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关于公司的组建隶属关系单位名称,演变全过程(公司简历) 在建国后的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尤其在1951年,北京市的建筑业发展特别快,有公营的,也有私营的建筑公司营造厂比比皆是,泛滥成灾,混乱现象非常严重。 为此,于1952年初,华北行政委员会联合北京市政府研究决定,将所有在京的大小建筑单位进行统一归口的整动。首先由华北行政委员会和北京市政府各成立一个有权威性的建筑公司。通知所有在京的建筑单位,可自由选择为属这两个公司的其中一个公司。并要求必须在当年的五月底前确定归属关系,同时交清有关业务的各项手续。 当时有14家大小不同的单位同意合并到华北基本建设工程公司。它们是(一)公营时代建筑公司 (二)公营益民建筑公司 (三)公营振华建筑公司(天津)北京筹备处 (四)公营利华建筑公司 (五)公营新华建筑公司 (六)公营北方建筑公司 (七)华北军区建筑部 (八)公营振华企业总公司 (九)69军203师后方留守处 (十)振华砖厂 (十一)华北制材厂 (十二)华北军区后勤部兴业制材厂 (十三)华北军区政治部新联制瓦厂 (十四)协顺营造厂 上述这些单位合并后,从1952年6月1日起正式启用华北基本建设工程公司的名称,并悬挂出大型的牌子。当时的公司驻地在北京市府右街北口对面后库西什库,公司的首任经理是倪弄畔,与此同时,公司将合并过来的这14个单位,分别组建六个工区,在1952年底公司职工人数已达到14868人在1953年初,华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将原华北基本建设工程公司一分为三改组成华北直属一、二、三公司,公司的经理倪弄畔(后于1956年调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所所长)付经理赵景琪、王大经(山西襄汾县人)后调任东北四平市委书记,孟汉卿后调任北京市王府井百货大楼党委书记,当时国家规定企业不设党委,由政治部代理党委职责。同年年底公司又从后库西什库搬到西直门内桦皮厂北端皇城根内,在自建的大楼内办公。公司机关下设若干个处室,其中人事处主任系彭真的原配夫人粱彬。另外,在1954年下半年,从朝鲜回国的原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八个师按原建制集体转业到地方。转业到我公司的市建一师,这个师的官兵成分较为复杂,一部分是原国民党军队傅作义的部队,于1949年9月19日宣布所有官兵集体和平起义,固而北京市才得以和平解放,另一部分1951年初国家从河南、山东、安微、湖南四省征招的抗美援朝志愿军,同时河北省、北京市也有少数人自愿报名参军志愿军的,另一部分是国家抽调了一部分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政治骨干由这三部分人员组成的。这部分转业“军工"不脱军装,不摘帽徽和领章,与企业工人混合编组,一起劳动,但他们工资待遇仍享受每月40万(40元)的固定工资。在1956年后半年又给转业军工评定了技术等级都提高了工资。原建一师师长赵晓峰后调山西省建设厅任厅长,师政委庞建贤后调山西省委工作,师参谋长张葆初留在公司,任公司劳资处处长,公司付经理等职。 1954年初,建工部根据国家制定的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规划,预计用15年的时间,把大同、包头两个城市建设成华北地区最大的新型工业城市,所以在1955年4月1号又将原华北直属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改为建筑工程部华北工程管理局与大同工程总公司(简称华大总公司),并将原二工区改为华大总公司第一工程处,于同年下半年一处陆续从祖国的首都北京迀往山西大同,原华直二公司也在同年从北京迁往内蒙古包头市。总公司机关在1955底和1956年初陆续从北京迁往大同,赵景琪付经理,经理孟汉卿等,党委书记张兆瑞,工会主席郝三成。 1957年冬,党中央发出干部下放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号召,公司党委书记赵冬生同志在传达中央的指示精神的同时,宣布经公司党委研究决定,在57年底前要下放各级干部,包括公司领导干部一千五百人到1800人,下方到大同郊区农村,实行与农民实行三同,具体办法是个人申请领导批准,统一安排,全面锻炼。当年下放各级干部近1500人,包括处长以上的干部就有42人,后于1958年到1960年,除少数人陆续调回公司外,其余的下放干部都留在大同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 1958年5月10日,建工部经中央批准将原华大总公司撤销,后又改为建工部华北工程管理局第一工程公司,原总公司机关的各级管理人员与一二处合并,并将原一处改为现场性公司,二处调山东济南,现场性公司经理闫守信,付经理范文卿、张葆初、李立顺、王文元等,党委书记张德本,副书记周烈、檀广瑞等。1958年8月25日,又将我公司改为山西省第八建筑公司,公司领导班子未变。在同年的10月21日又改为建工部太原工程管理局第一工程公司,到年底中央又决定在1959年三月底以前将我公司的全部职工和家属12000余人及机具设备全部调运到广西柳州市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单位名称又改为建工部第四工程管理局第四工程公司公司经理闫守信,付经理范文卿、张葆初、李立顺、王云霖等,党委书记彭扬、付书记檀广瑞,工会主席王荣,公司办公室主任厂党委书记刘敏(后调贵州省公安厅)。公司到柳州后,对土建单位由原来的六个工段改组成五个工区,一工区在柳州市区主任杨志,副主任贾庆喜,书记牛顺通,工程师侯延年,二工区在河北省秦皇岛市耀华玻璃厂,主任由副经理王云霖兼,书记朱家旺,工程师金圣吾(朝鲜人),三工区在广西桂林市,主任由副经理李立顺兼,书记姚文学,工程师潘大斗,四工区在柳州市区和郊区主任贾宗续,书记葛学武,工程师罗XⅩ,五工区在柳州市远郊区的柳江县太阳村水泥厂,主任王治平,书记赵质勇,生产主任周振纲,工程师雷达伯,还有几个附属企业,砼加工厂厂长徐文善,书记李廷禄,木材加工厂长楚锡昌,付厂长翟汉玺,书记崔环,机械修配厂厂长段仲民,书记郝海臣,汽车运输队队长安超,书记邓方平,水电队队长尚树荣,书记杨振海后换付志恒,服务性单位有职工医院院长李炳柱,书记王晃,子弟学校校长兼书记赵助民,付校长藩少郁,试验室主任林益善,书记张锡亭,幼儿园园长康绍敏。后来国家又提出大搞“精减压缩"的规定,凡在1958年元月1号参加工作的职工和在1958年元月农村迁入城市的家属都属压缩对象,压缩回农村。除将在广西当地招收的临时工全部压缩外,还将部分压缩对象压缩回原籍。据此,艰难困苦的条件,公司范经理带着有关显示公司实力的资料,曾多次北上到北京找建工部,找周总理要求迁回北方,我们是原华直一建公司于1954年建太阳宫体育馆时“着火公司"(详见注(l)),东到黑龙江大庆油田,西到山西太原,力争把职工和家属近15000人全部带回北方是他的心愿。终于在1962年末得到中央的同意,并批准我公司北迁到山西侯马,全体职工和家属闻此消息无不兴奋欢喜。 从1962年12月初公司就开始做各项北迁的准备工作,整整八个月,圆满顺利完成了职工和家属的搬迁工作。1964年6月25号,建工部决定将我们四局四公司改为建工部华北工程管理局第七建筑工程公司经理范文卿,付经理张葆初、王云霖、贾宗续,党委书记王景云,工会主席萧峰。1971年(文革后期)中央决定把我们这支拥有7000多人的中央大企业,又有南征北战久经考验顽强战斗力,不怕牺牲,不怕危难,英勇善战,业务熟练,技术精湛的职工队伍下放到山西省为省属的地方企业命名为山西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至今为止已有46年没有改变隶属关系和单位名称的老企业。 注(l)“着火公司"那是在1954年,原华直一建公司承担北京市太阳宫体育馆的建设任务,指挥部的指挥长是贺龙元帅,工期要求特别严格,为了不拖延工期,坚持冬季照常施工现场浇筑的混泥土,必须做好保温工作,在当时来说,洋灰的保温还没有任何先进的方法,只好按传统的老方法进行保温,所用保温材料就是锯末加水浇透后再掺适量的白灰粉拌匀后铺撒在混泥土上,再盖一层草帘子就可保温白灰遇水会自动发热后将草帘子,木质模板连通脚手架木制材料引燃“着了大火",现场所有木质材料全部被烧光,现场羊灰也被烧酥,这场大事故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特别是总指挥长贺龙元帅更是心急如焚,但又束手无策,他还安慰和鼓励大家说: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小事一桩,只要大家继续努力,定能把延误的时间夺回来的,不要悲观失望。"后经公司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研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后不但没影响和拖延工期,还提前近三个月的时间,顺利完成了任务,由于保温材料引起的这场大火,在建筑史上是第一次,与此同时,不但没有延期工期,反而提前完成任务,这在建筑史上又是奇迹,这场大火几乎轰动了全北京市一提着火公司,从地方到中央领导,人人皆知,非常出名,所以范经理去北京找建工部国务院找总理,首先打出着火公司这张王牌 以上所述公司自1952年组建后,公司的隶属关系和单位名称先后变更过八次。 王万龄(2016.9) </p> <h3>这是当时的玻璃底板</h3> <h3>这张照片是(2020.5)老爸和陈静阿姨,下面两张是1962年集体照截图老爸和陈静阿姨</h3> <h3>公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