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恋旧时光

北方的鱼

<h3>浙江湖州市和孚镇荻港村,地处杭嘉湖平原,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水乡古村落。四面环水,河港纵横;青堂瓦舍,临河而建的荻港自古就有“苕溪渔隐”之称。现今原汁原味的古村遗韵更是赢得了著名文学家舒乙“这是最好的江南小镇”的赞誉。</h3><h3><br></h3><h3>清冷的晚秋踏访荻港,彷佛为你打开尘封了的记忆。这里没有汹涌的人潮,你会感觉她是那么亲切,宛如便是儿时嬉戏的小巷。</h3><h3><br></h3><h3>从残照烟柳的演教禅寺到清朝嘉庆年间御赐'玉清赞化'金匾的道教胜地南苕胜境,从沿河而建逶迤连绵的靠街走廊到积川书塾依然清晰的八角放生池,无不隐然传续着荻港的古风遗韵。</h3> <h3><br></h3><h3>聚华园茶馆,是荻港村一座有着近两百年历史的老茶馆。潘平福是茶馆第四任掌柜,接手至今已有53年。考虑到茶客都为老人,他只收很少的茶钱,一元钱可以喝上一天。所以这里,也被称为“一元茶馆”。</h3><h3><br></h3><h3>其实,在2011年之前,潘平福的茶水只卖5毛钱一杯,茶馆入不敷出。那一年,在茶客们一再坚持下,潘平福将茶水涨到了一元钱。到了2014年,茶客们又提出自带茶叶,只需茶馆提供一元热水。</h3><h3><br></h3><h3>哪怕如此,一天最多三四十杯茶的收入,还是无法支撑起一座茶馆。当茶客们提出出资支援的想法后,潘平福毅然拒绝,坚持靠着干“老本行”——为村民剃头修面,来补贴亏损,维持茶馆的正常运作。</h3><h3><br></h3><h3>潘平福剪发15元一人,顾客也都是些上了岁数的老街邻。相较于满街的美发店,他们更钟情于这里的老发式和老手艺。</h3><h3><br></h3><h3>在茶馆右边,古旧的剃头台上堆满各种老式剃头工具。先用热毛巾敷脸,再打上肥皂,磨好的刮刀在脸上游走,潘平福的一招一式,小心细致,干净利落,“我14岁就跟着师傅学剃头,接下茶馆后也一直没落下这门手艺。”</h3><h3><br></h3><h3>在潘平福看来,剃头也是茶馆的一部分,“以前但凡是大茶楼,都会留出一个地方来给剃头匠,这是规矩。”</h3><h3><br></h3><h3>为将这个传统延续下去,潘平福也曾收过七八个剃头徒弟,但最后没有一个愿意留下来帮他支撑一个注定亏损的茶馆,“在这里挣不到钱,徒弟们后来都纷纷改行了,只有哑巴一直都在。”</h3><h3><br></h3><h3>潘平福口中的“哑巴”,便是茶馆内唯一的一个烧水伙计,今年也已经70岁。当年在别人嫌弃他又聋又哑不够聪明时,是潘平福收留他在茶馆做个烧水伙计。这一待,便是几十年。</h3><h3><br></h3><h3>潘平福常说,“如果没有哑巴,我这茶馆也是开不下去的。”年复一年,明摆着亏本的买卖,潘平福却从没想过放弃。在他看来,只有留住茶馆,村里相伴几十年的老人们才有一个相聚的地方,他们的晚年才不会寂寞。</h3><h3><br></h3> <h3>如今,潘平福的茶馆已成为荻港村老人们唯一的念想,“看着老人们还能有个去处,我也开心。”潘平福说,自己年纪大了,茶馆不知道还能开多久。但只要他还在,“一元茶馆”就永远会给老人们备足茶水,只要还有一个老人来,他就会拿起剃刀,认认真真地给人家理发、刮面。</h3><h3><br></h3><h3>人来人往,茶起茶落。风雨飘摇的老茶馆,有潘平福的一生,有老茶客的一辈子,也浓缩了荻港古村的百年光景。</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元茶馆的文字摘取于中国新闻网)</h3> <h3><br></h3><h3><br></h3><h3>2019年11月2日拍摄于湖州荻港</h3><h3>佳能5D3 24-70</h3><h3>麻豆:琼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