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font color="#167efb"> 2019年4月,作者来到愚公移过的太行山,看着这山石坚硬如铁矿,惊叹杨贵和林县人当年就靠凿子和火药,在这样的崖石间是怎样凿出了一条河来。</font></h5><p><br></p> <h3><br><br></h3><h1><b>山腰上有条河</b>(散文)</h1>杨华方<br>《中国作家》2019年12期<br><br> 这条河,是在太行山的山腰上。<br> 当年愚公移山,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太行山和王屋山。那以后,愚公家门前没有高山阻路了,林县却是多了一座缺水的“大山”。<br> 我站在山腰上这条河的岸边时,这条河已流了五十多年了。这条河的河体就是用太行山坚硬如铁的石块筑就,或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中凿成。<br> 太行山那峻峭挺拔的山体鼓突块兀,一块块红褐色突厥的石头,如铁矿石,也似男人的壮实胸肌,雄浑壮美,透着凝重的力量。你难以想像,在这样坚硬峻峭的太行山腰上,全凭人工,是怎样修出一条河来的。<br><div><br> 1<br> 这条河,是当年林县的县委书记杨贵,率十万林县人将她挂在太行山的山腰上的。这条河又叫红旗渠。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民间流传这样的话:“古有李冰,才有都江堰,今有杨贵,才有红旗渠。”<br> 杨贵是河南省卫辉市罗圈村人,曾用名杨绍青、杨苏甡。14岁就参加党组织的抗粮斗争,15岁被选为罗圈村农民抗日救国会副主席,领导减租减息,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党支部书记不久,又被选为汲县一区农民抗日救国会副主席。17岁调任汲淇县五区抗日救国联合会主席、区长。19岁任淇县五区区长时,在反击国民党匪军包围战中负伤,伤未痊愈,又赴淇县前方指挥部。20岁时,因二区区长牺牲,他被调二区任区长,后又调任六区区委书记兼区长。21岁时,新中国成立,杨贵任中共淇县县委办公室主任兼任五区区委书记、汤阴县县委宣传部长。到1954年他26岁那年,被任命为中共林县县委书记。<br><h3>古时列子写了篇《愚公移山》,<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愚公移山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太行山和王屋山。那以后,愚公家门前没有高山阻路了,林县却是多了一座缺水的“大山”</span>。毛泽东主席也写了一篇《愚公移山》,说要像愚公一样,移掉中国人民面前的两座大山,一是帝国主义,一是封建主义。毛泽东讲的这个愚公,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从杨贵的经历看,他出生于太行山下,14岁就参加了革命,他那时就在做当代愚公的事,在参与移除中国人民面前的两座大山,新中国成立,杨贵去林县之前,就知道那里缺水,百姓生活极其苦难,但初到林县,整个县里的状况让杨贵更是心酸。有一次,杨贵去一个老乡家,他们正在吃午饭,吃的是喂猪用的糠,掺了一些红薯叶。吃完后,孩子还喊饿,连糠也不能吃饱。老乡说不能再给他吃了,否则,这剩下的日子里,全家都要挨饿。那时候村民一般不洗衣服,也不经常洗脸,就连做饭洗锅的水都要留着一用再用,到最后实在不能用了,再提到地里去浇庄稼。</h3> 自古以来,林县一直是“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林县境内山多水少,土薄石厚,凿井无泉。每逢干旱,居民悬釜待水,老弱妇幼抱瓮提罐,翻山越岭跑十多里远取水。自明朝正统元年起,到1949年,在林县这块土地上,经常发生自然灾害大旱绝收,其中还发生过几次人吃人的惨境。民国初年,任村桑耳庄有位叫桑林茂的老汉,为了全家能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吃上一顿饺子,天不亮就到离家十几里的黄崖去担水,由于人多、泉水小,等了一天才接满一担水。刚娶进门的新媳妇在家等着公公担水回来煮饺子,等到天黑还不见回,就出门去接。半路上,媳妇接过公公的水担往家走,因为天黑,山路不好走,小脚一滑,一担水全洒在了地上。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发现因洒了一担水而愧疚上吊的新媳妇……因为水贵如油,林县的许多穷人,一生中只在出生、结婚以及进棺材的时候才会洗脸,洗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干旱缺水,林县只有灾难与贫穷。<br> 看着林县人民受干旱缺水的煎熬,杨贵心情沉重。共产党人就是一心想着人民,杨贵就是共产党人中的优秀代表。26岁的他就想着,怎样把林县人民贫困这座山移除?他和县委一班人调查研究,相继修建了抗日渠、天桥渠、英雄渠,还修了三个中型水库。这些渠和水库,在林县严峻的干旱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远不能移除林县人民面前贫困这座山。杨贵又踏遍林县东西南北,研究林县的水土风貌。林县位于河南正北,处于靠近山西和河北两省交界的地方,是个山高坡陡、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全县境内,有一半是荒山。他摸清了林县的地貌和自然脾气,下定决心,要像当年跟着毛主席移除全国人民面前的两座山一样,再当一次林县的愚公,带领全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的河山。<br><h3></h3><h3><br></h3></div> <h5><font color="#167efb">山腰上那条河,就是在这样的悬崖峭壁间凿出来的。</font></h5> <br> 2<br> 杨贵带着工作组在平顺县考察,发现漳河的水源非常充足,即使在最干旱的时候,也有十三四个流量,杨贵特别的兴奋,便有了把漳河水引入林县的想法。在那个年代,想“引漳入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一穷二白,政府处于困难时期,一切的费用和人工都必须自己解决。当时,上级政府给林县一笔二百多万元赔偿款,杨贵和县委成员达成一致意见,决定用这笔钱和县里储备的二千万斤粮,发动林县人民自力更生修建一条人工河,将漳河水引进来,并把这条人工河命名为“红旗渠”。<br> 那一年,修建红旗渠的人有十万之多,修渠条件十分艰苦。大冬天,民工大多睡在席棚里,被子潮湿,温度又低,风大的时候甚至连棚顶都吹跑了,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大伙儿勒紧裤带,全都憋着一股劲,怎么难也要把漳河水引到林县来。<br> 忽然间,传言四起:林县县委犯了严重错误,杨贵和县长李贵都要撤职查办。这消息在工地上掀起轩然大波。原来,用于修渠工程那笔二百多万元的款项,是大跃进中国家退赔给林县财政的,有人接二连三向上级告状,认为这是挪用公款,严重违反了财政制度,要求严肃处理当事人。为此,上级有关部门派出调查组,了解到这笔款确实被挪作他用。调查组找杨贵谈话,杨贵说:“这个主意是我出的,县委研究是我定的,有问题我负责。”调查组又找李贵谈话,李贵说:“我是县长,又是红旗渠工程建设后勤总指挥,这钱一笔笔是从我手上花出去的,杨贵没拦住我,责任全在我。”县委书记处书记秦太生听说调查组找杨贵和李贵谈了话,主动找到调查组,说:“这笔钱是我通知银行行长路明顺办的手续,责任全在我,不要处理别人了。”<br> 杨贵和县委一班人都想着,能让老百姓吃上水、用上水,这是我们最大的愿望,水的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就是最大的民生。修建红旗渠符合林县人民的根本利益。上级要处理,只处理自己一个人,不处理他人,保护其他人,继续把人工河修下去。<br> 到底是谁的责任?三人把责任都揽到自己头上。到底该处理谁?调查组也不好怎么办,把问题反映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的李先念。李先念听后,微笑着摆摆手,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他们动用这个钱修渠,合情合理,是个好事嘛!不要把它看得太重了。”李先念不仅轻描淡写地处理了此事,还叫来水利部门的负责人,协调把林县修建的这条人工河列入国家计划。<br> 这个消息传下来,杨贵振奋不已,和所有的干部像打了强心针。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和民工吃住在工地,不搞特殊化。老百姓说,杨书记带我们修人工河,省吃俭用,是为了我们以后天天有水洗脸有水洗澡,是要将太行山变成米粮仓呀!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群众的积极性更高了。在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这么大的工程,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化设备,全靠人工修建。有一个叫任羊成的除险队员,为避免石头掉下去把施工人员砸伤,常常系着绳子,在悬崖峭壁间飞来荡去地挥舞抓钩,将活动的石头除去,被大家称为飞虎神鹰。一群本是绣花的姑娘,组成铁姑娘队,用拿绣花针的手,抡起了铁锤打炮眼,跟男人一样战天斗地。漫山遍野都是参战的民工,男女老少,肩挑背扛,车拉人抬,真的是热火朝天。<br> 这条人工河的设计,是一个比杨贵小4岁的吴祖太完成的。吴祖太本不是林县人,杨贵第一次看见吴祖太,他陪同水利部有关人员来林县勘测,当他听杨贵说林县要兴建引漳入林工程,便主动要求调到林县水利局工作。杨贵和他交谈了一次,才知吴祖太是黄河水利学校毕业后,分在新乡专署水利局工作。吴祖太立志要学以致用,故不愿在大城市享受,却要来贫困县吃苦。杨贵觉得这样的重担交给吴祖太,可以放心。果然,吴祖太勇当重任,受命后,和测量小组投入主渠道的测量,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绝壁上“荡着秋千”。水平仪在悬崖上找不到支点,吴祖太就让人用绳子把自己吊在悬崖边,把水平仪的两个支点放在自己的肩膀上来测出渠线。而且,他带着测量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这条人工河的设计蓝图。杨贵担心测量不准,吴祖太又带人复测了4次,最后,他对杨贵说:杨书记,设计没有问题,我可以用脑袋担保。所有见过吴祖太的人对他都印象深刻:他个子很高,长得挺帅。在工地上,他是最忙的人,既要设计图纸,还要考虑每个工段的施工安全,恨不能生出三头六臂。能干也就能吃,据说有一天中午,一两白面的小包子他一气吃了27个。他刚结婚的妻子是个教师,不到一年,为抢救一个小孩,不幸献身。吴祖太在妻子的遗体前守了一天,将妻子安葬后,又赶到工地。这年3月的一天,吴祖太正在吃晚饭,民工反映王家庄隧洞洞壁上出现了裂缝,吴祖太放下碗就往现场赶,进洞就察看险情,几分钟后,洞顶突然塌方……这一年,吴祖太才27岁。看着只比自己小4岁的吴祖太牺牲,杨贵不由痛心而哭。他组织县委召开追悼大会,根据吴祖太生前的贡献,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br>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在山西省石城镇侯壁断下,总干渠有七十多公里,到分水岭,分为三条干渠,南北纵横,贯穿于林县腹地。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合计总长1500多公里,加上农渠,总长度4000多公里。这数千公里的人工河,都是杨贵和林县人打地铺、睡悬崖,自带工具、自烧石灰、自造炸药干出来的。十个春秋,削平了一千多个山头,架设了一百多座渡槽,凿通了二百多个隧洞。为了这条山腰上的人工河,二百多人重伤致残,189名干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br> 天造山,人造渠,人工天河红旗渠。杨贵带领林县人在太行山中用鲜血、汗水和生命修建了号称中国水长城的水利工程,堪称奇迹。壮志撼山岳,胆略泣鬼神。红旗渠终于在杨贵和林县人愚公移山的韧劲下,修建成功。林县人终于可以大口地喝水了,终于想洗澡就洗澡了。<br><br> <h5><font color="#167efb">山腰上那条河,就是这样穿过峭壁中,挂在悬崖间。</font></h5> <h5><br></h5> <br> 3<br> 沿着山体的台阶逐级而上,我又爬到了半山腰上的人工河了,只见这里山势陡峭,视野开阔,山脚下的公路、浊漳河、络丝潭尽收眼底。由于这里地势险要,工程修建最为艰难。在山腰悬崖峭壁上,有一个“创业洞”,人工河在这里穿洞而过。沿人工河往前走,只见悬崖峭壁上方矗立的一块岩石上,书有“劈开太行山”几个气势磅礴的字,可以想像,当年杨贵和十万农工的英雄气概是多么的豪迈。过了一线天,就到了虎口崖,只见这里悬崖峭壁甚为险要,人工河居然能在这种地方开凿出来,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继续往前走,忽然,前方出现了一个山洞,洞前有很多人聚集,洞口上方写着“青年洞”。青年洞是这条人工河的咽喉工程。1960年2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全国很多项目下马停工,为早日将浊漳河水引入林县,杨贵决定,由各公社挑选三百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经过一年多的奋战,终于凿通隧洞。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br>走着看着,这条悬挂在悬崖绝壁上的人工河,真是无与伦比的壮丽和伟大,这世界罕见的奇迹让你感叹不已,而把这条河挂在太行山腰的杨贵和林县人,他们创下的业绩和英雄壮举,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br> 在河南,还流传一个杨贵和毛主席讲真话的故事。<br> 大跃进开始以后,河南各地刮起了浮夸风。林县隶属的新乡地委召集县委书记汇报粮食产量。二十多岁的杨贵按照自己的调查,老老实实地汇报:亩产114斤。后面的人报上亩产的数量是他的两三倍,有的甚至是四五倍,杨贵不为所动,依然实话实说。这年底,毛泽东视察河南,接见杨贵时说:“你就是那个报亩产最少的杨贵?”杨贵点点头说是的。毛泽东说:“我也种过田哩。一亩田能打多少稻谷,收多少麦子,我还是知道。”杨贵再次实话实说:“毛主席,大炼钢炼出来的大多是硫铁、铁渣,能用的灰生铁非常少。”杨贵还说,壮劳力出来办钢铁,庄稼顾不上收,棉花顾不上摘,大好年成白白荒废了。杨贵说了其他人不敢讲的真话,旁人惊出了一身汗。不想,毛泽东不仅没说他,反而握住他的手,笑着说:“你说的是大实话。人不能讲大话,实在些好,实在才能做扎实事。”杨贵得到毛主席的肯定和鼓励,回林县就强调纠左,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要“按劳分配,承认差别”,不盲目跟风大办食堂,不吃大锅饭。他只想着怎样为老百姓做点扎实事,在太行山修一条人工河,是林县人民最实在最实惠的扎实事。因为考虑问题扎实周密,林县十万民工修人工河,却没有饿死一个人,还支援了饥荒地区。而同时期,因遭遇严酷的三年困难,我国很多基本建设项目全线下马,红旗渠却因为储备粮充足,继续建设。谭震林副总理来视察,听说林县在全国这样困难时还在大搞建设,高兴地称赞杨贵是个做扎实事的好同志。 <br> <h5><font color="#167efb">为这条人工河,林县189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018年杨贵在北京逝世前,交待家人,他的骨灰不要安放在八宝山,要葬在这条人工河边,他要陪伴为这条河献出生命的吴祖太,陪伴189个当代愚公的英魂。</font></h5> <p> 杨贵从二十多岁开始,把自己最宝贵的年华都倾注在这条山腰上的人工河里。后来,杨贵调到郑州工作,可他的心还牵挂林县,一有机会,就往林县跑,两头奔波,煞是辛苦。周总理知道了,向毛主席提议把他调到公安部。杨贵虽在北京任职了,每年还是要挤出时间,来到他和林县人付出心血的人工河,看望为这条人工河献出生命的189名英魂。杨贵站在河边,对吴祖太他们的英魂说:因为你们的牺牲,林县从此结束了十年九旱,水不再贵如油了,老百姓用水不用愁了,想洗澡就洗澡了。现在的林县,青山绿水随处可见,昔日的荒山旱地变成了高产的米粮仓。因为有水,林县的经济发达了,林县改为林州了。还因为你们的奉献,这条系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的人工天河,蜚声海内外,被认为是世界奇迹,人间美景,前来观赏的游客络绎不绝。</p><p> 2018年,九十岁高龄的杨贵已是行动不便。他有好些年没回林州了。在北京的医院,他对身边的人说,这些年腿脚不灵便,没有回太行山了,没有给牺牲在人工河上的英魂们祭奠,也没和他们说说话了。吴祖太只比我小4岁,他那么年轻就把魂丢在河里,我去世了,你们一定送我回林州,我要去陪他们的魂灵。杨贵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牵挂着人工河,想念那些为修建人工河而牺牲的人们。杨贵的仁者之心,天地可鉴,日月可昭;他心系人民的执政理念和高尚情怀,在这条山腰上的河里得到充分的展现。在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杨贵的骨灰从北京接回了林州。林州人民将他安放在太行山上的人工河边,那是他几十年来魂牵梦绕的地方。 </p><p>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太行山山腰上这条河,不仅是一条人工河,她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新中国人民面对困境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列子笔下的愚公,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改造自然的气魄,今天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福祉,时至今天,仍在移山不止。就在太行山,居于山顶郭亮村的村民,为了奔小康,凿开郭亮洞,修出一条闻名海内外的挂壁公路;在湖南湘潭,有一条人工修造飞涟灌万倾的韶山银河,吸引了海内外水利专家前来考察;在贵州遵义的大山深处,有一条修了三十年的大发渠。还有令美欧日惊叹穿越青藏高原的高速铁路,粤港澳跨越几十公里海面的跨海大桥……</p><p> 当年愚公只是一个,而今共产党领导的愚公仅林县就有杨贵等十万个。太行山山腰上的那条河,一年四季,在悬崖峭壁之间川流不息,那条河里,流的是当代中国的愚公精神,她勇往直前,势不可挡,摇唇鼓舌的智叟是不可能想到的。</p> 2019年2月,作者在贵州朱砂古镇采访。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作者简介</b></p><h5>杨华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编剧,某大学客座教授。 著有长篇《红色第一家》等作品11部,其中影视作品《难忘1925》《公主的风筝》等5部100余集,长篇小说《毛泽东在1925》获第三届毛泽东文学奖。散文曾多次获湖南省报纸副刊作品金奖、湖南省报纸系统好新闻一等奖、中国报纸副刊一等奖、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铜奖等。另有作品获人民文学佳作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电视奖等。<br></h5><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