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鹊华秋色

<h3>  博物馆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记录并标志着地区文明发展的过程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正逐步意识到,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累积,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品格的培养和历史艺术的传承以及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博物馆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杭州、武汉、西安、青岛、昆明等城市都将博物馆建设纳入城市战略,全力打造“博物馆之城”。在博物馆业发展中,非国有博物馆以其充满活力、特色鲜明、运营灵活等优势,正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一个地区博物馆发展新方向和文化竞争的重要领域。最近,我们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征求意见中发现,基层群众对加快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提出了迫切愿望和要求。围绕这一问题,我们从自身实际出发,成立调研组,就非国有博物馆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在莱芜区、钢城区开展了广泛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h3> <h3><br></h3><h3> 一、莱芜区、钢城区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现状</h3><h3> 近年来,我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博物馆条例》、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和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精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服务意识,有力推动了各类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以济南市莱芜区、钢城区为例,自2013年以来,两区从实际出发,结合实施“乡村记忆”工程,不断完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助推民间力量建设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民办博物馆。2018年,原莱芜市出台的《莱芜市文物与保护条例》就明确提出:“非国有博物馆、非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向公众开放、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为国有、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为博物馆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莱芜区、钢城区共发展各类民俗博物馆、乡土博物馆40余家,其中,在省文物局备案的非国有博物馆14家,部分博物馆场馆面积、展陈形式、藏品数量达到了全省非国有博物馆前列。原莱芜市文明办、市农工办、市文广新局《关于公布第一批莱芜市“乡村记忆”项目命名和提名保护名单的通知》中命名乡村博物馆21家,提名8家。另外,还有一部分虽未列入省、市公布的博物馆范围,但藏品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充分展示了民办博物馆的魅力。</h3><h3> 综合两区非国有博物馆情况,从展示内容和藏品特色看,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一是“红色记忆”纪念馆,如房干精神展馆、莱东抗战纪念馆、山东“小三线”纪念馆、钢城区9363军工遗址博物馆、山东纵队一旅纪念馆(在筹建)等;二是民俗博物馆,这是民办博物馆中发展最多的,如,华山民俗博物馆、棋山民俗博物馆、天缘民俗文化博物馆、张公清村民俗博物馆、万福山民俗博物馆、莱东民俗博物馆、天山仙人谷民俗博物馆、雪野农博园手艺农村展馆等;三是非遗博物馆,这类博物馆主要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建立,如,孟姜女文化博物馆、亓氏酱香园博物馆、山歌榨油博物馆、多福砚博物馆、泰顺斋南肠博物馆、巧夺天工红木博物馆等;四是特色收藏博物馆,主要是部分特色收藏爱好者利用自己的藏品建立的博物馆,如,栖鹤苑艺术博物馆、雷击木博物馆、“艺宝斋”古玩家俱博物馆、棋山观村奇石根艺民俗博物馆、钢城民俗奇石文化艺术博物馆、朱家庄奇石根雕博物馆、高家店麻绳博物馆等。五是名人故居博物馆,如,依托潘绍烈故居建设的古嬴崇本堂耕读文化博物馆、依托刘仲莹故居建设的山东工委旧址展馆以及正在建设的李增援故居、吴伯箫故居等。</h3><h3> 各类非国有博物馆在不断基础建设的同时,都根据自身特点、条件,开展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繁荣文博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山东亓氏酱香源民俗博物馆、山东山歌榨油博物馆、泰顺斋南肠博物馆等注重发挥“非遗”项目的作用,常年坚持开展民俗和民间传统文化教育,亓氏酱香源民俗博物馆的“走进亓氏酱香源,传承优良家风家训”展、泰顺斋南肠博物馆的口镇南肠代表性藏品展等都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多福砚博物馆以“回归砚田、耕读继世”为主题的多福砚文化系列展,通过“馆藏多福砚进社区”、“回归砚田、耕读继世”多福砚文化进校园、“砚文化讲座”等活动,则吸引更多民众关注博物馆、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每年的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各非国有博物馆也都积极组织各具特色的展览、开放宣传和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h3><h3> 二、非国有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h3><h3> 近年来,非国有博物馆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充分显示了其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繁荣博物馆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也应当看到,在全市非国有博物馆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h3><h3> 一是发展总量太小。按国务院《博物馆条例》规定,利用或者主要利用非国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统称为非国有博物馆。据2017年统计数据,山东非国有博物馆共227家,在山东各级各类博物馆总数485家的占比达55%,首次超过50%。其中,青岛、淄博、泰安三地最多,分别为53家、34家、30家。当时,济南18家、莱芜13家,两地相加,总量也仅有31家,略高于泰安市,在全省的比重仅为13.6%。无论从区域面积、人口数量,还是从经济发展上看,与济南市地位都不相称。</h3><h3> 二是政策支持不到位。2015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博物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这项政策自《博物馆条例》施行以来已经走过了近五年的历程,可是我省除青岛外,绝大多数地市的非国有博物馆都没有享受过这方面的经费支持。2015年,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也明确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对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市、区)为非国有博物馆在建设、运行等方面提供资金扶持。”但这些政策都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反观其他省份,这方面工作则落实较好,2014年广东省就印发了《广鼓励民办博物馆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用于资助符合条件的民办博物馆实行对外免费开放、陈列展示、开展公共文化教育和公众服务、文物鉴定等相关支出。浙江丽水、安吉、绍兴等多地,早在2014年就纷纷出台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规定:自建民办博物馆建筑面积、投资额度达到一定规模的,市财政分别给予展陈补助、展览补助和租金返还等。</h3><h3> 三是管理运营不规范。功能设施与国有博物馆有较大差距,很多地方都单纯强调了其展览的功能,把博物馆与展览馆混为一谈,展陈内容单调,功能配置不健全,和博物馆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的基本功能想去甚远。展陈理念不清晰。陈列是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的主要手段,但许多民办博物馆,均没有象样的展陈大纲,建设博物馆究竟要展示什么?要发挥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均没有论证和考虑,有些博物馆建成了村史馆、有些博物馆建成了展销馆,有些博物馆建成了展览室,有的博物馆则建成了库房。运营渠道不畅通,教育功能无法充分发挥。民营博物馆基于个人藏品和企业藏品建立,这大都是来自热心收藏和公益的人士,藏品收集、人员招聘、场地租用、布展陈列等方方面面都由一人操办掌控,无法形成科学的管理运营模式,加之非国有博物馆普遍存在宣传途径较少,信息发布和扩散速度比较滞后等问题,大大影响了其功能作用的发挥。</h3><h3> 四是专业人才匮乏。由于非国有博物馆普遍存在社会地位、社会声望不高,人事制度不健全等,因此,专业博物馆人才很难进入非国有博物馆领域,自身人员又纳入不到国家藏品保管、研究、展览、教育、开放服务方面的专业指导和培训名额,因此,在客观上造成了非国有博物馆藏品鉴定、保管、修复、展陈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基本空白,管理、宣传和文化创意方面的人才也少之又少,不但制约了其专业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制约了其经营能力,影响了其“造血”功能。讲解质量也有待提高。多数博物馆讲解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讲解人员素质不高,专业人员少,降低了人们参观博物馆的热情,也不利于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h3><h3> 三、加快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对策建议</h3><h3>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博物馆条例》(令第659号)、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文物博发〔2017〕16号)、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等法规文件要求,推进济南市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可持续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h3><h3> 1、纳入规划,强化政策支持。要响亮地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战略,把博物馆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大对博物馆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要认真梳理国家、省有关支持非国博物馆政策,认真抓好贯彻落实,重点推动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积极落实非国有博物馆在建馆用地、购买服务、运营补助、考核奖励等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同时,支持非国有博物馆依法申请登记为慈善组织,接受社会捐赠并享受相关税收优惠、金融政策支持;鼓励有条件的非国有博物馆依法取得公开募捐资格或发起设立基金会,多渠道筹措发展经费。要进一步优化政策,支持非国有博物馆通过法律允许交流的藏品的流通获得资金收入,也可以通过文创商品的出售来获得收益。</h3><h3> 2、落实资金,强化财政支持。文化文物等部门应尽快组织全市非国有博物馆运行状况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场馆建设、注册登记、藏品数量与价值、陈列展览与教育活动、内部管理等,以掌握非国有博物馆的实际运行状况,明确下一步政策支持的重点范围,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实现自我完善。评定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四类,根据评估情况,由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公布重点扶持博物馆名录。原则上列入政府重点支持名录的博物馆为:运行评估结果为“优秀”的博物馆和运行评估结果为“良好”、能够填补地方博物馆门类空白、体现行业特色或区域特点的专题博物馆。市政府要尽快落实支持博物馆发展的专项资金,对列入名录的博物馆,逐步纳入免费开放的范围,根据评估情况每年从以下三个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1)场馆建设补助:博物馆建筑面积1000平方以上,展陈面积达到300平方以上,按投资额度和陈列展览面积,给予一定数额的财政补助。(2)藏品管理补助:博物馆藏品在500件以上,藏品艺术价值高,具有明显行业特色、地域特色,能够填补地方博物馆门类空白的。根据博物馆建设规模和藏品数量,分别给予一定数量的藏品管理补助。(3)免费开放补助:对已开展对外免费开放、展览展品300件以上、展览时间不少于6个月的非国有博物馆,市财政可按陈列展览面积每年给予定额补助,一般在10万元左右。</h3><h3> 3、融入体系,强化人才支持。要积极引导非国有博物馆融入博物馆体系中,赋予其同国有博物馆同等的法律地位,在等级评定、人员培训、职称评定、科研活动、陈列展览、学术交流合作及政策奖励、税收优惠等方面与国有博物馆同等待遇。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于非国有博物馆进行专业指导,提升其专业水平,提高服务能力,引导非国有博物馆逐步走上专业化。一是加强专业培训,提升馆级人员专业意识、管理能力,提高业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对非国有博物馆业务指导,促进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探索国有博物馆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帮扶制度,构建合作平台,开展科研项目、陈列展览等多方面合作。</h3><h3> 4、“文旅融合”,构建省会大平台。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博物馆与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打造一批具有广泛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挖掘全省文化资源,构建全域博物馆建设体系。通过合作、合资和政策引进等措施,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反映全省地方文化品牌的博物馆,如临沂的红色沂蒙文化、泰安的泰山文化、潍坊的风筝文化、淄博的陶瓷文化、济宁的孔子文化、枣庄的抗战文化、菏泽的牡丹文化、烟台海洋文化等,努力在省会构建融全省特色文化、展现齐鲁风貌的省会全域博物馆体系。另一方面,要立足地域特色,充分发挥现有非国有博物馆功能作用,构建以红色文化系列、乡村记忆系列、名人故居系列、工业遗址系列等四大系列为有力支撑的全域博物馆建设体系。同时,加快文化旅游融合,积极发展“红色游”“文博游”“研学游”等精品线路,实现从单一的文物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以此满足社会公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