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大一班基础课程班本化之《我想知道的》</h3> <h3> 课程班本化是以班级为基点的园本课程实施过程。为了追随顺应孩子的兴趣与需求,让孩子成为课程的主人,班本内容要基于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围绕兴趣、问题、生活等展开。</h3> 一、课程背景 <h3> 现在,恰逢美丽的秋天,为了让孩子们去寻找美丽的秋天,感受丰收的喜悦,在我们老师的发动下,孩子们开启了一场自己主导的假日小分队活动。活动前,孩子们用绘画的方式呈现他们的了秋游的计划书。</h3> <h3> 依据他们的计划书,周末的时候,孩子们约上自己的小伙伴,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开启了他们的秋游活动。</h3> <h3> 回到学校,孩子带来了他们从地里挖来的红薯、莴笋、萝卜,还带来了成熟的稻谷、小麦、柚子;还有亲子作品《稻谷黏贴画》和《树叶黏贴画》。</h3> <h3> 爸爸妈妈们还把孩子们在秋游中的各种有趣的故事拍下了照片,分享在了班级的微信群。孩子们兴奋地和我们分享着秋游的所见、所闻。</h3> <h3> 我们还将他们拍的照片做成了一本本《丰收体验册》,有“挖番薯记”、“ 拔萝卜记”、“ 摘柚子记”、“ 摘稻谷记”等等,呈现在了我们的自然角中。孩子们在空余时间可以互相分享孩子们在田间地头寻宝的喜悦。通过一些列的活动,孩子们也对丰收的秋天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h3> <h3> 恰好孩子们秋游回来就是我们基础课程大班《我想知道的》主题的第一个组块内容《勤劳的农民》。农民这一板块刚好与孩子的们在田间地头的发现不谋而和。于是我们审视了《勤劳的农民》里的集体活动,觉得可以由假日小分队的发现进行拓展。比如说稻谷、小麦相关的集体教学活动等。</h3> <h3> 其中有一节集体教学活动《小麦的秘密》就是让孩子们通过探索发现小麦的秘密。审视了《小麦的秘密》这个集体教学活动2维目标和具体内容时,我们想:怎样把主题教学活动有效的延伸、放大生活的力量,让主题价值得以“生活化”嫁接与延展融合?是否还可以增加一个3维的情感目标?总所周知,现在的孩子挑食、偏食的现象太普遍了,如何让他们感受到粮食来的不易,就更加不会珍惜,所以单单就了解小麦是不是太空洞了,能否基于他们的探索发现,有一个情感,乃至行为上的提升?</h3> <h3>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的班本之旅开始啦!</h3> 二、过程实录 <h3> ◆获取兴趣点<br> “秋游的时候,有小朋友带来了小麦的拼贴画,那你们知道小麦吗?关于小麦,你最想知道什么呢?”晨间谈话时候我们与孩子进行可有关小麦的谈话,孩子们纷纷发言:小麦是叶子是什么形状的?它没有成熟的时候是什么颜色的?麦穗是怎么样的,它有味道吗?小麦可以做成什么好吃的呢?于是我便抓住了这个契机,“那你们先可以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一下小麦的秘密,下次我们上课的时候可以一起来分享一下。”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晨间谈话引发了孩子们的后续思考。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第二个行动。<br></h3> <b></b> <h3>◆聚焦问题点<br> 我们进行了一场“小麦大调查”,让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超市,看看哪些是用小麦做成的,并拍下与食品的合影,做好记录表。其次,创设小麦食品大集合区域,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孩子们可围在一起看一看、说一说小麦是如何变成这些食品的。通过视觉的刺激、直接的触摸、伙伴的对话来激发认识,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拓展与延伸。</h3> ◆链接情感点<br> 基于孩子的已有和生活经验,我们对《小麦的秘密》进行了微调,首先在目标上增添了一条,让孩子感知食物的来之不易,学会爱惜粮食。在第一环节“认识小麦”以后,调整了第二个环节,我们让每个孩子拿着自己的调查表,说说各种小麦制成的食品,感知小麦是我们的一种主食。第三个环节“面粉哪里来”,因为没有石磨,我们选择了用视频替代的方式。通过视频播放的方式让孩子感知小麦磨成粉的一个过程。<br> ◆生成新热点<br> 当教学进行到最后环节时,随着对小麦及面粉的深入了解,孩子们对的班级区域小卖部提出了质疑:是不是可以在小卖部生成一个面点制作区。可以有自己磨面粉的,还能用面粉进行和面,制作点心的?因为现在的小卖部里的食物基本事情基本上都是一些现成的食物模型,孩子自己动手制作的食物很少。孩子发现了这个问题,同时基于他们学习后的经验,进行了有限的衍生嫁接。基于孩子们生成性的想法,我们老师觉得可行,并予以了支持。 <h3>◆推进散区点<br> 根据孩子的计划和想法,我们生成了这样一个面点加工间。第一个步骤是磨粉。在捣小麦的时候,木制的捣碎器要将小麦磨成粉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孩子的力度有限,小麦也比较硬,磨的颗粒比较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第二个步骤使和面。这个需要控制水和面粉的比例,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太难了,所以前期有老师和保育员帮忙揉,后期让孩子子揉,孩子在揉捏中感受“面粉”的韧性。第三个步骤就是制作点心。孩子们还是很不错的,搓汤圆,做饺子、做包子,生活经验特别的丰富。<br></h3> <h3> 因为仅仅小卖部一个区域的活动无法满足所有的孩子活动,所以我们又顺着孩子的思路进行了区域的拓展,孩子们可以在美工区里制作一些小吃,如面包、蛋糕、馄饨等放到“小卖部”,也体现了区域之间的融合。游戏中,孩子们一起整理,分类摆放整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习按食品的类别进行不同的分类,并能点数物品的数量,并区分度多少。这个版块里还有还一节集体活动《稻草拼贴画》,我们进行了结合,在集体教学的基础上,与区域结合。稻草与小麦同时投放在美工区,通过孩子们也可以利用小麦进行各种小麦的拼贴画。</h3> 随着班本化的不断推进,孩子们在集体教学中认知的内容慢慢迁移到了日常的区域活动中,不仅链接了孩子的生活经验,更是丰富了孩子的生活经验。 三、我们的感悟 ◆迁移<br> 这是整个基础课程班本化行进的思维导图。深绿区块是我们基础课程里原有的集体活动,浅绿色都是我们基于孩子的想法后的一些后续的跟进、调整与生成,都体现了孩子为中心的理念理念。同时我们在课程活动中也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也也是基础课程班本化的有效手段之一。<br> ◆创生<br> 课程班本行进中,不管是基础课程内容,还是生成与拓展的内容,都充分体现了课程的灵活创生。不管是小麦的秘密、玩小麦、小麦拼贴画,还是“小卖部”衍生出的“营面点制作间”,都是基于小麦的多元思考而创生出来的新活动新内容,当然它们是基于基于课程的一种特殊结合创生。<br> <h3>◆适宜<br> 本次活动源于孩子在田间地头的寻宝发现。它来源于孩子的兴趣所在、问题所在,整个主题课程的实施也基于孩子的想法进行拓展与跟进。我们遵循孩子的童心,创设适合的重心,体现教育的真心。<br></h3> 在整个班本化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向上生长的力量。我们班的课程故事还在继续,希望我们每一个幼儿人能悉心观察孩子,从孩子的发现和问题入手,做最真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