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1> 作南欧旅游的准备时,在网上查到这个蓄着大胡子的西班牙人,从照片上看很像著名的恩格斯。</h1><h1> 他叫安东尼奥·高迪(1852–1926),是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人,著名的建筑家,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以其复杂、新颖、独树一帜、个人色彩强烈的建筑作品知名,被誉为「上帝的建筑师」。</h1> <h1></h1><h1>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气质,有故事的建筑,甚至是城市的灵魂。如果我们以建筑来论城市,那么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无疑是其中卓尔不群的一个,其原因就是因为有了高迪。<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在整个巴塞罗那市,高迪的作品共有16处,7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毫无疑问,这是一座属于安东尼奥·高迪的城市。</span></h1><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div><h1> 其中圣家堂、桂尔公园、米拉之家、巴洛特之家都是巴塞罗那的著名旅游景点。</h1><h1> 在9月18日的巴塞罗那之行中,我们将惊叹和赞美毫不犹豫地抛撒于高迪的这些奇妙建筑之中。</h1> <h1></h1><h1><font color="#b06fbb">1.圣家堂</font><br></h1><h1> 圣家族是基督教对耶稣基督、耶稣的生母玛利亚以及人间养父约瑟夫的合称,在绘画、雕塑等各种艺术品中常有表现,也常常用以命名教会建筑以及教会所属的教育机构。</h1><h1> 神圣家族大教堂,简称圣家堂。是位于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的一座罗马天主教大型教堂。它是巴塞罗那地标性建筑、高迪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未完成之作。是世界上唯一 一座尚未完工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 </h1> <h1> 建造这座教堂的想法是由巴塞罗那书商朱塞佩•玛丽亚•博卡贝里亚提出的。他是圣徒约瑟夫崇敬会的创始人,该会的会员纷纷为此慷慨解囊,始建于1882年。1883年由高迪接手主持该工程,直至1926年去世。在生前的最后12年,他完全谢绝了其他工程,专心致志于这一教堂的建筑。这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作品、最伟大的建筑,也可以说是他心血的结晶、荣誉的象征。<br></h1><h1> 高迪为教堂圣殿设计了三个宏伟的立面:诞生立面,受难立面,荣耀立面,分别对应耶稣存在的三个重要事件:耶稣的诞生,死亡和复活,现在以及未来的荣耀。每个立面的上方安置4座尖塔,12座塔代表耶稣12个门徒。还有4座塔共同簇拥着一个中心尖塔,象征4位福音传教士和基督本身。 </h1> <h1> 1926年7月10日下午,在巴塞罗那有轨电车通车典礼时,高迪不幸被电车撞倒,被送到医院三天后就去世了。出殡那天,巴塞罗那万人空巷,全城的人都出来为他送葬、致哀! </h1><h1> 高迪被安葬在圣家族大教堂的地下墓室。这座大教堂至今尚未完全竣工,现在的建设者已经是第五代了。计划要在高迪逝世100周年的2026年建好。 </h1> <h1> 入内参观不仅要购票还须提前预约,人数被控制在一定数量之内。</h1><h1> 我们赶到景点时已经超过预约时间,只好在教堂对面的广场等待导游前去沟通协商。在等待入内的时段,大家抓紧拍照,也对外部的装饰好好地察看一番。</h1><h1><br></h1><h1> 这是圣家堂诞生立面,主要由三座门组成,从左到右依次是希望之门,仁慈之门和信心之门。 </h1> <h1> 已建好的四座尖塔如破土而出的竹笋,直指云天,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标志 。</h1> <h1> 大门顶部的生命树用绿叶白鸽装饰,是褐色中闪现的一个亮点。</h1> <h1><font color="#010101"> 左边的侧殿也是哥特式造形,白色窗户尖顶上雕刻着各种色彩鲜艳的水果,寄托着美好的希冀。</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font>穿过马路,走上台阶,看到的是一幅幅繁杂精美的立体雕塑,整个外墙立面表述的都是关于圣母和耶稣诞生等圣经中的故事。人物众多,形态各异,精致写实,呈现出了喜庆的景象。 </h1> <h1> 站在诞生立面前仰视,即使不了解圣经内容的人也会为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千姿百态的装饰品所感染。</h1> <h1> 中间那根刻有耶稣族谱的立柱上端就是神圣家族:圣约瑟夫、圣玛利亚和出生在马槽中的耶稣。</h1> <h1> 高迪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将圣经中的故事和人物展现在建筑之中,不仅外立面如此,教堂内部空间也是如此。</h1><h1> 进入东大门反身仰视,正中上方人物雕塑就是圣约瑟夫,他在默默地注视着每一位来访的客人。</h1><h1> </h1> <h1> 西边大门内侧上方的人物雕塑为圣玛利亚</h1> <h1> 进教堂时当地导游发给每人耳塞听机,参观时由我们的随团领队讲解,地导不讲解只是陪着走,感觉他是来控制参观时间的。</h1> <h1></h1><h1><font color="#010101"> 进入教堂仿佛进入一个梦幻世界和石林之中。原来“上帝的房子”竟然可以修建成这种样子,完全没有传统教堂中肃穆神秘的氛围, </font>绝对可以用“令人惊叹”来形容。</h1><h1> 导游的解说词中说这是一个有温度、会呼吸的教堂。</h1> <h1><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010101" style="font-size: 20px;">教堂内的36根石柱有不同的颜色 ,中央大厅最大的四根</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石柱为红色,节结处的圆形灯饰上不同的图案含有特殊的隐喻,这些图案分别代表四位圣经福音书的作者。</span>其中带翅膀的狮子代表马可,带翅膀的牛代表路加,带翅膀的人代表马太,鹰代表约翰。</h1><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1><font color="#010101"> </font>离祭坛近的那个坐位区,走进去后有工作人员示意不能站在中间拍照,但可以坐在长椅上拍。只好站的远一点,<font color="#010101">请来自天津的朋友,帮我在大厅拍了一张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向我的身后看过去,巨大的华盖</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下</span><font color="#010101">是</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耶稣被钉在十字架的雕像以及祭坛两边的管风琴。</span></h1> <h1><font color="#010101"> 曾经去过其它欧洲国家风格不同的哥特式教堂,但从没看见将耶稣十字架悬吊在华盖下面的,高迪真是一个有创新意识的信徒。</font></h1> <h1> 支撑屋顶重量的立柱如高大粗壮的树杆,枝叶舒展向上生长,交织成繁复华丽的穹顶。如鲜花盛开,似繁星闪烁,面对如此美丽的画面,仿佛在与大自然对话。</h1> <h1> 大厅十字中心上空,立柱的分枝从四面以渐变形态向穹顶交汇,高低错落。大小灯光组合成一圈圆形图案。</h1><h1> 高迪认为,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归于上帝。在圣家族大教堂的设计中完全没有直线和平面,而是以各种曲线变化组合成充满韵律动感的神圣建筑。</h1> <h1> 大厅一侧有螺旋形的楼梯,楼梯的铁栏杆经过富有曲线美的加工,繁复多变的细节装饰属于时代而超越时代。</h1> <h1><font color="#010101"> 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在</font>转角处<font color="#010101">形成迷人的柔光,</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非常自然和谐。</span></h1> <h1><font color="#010101"> 精美的蓝色花窗、可爱的小天使笑脸,由桔色的光线组合成温暖的一角。</font></h1> <h1> 任何一个地方都绽放着高迪精心设计的光芒,光影和建筑完美地融在一起,增强了教堂的感染力 。</h1><h1> 高迪说,色彩是生命的动人之处。这也正是圣家堂表现出的独有特质,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h1> <h1> 每天随着阳光照射的角度不同,教堂内的光影也会有不同的变化, 明暗交替,美在其间流动。据说清晨和下午落日前的两小时最眩目迷人。 </h1> <h1></h1><h1> 通过不同形状和配色的彩色玻璃,让教堂里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形成梦幻般的世界。</h1><h1> 西窗黄红,东窗蓝绿,有黄昏夕阳的温暖 ,有晨光熹微的清凉。来到上帝的房间,不同的心境会有不同的感悟。 </h1> <h1><font color="#010101"> 自从走进这座教堂,一直处于</font>抬头仰望,四下环顾,目不暇给,生怕错过这些光和影交汇的盛宴。觉得每一处都值得拍下反复品味和欣赏,可惜由于安排的时间太短,对教堂内部来不及一一细看,匆匆拍了几张照片,便跟随导游到西门去参观受难立面。</h1> <h1><font color="#010101"> 受难立面与诞生立面风格迥然不同。</font>受难立面由六根倾斜的红杉树般的巨大立柱支撑,上端则是由18根骨头型支柱组成的金字塔状的三角楣饰,灰白冰凉。</h1><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1><font color="#010101"> 所有人物雕刻线条生硬、面目模糊,甚至有点阴森恐怖。表述的是耶稣被出买、受难死亡及埋葬的情节,营造出悲痛和苦难的景况。</font></h1> <h1> 大门旁边的一个雕塑刻画的是圣经里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叫做“犹大之吻”。讲述的是十二门徒之一的犹大被犹太祭司们以三十个银币收买,在最后的晚餐中以亲吻耶稣为暗号,使得士兵们辨认出并抓捕了耶稣。雕塑中的右下角有一条蛇,象征犹大背叛耶稣的邪恶。</h1><h1> 在雕像的左边,有一个奇妙的四阶幻方,这个方阵的数字,不管是纵向还是横向相加,都是数字33。而33是耶稣死亡的年龄。</h1> <h1> 门外正中最大的一尊石雕是耶稣被绑在石柱上受鞭刑,痛苦的表情让人不忍多视。</h1><h1> 我们在唏嘘声中结束了圣家堂的参观。</h1> <h1></h1><h1> 圣家堂这部震撼人心的创世之作,只有身临其境一睹真容才能领受深刻的悸动。 </h1><h1> 离开时再回望一眼圣家堂,阳光下,感觉这确实是一座有温度、会呼吸的神奇建筑。 而它更是一部用石头雕刻的圣经。</h1> <h1> <font color="#b06fbb">2.桂尔公园</font> </h1><h1> 桂尔公园是高迪的另一部杰作,他的自然主义理念在此得到了充分展现。是巴塞罗那必游之地。</h1><h1> 先放几幅我从网页上看到的照片,它们可以代表桂尔公园的精华。也是我们随团游览的路线。</h1> <h1> 自然广场和世界最长的坐椅 。</h1> <h1>圆柱大厅和标志性阶梯。</h1> <h1>公园大门口的两栋门房</h1> <h1> 精心打造的石柱走廊</h1> <h1><font color="#010101">高迪故居博物馆。</font></h1> <h1> 桂尔公园位于巴塞罗那市区北,占地20公顷,是巴塞罗那富商艾乌塞尼.桂尔伯爵计划建立并由高迪设计的一个社区旧址。</h1><h1> 桂尔先生是个企业家,他买下了人们俗称“刀削山”地区的一块土地,这片区域位置绝佳,景色宜人,巴塞罗那平原和地中海的美丽景色一览无余,他希望复制英国的业主共享公共区域的房产模式,计划在这里建一座有60栋洋房的花园式富人住宅社区。桂尔先生把他的梦想委托高迪来实现。并于1900年开始动工。</h1><h1> 高迪对住宅社区进行了整体性构思,包括所有配套设施:门卫楼、休闲广场、街道、柱廊、菜市场、排水系统等等。开始着手一次非同寻常的艺术创作。 </h1><h1> 最初工程进展颇为顺利,然而,由于该住宅区交通不便、地块销售的复杂性、社区的特殊性等等原因,导致计划无法继续施行,<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只完成公共设施和两栋楼房。1914年桂尔先生最终放弃了这一项目。1918年桂尔去世,</span>他的继承者将这个未完成的社区提供给了巴塞罗那政府。1922年巴塞罗那政府买下这片区域,并于1926年作为公园向公众开放。</h1><h1> 桂尔先生在高迪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他是高迪的伯乐。高迪的每一个新奇的构思,在旁人看来都可能是疯狂的想法,但在桂尔那里总能引起欣喜若狂的反应。他与高迪在设计理念上的高度契合,使他们的合作进行了一生。桂尔委托高迪设计的宅邸、庄园、酒窖、教堂、公园等等都成为西班牙和全世界的艺术杰作。高迪设计的7项建筑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其中3项是桂尔先生的。<br></h1><h1> 1984年,公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一个烂尾工程的华丽转身,反证了桂尔与高迪两位的理念是多么的前卫和浪漫。</h1> <h1> 桂尔公园面积很大,分收票区和免票区,有多个入口。停车场在后门高坡上,所以我们是从后门进入公园的。在导游的带领下,先来到一处椭圆形的平台,黄沙地面,没有一棵树木,空旷开阔。当时设计的是个露天表演场,被称为希腊式剧场或自然广场。</h1><h1> 广场的精彩之处是围绕广场一圈的蛇形长椅,它既有坐椅的功能又有围墙的功能。其中一部分还是下面圆柱大厅的上檐。</h1><h1> 高迪根据地形做出了如同蕾丝磙边的曲折座位,并以彩色瓷片拼贴,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感受,同时也营造出活泼的气氛。</h1> <h1> 长椅变化丰富,根据不同的弯曲程度,可以理解为是单人座、情侣座;如果占据整个圆弧,就成为了数多个朋友聊天的空间。</h1><h1> 长椅的设计非常科学,雨水可从靠背下面的小洞流入排水系统。<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h1> <h1> 由于地理上的优势,在这个天然观景平台上可以俯瞰巴塞罗那城区,眺望巴塞罗那港和地中海。</h1><div> </div><h1> 下面小洋楼顶部的造型很吸引大家的眼球。</h1> <h1> 我们都集中在这个角落拍照。</h1> <h1><font color="#010101"> 从广场下去来到圆柱大厅。大自然广场的一部分就在圆柱大厅的顶上。</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圆柱大厅为86根有凹槽的大圆柱构成的有顶空间,给人一种古希腊庙宇的感觉。当初设计用途之一是社区的自由市场。</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中空型的立柱,除了支撑屋顶之外,兼具蓄水功能。厅下设有蓄水池,为阶梯中轴的喷泉提供水源</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顶部由若干加泰罗尼亚式小型拱顶构成 ,同样由碎瓷片装饰,风格独特的形状与色彩仿佛是超现实主义的预演。</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里的立柱采用古希腊</font>风格,柱头简单,没有柱础,直接立在地面,如雅典卫城的多利亚柱式。</h1><h1><font color="#010101"> 细节处理又很实用很人性化,将柱体下部用磁片包裹起来,防止碰伤行人,也便于清洁卫生。</font></h1> <h1> 从圆柱大厅往下走就是标志性阶梯,是公园最漂亮的地方,由雉堞装饰的凸性围墙围绕。阶梯的中轴线上有三座精美的雕塑,可以说是对整个公园起着画龙点睛之妙用。</h1><h1> 沿左右两列的阶梯往下走,处处有惊喜。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在此拍照再拍照。</h1><h3></h3> <h1> 这个用瓷片裝饰的弧形石椅很别致,好像张大的鱼嘴。</h1> <h1> 第一个雕塑像三条无头无尾的蛇身。但真的看不懂有什么寓意。有细细的水流,大概是个喷泉吧</h1> <h1> 第二个雕塑是只绚丽斑斓的加泰龙,又称大蜥蜴,虽然没有尾巴,却是个吉祥物、镇园之宝。它是巴塞罗那最著名的标识之一。</h1> <h1><font color="#010101"> 憨态可掬的样子,不仅小朋友喜欢,大人们也很 喜欢,排队照像吧。</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个蜥蜴喷泉,是水流系统的一个节点。别看现在傻傻地流着口水,到了下雨天,圆柱大厅收集的雨水便会从这里喷涌而出 。 </font></h1> <h1> 第三个雕塑是蛇头形状喷泉。圆盘中间有代表加泰罗尼亚旗帜上的红黄条纹,巴塞罗那是加泰罗尼亚的首府,这个抽象的雕塑应该也是巴塞罗尼亚的标识之一。</h1> <h1><font color="#010101"> 台阶两边的围墙也用彩色瓷片图案装饰得非常漂亮。</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从这张图片看,高大的廓柱、分段的阶梯,茂密的植物...仿佛一座小型的巴比伦空中花园</font></h1> <h1> 走下阶梯来到公园正门广场。 公园大门两边的漂亮小洋房被人们称为糖果屋。不过它可不像格林童话中住有巫婆,而是高迪设计的整座社区的门房,两座楼表面由碎瓷片装饰,风格独特。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漂亮的门房吧。</h1><h1> </h1><h1> 左边的一座当时作为门厅,用于接待社区来客,设有宽敝的等候区。如今是书店。</h1> <h1><font color="#010101"> </font>右边这一座是社区门卫的住所,如今是巴塞罗那历史博物馆的一部分。</h1><h1><font color="#010101"></font> 由于空间太小,限制入内参观的人数,要想进去看就要耐心去排队了。</h1> <h1> 上面游览过的区域都是收票区,面积虽小,却美轮美奂如童话世界。</h1> <h1> 从中心区出来走另一条小路绕道回停车场。这里属免票区,一路植物茂盛,穿行于石块垒成的走廊中,看似原始狂野,实则精心打造。泥土颜色,质感自然,仿佛就像从地上长出来的树干。</h1> <h1><font color="#010101"> 有些地段还在不断完善改建之中,</font></h1> <h1> 有这座雕像的一段被称为洗衣妇长廊。这些柱子没有一根是笔直的,全像天然森林中的树干。</h1><h1> 高迪以其独特的方式完成建筑与自然的对话,增加了两者之间的张力。</h1> <h1> 柱廊断断续续,随坡依势而建,几乎贯穿整个公园。 有些廊柱顶部造型如花盆。</h1> <h1> 这段倾斜的拱形走廊,可谓匠心独运、别具一格。高迪对结构和材质撑控自如的能力使之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充满隐喻的世界。</h1> <h1> 最后看到的这栋红色的洋楼,是桂尔公园最早建好的两栋住宅之一,是样板房,后来被高迪买下来,并在这里住了20年。但它并不是高迪设计的,现在是高迪故居博物馆,入内参观要先去买票。 </h1> <h1> 时间紧张,匆匆拍张照片,赶快回到大巴上去。用我们的领队兼导游的话说就是 :''赶,赶,赶"。</h1> <h1> 在桂尔公园,高迪成功地将大自然与建筑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用马赛克将中心区打扮成一个童话世界,又像一件悬挂在空中的巨型艺术作品。</h1><h1> </h1><h1> 高迪,一个具有童心的建筑天才。</h1><h1> 桂尔公园,一个飘落人间的童话世界。</h1><p><br></p> <h1><font color="#b04fbb">3.巴特罗之家 </font></h1><h1> 高迪是加泰罗尼亚人。加泰罗尼亚的建筑师们因其作品高超的创意和繁复的细节而著称。在众多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中,高迪、蒙塔内尔和卡达法尔奇是最重要的3位建筑师,并称巴塞罗那“现代主义建筑三杰”。高迪更是他们中的佼佼者。</h1><h1> 在巴塞罗那著名的格拉西亚大街,有一个街区叫做“不和谐街区”,这个街区有五座建筑比邻,其中有三座出自“现代主义建筑三杰”之手:莫雷拉之家(左一),阿马特耶之家(右二)和巴特罗之家(右一)。这些建筑风格迥异,巨大的反差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因此得名“不和谐建筑群”。</h1><h1> 最著名的当属高迪的“巴特罗之家”,2005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1> <h1></h1><h3></h3><h1> 我们乘坐的旅游大巴车从大街穿过时,导游提醒大家看看左边窗外的建筑,在众多造型别致的建筑中,一栋异形又美丽的建筑特别引人注意,它就是巴特罗公寓也称为巴特罗之家。</h1><h1> 巴特罗之家与高迪设计的其他建筑不同,它的外墙全部是由蓝色和绿色的陶瓷装饰的,一种奇异的颜色组合,远望去颇象印象派画家的调色盘,但色彩很和谐。</h1><h1> 在西班牙,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师高迪与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达利、米罗和毕加索齐名。萨尔瓦多·达利曾经将这面外墙比喻为"一片宁静的湖水"。</h1> <h1> 巴特罗之家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一位美丽的公主被龙困在城堡里,加泰罗尼亚的英雄圣乔治为了救出公主与龙展开了搏斗,用剑杀死了龙。龙的血变成了一朵鲜红的玫瑰花,圣乔治把它献给了公主。</h1><h1> 高迪的灵感来源于此,所以这座房子的每一个设计都有着特殊的含义。十字架形的烟囱代表着英雄,鳞片状拱起的屋顶是巨龙的脊背,房子的外立面用彩色瓷片镶贴,像是长满龙鳞的龙身。</h1> <h1> 我们在附近作短暂的停留,下车过去看了看它的外观。 这栋公寓现在仍然有人居住,只对外开放了一层楼以供参观,收费用于公寓维护。外面排队的人很多,入内参观成人票价25欧元,配有中文导览讲解器。可惜不在我们的行程安排之中。</h1><h1> 巴特约之家”于1905年至1907年建造。是高迪创作的成熟期,完全摆脱了传统风格的影响,纯粹地运用自己的艺术信条。</h1><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入口和下面二层的墙面都模仿溶岩和溶洞,上面几层的阳台栏杆做成的假面舞会的面具模样,被称为“面具屋”。</h1><h1> 再仔细看看大门上面的窗户,细节丰富却找不到一条直线,这就是高迪风格。<br></h1> <h1> 我的朋友在这里拍了一张宝贵的纪念照。我觉得后面人太多,没有过去拍,结果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h1> <h1> 面具屋,仅匆匆一瞥就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h1><h1> 巴特罗之家,一个被高迪搬到大街上的爱情故事。</h1> <h1><font color="#b06fbb">4.米拉之家</font></h1><h1> 在距巴特罗之家不远的十字路口,坐落着一幢闻名全球的纯粹现代风格的楼房--米拉之家。当地老百姓把它称为"石头房子"。建于1906年-1912年间,当时是富豪米拉先生因为非常欣赏高迪设计的巴特罗之家,所以也请高迪为自己的住宅做了设计。</h1><h1> 这是高迪的又一杰作,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h1> <h1></h1><h1> 9月17日上午, 我们在米拉之家门口等待乘车去安道尔。 将在同一条街的巴特罗之家与米拉之家作以对比,那更“不和谐”了,那边是宁静的湖水,这边是奇异的石窟。</h1><h1> 高迪曾对米拉说:“这房子的奇特造型将与巴塞罗那四周千姿百态的群山相呼应。”</h1><h1> 米拉之家虽然原为工业巨子的豪宅,却也命运坎坷,后来沦为赌场,也曾翻身为补习班和分租公寓。198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才在1986年由卡沙文化基金会以九亿西币买下,又以十亿西币整修而重现其英姿成为巴塞罗那的地标。</h1><h1> 如今米拉之家的六层、顶楼和屋顶阳台对外开放,收费成人22欧元。</h1><h1> 听听游客们的说法吧:这座建筑的墙面凸凹不平,屋檐和屋脊有高有低,呈蛇形曲线。建筑物造型仿佛是一座被海水长期浸蚀又经风化布满孔洞的岩体,墙体本身也像波涛汹涌的海面,富有动感。米拉公寓的阳台栏杆由扭曲回绕的铁条和铁板构成,如同挂在岩体上的一簇簇杂乱的海草。</h1><h3><br></h3> <h1> 米拉之家虽列在旅行社的27个自费项目之中,但不在导游推荐的套餐之中。三过其门而未能入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h1><h1> 找了几张网上的照片,与大家分享。</h1><h1> </h1><h1> 大楼顶部高大的烟筒和出风口是小学生最好的写生景物。 </h1> <h1> 这造型够怪异的吧</h1> <h1> 波浪起伏的石头墙面,洞穴般的窗户。貌似厚重,实则为轻薄的石材板构成。</h1> <h1> 扭曲回绕的铁条和铁板构成的阳台栏杆,是用回收的下角料加工的,只有铁匠的学徒才会想得出来。</h1> <h1> 米拉之家曾被当地人蔑称为“采石场”。可见早期的巴塞罗那人并不是很喜欢这座建筑。</h1><h1> 巴塞罗那富豪米拉先生因非常欣赏高迪的巴特罗之家的设计,为了和一富孀结婚而请高迪设计新屋。当时米拉先生开出的条件是设计费用不封顶,设计创作可以凭空设想,天马行空,但一定要标新立异。而实际情况是当米拉之家完工后,米拉太太很不满意,她说,我要的是一个家,不是采石场,不是老鼠笼子。米拉夫妇本来想借这所房子彰显财富,不料却成了笑柄,他们拒绝付高额的设计费给高迪。于是高迪一纸诉状告到法院,结果官司赢了,高迪把所有的钱捐给了修道院。从此,再也不给私人设计住宅了。</h1> <h1></h1><h1> 这是高迪设计的最后一个私人住宅,占地1,323平方米,有33个阳台,150扇窗户,3个采光中庭(2个大中庭,1个小天井),6 层住宅,1层顶楼(阁楼),1个地下停车场,共有3个门面,两个正门入口。每个房间都可两面采光。家中各个空间还得以互相串连,不但节省走道空间,内部也没有任何一道墙是不可拆的,可谓节省空间到最后一厘米,不论是当时还是今日,应该都是大胆、科学、而且前卫的设计。</h1><h1> 看看这两张照片,就知道高迪是怎样解决房间从中庭采光问题的。</h1> <h1><font color="#010101"> 总之,米拉之家里里外外都显得非常怪异,甚至有些荒诞不经。但高迪却认为,这是他建造的最好的房子,因为他认为,那是"用自然主义手法在建筑上体现浪漫主义和反传统精神最有说服力的作品"。</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font><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3><h1> 米拉之家和巴特罗之家 ,它们的文化价值远超住宅价值,是留给世界的一个高迪符号。</h1><h1> 高迪,一个建筑史上的但丁。</h1><h1> 米拉之家,一个风格无法归类的作品。</h1><h1> </h1><h3><br></h3> <h1> 安东尼奥·高迪1852年6月25日诞生于离巴塞罗那不远的加泰罗尼亚小城雷乌斯,1870年进入巴塞罗那建筑学校就读,还是学生的时候高迪便参加了巴塞罗那若干奇观的建造,名义上他是几位大建筑师的助手,但是交给他设计的几个部分全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1877年,高迪为一所大学设计礼堂,这也是他的毕业设计,方案出来后引起很大争议,但最后还是被通过了,建筑学校的校长感叹地说:"真不知道我把毕业证书发给了一位天才还是一个疯子!"</h1><h1> 也许,只有“天才+疯子”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h1><h1> 斯人已远,作品不朽。</h1> <h1>高迪作品桂尔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h1> <h1>高迪作品桂尔教堂,其教堂地下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h1> <h1>高迪作品维森斯公寓,列为世界文化遗产</h1><div><div><br></div></div> <h1>行车途中随手拍的斗牛场。</h1> <h3><font color="#010101">不知名街景</font></h3> <h1> 巴塞罗那,一个辉煌建筑的露天博物馆,一生值得去一次而不后悔的城市。</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