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南 意大利__直叫人爱恨交加

沈方石

<h3>意大利是一个特别的国度。从一个旅游者的角度讲,这里有太多值得一看的人文景观。曾经在两千年多前就雄霸地中海的古罗马帝国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的珍贵遗址;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波提切利、但丁等数不胜数的文艺巨匠又使得这个国家不需刻意宣传就具有了强大的感召力。在这个国家游览,让你赞叹乃至震撼的景观很多,但大多是几百年或几千年前留下来的,几乎与近现代以来的意大利人无关。可以说,如今的意大利人拥有躺在那些杰出的先辈身上吃上许多年的资本,根本不用花大力气去再作多少努力。这样</h3> <h3>评说或许多少有些颓废,但不幸的是,在我的感觉上,意大利人似乎也是这样认为的。和邻国奥地利相比,意大利并不追求生活的精致和井井有条。在各种事务的处理上,意大利人完全不缺乏友善,但却不太注重效率。也许天性中艺术的的成分较重,精细、准确这样的特质就较少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如在办理吃、住、行等各项事务时,慢而唠叨成为许多游客对意大利人的共同感受。更令人称奇的是,我们在意大利不多的几次用餐,结帐差错率竟高达50%以上,而且多数为少收。在与相遇的中国游客交谈中得知,这种事并非</h3> <h3>仅仅发生在我们身上。如此看来,给予他们一个“不善经营”的结论应不为过。好在今日的意大利人把血液中的艺术创造力在服装、皮具、乃至足球上还能体现一些先辈的传承,也算给本国现代历史上留下一丝亮色。</h3><h3>一、只属于历史的佛罗伦萨</h3><h3>作为一座千年老城,佛罗伦萨有着浓厚的艺术气息。大名鼎鼎的乌菲奇美术馆因收藏有波提切利、提香、丁托列托等大师画作,总能吸引大批参观者排队等候。在这里,几乎每一个想要一睹大师原作的游客,必须要能忍受那该死的意大利规则的折磨。每二十分钟才放行四十人入场,这</h3> <h3>一对于排队稍后一点的人来说,花上两小时等待也许还算幸运。对于意大利人来说,这或许是一种有意为之的策略,让人欲罢不能,而又只好匆匆而过。此馆中藏品丰富,数十个小厅陈列着中世纪到近代画坛名家的作品。对参观者而言,一次性地全面欣乎不可能,可行的方式是走马观花和重点欣赏相结合。也许得益于艺术氛围的熏陶,馆外摆摊为游人画象的画师个个技艺精湛,轻快的几笔勾划,客人的面部特点便跃然纸上。看来没两刷子真不敢在此地吃这碗饭。</h3> <h3>古城的小街是值得一提的,几乎只有巷道般宽窄的小街呈放射状遍布全市,极易使人迷路。悠静的小街不时可见一名人塑像,提醒着游人这里也有着并不简单的历史故事。在我们寻访大名鼎鼎的但丁故居时就在这迷宫般的小街中反复穿行才得如愿。如你是带着怀旧的心情来此,这恐怕是再适合不过了。</h3><h3>在城外高处的米开朗基罗广场远观佛罗伦萨,整座城市显得古朴而厚重,密密的红砖黄瓦间不时有尖塔突起,总能唤起人们对久远历史的尊重。但走近并以以现代城市的标准看,佛罗伦萨又是陈旧的。不时</h3> <h3>可见墙面破损,油漆斑驳,甚至污渍斑斑。一面是圣母百花教堂的庄严雄伟,一面又是那些裸露而刺眼破败痕迹,不由得让人产生一个相互矛盾的评价:佛罗伦人守住了历史的辉煌,却并不急于融入现代,他们关心的是如何长久地啃食着这段极富利用价值的历史。</h3> <h3>二、斜塔成就比萨</h3><h3>在意大利,比萨只能算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可那座建于十二世纪的高塔却吸引着全球游客的目光。就在那座塔上,伟大的伽利略用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向几乎不可能撼动的权威亚里斯多德发出了挑战,用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这位伟大前辈的错误。而这座传奇的千年古塔不知何时谦卑地倾下腰身,引来八方游客百年孤独式的求解。只见一群又一群黑头发的亚洲人或是金黄头发的欧洲人从世界各地涌向这里。面对斜塔,或远观,或近看,或站左边作手托状,或站右边作手推状,其留影</h3> <h3>的姿态似乎暗含着对自己伸出的双臂超能量的寄托。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比萨斜塔丝毫不理会无数游客表达的意向,依然倾斜而又屹立着。</h3><h3>三、沙翁与维罗纳</h3><h3>说实话,维罗纳人真得感谢莎士比亚,是这位英国的剧作家把那出感动世界几个世纪的爱情悲剧《朱利叶与罗密欧》的关键场景放到了这里,于是,维罗纳城中一个小小的弄堂就成了各国游客关注的热点。有关数据统计,每年有数百万人从世界各地涌到这里,以寻访心中的爱情圣地。一部虚构的文学作品竟能产生如此大的物化</h3> <h3>效果,这是当初提笔写作的莎翁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在弄堂的木门上,各种颜色的口香糖粘成了一幅谁也说不清含义的现代“画作”,颇有些法国画家修拉的“点彩派”意味。估计这是成千上万游客的共同“创作”。通道两侧的墙上,各种文字的涂鸦简直可用“层层叠叠”来形容,可以肯定,喜欢在出游处“题词”当是世界游客的共同爱好。在著名的朱利叶阳台下有一尊她的铜像,让人疑惑的是,在此留影的不同肤色的游人都作出了一个相同的姿势,手抚朱利叶右胸。这种看起来真有些猥亵爱情的动作据说反而能得到美好的</h3> <h3>祝福,真不知典出何处。抑或是有人故意的恶作剧,不知莎士比亚在天之灵以为然否?总之,给我的感觉颇有些如鲁迅先生所言“肉麻当有趣”的意味。</h3><h3>维罗纳的另一著名景点是建于公元一世纪的古罗马角斗场。这座宏伟的建筑虽经历了二千年风雨的洗礼,断壁残垣仍能让人感受到震撼。可以设想当年的角斗士们为了摆脱奴隶身份,手持短剑进行相互间的以命相搏,仅为唤起那些嗜血的贵族心中的快感。随着时光消逝,角斗场原本承载的罪恶感已点点滴滴地退去,反而成为对今人的一份馈赠,也算应了负负得正的法则。</h3> <h3>四、与水结缘的威尼斯</h3><h3>在海水中突起,被海水所环抱,或将在海水中陷落,这就是全球无二的水城威尼斯。不管是对其作乐观性展望,还是作忧虑式解读,都离不开威尼斯与海水的缘份。这座伴海而建,靠海而生的城市,也因为面向大海而发展,从而铸就了历史的辉煌。就这一座小城,曾在十四世纪时取得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海事权,自然也就成为了商贸集散地,并迅速积累了巨额财富,是当时意大利最强大也最富有的共和国。也就难怪莎士比亚要在这里取材写下那部让人印象深刻的《威尼斯商人》。</h3> <h3>游览威尼斯是一种特殊的体验,这是一座没有汽车的城市,步行和乘船就是交通的全部。这座由上百个岛屿和四百余座桥梁构成的城市每年要承载2000万人次的游客量,使得这里几乎不需要旅游服务以外的业态存在。壮观的圣马可广场是水城唯一的广场,而就在这里也不时能见到海水从地面的缝隙中渗透出来。让人疑惑的是,可以在全球许多地方兴风作浪的大海,对威尼斯却显得别样温柔。因为就地形而言,一场级别不太高的风暴就足以摧</h3> <h3>毁这座美丽的城市。来到水城不乘坐一次贡多拉,游览的感受是不完整的。乘坐这种造型独特的小船,穿行在威尼斯数不清的水巷的确别有情趣。只见大大小小的街区被宽宽窄窄的水巷切割,面水而居的威尼斯人看似与自己的邻居伸手可握,却又只能隔水相望。据船夫介绍,街区中那些墙体斑驳的房屋大都有数百或上千年的历史,可长年在海水的浸泡中居然能屹立至今,真让我们那些现代豆腐渣工程的建造者汗颜。</h3> <h3>五、米兰感怀</h3><h3>就意大利而言,米兰恐怕是古典与现代结合得最好的城市。在这里可以看到历史的米兰,也能看到时尚的米兰和足球的米兰。如此多面在意大利还算难得。</h3><h3>历史米兰的标志无疑当推始建于十四世纪的米兰大教堂。这座米兰市的地标建筑几乎可以说把欧洲教堂建筑艺术推向巅峰的杰作。无论从形态上的壮观,还是雕刻艺术的精美繁复,都堪称达到极致。教堂整体用大理石建造,上端是数以百计的尖塔拱卫着中心的耶稣金像。而每一个尖塔顶端,则是一个真人大小的圣徒雕像。他们</h3> <h3>静静地面向四方,不知是向芸芸众生布道,还是在与上天对答。远远看去,在兰天映照下通体洁白的大教堂好似一个纯银打造的王冠。仔细观看,我惊异发现遍布于教堂各个部位的数千尊雕像竟无一个是相同的。那就意味着在完全无标准件的情况下,当时的工匠们要制作数量巨大、艺术标准极高,且结构配合又如此精准的构件,不知需要付出何等艰辛的劳动,可以想见这是一个何等复杂而精细的工程。也真佩服这些先辈们的智慧。登上教堂顶部,所看到的情况更让人惊讶,那些至少要八人才能抬动的大理石构件在没有现代</h3> <h3>机械的情况下是如何完成悬空置放的任务的?不解。据说在当时单就大块石料的搬运就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幸亏米兰有一个叫达芬奇的天才,正是借助他的奇思妙想才完成了常人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即使如此,米兰人仍用了近五百年才完成了这一旷世杰作。</h3><h3>米兰大教堂的外观如此,内部也同样让人叹为观止。四排直径超过两米的大理石柱子支撑起高达百米的内穹。高高的穹顶四周,悬挂着数十幅宗教题材的巨幅油画;长度超过二百米的布道大厅足以容下数千信徒。步入其中,好象进入到一片宗教氛</h3> <h3>围极浓的旷野,让你感受到个人的渺小和神灵的伟大。难怪当年不可一世的拿破仑要选择在这里完成他的登基典礼。可以说,以大教堂为代表,就足以展现历史的米兰。</h3><h3>大教堂左侧著名的维托依曼纽二世长廊是时尚米兰的圣地,走进这古色古香、充满艺术氛围的建筑就会发现,世界各知名时尚品牌专卖店云集于此,从服装鞋帽到皮具饰品,几乎可说是应有尽有,自然就对追赶时尚的人们产生了难以抵御的诱惑。即使价格不斐,也挡不住各国游客的涌入。在这里,只需驻足打量,看着那些穿梭于商店的人流,就足以感受到时尚对于</h3> <h3>这个现代社会有多大的影响力。</h3><h3>位于郊外的圣西罗球场是米兰的另一张名片。两支同样冠名米兰的意甲劲旅在世界各地都不乏拥趸。每有赛事,AC米兰或国际米兰的球迷就会聚集于此,为自己喜爱的球队捧场,并伴随着比赛的胜负欢呼和伤感。即使是赛事空档,仍有不少远道而来的球迷寻访于此,以了心中之愿。在我们造访圣西罗球场时,也看到数批年轻的中国游客来到这里,至少能证明足球的米兰已突破了意大利的国境。</h3> <h3>六、罗马情思</h3><h3>年少时就知道“条条道路通罗马”这句西方谚语,但从没有探究过出处和由来,更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还会到罗马来一次实地寻游。进入这座伟大的城市,真正了解它的历史,这句俗语的由来才逐渐清晰起来。罗马给人最直接的观感是“旧”。但如果单纯用“陈旧”来表达似乎也不确切。街道两边的建筑,大多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而不时可见的那些残破遗址,更可能经历过两千年以上的风雨洗礼。因此这种“旧”充满了历史感,而罗马人也乐于沉浸其中。仿佛面对快速发展</h3> <h3>的时代步伐,罗马是铁了心不愿跟随一样。其实仔细想想也能理解,2000多年的建城历史,既是辉煌的见证,也是遗留的包袱。据说曾要修一条地铁,却在施工过程中处处挖到文物,只得反复停工发掘,极大影响了工程进度。由此看来,即使政府有心有钱,要让罗马“新”起来也不是一件易事。</h3><h3>古罗马的辉煌始于公元前27 年。从一个城邦小国在欧洲快速崛起,而后不断开疆拓土,杀伐四方。此时的罗马大军所向无敌,向南征服了地中海沿岸,而向北又将几乎整个欧洲大陆纳入了帝国版图。罗马</h3> <h3>大军不仅用铁骑,阻断了曾经辉煌的古希腊文明,又在掠夺各国巨大财富的基础上创建了带着血味的古罗马文明。从此,罗马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世界的中心。(欧洲人的理解)为体现一种时代的更替,罗马人在市中心修建了万神殿,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诸神,同时表达“万神佑我”的气派。这是一座宏大的圆屋顶建筑,内有40多米高的穹顶,全由精美的壁画所覆盖,成为古罗马文明的象征之一。罗马城的地标当然是充满历史沧桑感的角斗场。这座用80 道拱门托起的巨大环形建筑既体现了帝国的气派,也为后来的体育场馆</h3> <h3>提供了一个古老范本。如果你闭上眼睛,以穿越的心态去想象一下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你真会感觉到罗马文明的“血”味。数万观众汇集于此想看的不是体育竞技,而是充满血腥的搏杀。人与狮,人与牛,人与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斯巴达克们的生命和鲜血成了罗马贵族情绪宣泄的出口,也成为罗马人进行勇敢教育的必修课。数年前在游览小城维罗纳时也见到一个规模小一点的角斗场,可以推想,这种嗜血的欣赏是当年遍及全国的常态,或许也是维系罗马大军血性的有效手段。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二战中凶残的</h3> <h3>日本军队,同样用活体劈杀来激励士气,大约也是在这里得到的启发。不知出于何种考虑,罗马人对喷泉有着特殊的爱好,城中大小喷泉不下百处,其中最著名的当是许愿池。这是一座有着众多精美雕塑的大型喷泉。据说当年罗马将士的家人在此许愿就能保佑亲人胜利归来。其实我想,其中意味不正是应了“古来征战几人回”吗?可见家人们心里清楚,即便是威武之师的罗马将士,也不能免除血染沙场的宿命。而随着时光远去,这种许愿灵验的传说变成了游人乐此一试的理由,人们纷纷背向水池默许心愿,抛出手中硬币,</h3> <h3>我想,祈求平安的心态应是各国皆然吧。至此,对“条条道路通罗马”可以给出结论了。我认为,这里的“通”不应是指因经济发展实现的交通便利,而是由武力征服所实现的“打通”,是以罗马为中心向四方发号施令,或是被征服各国向罗马称臣纳贡的“不得不通”。这条谚语的真正内涵是残酷的,并非字面上看起来那样轻松。认识到这一点,也算是罗马一游的一份收获吧。</h3><h3>告别罗马,再回望一眼微风摇曳的地中海松,欧洲之旅也算收获满满地结束了。</h3><h3> 天南2018.11.写于家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