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宪小学读书的日子作者:汤凤娇

汤叶儿

<h3>日子虽已远逝,有些记忆却难以抹去,特别是儿时在诏安县明宪小学读书的日子。如今偶有几个同街道的小学同学相聚,难免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小学那些难忘的日子,蓦然回首,我们已离开小学快30多个年头了。聊得兴起,约起再走走,趁学校还没拆迁前,再看看曾经留下我们足迹的母校。</h3> <h3>谈起我的母校四街的明宪小学,它是我读三年级(1984年)才初具规模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听大人说,早期的学堂都散寄在村里的祠堂的,各个年级又在不同的祠堂,都没有归宿一起的。记得那时的入学年龄是7周岁,父母会带着孩子去入学,除非家里穷困的,或者是需要大孩管小娃的,不得已的才推迟入学的。所以虽然同一个班级,学生年纪差好几岁的都有的。</h3> <h3>读一年级时,我们都带着凳子到四街的文德埕的祠堂护厝上学,放学才把凳子带回家,桌子是一张简易的1.2米长的木板搭成的,可以坐四个小学生。教室的窗户是屋顶有几块小玻璃嵌着,出太阳时会射进阳光来,要是下大雨了,那就漏水了。老师会让漏到水的学生挤到邻桌去。我们可喜欢下雨了,有的小孩带着小盆子来盛水,有的干脆故意淋湿头发……</h3> <h3>二年级时。我们的教室又要搬到另外的一个明宪大祠堂了,那里条件好多了,房子高大宽敞,祠堂中间有个大院子,留下我们多少欢乐的笑声啊!还有祠堂门口的零食摊也成了孩子们的最爱。那年头,包装的零食几乎没有,但食品没有那么多的添加剂。</h3> <h3>记忆最常买到的,最便宜的萝卜块,摊主不知是怎么浸泡,酸甜可口的,还有蒸熟的花螺,肉鲜味美,麦芽糖片的摊主更惹小孩喜欢,师傅把融化的热腾腾麦芽糖水往平整的铁板一滴一滴地倒下,不一会儿,再用铲子把冷却的糖片刮起,还有好多现在已经没再见到的手工制作的零食了。那时的父母能够供我们读书就不错了,偶有零花钱,那可不敢一次性花光的,今天买这个一分钱,明天买那个一分钱,假使没钱了,也不敢围观了,那会儿该有多馋啊!<br></h3> <h3>到了三年级时,教室又要搬到附近的肃斋祠堂了,这个小祠堂只能容纳一个班级,现在已成为老人的活动中心会所。这个祠堂可不是光线问题了,而是地面凹凸不平,桌子也会“哐当”叫,写作业时常常要写一会,停一会。要是谁当了值日生,那就坏了,扫把扫不出那些坑坑里的垃圾,要用手去抓出来。而老师上课就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既没有电灯,也没有太多的教学工具,数学课用的圆规,长方形等,都是老师自己做的。回忆当时的日子,有苦也有乐。</h3> <h3>到了四年级时,四街的明宪小学已建了第一层楼了,教学楼呈“L”型的,操场依旧简陋,绿化较少,但是最好的是有围墙了。学校后的小山丘成了我们放学后的乐园了,捉蝴蝶,挖苔藓,养七星瓢虫……若是夏天更好,常常跟着邻居的去大庙门前的水沟边踩水车,看着吊桶一次次的向田野倾斜而入时,那种欣喜是莫名的。</h3> <h3>进入毕业班时,记得作业多了,还要带着蜡烛去学校上夜校,学业也紧张了。老师不断的把作业题抄写在黑板上,不断地分析。课间从办公厅窗口望去,老师们还要自己用刻笔把作业写在蜡纸上,然后再拿去油印,这就是最粗糙的考卷,考卷上的墨容易沾起来,每次考试完,学生们常常弄得一脸灰,或者胳膊一片黑,同学就互相取乐叫京剧的丑角了。现在回想起来,老师爱岗敬业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h3> <h3>就这样,我在明宪小学过完了小学生活,现在学校已迁移,但儿时的点滴愈来愈深刻,那些艰苦朴素的日子却成了我们这70后最珍贵的回忆。</h3> <h3>现在的新学校是县城里的几所小学整合在一起的,已搬迁到县城的南环城路的新校区去了,看着崭新的学校,看着飘扬在学校上空的五星红旗,看着朝气蓬勃的小学生正幸福成长,仿佛看到了正在翱翔天空的小雄鹰。 作者 汤凤娇 2019.10.2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