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学习书法首先从临摹字帖入手,临帖是写好书法的不二法门。只有通过临帖,才能学习古人,继承传统,化古出新。读帖,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功。我在学习甲骨文书法时就曾走过一段弯路。因为甲骨文难以识读,甲骨文有关资料又较少,因此初期学习甲骨文主要精力是放在甲骨文字典上,注重字形,不是“依葫芦画瓢”,把甲骨文写成两头尖中间粗的棒槌形,就是任笔为体,走进甲骨文书法学习的死胡同。后来经过学习,实践和提高,認识到学习甲骨文书法要抓住甲骨文书法的“本”,就是甲骨文书法也和其他书法一样,从抓“字帖”(甲骨文字帖)____甲骨拓片入手。<br></h3> <h3><br></h3><h3> 甲骨文契刻笔画并非都是两头尖、中间粗的模样,而应该介于似尖非尖之间,并有长短、粗细变化。如果由于过分强调两头尖、中间粗的模样,则可能在书写中出现用笔程式化的倾向,而以这样程式化的笔画来书写甲骨文,表面上很像用刀契刻的效果,但往往显得生硬刻板、剑拔弩张,少有笔墨韵味而流于浅俗。严一萍先生曾对此提出批评:“……几乎每字都像刀划,完全失去书法的妩媚,只见剑拔弩张,面目可憎而已。"宋镇豪先生亦曾批评“书体甚有刀笔尖锋,力量外露,文辞则甚粗憨,入俗流一路。”<br></h3><h3> 甲骨文劲挺、方折、古朴的主流特征,形成了甲骨文特有的刀笔味。理解与把握这种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规定性,是实现由甲骨文书法由契刻到书写转换的前提。而要把握契刻特征,必须多看原物、拓片,多临摹。董作宾先生对此深有体会:“谈到甲骨文的作风,便应该摩挲原版,才能够欣赏和学习到笔画也可以有粗细变化,可在拓片或实物上多加揣摩,以此借鉴,可知保存形似的必要性。”</h3><h3> 甲骨文书法创作中的透过刀锋看笔锋。启功云: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是说临碑,要通过碑刻的刀锋来揣摩书丹者的笔锋笔意,才能真正临写好。甲骨文为“殷人刀笔文字”,是用刀契刻在龟甲、兽甲上的文字,这已经为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刻刀或玉刻刀所证明。</h3> <h3> 今人临摹甲骨文必须做到三个方面:</h3><h3> (1)读临结合</h3><h3>临摹甲骨文之前先读卜辞拓片的书法,对甲骨文卜辞拓片的书法细心揣摩,深人理解卜辞拓片的书法风格及变化,理解甲骨文字结构中的点画、偏旁、局部的大小、斜正、疏密、伸缩、动静等结构关系,理解章法中字与字、行与行、此处与彼处的艺术化处理。特别是要着重对线条分析解剖,详察线条在整个结构中的方向、长短、曲直、位置和节奏变化。读甲骨文卜辞拓片必须把上述内容分辨清楚,达到对线条所用笔法和所含情趣的彻底理解。</h3><h3> 2)临摹结合,以临为主</h3><h3>临与摹两种方法,各有侧重,所得到的效果也不同。清朱和羹《临池心解》云:“盖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其文中“笔意”即指笔法、笔势及线条意趣等。因为临的方法对范字笔画线条中落笔、收笔的正侧藏露,运笔的节奏起伏及笔势的来龙去脉,都能清清楚楚地分辨出来。所以只要仔细地临,就容易掌握笔法笔意,从而把甲骨卜辞的“精髓”学到手。</h3><h3> (3)从形似到神</h3><h3>“形”就是要求具体而准确地临出甲骨卜辞文字的笔法、结构、章法等特点。“神似”是再现甲骨卜辞的格调、神韵。神似与形似是辩证统一的。形似要求一丝不苟地临写,尽可能地把点画结构交待得一清二楚。形似是神似的基础,因此,只有临摹达到形似才能达到神似。</h3><h3><br></h3> <h3> 甲骨文书法创作的笔法分类</h3><h3>就甲骨文书法的具体创作方法而言,大体有以下几大类:</h3><h3> (1)恪守甲骨字形类,即依照契刻效果,笔中见刀,刀中风格硬拔,这也是骨法创作的主流风格,这种风格在写稍小一些的字时,特点尤为突出;</h3><h3> (2)借鉴金文笔法,改劲直为凝重,厚实壮观,气韵轩昂;</h3><h3> (3)采用小篆笔法,整齐划一、圆润畅通,追求工稳精致的格调;</h3><h3> (4)借鉴行草笔法,将行草书的干湿、浓淡、粗细、疏密等变化用到甲骨文中,突出写意性,率意浪漫,自然天成,突出天真稚拙的意趣,追求奇欹恣肆的境界;</h3><h3> (5)写意风格,夸张对比、大开大合、信手写来,自由随意,虽然在点画结构章法上变化离奇,也常有些争议,但也不失为一种视觉效果的另类书法,或者借鉴于现代书法的某些表现元素。</h3> <h3> 欣赏甲骨拓片,试读拓片上的文字是一种享受。</h3><h3> 我們現代漢語的成文章法,不外乎自左至右自上而下和自上而下自右至左兩種。可在殷商時代,我們的先祖刻寫甲骨文字時的章法卻相當自由。而正是因為這種狂野的自由,導致了遠古先祖給我們留下的甲骨拓片不但具有了極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同時包含了無以倫比的藝術價值。</h3><h3> 甲骨文的章法有:</h3><h3> 1. 上至下,左至右。</h3><h3> 2. 上至下,右至左。</h3><h3> 3. 上至下,中間反向往左及往右。</h3><h3> 4. 上至下,左往中及右往中。</h3><h3> 5. 上中下,三段分別組文成義。閱讀順序為上至中再至下,或下至中再至上。</h3><h3>……等等。</h3><h3> 所以,閱讀會意確實比較困難。</h3><h3>下列甲骨拓片,文字分佈散亂。我們大致可挑其中部分典型的篇章加以認讀。</h3><h3><br></h3> <h3> 上部块:</h3> <h3> 甲骨文的章法很自由,不像我们今天的中文排序和讀序。以本例的甲骨拓片而言,其上部的讀序就是从上而下,但却是由中间往左右两边讀。我们将上部块分为左右两半。左半边的甲骨文字译文讀序爲自上而下自右而左,译文是:“貞翌甲申王勿賓甲日”。右邊部分的甲骨文字译文讀序就爲自上而下自左往右,译为:“癸未卜殻貞翌甲申王賓甲曰王固曰吉賓允賓”。</h3> <h3> 也就是说,本例的上部块的讀序爲自上而下,却是由中间往两邊讀。</h3> <h3> 甲骨卜辞的读法有多种,一般为竖读: 1. 由右向左, 2. 由左向右, 3. 从中间分开再向左右两边读, 4. 由下向上分节读,每节中,有右向左竖读的,也有由左至右竖读的。</h3><h3>(四行,中分竖读) </h3><h3> 右2. 王占曰 其有雨 甲辰</h3><h3> 右1. 丙午亦雨多</h3><h3> 左2. 癸卯卜展贞呼多老</h3><h3> 左1. 贞勿呼多老舞</h3> <h3>(由左往右竖读,共7行)</h3><h3> 丁丑卜</h3><h3> 宾贞尔</h3><h3> 得 王占</h3><h3> 曰其得 惟庚</h3><h3> 其惟 丙其齿</h3><h3> 四日庚辰尔</h3><h3> 允得十二月</h3><h3><br></h3> <h3>(右至左竖读)</h3><h3> 右1. (永)贞翌 丁酉</h3><h3> 2. 宜于尘</h3><h3> 3. 占曰其有</h3><h3><br></h3><h3> </h3> <h3>(由左向右竖读) </h3><h3>1.辛亥卜que贞</h3><h3>2.辛亥卜que贞于乙门令</h3><h3>3.辛亥卜que贞勿于乙门令</h3><h3>4.乙卯卜que贞今日王往于敦</h3><h3>5.之日大采雨王不止</h3> <h3>(下边两字)贞 尤</h3><h3>(由右向左竖读) </h3><h3> 1.戊子卜尹</h3><h3> 2.贞 王 宾</h3><h3> 3.识(職)亡祸</h3> <h3>(右至左竖读)<br></h3><h3>1. 庚子卜扫贞疾葬惟我征侑</h3><h3>2. 庚子卜扫贞令凡二 ()侑父</h3><h3>3. 辛丑卜古贞商受年 十月</h3><h3> 4.甲寅卜亘贞呼</h3> <h3>由右向左竖读,释文见拓片。</h3> <h3> 甲骨文书法的三类字帖</h3><h3>以结体、笔面线条等特点为依据,将甲骨文字分成八种不同风格的书体,拓片过小,契刻文字更小,给临摹带来了不便与难度。</h3><h3>鉴于此,通过照相、复印等,将拓片契刻文字放大,整理归纳成“刚峻挺拔型”,“瘦劲遒丽型”,“粗壮浑厚型”三大类:</h3><h3> 一、刚峻挺拔型</h3><h3>刚峻挺拔型的甲骨文字,多见于董作宾断代分期的第二期、第四期、第五期。字体刚健、峻秀,大小适中,行款整齐,契刻工整,线条典雅挺拔,峻峭妍美。无论是单字还是整篇文字,给人的感觉是规范精美,工致之中显露静穆遒丽的神采。方折直笔是甲骨文字中的主要笔画,除了方折直笔外,甲骨文也有曲笔,从放大的字帖中可以看到,曲笔的配合与兼用,显得格外秀丽动人。临写这类书体主要是把握直笔、曲笔、结体三个方面。</h3><h3> 直笔临写</h3><h3>选择中长锋羊毫或硬毫笔,带逆意入纸。起笔呈平圆或方折状。墨水不宜过多,笔画线条起笔不能漫池,中锋运行,提按动作过渡要平稳,力度反差不要过大,保持笔画线条刚劲、挺拔,粗细起伏充满节律与内劲。注意在运笔时,指与腕不要故作抖动,直笔要写得峻利爽健,畅达利索要有“刀意”。收笔可提锋平出,呈尖收或尖圆之状。从字帖范本可以看到,直笔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平板笔直,而是直中有曲,从头至尾含着诸多微妙的变化,透射出立体感,要通过毛笔尽力表现出这种质感来。</h3><h3> 曲笔临写</h3><h3>曲笔要做到“自然”,不过于“流畅”。因为是以笔代刀,反映契刻曲笔的一波三折。能见到“线不转刀转”的痕迹。曲笔的起笔、收笔与直笔的起收基本相同。毛笔运行要适当辅以顿挫抑扬,用驻锋转笔的动作写出曲笔的刻意来。曲笔的粗细应该与直笔相仿。保持全篇书体的统一协调,保持不温不火、不激不励的刚健、娟雅气息。</h3><h3> 甲骨文结体无论是直画、曲画,既无波势又无其他特别的形态,只是随弯而弯,在文字的曲折、交叉中改变方向与形态,改变长短与相互之间的距离。临写时,落笔无须凌空蓄势,也无须重按“杀纸”。重要的是把握好“逆入回出”的基本法则与尖利出锋的关系把握好毛笔运行时轻重、疾涩、提按等变化,写出质感强烈、内涵丰富的线条来。</h3><h3> 刚峻挺拔型甲骨文书体,要注意文字的韵与势。韵是指文字结体、线条的品质。韵味要与文字的本体,与作者情性抒发、审美意趣有机结合,当然临写与创作是两个概念、两个阶段。在临写阶段强调注重“韵味”,例如临写时要强化笔力,讲究用墨,用刚峻挺拔的笔意来丰富书写技巧等。势即笔势,凡笔有四势,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通俗而言,笔势谓之线条的势态。势态包括方向感、运动感、节律感等。刚峻挺拔型甲骨文字,伸展自如,静中有动,以纵取势。临写要做到笔画呼应,笔断势连,律韵内含,势韵互合,充分展示干净利落、峻秀遒丽的特色(见图94)。</h3><h3><br></h3><h3><br></h3><h3><br></h3> <h3> 二. 瘦劲挺拔型</h3><h3> 瘦劲遒丽型的甲骨文字,即笔画尖利瘦细,伸展自如,潇洒遒劲。结体有的松散,有的紧敛,有的长形,有的方正。字体大小、笔画方向,纵横捭阖、别具风貌。这类书体主要分布于董作宾断代分期的第一期、第三期及第四期。</h3><h3> 甲骨文笔画的头尾带尖圆之状,吻合刀削凿的意趣。在各种风格的甲骨文书体中,或多或少有这种笔意。而在尖利奔放、瘦劲遒丽型书体中,则强化了这种笔触。有的笔画两头呈尖圆之状,有的笔画只是收尾稍呈尖细之状。无论是起笔还是收笔,都侧重于瘦劲一路的风格,且笔画中部亦起伏平稳,粗细反差并不大。</h3><h3> 临习这类书体应选择弹性好的兼毫笔或狼毫笔,选择长锋羊毫笔亦可。要从直笔、曲笔、折笔、结体诸方面掌握临习要点</h3><h3> 直笔临写<br></h3><h3>露锋落笔若按力轻一点则呈尖状,若按力重一点则呈尖圆状。毛笔运行至中部时,下按力度稍加重,使笔画显得粗抽,收笔提锋出笔,速度不宜太快,以防飘滑而出现“鼠尾”弊病。必须注意两头尖中间粗的笔画不能写得像“柳叶”。毛笔在运行过程中必须有淹留、提按等微妙而丰富的变化,保持直笔的内涵与力度。</h3><h3>以原契原刻临摹这类笔画,是学习甲骨文书法重要而正确的途径。实际上凡是尖圆瘦劲的笔画,很有变化,特别自然平稳。临写要求刚健瘦劲,锐气,充满内劲与力度。</h3><h3> 曲笔临写</h3><h3>曲笔,多数带有折意。毛笔运行到曲折之处,要及时调锋。犹似刀刻转动一样精到,充满刻意。如果抓笔死板,不能灵活转动与提按,笔画的线条必然没有活力。</h3><h3> 折笔临写</h3><h3>折笔由直画转折、连接而成。契刻时不可能一刀到底,所以折笔的刀意十分浓厚。毛笔运行到转折处,可提锋驻笔,调锋后再运行,是中途不换笔的写法;毛笔运行到转折处,提锋收笔,再起笔另写,是换笔的写法。折笔的方向、角度、位置、比例等,要临写准确。笔锋的调整、转动,要靠指、腕、肘共同配合。无论是笔画线条还是结体布白都以紧敛为主,均向中心靠拢,统一服从瘦劲、修长的整体格局。</h3><h3> 结体要注意大小、长短、宽窄的不同特点。体势以长方形者居多也有一部分呈扁方、正方或圆形,有些文字部首写成三角形、方形、椭圆形等。形态的变化为整篇风格增加了内涵与气势。无论是横竖直画,还是斜曲之笔,极尽伸奔放、潇洒飘逸之态,使瘦劲遒丽的体势顾盼呼应的情趣陡增。</h3><h3> 临写甲骨文首要应做到“形似”,对初学者来说,尤其是瘦劲遒丽型甲骨文书体,多姿多彩,极有个性。更需要把握它的形质与笔画线条,与原作丝丝相扣,一模一样。每笔画的起讫、向背、长短、方圆,直至运笔的轻重、缓急、使转、提按尽量接近原作。在临帖前多读帖、背帖,边读边分析,吃透古人的意境,掌握原帖的特点,能真正深入进去。若只满足于“差不多”,似是而非地临摹,是收不到好效果的(见图97)</h3> <h3> 三、粗壮浑厚型</h3><h3>粗壮浑厚型是指甲骨文字的间架、笔画、形质粗壮浑厚,从结体上看,大小不一,长短不一,大多趋向于方正浑厚的特征。根据董作宾的断代分期,这类书体在第五期较为多见,与商末周初的鼎铭书风接近。从粗壮浑厚型甲骨文字帖范本可以看到,贞人在甲骨文字的整饬、体势方面功夫十分了得,不仅契刻十分精到,而且字体宽博、温润,充满势态与气息。个性化的书体在甲骨文艺苑里争“新”斗艳。书者在临写粗壮浑厚型甲骨文字时应选择柔性好一点的中短锋羊毫。墨色不宜过淡,也不宜过浓。临写要点可分为:点、直笔、曲笔等三类:</h3><h3> 点:在甲骨文中有的表现比较短小,含蓄朴实,犹如橄榄形状,两头呈尖圆。有的较为长圆,中间圆满饱实;椭圆形呈圆中见方的温润含蓄之状。临写落笔要逆锋入纸,然后将毛笔下按,旋即回锋收笔。</h3><h3> 直笔:直笔包括横、竖、斜画。平直利索,像拉长了的点画两头以圆为主,中间部位比较浑厚粗实。起笔要逆意入纸,头部的圆意,尾部的锐意,关键在落笔的轻重与下按的力度。中锋运笔掌握好疾涩、快慢,要写得遒劲丰腴。</h3><h3> 曲笔:指弧形之笔。要写得回环自然,婉转流畅,起收与直笔同,写到弯曲处,要调动腕力并捻动笔管写成。</h3><h3> 粗壮浑厚型甲骨文字的线条在粗壮浑厚的前提下,尽力保持圆转、温润、和谐的格调。起笔逆人多,收笔露锋少,行笔下按平稳运行。无论纵横斜曲,线条一般不太长,不向左右伸展延拓,相反向中心靠拢收敛,结体端庄大方。书体特点静穆、敦厚、端庄、凝练。仔细观察,每个文字俯仰倾斜,变化相当微妙有趣。</h3><h3> 归纳甲骨文的结体特性:</h3><h3>第一,正反共存性。如写一个“鸟”字,可以朝左写,也可以朝右写。整个文字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h3><h3>第二,倒置互换性。指文字上下的部首或前后的部位可以互相调换。例如“明”字,“日”可以在“月”的左边,亦可写在“月”的右边。</h3><h3>第三,文字定向性。甲骨文字的方位十分明确,有些甲骨文字上下左石都不能改变移动,否则就变成了另一个字。如甲骨文“辛”字,倒置则成了“立”字。如“癸”字,若转45°则成了“巫”字。</h3><h3>第四,平衡对称性。甲骨文字与自然山脉两侧、河流对岸,天地日月,人伦阴阳,正反虚实有关。贞人将此运用到文字结体中,使甲骨文字左右、上下具有一定的对称性。如“共”字左右对称,“莫”字上下对称。粗壮浑厚型甲骨文字的形态不一,方折圆转运用灵活自由,贞人在刻写中注意到点画轻重对比,直笔、曲笔穿插,刀随锋下,线条畅达不加修饰,刻出了浓重的写意。临习甲骨文书体,重要的是要写出刻意来(见图98)</h3> <h3> 小结: </h3><h3> 学习甲骨文,要取法乎上。文字要从认、读、写三方面同步进行。甲骨文文简义晦,字生形奥,不易释读,也不易理解。因此,要多看、多读、多写,才能熟悉甲骨文的文例。<br></h3><h3> 1.临写甲骨文,要将甲骨文的峻锐挺拔和钟鼎文的奇古生动融在一起,重点表现其充满意味的笔触。</h3><h3> 2.临写甲骨文,不能只追求字形和笔画,一样画葫芦的临写,还应注重甲骨文内在的神韵和体势。</h3><h3> 3.临写甲骨文,要注意减少锋芒毕露,剑拔弩张的成分,掺入一点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的成分于其中,达到清新和谐的效果。</h3><h3> 4.临写甲骨文,要注意笔画,线条的起笔与收势,重点表现甲骨文独特的刀笔风韵,力度与美感。更要注意相同字书写的变化,但须以自然为上。</h3><h3> 5.临写甲骨文,用墨也有讲究,磨墨可写的温润些,但要注意少用枯墨,掌握好干湿浓淡的关系,把握墨色的变化,既古朴厚拙又温婉灵动。</h3><h3> 甲骨文作品的力度,来源于线条的质感,动感与节奏感,体现出作者把握线条律动的感觉。这是书者功力的体现,也是书者对书体深层面的理解,非一朝一夕所能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