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br></p><p>张伟元先生在他的版画艺术工作室。(下图)</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致张伟元先生】</p><p class="ql-block"> 王继兴</p><p class="ql-block"> 小引: 张伟元,新乡报业集团主任记者,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新乡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自1991年起,他曾30余次深入藏区采风,创作大批版画作品,曾在北京、郑州、拉萨、南京、美国、尼泊尔等地举办西藏专题摄影展和黑白版画展。有数百幅作品被西藏博物馆、河南美术馆、神州版画院等艺术机构收藏,并曾获得过多次大奖。目前,他正在倾情创作《红旗渠100大工匠》系列人物版画。2006年在河南省书画院为他举办的西藏风情木刻作品研讨会上,我有一个评述性的发言,将其浓缩为七言八句,则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黑白旋律似有声,</p><p class="ql-block">沉入意境魂魄惊。</p><p class="ql-block">胸襟常怀手足情,</p><p class="ql-block">刻刀总系高原风。</p><p class="ql-block">赋形写神两相宜,</p><p class="ql-block">粗犷细腻一炉熔。</p><p class="ql-block">别史一部传后世,</p><p class="ql-block">艺术魅力享永恒。</p><p class="ql-block"> </p> <h3>(局部)</h3> <h3>以下9幅是张伟元先生的部分版画作品:</h3> <h3>(下图)张伟元向 著名书画家、人民书画院执行院长赵炳国先生(中)赠送为其特意创作的版画肖像。</h3> <h3>《赵炳国先生肖像》(张伟元作)。</h3> <p>附:刻刀总系高原风</p><p> 王继兴</p><p><br></p><p> 西藏我没去过,但我到过昆仑山山口,是从青海的格尔木乘车专程去的。</p><p><br></p><p> 昆仑山,巍然擎天,玉装素裹,凸显一种神圣和神秘的大美!它像一部书,但不是宋词小令,而是经典圣经!</p><p><br></p><p> 今天,品赏张伟元先生的系列版画《西藏风情》,有如蓦然走上了西藏高原。这里有蓝天白云,草原牧场;也有冰山雪峰,呼啸狂风。有自然美、风物美;也有人性美、风俗美。有隐约飘荡的天籁,有如李娜唱的《青藏高原》;也有撕心裂肺的呼喊,那是震耳欲聋的历史回声。特别是那些人物画,有甜美的笑意,那是今日的容颜;也有苦难的刻痕,那是昔日的沧桑……</p><p><br></p><p> 总之,张伟元的版画《西藏风情》,让我再次想起了电影《农奴》,想起了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李伯安的绝笔大作《走出巴颜喀喇》。总之,有种“黑白旋律似有声,沉入意境魂魄惊”的感觉!</p><p><br></p><p> 艺术创作,情感至为重要。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p><p><br></p><p> 伟元的版画之所以能够感人、动人、撼人,甚至使人“魂魄惊”,在于他借西藏最富特色的物象,寄予和表达的感情很真,很厚,很强,很浓!他的喜怒哀乐,在其襟怀深处和藏胞是相连相通的。他既为藏胞今天的盛况感到高兴和喜悦,他也为藏胞昔日的苦难深感同情和悲愤!否则,你无法解释:他生在中原,长在中原,生活在中原,工作在中原,为什么要历尽千辛万苦、十趟八趟、风餐露宿、栉风沐雨地往西藏跑,并肯于呕心沥血地、一刀一刀地刻出那么多精品佳作!这琳琅满目的作品,他共刻了多少刀?实在无法计算!正是:“胸襟常怀手足情,刻刀总系高原风。”</p><p><br></p><p> 诗有诗品,画有画品。伟元版画的风格和特色是什么?我想用两句话来概括:“赋形写神两相宜,粗狂细腻一炉熔。”</p><p><br></p><p> 伟元是报纸的摄影记者。摄影,又称作“写真”。对于物之形,摄影家用现代化的相机予以瞬间定格,几乎绝对准确。画,却不同于摄影。画,经过画家的删繁就简,提炼概括,形成的作品比原来的物象更集中,更凸现,更典型,更强化,更突出。突出了什么?神!</p><p><br></p><p> 版画,有黑白两色的,也有套印多色的,色彩是它的“语言”之一;但它最重要的“语言”则是线条。版画家主要靠线条的粗与细、劲与柔、疏与密,既对立统一又相辅相成地表达和抒发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从其作品可以看出,伟元的刀功语言是很有个性的,运用得也非常娴熟。</p><p><br></p><p> 我们搞新闻的,好说:今天的历史,是昨天的新闻;今天的新闻,则是明天的历史。历史的书写,有多种模式:司马迁的《史记》,是纪传体;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编年体。此外,有通史,也有断代史,还有地域史、建筑史、服装史、美术史等等。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但它生动形象地定格了北宋汴京清明上河的民俗民风,也定格了北宋的一段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张伟元的版画《西藏风情》,也是一部“别史”,人们将从这些具有浓重艺术魅力的画面上,看到西藏的今天和昨天。正是:“别史一部传后世,艺术魅力享永恒。”</p><p><br></p><p> (原载2012年12月21日《大河报》)</p><p><br></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