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脱贫,是本世纪初在中国文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是全面奔小康的最重要一步,是党的伟大工程。都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是最大国情,也是奔小康路上的最大困难。习主席讲了:扶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在、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家庭“都不能落下!”。而在川滇交界的边远山区,我们亲眼目睹了这一伟大工程的冬参与者和当地脱贫百姓的一张张笑脸。</h3><h3> 中华民这个大家庭,之所以五千年来,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哪怕是外敌入侵,总能生生不息,传承一代又一代,是因为不光具有极其强大的忍耐力,坚毅、豁达、乐观更是放眼全球少有的。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无论多难,总能笑对。</h3><h3> 在四川最边远的木里县俄亚村,离县城有200多公里路,最近两年才通公路,绝大多数人没去过县城。村子依山而建,全用石头磊成,过去为了防盗匪,家家户户相通,以便一家有事,全村支援。村里住着300多户纳西族人,生性开朗,这两年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在住村工作组的帮助下,各项收入明显提高,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人们脸上的笑得更开的了。</h3><h3> 现在公路通了,这里又是泸沽湖到稻城亚了旅游大环线的中间节点,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将来一定更美好!</h3> <h3>在达古交马吉家,我们遇到了正这家同吃同学习同劳动的,来自雷波县林业局扶贫工作组胡组长,他们近期有17名工作组成员住村帮扶,胡组长详细向我们介绍了帮扶对象的生产生活情况。</h3> <h3>我们进去后,达古交马吉妻子热情地为我们端出了自酿的米酒。这种传统的手工织布机,现已很难见到了,但否她手上操作起来非常自如。</h3> <h3>在老胡的介绍下,晚上迎着月光,我们来到最上层的一户人家,这家人今年玉米丰收,邻居和这家小孩的同学都来一帮着收拾玉米,女人和老人们负责剥壳,男孩子们力气大,负责把剥好的玉米背到房顶晾晒。</h3> <h3>这些少男少女,就在村前山脚下由浙江援建的新校园里念书,对他们来说,能这样就近念书,不用再去几百里的县城,太幸福了。</h3> <h3>拉姆是这个村里少有的外出打过工的女青年,就算如此,他也只去过近些的一百多公里外的永宁县,却还没去过木里县。她家的玉米已经收完,今天是来帮同学家整理晒场的。俄亚的气候,秋冬基本上不会下雨,所以家家户户都是这样,直接把收下来的玉米晾晒在房顶即可。</h3> <h3>走在村里,这种标语其实并不多见,17名扶贫工作队员,全都住在各自联系的扶贫对象家里,各忙各的。这出工作队员也很辛苦,他们从雷波县城到俄亚大村,要三天时间才能到达,所以一来就很忙,在这里,我要向他到致敬!</h3> <h3>这里的小孩很有礼貌,见到我们这些外地来的生人,大多都会招呼去他家座座。他们多数人没有过商场里那些玩具,都是自制的,家里收获的南瓜、晒场上的玉米,都可以是他他们的玩具,但他们每个人都玩得很开心!</h3> <h3>这两兄妹玩得特高兴</h3> <h3>着村里的变化,想着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微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