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86年,我出生在一个工薪阶层的家庭,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医师。在我印象中从小父母给我灌输的思想就是“勤”与“善”,那是来自家庭最初的教育。</h3> <h3> 上幼儿园的时候,一个班的孩子有很多,但我却是经常主动帮助老师的那一个,依稀记得我的老师是一个“准妈妈”,每天中午都要把午餐从厨房提到二楼,而我就召集小朋友一起去帮忙。那是来自幼儿园最初的教育。</h3> <h3> 1993年我到县城东街小学上一年级,当时小学还是五年制,一个年级七个班,记忆中1年级1班是最好的班级,因为该班的语文老师是一个老教师,听说班里过道里坐的都是学生,大概有90多个。对于其他六个班的我们,只知道人家教室按的是防盗门,黑板上挂着投影幕。也许这就是先行示范教学吧!那时候觉得一个老师能让那么多孩子喜欢,真是一种幸福!</h3> <h3> 之所以会在这里提及小学,源自于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的那件事——我被语文老师开除了。开除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前一天的语文作业中的“读读写写”没做。那件事对我来说,也许以后会忘,也许会永远记得。</h3> <h3> 当然,我又继续了我的学业,直到现在我也成为了一名老师。此时,我才知道那“开除”的吓唬,影响了我的一生。</h3> <h3> 2007年我大学毕业了,经历了三年的入党考察与检验,毕业时我以大学生的身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h3> <h3> 学校教育的列车缓慢的驶向了终点,下一站便是自己走向社会这所大学堂。其实,刚毕业有好多就业的机会,同学的推荐,老师的择优,我都一一拒绝。想想自己上大学期间摆过地摊,卖过衣服,西餐厅里刷过盘子,推销过卡等等,自己真的不想在毕业后继续选择一份不稳定。</h3> <h3> 2007年9月经老师介绍,我到临汾某公立学校当起了代课教师,一个月工资300块。开学的第一天,校长找我谈话说:“可只有300块钱啊,你想清楚”,我说,想清楚了,再说今天都9月1号了,我既然提前答应了你们,就不能在今天放了学生的鸽子,影响正常开学。</h3><h3> 那是我从教生涯的开端,我代的是幼小衔接的一年级和小升初的六年级,整天就是哄了小的,吓唬大的,但我丝毫感觉不到累,因为孩子们喜欢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一下课他们都会在操场里围着我转,直到下一个上课铃声响起,尽管我的衣服上全是黑手印,但心里是暖的,那两年的经历给我今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教育财富。</h3> <h3> 2008年5月,午睡中的我感到了强烈的震感,那年党支部组织了募捐,我给妈妈打电话说我一个月就挣300块,捐多少?我妈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把你工资全捐了,家里给你生活费”。正是这样,从小到大每逢谁有困难,或者同学家有困难,父母总是鼓励我要多行善事。后来,组织找到了我,同意接收200元“特殊党费”,在保证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又尊重了我的善心。</h3> <h3> 2009年我被别人拉去考试,参加山西省首批农村义务教育岗位招聘考试,就这样我来到了安泽,走进了唐城镇北三交小学。</h3> <h3> 第一次离家这么远,第一次来到一个没有任何亲戚的地方,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班级,第一次带上了语文、科学、思品,体育四门课。我躺在床上既无奈又欢喜,无奈中蕴含的是离家的不适应,从城市到乡村的不适应,与女友分手后的不适应;欢喜中饱含的是对未来的期许,对教书育人的渴望,是少年时期“过家家”,扮演“小老师”梦想成真的欣喜,那时,我给自己定的教育初心便是——“要对得起每一个孩子”,许久之后我留下了一张自拍,向自己敬了一个“礼”,告诉自己安定下来,稳定下来,坚持下来。</h3> <h3> 空闲的时间,我总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送他们回家,和他们追着打闹。我一直认为人的发展应该建立在好习惯之上,没有好习惯的人生,一切都显得那么暗淡无色。更加坚定我“养成教育”思路的是来自于学生家长的一句话,她说:“我家姑娘现在可爱干净啦,不但爱洗脸了,而且还问我要摸脸油哩”!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村里百姓不间断的肯定更加坚定了我的教育信念。</h3> <h3> 2011年2月,因工作需要我离开了“三交小学”,走进了“唐城中学”,那时唯一感觉高兴的就是回家有班车可以坐了,不用在村里路边“靠运气”等车了。</h3> <h3> 唐城中学的培养让我快速的成长,我第一次自告奋勇的当起了合唱“伴舞”,第一次用自己的“土办法”创立了校报;第一次当起了"校园艺术节"的指导老师;第一次创办了"家长学校";第一次中考体测考砸了,我自责的三天没出门;第一次捧起了来自于国家的“荣誉”。</h3> <h3> 2012年4月,旭东让我录课参加全国教学观摩比赛,时值盛夏,我轻微中暑,心情烦躁的我百般拒绝,在他的再三鼓励下,我勉强的接受了,正是这种坚持让我获得了国家级二等奖和省级一等奖;2015年3月,我转发了团委的演讲比赛通知,并说我要去讲讲特岗教师的心路历程,于是我去了,在37个人的竞争中我获得了第三。我的家人问我,为啥你每次参加就能得奖?我说:“既然去参加了,为啥不得奖。”其实那是一种自傲的笑话。难道我就没有失败过?多了去了。</h3> <h3> 从2011年到2019年,在唐中的历练中,在领导的支持下,在同事的帮助中,在孩子们的喜爱中,我一次又一次成长,一次又一次载誉而归,他们的支持和喜爱,让我感受到了来自唐中的“安泽温暖”,丝毫感觉不到自己是一个“外乡人”。</h3> <h3> 截止目前我已经担任过4个班的班主任,送走了三届学生,现在的班级明年也要踏上中考的战场。其实对于教书育人我没有太多话想说,我相信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思路,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初心,因为我身边有太多的老师比我更优秀。</h3><h3> 我时常觉得教书育人和行医治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我喜欢用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中的话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h3> <h3>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从中我学到了为人师的道理,认识到自己的职业除了要渊博的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外,更应具有仁慈的心灵与博大的胸怀。</h3> <h3> “大医精诚德为先。一个医生没有医德,掌握再高明的医术,也不可能成为好医生,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师德,做再好的成绩也没有用;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病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学生没有家境好坏之分,无论是什么样的身份和地位,在我们眼里,都是平等的人,发展的人。我们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把他们看作自己的亲人,甚至把他们的未来当作自己的未来。这样,我们就会全身心地为学生着想。</h3> <h3> 教师的工作很累,但“是苦趣也是乐趣”。当学生将未来的希望寄于我们时,我们担的是一个生命的重量;当我们把他送进更高的学府时,我们给他的是一个智慧的延续,那种快乐和幸福满足是不言而喻的。</h3> <h3> 人生的路还很远,教育的路还很长,愿我们每个人都散发爱的光芒,一起照亮前行的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