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近段回归昔日的农家生活,现如今叫农家乐,柴火饭香甜的同时,不免想起曾经缺柴和捡柴的历史。</h3><h3>我的家乡尽管自潮天旱干不死,落雨淹不死,一条小河宛延穿村而过,灌概着良田,毛泽东时代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号召下,兴修白莲河水库,兴修东西干渠,大河有水小河满,缺水时节成为历史。尽管当年有人笑称白莲河的水到我这来了,我喝它。不想这段笑谈竟成为现实,现今家家饮用的真是白莲河的水。这环境的变化,时局的变化,还是造物弄人,谁说得清。有一点是肯定的,你不善待大自然,大自然是会报复的。</h3><h3>天旱不怕,发大水不怕,地势较高,水灾还没怎么经历过。但有一点,缺柴,且是历史造成的。一是不靠山,山有但不大。二是五八年大办钢铁,把一些好树林都砍光了。三是在农业学大寨时期,搞挖山造平原,人为将小山头挖平,火龙岗农场就是发动当时全公社的人力历经半年挖平的,原先馒头似的小山在人类面前俯首称臣,豹龙那里的人造平原也是这样人造的,带给人类的是什么,无树无林无草,缺柴成为必然。</h3><h3>叔父常讲起,他年青时曾随我父亲上大山捡柴,兄弟二人起大早,徒步十几里,捡得柴禾两担,在最后阶段一不小心踩在茅草上,把脚歪了,父亲那时不过二十几岁,只好砍段树枝帮叔父暂时处理,父亲担柴驮人一段一段地打渡回家,在苦力桥那里,才被闻迅而来的祖父背回家,个中的艰辛,终生难忘。这概是我家捡柴史上悲惨的一次,受伤的是叔父,累坏了父亲,急坏了爷爷。自哪时起,父亲己经熟悉多处捡柴的大山及道路,难怪后来带我们捡柴时那么轻车熟路。</h3><h3>大集体时期,贯彻毛主席的以粮为纲的政策,种水稻为主,主要柴禾就是队里分的稻草。小时候从打谷场那里领回稻草,挑回家里挑苦了,但这种稻草火易燃而燃烧值不高,一眨就过了,灶里灰也多,大堆稻草烧不了多长时间。再就是队里分的油菜禾,也不是什么好柴。小麦禾,棉花禾,高梁禾受欢迎,但不多,冬天里最受欢迎的是棉花禾,过后有炭火,可以放在烧制的取暖器里取暖。</h3><h3>家里人口多,劳力少,这些柴禾本来就少,又是按劳力工分来分配,我家自然缺柴,那个年代不缺柴的少而又少,一些工干家属有煤烧就好点。</h3><h3>捡柴成为孩堤时代的必修课。田间地头的马鞭草成为少年时捡柴的地方,山上挖得光滴了,植被都成了柴禾,先是就近,也只能就近,没大人带着,我们也走不远。</h3><h3>在大山里捡柴的记忆最多。一般选在腊月正月里,一是因为大人们只有年前年后才放那么几天假,二来大山里的招山的人那时也要过年,三是腊时腊月的,如果被看山人劫了柴,望他们说上几句好话,过年过岁的人家心一软,也就放了我们。这种种经历都历历在目,各种招山的人都会过,种种招式都用过,先是我们小孩出面,装哭,哀求,大伯大妈的叫,后是大人出面说好话,也有几家联合起来显狠的,大都能成功突围,凯旋而归的,亦有杀羽而归的。担柴胜利而归的感觉真是好,不免想起学过的一首歌,回家的感觉真好。</h3><h3>上大山捡柴次数最多的是年二十八和年三十,这两天是很少碰到劫柴的。家传的习俗这两天早晨要起早发财的,就是现在的年饭,大多起得较早,往往吃完天还未亮,正好出门。捡柴有必须的装备,那是家家必备的,冲担,镰刀,扒子,绳子,担在肩上天未亮就要出门,父亲路熟得很,摸黑也错不了,那有现在那么好的手电头灯什么的。往往到大山里才大亮,看准地方就动手。</h3><h3>选好地方才好捡柴,那时捡柴的人多,如果有人捷足先登,山上这再难以捡到柴的,所以就越走越远,近处没有,就往大山深处走。到过的地方很多,依稀记得到过策山,大小什么牧岭,少则十几里,多则二十几里,记得那时的小路旁没什么杂草,走的人也多,好走,走苦力桥往北走的多。</h3><h3>我家有位八爹,不知在那一代搬往毕港,因为有这层关系,我家常去那里捡柴,顺便还可以蹭点饭,但那里的柴茅草的多,但有保障,空不了,所以父亲常带我们去。</h3><h3>有时捡的是丛末丝,那是理想的柴火。更多时候是什么都捡,遇上什么就是什么,先满山用扒子扒一通,再割上一些杂草杂枝。捆柴是个技术活,因为捡一趟不容易,所以尽可能多捡,捡干燥的,不然担子重路远挑不回去也是枉然。最高技术是外面用长长的干茅草或干松树枝,好用长绳捆三节,内面是丛末丝,绳子足够长,捆得紧紧的,又不能过长,太长了人不好挑,刚好人担起来下面不防碍走路就行,上面不能重,不然爱打翻,所以往往是上窄下宽,上轻下重的,好担回家。我们小孩只管满山扒,割,捆的任务就交给父母。</h3><h3>遇上少柴的山头,需要长时间捡柴,待到回家时往往是下午,我们力气小,父母往往是在前面先跑上一段,又不能让我们掉太远,迷路了也不好办,再回头来接过我们的柴替我们一段,所以最辛苦的还是大人们。</h3><h3>缺柴的苦恼激发人们的智慧,不知是谁引进一种巴茅,于是家家户户竟相种植。这种桔物,易生长,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河堤上,种上即生长,不怕干不怕旱,生命力旺盛,生长迅速,长长的,一根往往扎成几个把子,每年冬天收割,春天里又自然生长。一段时间里一定程度缓解了缺柴的状况。我家老头子种了不少,现在仍然是每年请人收割,自己动不了,我有时怀疑花的工钱买点柴怕还多些。这几天烧的就是这种巴茅柴,易燃,火力还大,算是好柴,只是冬天里留下的炭少,老人们冬天弃用。</h3><h3>解决柴荒的第二招是烧煤。曾几何时,家家置办煤炉,各种节能煤炉应运而生。最开始是做成一个个鸡蛋大的煤丸,在煤炉里烧,后来有了蜂窝煤,先是家家户户自己动手,后来有了蜂窝煤专业户,生火往往麻烦,再后来更有引火煤。</h3><h3>现如今外出打工的人多,家里留守的人少,烧柴量自然减少,加之家电的使用,煤气灶的使用,又卫生又方便,烧柴的更少了。</h3><h3>每每路过山林,看林中杂草丛生,路过田野,看田间地头茅草比人都高,路过田畈,看乡民不回收的庄稼禾,不免想起缺柴捡柴的经历。而今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质量发生根本变化,感恩有党。</h3><h3>2017年8月17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