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随着国营山川机械厂筹建施工建设的加快,大量的职工家属进入厂区,为此,工厂在加快四栋楼的建设时,也开始一村、三村、四村、五村家属房屋的修建。</h1><h1>当年,根据当时的形势要求,三线建设必须突出一个“快”字,强调一个“省”字。本着以满足最低限度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出发,提倡“干打垒”精神,大搞“干打垒”建筑。工厂成立了“干打垒”小组,专门负责住宅区的“干打垒”施工建筑。</h1><h1>那时,整个山川厂区到处都是车水马龙,工地上充满着热火朝天的景象。</h1><h1>从1965年下半年到1967年,短短两年多,通过建设者们的付出和努力,山川厂已不再一片荒山,贯穿厂区的公路已经修通,除在建的家属区外,又开辟了二村和六村家属区。</h1><h1>在生活福利建筑方面,已建成了住宅、学校、托儿所、门诊部、招待所、食堂、洗澡堂和商业服务设施。</h1><h1>曾经,山川厂家属区处处都是祥和的景象:</h1><h3></h3><h1>邻里之间相互尊重、理解、照顾;<br>有帮忙带孩子,接孩子;</h1><h1>有帮忙照顾家务的;突遇下雨,也不用怕,屋外嗮的衣服邻居会帮忙收回的。</h1><h1>孩子放学也不用去接,孩子们都会和一个村的一起走回家。</h1><h1>职工下班回家做饭,遇到那家做好吃的,左邻右舍也会把自家做好的饭菜拿出来,大家就在一起开开心心的聚餐了。</h1><h1>工厂礼拜天,男同志会相约钓鱼、下棋、打扑克,女同志做完家务,就会聚在一起,织毛衣,钩织手工,做完作业的孩子们也会在一起玩各种各样游戏等等。</h1><h1>整个厂区充满着安详,恬静,和谐;</h1><h3><br></h3><h1>山川厂的夜晚并不安静</h1><h1>这里有机器在转动</h1><h1>有一线劳动者在辛劳操作</h1><h1>衣服上留下了汗水侵湿的痕迹</h1><h1>山川厂的夜晚并不暗淡</h1><h1>电杆上路灯</h1><h1>照亮着夜班人脚下那不平的路</h1><h1>山川厂的夜晚并未沉睡</h1><h1>家属区里有数盏灯光在闪亮</h1><h1>等待着下班的人平安到家</h1><h1>山川厂的夜晚包含着希望</h1><h1>因为完成的产品已经装箱</h1><h1>待到天亮后走向远方</h1><h1>山川厂的夜晚并不寂寞</h1><h1>人们心里盼望着春的忙碌</h1><h1>秋的收获</h1><h1>山川兵工人期待</h1><h1>辛劳的付出换来和平的阳光</h1><h1>迎来家的团圆! </h1><h3></h3><h3></h3><h3></h3><h3></h3> <h1>远眺一村家属区的一角。</h1> <h1>一村街景。</h1> <h1>一村的典式楼,曾经山川一村托儿所的地方。</h1> <h1>一村的家属区,早期的干打垒。</h1> <h1>一村月亮山上,工厂八十年代修建的楼房。</h1> <h1>一村家属区,八十年代初期,工厂修建的住房,山川人称之为“灰砖房”。</h1> <h1>二村,工厂八十年代初期的女单身宿舍,后来搬迁了,成为了工厂的职工宿舍。</h1> <h1>工厂为方便职工生活,照顾一村、二村、六村和七村职工家属,在二村修建的职工洗澡堂。</h1><h3></h3> <h1>二村,男单身宿舍。曾经多少好男儿在这里为工厂努力工作着。</h1> <h1>二村,七十年代后期,当初工厂修建的比较好的家属区楼房。</h1> <h1>三村家属区一角,右边是工厂修建的一楼一底式的楼房,左边是八十年代工厂为了方便职工而统一修建的厨房。</h1> <h1>四村街景,公路边的小路是原菜市场,那里曾经每天上午是热闹喧哗的地方。</h1> <h1>四村,早期工厂修建的职工洗澡堂。</h1> <h1>四村家属区一角。</h1> <h1>五村家属区,工厂早期修建的干打垒住房。</h1> <h1>六村家属区楼房,马路尽头就是原工厂的子弟学校。</h1> <h1>七村家属区,也是八十年代初期工厂修建的典式楼。</h1> <h1>一零五食堂旁边的山川综合加工厂冰糕房。曾经的冰糕房在厂区内,因为工厂的改建,搬迁到了这里。它能唤起山川厂多少童年的回忆!</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