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掠影

孙盘康

山西去的次数不多,游览的景点更少,现予筛选汇编。景点说明主要从百度搜索及现场简介获取。<br><br><b><font color="#167efb">晋祠秋色</font></b><br><br><div><h3>2011年11月4日上午游览了太原市近郊悬瓮山下的晋祠。《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晋祠是太原的第一景观,来太原一定要到晋祠一游,向来有“<b>不到晋祠,枉来太原</b>”之说。</h3><br></div><div><h3>晋祠始建于北魏前,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h3><br></div><div>1961年3月,<b>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br><br></div><h3>朝东开的<b>晋祠大门</b>。</h3> <h3><font color="#010101">一进大门,就会感觉到晋祠的一个明显特点,即景区内<b>古树名木遍布,满眼绿色葱茏</b>,这天下着小雨,一片烟雨缥缈,看不远也看不清景区全貌。</font></h3> <b><font color="#39b54a">中轴景区<br></font></b><br><div>晋祠可划分为<b>中、北、南三个景区</b>。中轴景区从大门进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br><br></div><div>第一座古建筑是<b>水镜台</b>,始建于明朝,其朝东向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中间开门,两边开圆形窗户,远看像两个大眼睛。两檐正中悬一匾,题曰“<b>三晋名泉</b>”,“三晋”指的是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侯山西的代称,“名泉”是指晋水名泉。四周围廊,门前两柱上一副楹联:“<b>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咲有声有色文章</b>。”<br></div> 水镜台朝西向是一单檐卷棚顶、三面开敞、面向圣母殿的戏台,在它台下埋着八个大缸,起着麦克风的作用。戏台正面的两柱上一幅楹联:“<b>笙歌韵管弦,皆是写炎凉世态;艳质回风雪,罔非传冷暖人间</b>。” 戏台正上面挂<b>“水镜台”匾</b>,匾额为杨二酋书写,杨是太原人,曾做过乾隆帝的书法教师,匾额字迹清秀有力,<b>是晋祠三名匾之一</b>。“水镜”之名取自《汉书》“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一句。 由水镜台继续西行,过了智伯渠上的会仙桥,便来到<b>金人台</b>。金人台<b>又称莲花台</b>,建于宋朝,方形,台中一琉璃小阁。所谓金人就是铁人和铁汉。<br><br><div>金人台四角各有金属人像一尊,铸像戴冠披甲,体型魅梧壮硕,昂首挺胸,睛眼暴鼓。<b>西南隅的那尊铁人</b>,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保存完整,且明亮不锈,展现了北宋时期高度发达的冶炼和铸造水平,<b>被誉为最早的不锈钢</b>。东北隅之铁人,原铸已毁,现为民国初年补铸。<br></div> 穿过莲花台,就是<b>对越坊</b>。“对越”取自《诗经》周颂篇,“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晋祠东庄高应元,万历贡生,善书,对父母极为孝顺,老母突患头疼之症,久治不愈。应元在晋祠圣母殿前为母焚香祈祷,半年后母病痊愈,于是应元捐资筑对越坊和钟鼓楼,并亲笔书写“对越”匾,字体磅礴雄宏,<b>亦属晋祠三名匾之一</b>。 穿过对越坊不几步便是<b>献殿</b>,献殿是祭奠圣母邑姜的享堂,为陈设祭品所用。始建于金大定年(1168年),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修补,1955年原样翻建。献殿面宽三间、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四周无墙壁,东西正中辟门,其余各间仅设栅栏,结构稳固,梁架轻巧,既为大殿,又似凉亭。殿前楹联:“<b>圣德著千秋,维其嘉而维其时,精神不隔;母仪昭万世,于以盛而于以奠,灵爽堪通</b>。” 站在飞梁上回看献殿及两侧的<b>钟楼和鼓楼</b>。 献殿以西,是連接聖母殿的<b>魚沼飛梁,建于宋代</b>。古人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沼中多鱼,故曰:“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架虚为桥,若飞也。”故曰:“飞梁”。东西桥面宽阔,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桥面,下斜与地面相平,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 <b>鱼沼飞梁桥是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立交桥”</b>。当年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来到晋祠,见到这座桥时,非常惊讶,说此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孤例,由此可见它的历史价值。 跨过鱼沼飞梁便是中轴线末端<b>晋祠主殿---宏伟壮丽的圣母殿</b>。圣母殿前临鱼沼,后依悬瓮主峰,左傍善利泉,右邻难老泉。晋祠圣母殿内供奉周武王之后、周成王与唐叔虞之母、姜太公之女邑姜。<b>大殿始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是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b><br><br><h3>圣母殿四周围廊,为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檐高十九米,殿顶筒板瓦覆盖,黄绿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色泽均衡精致;殿内外共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所以殿内无柱,十分宽敞。<b>圣母殿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b>。</h3> 殿前廊柱上,雕有<b>八条木质盘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雕龙遗物</b>,这八条龙各有名称:居中两条叫应龙,次两柱上的为蟠龙,再次两柱上的为蛟龙,最边上的两柱上的谓之缡龙。这八条龙都是宋朝年间的原物,已有一千年的历史了。<br><br><div>圣母殿外周廊有石碑20余块。殿前楹联:“<b>灵泉浩浩,万顷琉璃穷地脉;圣水溶溶,九涯珠玉荡天光</b>。”<br></div> <b>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并列为晋祠三宝,被国家文化部鉴定为国宝建筑</b>。网上下载的晋祠三宝的三维立体图。 圣母殿内供奉<b>四十三尊宋代彩塑</b>,主像是圣母邑姜盘膝端坐在神龛正中,头戴凤冠,身穿蟒袍,霞帔珠璎,神情肃穆,充分显示出她贵为帝后的尊严和奢华。<br><br><div>圣母殿内其他四十二尊彩塑为宦官、女官、侍女、书童、乐师、账房先生等,形态各异,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突破了神庙建筑中以塑造神佛为主的老套。它不仅是<b>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也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罕见精品</b>。不过隔着栅栏,不能尽览他们的全貌。<br></div> 这组 <b>“宋塑”与“周柏”、“难老泉”共称为“晋祠三绝”</b>。 圣母殿北侧有两棵千年古柏,一立一卧,向南倾斜45度的这棵<b>周柏为西周所植,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b>,树高18米,数围5.6米,主干直径1.8米,形似卧龙,又称卧龙柏,被称<b>为“晋祠三绝”之首</b>,是晋祠沧桑历史的见证。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来晋祠,曾以“<b>地灵草木得雨润,郁郁古柏含苍烟</b>”的诗句歌颂古柏的苍劲古老。卧龙柏下半部树皮已经脱落,但依然可见枝叶茂密。<br><br><div>卧龙柏倒下时却有一棵直立的柏树以有力的支撑,这棵柏树被称为<b>撑天柏</b>, 撑天柏也有2000多年的树龄。两棵柏树相依相靠,像极了一位壮年汉子扶着年迈的老父亲,因此它们也被称为“<b>父子柏</b>”。<br></div> <b><font color="#39b54a">南景区</font></b><br><br><div>走到圣母殿的南面,看到晋祠第三绝“<b>难老泉”</b>,也就进入晋祠的南景区。<br><br></div><div><b>晋祠内共有三泉</b>,史记鱼沼泉和善利泉时流时枯,<b>唯难老泉长流不竭</b>,泉水自地下约五米的岩石中涌出,清澈见底。水温保持在17摄氏度,每秒的流量是1.8立方米。泉名取自《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不过遗憾的是由于过度开采作业,难老泉源头已被挖断,据说现在是靠人工引水。<br><br></div><div>北齐年間,难老泉上筑井,井上建一八角尖顶亭,亭内梁间悬一<b>“难老”竖匾</b>,为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傅山所题,字迹俊逸洒脱、气韵贯通,因之被称<b>为晋祠三名匾之首</b>。书法界名家评说:<b>傅山“难老”是神奇之笔,杨二酉“水镜台”是秀丽之笔,高应元“对越”是雄伟之笔</b>。<br><br></div><div>此匾之下檐口处另有一横匾,上题“<b>晋阳第一泉</b>”。<br></div> <b>智伯渠</b>为晋国世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而开凿此渠。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b>一条智伯渠由南斜插至北,将晋祠中、北、南三个景区连为一体</b>。 <b>王琼祠</b>位于难老泉南侧、智伯渠西岸,建于明嘉靖末年,内供王琼像。<b>王琼</b>(1459-1532年)字德华,号晋溪,<b>山西太原人,明代进士,经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朝,曾任工部、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与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忠臣</b>。祠门上悬有赵望进书“山高水长”额匾。<b>阶下银杏两株,左雄右雌</b>,枝繁叶茂,形同华盖。时值深秋,满树金黄色,格外漂亮。传说此银杏树为王琼手植,距今已有<b>500多年树龄</b>。 <b>真趣亭</b>位于晋水源初出石塘北岸,为难老泉景点临流揽胜最佳之处,是游人最喜逗留的处所。亭于1917年秋建成。 <b>傅山纪念馆</b>创建于清乾隆二年,位于胜瀛楼的西南侧,是坐南向北的一座清代建筑的四合院,是永久性展览与收藏傅山书画精品、文献资料的重要场所。 <b>胜瀛楼</b>为明末清初楼阁式建筑,楼高17米,上下两层。夏至之时,四面受光,誉称“<b>胜瀛四照</b>”。瀛洲,中国传说中的东海仙山之一,而胜瀛楼自然有胜似东海仙山之意。 <b>舍利生生塔</b>位于南瑞奉圣寺中,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重建,高38米,共七级,不由令人想起佛门名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据传释家牟尼圆寂后,其骨灰形成各色晶莹的珠子,佛家称“舍利子”,其中一粒埋于塔下,乾隆年重建此塔时,发现有许多舍利子,于是叫做“舍利生生塔”。 <b>南景区另有白鹤亭、三圣祠、不系舟、张郎塔、水母楼、公输子祠、十方奉圣禅寺等景点,这一景区既有亭桥点缀、楼台耸峙,又有泉水绕流,颇具江南园林风韵。</b> <b><font color="#39b54a">北景区</font></b><br><br><div>粗略游览南景区后,转入晋祠北景区。由于时间关系,仅观赏了唐叔虞祠和唐碑亭。<br><br></div><div><b>唐叔虞祠,又称晋王祠</b>,是奉祀晋国开国诸侯姬虞的祠堂,主殿为元代建筑,具有典型的元代山西地方特色。唐叔虞,姓姬名虞,周武王子,周成王胞弟,因其封地为唐国,而古代兄弟排行又有伯、仲、叔、季之称,因此称其为唐叔虞。<br><br></div><div>主殿是三间单檐悬山顶建筑,殿内修饰简单,正中龛中是唐叔虞坐像,左右各只一侍童,龛前左右各一大臣拱手侍立。殿前楹联:“<b>唐国封桐七百年,功存王室;晋渠水灌三千顷,泽及生民</b>。”<br></div> 唐叔虞祠的东侧有座<b>唐碑亭</b>,即贞观宝翰亭。亭内藏有<b>“晋祠之铭并序御制御书”碑</b>,此仍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正月二十六日,<b>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返回时途经晋祠,亲撰碑文</b>。唐太宗平生爱好书法,尤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行书,这块碑的碑文就是唐太宗有意摹仿王羲之的杰作。全碑1200多宇,笔力奇逸含蓄,是书法艺术的珍品,<b>开创了我国行书上碑之先河</b>。 <b>北景区另有文昌宫、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朝阳洞、云陶洞、苗裔堂、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吕祖阁等景点,这些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b> <b><font color="#39b54a">古树名木</font></b><br><br><div>在晋祠里除了前面所提的卧龙周柏、古稀银杏,还有大量的古树名木。祠内侧柏古木,树龄大都在千年以上,以奉圣寺大殿前的九龙柏最为壮观,可惜未能拍到。另外在圣母殿东南有一棵<b>宋代种植的螺旋柏</b>,因其向东北倾斜左旋,<b>也被称作左扭柏</b>,<b>至今也过千岁</b>,枝多叶少,肤理极细,有种卓尔不凡的苍劲感,也属于国家一级古树。<br></div> 晋祠里还有不少古槐,以三株为首:一是汉槐,二是隋槐,三是<b>唐槐</b>。唐槐在水镜台前,虽不是年代最久远的,但却是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树绿荫浓。<b>唐槐与周柏并称晋祠三绝之首,是晋祠千年古木的代表</b>。 据统计,晋祠内保存的古树多达近百株,其中一级珍稀古树36株,二级名木27株,稀有的品种也不少,<b>在全国属于珍稀古树密度最大的景区之一。这些古树名木苍劲古雅,姿态各异,见证了晋祠的风雨沧桑,成为了晋祠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驻足欣赏。</b> <i><b>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b>存有三百年以上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千年古树20余株,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b>李白诗赞晋祠曰:“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b>梁思成、林徽茵夫妇考察晋祠时说:“晋祠布置既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在像个放大的私家园林。”游完晋祠,才深刻体会到“不到晋祠,枉到太原”的含义。</i> <b><font color="#167efb">走进大寨</font></b><br><br><div>2013年11月17日下午游览了昔阳县大寨村。虽然大寨没有美丽的景点,但有机会去看一看,还是令人感兴趣,因为“农业学大寨”对我们这一代人,都不陌生。<br><br></div><div><b>大寨虎头山森林公园景区入口</b>。<br></div> 在导游带领下首先<b>攀登虎头山</b>,用块石砌成的步道将半山与山顶连在一起,步道两旁是郁郁葱葱的翠柏。 <b>周恩来纪念亭</b>,周恩来曾于1965年、1967年、1973年三次视察大寨。 <b>虎头山标志石</b>,叶剑英于1967年题写。 <b>军民池</b>,直径29米,深7.7米,可蓄水3000多立方米,1968年在部队协助下建成。 在山顶俯瞰大寨的“<b>七沟八梁一面坡</b>”和层层楼舍。 <b>陈永贵墓地</b>,建在虎头山的半坡上,座南向北,面朝大寨村。用青石块砌成,靠山的半面,又用挡墙护起来,整个墓如同一把太师椅的形状。大寨人说,老陈生前没有休息,现在让他好好歇着吧。陈永贵墓前是一座汉白玉墓碑,上面刻着<b>华国锋所题“陈永贵同志永垂不朽”</b>。<br><br><div>陈永贵身为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没有城市户口,不仅夫人孩子在大寨靠工分吃饭,他自己挣的也是大寨一个中等劳力的工分,吃的也是大寨那份口粮换的粮票。每月中央补助36元,山西省补助60元,在中央开会喝一次茶水都须付费两角。家乡来人、各地劳模、国务院同事去看他,工作人员办理了客饭补助,他说:“都是我的客人,要国家报?退掉。” <b>陈永贵几十年如一日,永远保持一个纯朴农民的本性</b>,这是最令人敬重的。<br></div> <b>郭沫若纪念碑</b>距陈永贵墓地仅百步之遥,碑体用汉白玉制作,碑的正面“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背面刻着郭老的手迹《颂大寨》诗。<br><br><div>旁边还有一块郭沫若纪念碑上记载着,1965年12月7日郭沫若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参观大寨,看到大寨的变化,<b>创作诗《颂大寨》</b>。郭沫若逝世后,家属遵照他的遗嘱,将骨灰撒在大寨的土地上。1992年1月16日,郭沫若诞辰100周年,大寨党支部、村委会立碑纪念。<br></div> <b>孙谦纪念碑</b>也在陈永贵墓地附近。孙谦是山西“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1964 年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b>写出了使大寨村名满全国的纪实文学《大寨英雄谱》</b>,是最早与大寨打交道的作家之一。孙谦1996年3月在太原病逝,他的骨灰按照遗嘱被撒在了虎头山上。大寨人敬重这位老农民一般的作家朋友,在虎头山上为孙谦建了墓,并于1998年4月立起了汉白玉纪念碑。纪念碑背面镌刻着孙谦同志生平,正面刻着大寨人悼念孙谦同志诗。 由<b>陈永贵雕像</b>处向上,直至陈永贵墓,顺山坡修了二百二十八级青石台阶,共分为5组。其中两组72级石阶,表示陈永贵72岁的寿龄;两组38级石阶,寓意陈永贵38年的党龄;最上面一组8级石阶,象征陈永贵在中央工作8年。 <b>大寨展览馆</b>在陈永贵的巨型花岗岩雕像前,是一座仿古琉璃瓦建筑,四周松槐柏柳相间,倒也雅致洁静。馆内用许多照片、文字、实物珍藏着大寨人的奋斗,记载着虎头山的今夕。大寨展览馆旁有一个“<b>大寨与知青图片展</b>”。 参观大寨展览馆后,我们驱车到<b>大寨村</b>。寨门上“大寨”两个红字十分醒目,寨门前的那两棵老柳树枝繁叶茂,它肃立在村口迎接客人,故称“<b>迎客柳</b>”。 <b>陈永贵故居</b>就在村委会广场旁边,这是一处典型的北方农家小院,是陈永贵68年到86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门口这副“<b>一生耕耘锄月创神农新路,半世从政为官显清廉哲贤</b>”对联,应是陈永贵一生朴素而真实的评价吧!内有两个窑洞,是他的卧室和厨房,另有三间瓦房是他的接待室。卧室里挂满了陈永贵生前的许多照片。 “农业学大寨”以来,周恩来、华国锋,李先念、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相继视察过大寨。海外134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界要人和友好知名人士,及国内各行各业的人士,共有上千万人次前来大寨参观学习。<br><br><div>改革开放以来,大寨人利用优势,发扬长处,创造条件,开始建立村办工业,建成水泥厂、衬衫厂、羊毛衫厂、地方特产制品厂等。<br></div> <i>陈永贵一介贫民,赤手空拳,几十年奋斗,步入京城,做了国家副总理。然其1986年3月在京城病逝,不入八宝山而返回虎头山,“叶落归根”,应是最好的选择。大寨是陈永贵的根,陈永贵是大寨的魂,游客们都要在他墓前驻足留连。<br><br></i><div><i>尽管郭沫若在“文革”期间有遭人非议的地方,然郭老一生才华盖世,在众多领域都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而他将骨灰撒在虎头山上,却不埋在生他养他的桑梓乐山,令人不好理解。郭老的纪念碑上,应该有流传后世的文字,可惜没有。<b>于是,虎头山上出现了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文坛泰斗的纪念碑与农业劳模的墓碑并峙相映。</b></i><br></div> <b><font color="#167efb">平遥古城</font></b><br><br><div>2013年11月18日游览了<b>平遥古城</b>。平遥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b>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b>。<br><br></div><div>平遥古城与四川阆中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安徽徽州古城并称为“<b>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b>”,同为<b>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b>,都是<b>国家5A级旅游景区</b>。1997年12月,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以整座古城<b>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b>。<br><br></div><div>在售票处令人感动的发现<b>60岁以上老年人凭有效证件予以免票</b>优惠,要知道许多景点连70岁以上老年人都不免票优惠。进入古城不需要门票,古城内的景点才要门票。古城实行一票通,有效期三天。<br></div>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首先登上<b>南城门</b>。南城门是平遥古城的正门,<b>也叫迎薰门</b>。城楼为青绿琉璃瓦展盖的三重檐二层七檩歇山回廊式,高16米,宽五间14米,深四间10米,巍峨高耸,尽显肃穆。 <b>平遥城墙</b>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西周旧城的基础上大规模重修的,是<b>国内保存最好的县城城墙</b>。平遥城池呈方形,城墙周长6.4公里,高12米左右,顶宽3--5米,外表全部砖砌。1988年1月,平遥城墙被列为<b>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br><br><div>平遥街道布局为“土”字形,整体形制遵从八卦方位,状若乌龟,南城门为龟头,北城门系龟尾,东西各二门喻其四足,故而民间又称<b>平遥为龟城</b>,取其长生不老、世代吉祥的寓意。<br></div> 在城墙上设置的表现古代城池防守的<b>雕塑</b>。 古城内存有<b>4000多座明清民居</b>,全是清一色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四平八稳,极具三晋特色,屋顶高度均不超城墙。 南城门门洞及瓮城青石板路上的<b>千年古车辙</b>,近五十米长、深达十五厘米左右,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平遥古城商贸发达、经济繁荣的重要见证。 古城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蜿蜒巷,四通八达,最热闹的要数南大街和东大街。<b>老式铺面鳞次栉比,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地勾勒出明清时期市井繁华的风貌</b>。<br><br><div>被誉为<b>明清一条街的南大街</b>位于古城南北中轴线上,这里集中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店铺遗迹,显得厚重和沧桑。<br></div> <b>平遥县衙</b>坐落于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整座县衙坐北朝南,呈轴对称布局,南北长200余米,东西宽100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b>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县衙</b>。<br><br><div><b>县衙遵循封建礼制,左文右武,前朝后寝,中轴线上有六进院落</b>,由外至内依次为:大门、仪门、大堂、宅门、二堂、内宅和大仙楼;东侧线上有花厅、常平仓、赞侯庙、土地祠;西侧线有:牢狱、公廨房、十王庙、洪善驿、督捕厅。<b>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尤如皇宫缩影</b>。<br></div> 县衙的主要建筑上均有楹联,这些楹联结合各门、堂、宅等功能与建筑特色,浅显易懂,耐人寻味,其精华部分,值得当今借鉴和继承。<br><br><div>上面照片县衙大门楹联:“<b>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 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b>”<br><br></div><div>下面一组照片分别为仪门、大堂、二堂。<br><br></div><div>仪门楹联:“<b>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b>”<br><br></div><div>大堂楹联:“<b>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b>”<br><br></div><div>二堂楹联:“<b>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b>”有趣的是,这联中“愧”字少了一点,“民”字多了一点,意即给民多一点爱,少一点愧,实是意味深长。<br></div> 下面一组照片分别为督捕厅正厅、中厅、献厅。<br><br><div>督捕厅正厅楹联:“<b>违法者无隙可趁,行凶犯有罪难逃</b>。”<br><br></div><div>督捕厅中厅楹联:“<b>只愿厅中差事少,但求世上好人多。</b>”<br><br></div><div>献厅楹联:“<b>不求当道称能吏,愿共斯民做好人。</b>”<br></div> 此外还有“<b>治赋有常径,勿施小恩忘大体;驭官无制法,但存公道去私情</b>”(内宅联),“<b>事以利人皆德业,言能益世即文章</b>”(丞房中堂联),“<b>酂侯拟律魏相争谏拟争系国家天下,升堂海瑞罢官升罢念百姓黎民</b>”(酂侯庙戏合联),“<b>万事莫苛求,只要大家共守此法;一心惟清白,期与斯民相见以天</b>” (粮厅联)等楹联都有修身立命、忠君报国的励志作用和公生明、廉生威的警醒作用,可谓“<b>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b>”。 在县衙里又看到一处平遥人敬老的细节,宅门的门槛比较高,在一端的门槛两侧增加一个台阶,上书“<b>老年人通道</b>”。 内宅有一棵<b>歪脖子古槐</b>尽显老态龙钟,但仍十分顽强。 平遥老乡自家种的<b>红枣10元3斤</b>,真便宜。 <b>市楼是古城的中心</b>,和古城墙一道成为古城最具代表的象征。日有“朝”“午”“夕”三市,市楼由此得名。市楼南偏东有水井一眼,世传“水色如金”,故<b>又有金井楼美称</b>。<br><br><div>市楼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后曾有修补。楼高18.5米,砖石台基,四角通天柱,屋顶为重檐歇山,青绿橙黄彩色琉璃瓦覆之并嵌镶成南喜北寿的精美图案,形态华丽而庄重。市楼横跨南大街,下为通道,东西连接民宅。<b>登楼凭栏可眺全城景色</b>,南北大街人流车行、店面屋瓦尽收眼底。<br></div> <b>日升昌票号</b>位于古城中的“大清金融第一街”--西大街的繁华地段,始创于道光三年(1823年),歇业于民国21年(1932年)。<b>它是中国第一家票号</b>,也可以说,这里是中国第一家银行,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b>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b>。如今日升昌已成为<b>中国票号博物馆</b>,保留了一些当时经营所用的实物资料,向人们展示着中国古代银行业的辉煌历史。 <b>日升昌作为晋商文化的杰出代表,其建筑风格和规模都具典型</b>,采用三进式穿堂楼院,南北长为65米,东西宽为20米,占地1386平方米,共有21座建筑。<br><br><div>下面一组照片分别为前院、中院、后院,前院放置石雕元宝,可谓是票号的标配。<br></div> 下面照片分别为日升昌票号室内布置与室外帐房先生。<b>清代票号业极盛之时,全国共有51家,山西票号占了43家,其中22家就设在平遥县</b>。 <b>协同庆票号</b>创办于咸丰六年(1856),歇业于民国2年(1913年)。它位于南大街市楼南侧,全国分号33处,为平遥十大票号之一,现已辟为“<b>中国钱庄博物馆</b>”。 <b>协同庆作为平遥规模最大的钱庄院落</b>,占地面积2800多平方米,前后共有相互独立又联系的七进院落。建筑之宏伟、规模之庞大,讲究之豪华,功能之齐全,在平遥商铺院落中实属典范。<br><br><div>下面照片为一、二、三院,一院分:揽柜房、总帐房、埠际帐房,同现在的会计科室;二院分:营业厅、埠际信房,为营业厅大院;三院分:协理房、祭祀房、经理房,为长辈或主人居住或办公的地方。<br></div> 下面照片为四、六、七院,四院是员工的生活区,这里亭台楼阁,如花园般;六院成为护卫们练武的重要场地;七院设有<b>钱币博物馆</b>,这是为丰富馆藏,普及中国钱币知识,投入巨资开设的馆中馆。 <h3><font color="#010101">下面照片为总帐房、埠际信房、经理房。</font></h3> 下面照片为五院地下金库入口、财路、库房。协同庆鼎盛期白银和制钱流量极大,为了安全、隐蔽、便利,选地下为金库。通往前柜,有曲径窑道,通往后街,有两处大门,库有专人看管,上有铁丝网罩顶,为<b>平遥票号中最大的地下金库</b>。 当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慈禧太后携光绪西行时曾到平遥,协同庆给慈禧筹银20万两,慈禧太后回到北京后就回赠<b>一对红木双塔,为国家一级文物</b>。<br><br><div>金库里有一根樟木雕刻的<b>神龙宝柱</b>,传是朱元璋送给刘伯温的。这根龙柱,是插在整个「龟城」的正中心,以保护平遥风调雨顺。<br></div> <b>百川通票号</b>也是平遥十大票号之一,在全国设分号23处。它位于南大街109号,创办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民国7年(1918年)倒闭。<br><br><div>百川通旧址坐西朝东,分三进院落,由外及里,依次增高,隐示着“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现辟为<b>晋商家俬博物馆</b>,馆内集中了明清两代民间的名贵家私,来让观众清楚地知道明清时期的晋商们是如何兴旺发达、如何富有,同时了解一些中国家私发展史。<br></div> 百川通旧址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都非常精致,引人注目,照片为<b>精美砖雕</b>。 镖局作为我国早期保险业,随着明清商业贸易的发展而发展,其职能以为工商贸易客户运送现银为大宗。<div><br></div><div><b>华北第一镖局</b>旧址位于古城东大街22号,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分前、中、后、楼院四部分。<b>现为华北第一镖局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全面展示镖局历史文化的博物馆</b>,开设6个展室和两个展区,充分而真实地再现清代乾隆以来我国镖局的独特风貌。</div> <b>中国镖局博物馆</b>位于古城南大街61号,是明末清初镖局的旧址,主要介绍中国镖局发展史,以及在明清时期中国有名的十大镖局、十大镖师和走镖过程中的轶事趣闻。<b>镖局三宝:镖车、镖箱和镖旗</b>。镖车只有一个轮,适合走崎岖不平的山路。镖旗上写总镖师的姓。镖箱是榆木所制,非常结实。 <b>同兴公镖局</b>位于古城南大街105号,为平遥名扬京城、威震全国的王正清武林大师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创建,其子王树茂尽得其真传且有青出于蓝之势,因而同兴公镖局创立之始就成为当时<b>全国著名镖局之一</b>。 <b>平遥文庙</b>位于平遥古城内东南部,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占地4万多平方米,其大成殿为金代重建,至今保持原貌,是我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是全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余皆明清所建。2001年6月25日,文庙被列为<b>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文庙坐北向南,由三组建筑组合而成,中为文庙,左为东学,右为西学。庙前是东西南三座牌坊,庙内为四进院落,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br><br><div>下面这组照片为文庙的<b>棂星门、大成殿及龙门牌坊</b>。<br></div> 在文庙东侧有明代早期遗物--<b>平遥九龙壁</b>,是原太子寺的照壁。该寺(已毁)奉祀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前任迦毗罗卫国净梵王太子的塑像。壁通高4米,宽约20米,下筑青砖须弥座,顶部灰瓦覆盖,饰五脊六兽。平遥九龙壁的建筑结构,颇具艺术魅力,以泥陶为胎,裹以黄绿蓝紫黑白等多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整个壁身,以青绿色的汹涌波涛、蓝色的云雾、黄色的流云等作衬底,<b>堪称古代壁塑之极品</b>。 九龙壁旁的<b>平遥大戏堂</b>,始建于清康熙42年(1703年),历史上曾为官绅、礼宾、商贾休闲和演戏宴舞的名所。大戏堂是集北派宴舞展示、传统剧目表演、名优小吃品尝、现代化设施助兴、文化艺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演艺场所。<br><br><div>有旅游专家认为,<b>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三大“yan”舞</b>,一个是法国巴黎红磨房夜总会式的艳舞;一个是泰国芭堤雅剧场式的人妖燕舞;一个是中国平遥大戏堂综合式的北派宴舞。三大“yan”舞音同字不同,三个不同国家、三种不同文化催生了三种不同表演形式的世界文化奇葩。我们有幸在平遥大戏堂边吃午餐,边看宴舞。</div> 游览途中还经过<b>汇武林镖局、中国商会博物馆</b>等门前,由于时间关系,并未入内参观。 同样由于时间关系,<b>城内的城隍庙、清虚观、二郎庙及城外双林寺、镇国寺、白云寺</b>也未去参观。<br><br><div><i>平遥,这是一座世人瞩目的古城。<b>在平遥游走,仿佛漫步于一场千年繁华的梦。</b>可惜我们的时间有限,只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未及细细品味,不能充分领略浓郁的晋商风采,也不能完全赏析原汁原味的明清古建。</i><br></div> <b><font color="#167efb">乔家大院</font></b><br><br><div>2013年11月18日下午三时许游览了祁县乔家堡村乔家大院。<br><b>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b>,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6年),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b>乔致庸的宅第</b>。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br><br></div><div>乔家大院陈展有5000多件珍贵文物,集中反映了以山西晋中一带为主的民情风俗;陈列有农俗、人生仪礼、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商俗、民间工艺;还设有乔家史料、乔家珍宝、影视专题等的陈列。被称为“<b>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b>”,素有“<b>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b>”之说。<br><br></div><div>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使得乔家大院名扬海外,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更是让乔家大院家喻户晓。<b>乔家大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b>。<br><h3><br></h3></div><h3>景区入口上书“乔家大院”的<b>高</b><b>大</b><b>牌</b><b>坊</b><b>、游客中心和长</b><b>长的走道</b>(这三张照片均是从西住东拍摄)。</h3> 乔家大院先后经历了两次扩建和休整,随着乔家生意的做大,家族的繁荣昌盛,累经几世逐渐发展壮大的。乔家大院大门朝东,大门对面是很著名的<b>砖雕“百寿图”照壁</b>。外照壁也就是东面,正中是一个鎏金大“福”字,两侧楹联:“<b>经济会通守纪律,言词安定去雕镌。</b>”楹额是“<b>尊古</b>”二字。<br><br><div>内照壁中心是1.9米见方的砖面,精工雕刻着<b>“百寿图”</b>,由乔致庸的孙婿、近代著名学者、篆书家常赞春书写。一百个寿字无一雷同,各具形态。两旁是<b>左宗棠题赠的篆体楹联</b>:“<b>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b>”楹额是“<b>履和</b>”。<br></div> 乔家大院<b>大门为城门洞式</b>,上端正中嵌一青石板,上书“<b>古风</b>”二字,寓意承接古代生活之风。顶楼上悬挂着山西巡抚丁宝铨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赠送的“<b>福种琅环</b>”匾额。“琅嬛”是传说中神仙的洞府,“福种琅嬛”意为把“福”播种在乔家的洞府。<br><br><div>进入大门是一条长80米的笔直<b>石铺甬道</b>,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护院。甬道两旁右手边依次为一院(老院)、五院(西北院)和六院(花园),左手边依次为二院(东南院)、三院(西南院)和四院(新院)。乔家家主一般住在老院。<br><br></div><div>甬道的西尽头处是雕龙画栋的<b>乔氏小祠堂</b>,与大门遥相对应。祠堂里原陈列着木刻精雕的三层祖先牌位。<br></div> <b><font color="#39b54a">乔家大院第一院</font></b><br><br><div>进入大门后右侧第一个院落可算是乔家大院的<b>一期工程</b>,称为<b>老院</b>,它是由乔贵发之子,乔致庸之父乔全美所建。现在这里面主要是乔家生活场景展示,复原了乔家主要成员当年住房的摆设,以及相关介绍。<br><br></div><div><b>第一院正院是一个里五外三的穿心楼院</b>,里院,即第三进院落内的房间都是五开间;外院,指第一、二进院的东西厢房都是三开间,并且里外院之间有穿心过厅相连。进入院子要连登三级台阶,高约为1丈,寓意为步步登高的吉祥祝福。<br><br></div><div>第一院的入口门楣上悬挂着蓝底金字 <b>“大夫第”的匾额</b>,清朝高级文职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br><br></div><div>进入大门,是外跨院,迎面是<b>砖雕照壁,叫做“福德祠”</b>,印证“门迎百寿,院纳福德”。照壁中间有九只鹿蹬在镶嵌上去的寿山石上,鹿取谐音为“禄”,旁边还雕有芙蓉树,合起来就是“福禄寿”。两边的楹联是:“<b>职司土府神明远,位到中宫德泽长。</b>”传统民宅中都有照壁,它的用途,一是起装饰作用,二是镇宅避嫌。<br><br></div><div>照壁西是老院正院门,上挂<b>“毋不敬”牌匾</b>。“毋不敬”最早是出自《礼记·曲礼》:“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 “毋不敬”意为天地之间有神灵,对其不可取不敬的态度。&nbsp;<br></div> 在第一院中有几间厢房展出了<b>乔家严格的家规、家训</b>,其他院中也时常可以看到告诫家庭成员如何做人处事的牌匾和条幅,要求<b>做事要先重信,次讲义,三为利</b>,同时戒“骄、贪、懒”。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是乔家整整富了五代,而且最后的衰败也是由于战乱和国运衰败等不可抗的大环境所致。 <b>第一院第一进院落的西厢房曾是乔映南居室,东厢房是其会客厅</b>。在房间内都摆放着还原历史场景的家具陈设。乔映南是乔治庸最小的儿子六子乔景僖的独子,是乔治庸十个孙子中最小的,生而孱弱,但很聪慧,喜欢金石书画和收藏。 <b>第一院第二进院落正房</b>是一座二层楼,二楼上有窗没有门,,叫做<b>统楼</b>。<b>统楼是乔致庸的居室、客厅和书房</b>。乔家的发迹始于乔贵发不堪忍受贫穷,毅然出走西口,将乔家生意从无到有;再到其子乔全美将乔家生意推广,票号、商号的扩展经营;直至第四代乔致庸时期达到“汇通天下”的鼎盛。乔致庸自幼父母双亡,由伯兄抚养成人,嗜读善思,筹谋有方,守旧而不固执,执礼谨遵祖训。<b>乔致庸享年八十九岁</b>,前后有6任老婆,乔家组训是不可以娶妾室的,所以乔致庸后来的几个老婆都是续弦。他所生六子唯留一子为其送终,余均比他早亡。<br><br><div>二楼门楣上的<b>匾额是“为善最乐”</b>四字,古朴典雅,劝诫子孙不能只顾一己之利,要积德行善,助人为乐。这也是乔家世代乐善好施、富而行仁的思想源渊。<br></div> <b>第一院第二进院落中的西厢房是乔景僖夫妇和奶妈、女佣的居室。</b>乔景僖是乔致庸第五次续弦的杨氏所生,自幼丧母,好学善良,与比他还大两岁的侄子乔映霞成了乔治庸晚年身边的两个宝贝。乔景僖英年早逝,对乔治庸打击很大,悲伤致病。<br><br><div><b>东厢房是乔景俨夫妇的居室和书房</b>。乔景俨是乔治庸三子,性颇钝而忠厚善良,事亲笃孝,因伺疾而弃士子业攻医,亦善针砭,乡里来求者无不竭诚为之施术,贫者之家并药食周济之,其书房即其诊所。是乔治庸去世时唯一在世的儿子,但三年后也去世了。<br></div> <b>外跨院</b>福德祠壁照东边是进入偏院的门厅,门楣上的<b>匾额是</b> <b>“馨德昌馥”</b>。<br><br><div><b>偏院也是两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为私塾院</b>,是乔家子女读书的地方。正堂门楼上挂着<b>“会芳”匾额</b>,用整块桃木雕刻成荷叶状,形象逼真,书法精湛,是乔家大院木雕匾额的精品。“会芳”表达了见贤思齐、会聚人才之意。门楼两侧楹联:“<b>宽宏坦荡福臻家常裕,温厚和平荣久后必昌。</b>”<br></div> <b>偏院第二进院落是厨房、库房和食房</b>,当地把储存食材的房屋叫食房。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 <b><font color="#39b54a">乔家大院第二院</font></b><br><br><div><b>第二院可谓乔家大院的二期工程</b>,现在主要作为展室,展出乔家的发迹史、乔家收藏的珍宝、乔家老照片以及乔家的有名人物等,还有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拍摄时用过的道具。二院和同处南面的三、四院都是二进双通四合院,就是第一进院分别通往内部的两个院子,西院为正院,东院为偏院。<br><br></div><div>第二院门楼上挂着<b>“敦品第”的匾额</b>。“敦”本为厚重意,引申为奋勉。敦品,等于说砥砺品德。<br><br></div><div>进入大门,迎面也是一面<b>“福德祠”照壁</b>,与第一院的照壁相比,显得比较简洁。但在中国古建筑上,这面照壁上的雕刻称为“<b>龟背翰锦</b>”,是传统的装饰纹样,以示吉祥延年。<br></div> <b>第二院正院正房</b>的门楼上悬挂着“<b>退思”匾额</b>。“退思”语出《左传》,是退归思过,事后反省的意思。<br><br><div>第二院其他内景。<br></div> 乔家大院最辉煌阶段的主人<b>乔致庸逝世百年</b>时在乔家大院举行了盛大的<b>祭祀典礼</b>。<br><b><br></b><div><b>抗日航空烈士乔倜</b>被誉为乔家的“家族之光”。乔倜(1914.2.27—1937.10.6),乔致庸的第十个曾孙,乔家第五代乔映庚的次子, 2008年被山西省民政厅发文追认为“革命烈士”。<br><br></div><div>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乔家大院拍摄后,当时的剧组与当地领导的合影。<br></div> <b><font color="#39b54a">乔家大院第三院</font></b><br><br><div><b>第三院门楼</b>上悬挂着<b>“芝兰第”牌匾</b>。芝兰是蕙芷的简称,古时比喻德行的高尚或友情、环境的美好等。<br><br></div><div>第三院进入院子就到了主院。<b>正房牌匾为“静宜”</b>,寓意凡事以平静的心<br></div> 乔家大院收藏的<b>“乔家四宝”</b>,就在第三院。<br><br><div><b>第一件是两盏九龙灯</b>,这是当年慈禧出逃路过山西,乔家贡献了30万两白银,慈禧回京后赏赐了这两盏九龙灯。九龙灯高0.9米,主体是四幅画质精美的风景画,上下共有九条活动的龙,可以变换姿势,自由转动。综观全器,制作工艺精雕细刻,结构造型独具匠心,动静结合,是<b>一件木雕工艺精品</b>。<br><br></div><div><b>第二件是万人球</b>,一个挂在天花板上的水银玻璃球,据说是乔家从美国购来。会按一定比例缩小所挂屋中人的影像在球上,可称为世界上第一个监视探头,为<b>当时罕见之物</b>。<br></div> <b>第三件是犀牛望月镜</b>,高两米,重一吨,上面是直径一米的镜子,代表圆月;中间浮雕祥云如彩云烘月;底座是用铁梨木雕刻而成的犀牛,回顾瞥望明月。犀牛的谐音是“喜牛”,犀牛望月镜不仅是乔家镇宅之宝,也是<b>国家一级文物</b>。<br><br><div><b>第四件是九龙屏风</b>,用岫玉镶嵌九条玉龙,雕工精巧,与花梨木浑然一体,另外还雕有72条小龙,整个屏风共81条龙。古人认为“九”是天的象征,用“九五至尊”来称呼帝王,加上龙是皇室专用图案,所以此屏风极有<b>可能来自宫廷</b>,机缘巧合之下乔致庸出巨资购买,抬到了乔家大院。<br></div> <b><font color="#39b54a">乔家大院第四院</font></b><br><br><div><b>第四院即新院</b>,门楼上悬挂着<b>“承启第”牌匾</b>,承启就是承前启后,蕴含着发扬光大之意。承启第由乔致庸的孙子乔映霞所建,在建筑风格上体现出了他留学所带来的欧式的风格。<br><br></div><div>走进第四院,迎面是<b>“知足阁”</b>,<b>阁内是砖雕照壁,上书著名的乔家大院《省分箴》</b>。“省”是觉省,“分”是分寸、本分,“箴”是一种规劝告诫文体。《省分箴》由乔家女婿、现代著名书法家“南吴(昌硕)北赵”的赵铁山(字昌燮,1877-1945)所书。《省分箴》内容出自南宁哲学家、文学家吕祖兼编著的《宋文鉴》。<b>这是一座典型的集书法、雕塑、民俗于一体的砖雕艺术精品。</b><br><br></div><div>穿过居之安门楼,就到了第四院的正院。<b>正院正房牌匾为“锡嘏”</b>。“锡”古通“赐”。“嘏”读(gǔ),福的意思,“锡嘏”意为天赐之福,表明乔家人非常感恩他们当时的富裕生活。<br><br></div><div>进入<b>偏院,正房牌匾为“笔锄斋”</b>,意为笔耕不辍,读书写字要像农夫的锄头那样勤快。<br></div> 照壁东边是进入<b>偏院的门楼,悬挂着“学吃亏”匾额</b>,这是一块令人深思的匾额。<br><br><div>门楼两旁各有一幅<b>砖雕</b>。一面是猫和蝴蝶,<b>谐音“耄耋”</b>,另一面是喜鹊登梅,<b>寓意为“喜上眉梢”</b>。<br></div> <b><font color="#39b54a">乔家大院第五院</font></b><br><br><div><b>第五院是乔致庸所建,又称西北院,门楼上悬挂着蓝底金字匾额,上书“中宪第”</b>。中宪大夫在清代是四品文官职衔。第五院布局与第一院相同,也是一个里五外三的穿心楼院,现在主要作为乔家的生活场景展示。<br><br></div><div>进入外跨院,西边是通往主院的门楼。门楣上悬挂着<b>“在中堂”匾额</b>,取意为“不偏不倚,执用之中”,体现了乔家的中庸思想。门楣上雕刻福禄寿三星,两边雕刻八匹骏马,希望后代子孙都有所作为。门楼两边的楹联:“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br></div> 走过“在中堂”穿心厅,就到了<b>第一进院落</b>。第一进院落正房也就是穿心厅的门楼上,<b>悬挂着“碧琳”匾额</b>。“碧琳”的本意是青绿色的玉,用在这里倒是在些炫耀的意思。<br><br><div><b>西厢房是乔任居室</b>。<b>乔任是乔映霞的侄子,乔映璜之子</b>,在南开大学和燕京大学经济系求过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以枪械和现银资助过抗日部队。新中国成立后乔任在图书馆整理资料和在北京24中教外语。公私合营时与乔健等堂兄弟一起清理结束了乔家在全国各地的字号,除以极丰厚报酬解散了原有从业人员外,将大部分产业都无偿捐献给了国家。<br><br></div><div><b>东厢房是乔健居室</b>。<b>乔健是乔映霞之子,“在中堂”第四代长门长孙</b>,从小所受教育已脱离科举读经藩篱,趋向新学,对封建气息浓厚的家庭有一种叛逆心理。但他不喜欢政治却偏爱体育,认为强国必须先健身,自幼便随其父亲学骑术、练武,大学读书时曾为校篮球代表队主力,又善网球,和张学良为球友。新中国成立后,他和几位弟弟最后处理完乔家各地金融业商铺,定居上海,1990年去世。<br></div> 过“碧琳”穿心厅,就到了<b>第二进院落</b>,这里的楼房二楼有门有窗,叫<b>明楼</b>。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电视剧《乔家大院》等影视剧都曾在这里取景。<br><br><div><b>明楼的二楼上悬挂着篆体“光前裕后”匾额</b>,寓意光大前业,遗惠后代,彰显出当年乔致庸的豪迈气势。<b>一楼门楣上的匾额是“静怡”</b>,寓意宁静、和悦。<br><br></div><div><b>明楼是乔景仪的居室</b>。乔景仪是乔致庸次子,乔映霞、乔映璜的父亲。因为乔致庸的哥哥乔致广无后,乔景仪被过继到长门名下。当初盖这处院落,就是为长门盖的,所以由乔景仪一家居住。乔景仪在乔致庸去世前年两年就去世了,没有当过家。<br><br></div><div><b>东厢房分别是乔映霞夫妻的居室和客房</b>。乔映霞(1875-1956),<b>是乔致庸的长孙,是乔致庸后代之中最有活力也最有能力的一个人</b>。性格偏激近于乖戾,但为人正直坦诚,倾向民主,崇拜孙中山,加入同盟会。身体力行,开办新学,任侠好义,嫉恶如仇,因任区长时铲除罂粟致死一人,被袁世凯手下省长金某讹诈,避居外阜租界,直至袁世凯灭亡后金某离任才露面。<br><br></div><div><b>西厢房是乔景仪次子乔映璜夫妻的居室和书房</b>。乔映璜(1884-1948),与乔映霞是异母兄弟,为人精明,处事灵活,曾任乔家堡村村长。他在本村创立学校,鼓励其子媳上学。日军占领祁县期间,他没有离家,还暗中支持抗日部队,把从天津买回来护院用的崭新武器捐了出去,被当地百姓称为“爱国义商”。<br></div> <b><font color="#39b54a">乔家大院第六院(花园院)</font></b><br><br><div>乔家大院靠近西北院的地方,原有一小院,是乔家的家塾。1930年开始,乔映霞的儿子乔铁汉开始主持乔家,打算建内花园,时“七七事变”爆发,日军侵华,乔家人外逃,内花园一直荒废着。现在的花园是乔家大院开发为旅游景区后修建。<br>花园院的大门上悬挂着<b>“钟灵毓秀”匾额</b>。<br><br></div><div>进门后,迎面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雕刻着“乔家大院”四个大字,成为游人留影的一个主要景点。<br><br></div><div>园内建有凉亭、假山、石桥,<b>有点江南园林之感</b>。<br></div> <b><font color="#39b54a">精美装饰工艺</font></b><br><br><div>在乔家大院随处可见精致的木雕、砖雕、石雕、彩绘,题材非常广泛,富有民俗寓意。下面照片反映出<b>巧夺天工的木雕艺术</b>。<br></div> <b>“在中堂”模型</b>是历时一年,纯用梨木雕刻,按26:1比例制成,可以一睹大院全貌,并能清楚看到双“喜”字布局。 历史上广义的乔家大院共由四个院落组成,除了上面介绍的“在中堂”外,另有“德兴堂”、“保元堂”、“宁守堂”,均由乔致庸的兄弟系建造。2012年后,乔家大院景区才完成了这三堂的复建工程。参观价值最高的还是在中堂,另外由于时间已晚,所以这三堂就没有去参观。<br><br><div><i>查阅资料时得知乔家大院于2014年11月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但是2019年7月被国家文旅部撤销“5A”级头衔。为了让乔家大院继续创造经济价值,在经过10天的“高强度整顿”后,乔家大院重新开门营业。门票价格进行了调整,从138元/人次,下调到115元/人次。涨价容易降价难,然而网友们几乎是一边倒地认为“不值”,主要依据是北京故宫博物院门票才60元/人次,而“0星”的乔家大院票价几乎是故宫的2倍。<br><br></i></div><div><i><b>乔家大院之所以成名,核心在于它承载了乔家“信义”的经商信条,而这样的信条,在百年之后竟在乔家的旧址被抛到了九霄云外。</b>目前,据统计中国已经有250多家5A级景区,但高票价、过度商业化开发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也最为游客所诟病。期待这些丑陋的现象早日得到纠正,整个旅游业健康发展。</i><br></div><div><i><br></i></div><div>谢谢您的阅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