甲兵团第一一三团,星夜赶往英军被围前线,自己亲赴现场指挥作战。经两天激烈苦战,歼灭日军第三十三师团主力1200多人,残敌狼狈溃逃。新三十八师取得了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大捷,解除了包括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上将在内的7000多名英军之围,解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国军人、美国传教士及新闻记者500多人,并把被日军夺去的英方100多辆辎重汽车和1000多匹战马,交还英军。</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英军被救出,在饱受饥渴之苦后,他们却不是先接受孙立人给他们送来的食物和饮水,而是狂欢般拥抱中国官兵,场面十分感人。仁安羌大捷后,英方将领对孙立人由衷敬佩,盛赞孙立人“在任何国家都是最好的指挥官”。次年,英王向转战印度的孙立人颁授英帝国司令勋章,美国总统罗斯福也颁授丰功勋章给孙立人,在颂词中说“仁安羌一役孙将军以卓越之指挥,击灭强敌,解救英军第一师之围,免被歼灭。后又掩护盟军转进,于千苦万难中,从容殿后,转战经月至印度,军容整肃,不减锐气,尤为难能可贵。其智勇兼备将略超人之处,实足为盟军楷模。”</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孙立人后来擢升新一军副军长、军长。孙立人和他的新三十八师、新一军,在远征印缅和盟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屡建战功,名震全球。抗日战争中没有任何其它一个中国建制军的歼敌人数能和新一军相比。当有“沙漠之狐”之称的希特勒名将隆美尔在北非战场上让盟军吃尽苦头时,盟军和国际舆论界赞誉孙立人中将为“东方的隆美尔”。二战结束后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曾电邀孙立人参观欧洲战场,他成为戴高乐等各国政要的座上宾。美国弗吉尼亚军校以有孙立人这样优秀的毕业生而感到骄傲,校史馆中将孙立人将军同另两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建功的杰出校友马歇尔将军和巴顿将军并列,孙立人陈列室永久展览其画像、毕业证书和所用的军服、军帽、马鞭、马靴及缴获的日军军旗等。</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当我们走出国殇墓园时,心情仍感沉重,步履却是极为矫健。无数赤诚男儿,为了收复失地,为了洗雪国耻家恨,为了伸张民族大义,纷纷倒下,血溅山河。我想每一位观者都会从如此多民族英烈的身上,汲取力量,让民族的气节和灵魂在崇敬的心中回荡。</p><p>&nbsp;&nbsp;&nbsp;&nbsp;&nbsp;铭记历史,不忘过去,才能让和平的阳光温暖每一寸土地,照亮每一颗热爱和平的心。</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今天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82年祭,我们慎终追远,以国之名行祭之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