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 style=""><br></b></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 style="">道情本是古人留,</b><b style="">留与后人解忧愁。</b></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 style="">只要道情有得唱,</b><b style="">管他冬夏与春秋。</b></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 style=""><br></b></font></h3> <h3></h3><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2019年11月,浙江省金华市公布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兰溪市的郑有莲女士,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华道情”的传承人。</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 <h3>道情,源于我国唐朝道曲,南宋始用渔鼓、筒板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成为汉族曲艺的一脉。</h3><h3><br></h3><h3>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道情,即道义,情理。按古代文人的理解,即是修道者超凡脱俗的情操,又是指修道者的情谊。 </h3><h3><br></h3><h3>道情,源于唐代道教的诗赞体。宋代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而“道情”中的诗赞体主要流行于南方,为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h3><h3><br></h3><h3>金华道情,又叫唱新闻、劝世文。它与杭州小锣书、温州鼓词、宁波走书、绍兴莲花落合称为浙江省五大地方曲种。</h3><h3></h3><h3></h3> <h3>金华道情,从明朝至今,一直是金华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它是一人多角色坐唱式单挡说唱艺术。唱一段加几句说表,配上简单的动作,即所谓"艺人一台戏,演文演武我自己"。伴奏乐器极为简单,仅一个情筒和两块竹板,是最受金华民众欢迎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道情在金华流传可考的历史至少已有三百多年。</h3> <h3>金华道情,在交通阻塞、信息封闭的年代,走村串户的曲艺艺人充当着信息的媒介,成为旧时代农工士商、村夫民妇接受教化、享受艺术的主要来源。金华道情,在情筒和竹板声声的热闹中,谴责邪恶,劝人为善,形式上始终以大团圆结局,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一种生活的信念和期盼。<br></h3><h3><br></h3><h3>这种别具一格,富有艺术性的曲艺形式,从全国数百个民间曲艺种类看,金华道情在一个地域内,有那么多的曲目,是根据当地的故事编唱而成,实属罕见,在全国也算是唯一了。这些流行于金华地区的口头文学作品,如今成了金华八婺宝贵的文化遗产。</h3> <h3>金华道情的故事源于民众生活经历,取材于当地社会新闻,这样一种形式的民间曲艺,在现代艺术、现代生活的冲击下,传承与发展成了一种使命与责任。</h3><h3><br></h3><h3>道情源于道教文化,而道教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那是不言而喻的。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兰溪唯一的道情传承者——郑有莲女士,一个初中只读过一年半的人来说,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h3> <h3></h3><h3>郑有莲女士对道情的钟爱,不仅四处拜师民间艺人勤奋好学,而且自身独特的嗓音及出色的编写能力,让这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在道情这门艺术上喷薄而出,在兰溪大地上铁树开花。<br></h3><h3><br></h3><h3>十多年来,她坚持在不同场合宣传道情,通过上百场次的表演传播,道情文化艺术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各方好评点赞如潮。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让久违的金华道情重新焕发了色彩,让人间百态成为艺术佳肴,让生活真谛在特别道具中精妙演绎。</h3> <h3>郑有莲,1968年出生于兰溪市永昌。本村民间艺人沈有良唱的道情,成了她少女时代永不磨灭的记忆。虽然她不懂什么是道情,但是道情表演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她,从此,她有了人生第一个梦想:成为一名出色的道情艺人。</h3><h3><br></h3><h3></h3><h3>2016年,在道情艺术上行走十几年的郑有莲,特意从兰溪前往金华拜师学艺。经过师父胡云钱、师爷朱顺根和师伯们的指导点传,在道情的技艺上有了突破。在学习过程中,她深刻地体会到,传承与发展道情的责任,那是文化的载体文明的延续。</h3><h3><br></h3><h3>爱上道情,如痴如醉,这是最初的郑有莲。学会思考,善于选材,她在编写与学习中提炼,这是现在的郑有莲。</h3><h3><br></h3><h3></h3><h3>她的作品《再世“济公”施瑤珊》、《廉政办事百姓赞》、《垃圾分类要到位》、《关爱儿童献真情》、《兰庆鸡子馃》、《创维纺织齐腾飞》、《永昌日新月异大变样》、《硕公祠堂闹盈盈》、《美丽引得百凤来》等,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通过实践不断完善提高,尤其是涉及政策性的内容,通过职能部门领导的指导与审核,创作的作品才能与时俱进。曲曲声慢朗朗上口,让广大观众在欣赏道情艺术的同时,留下了深深的记忆。</h3> <h3></h3><h3>对于道情的传承,作为非遗文化传人的郑有莲女士,依然保持着乐观。她在永昌小学带了一批学生,虽然只有10个,整体上水平都在提高。星火可以燎原,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拜师学艺。</h3><h3><br></h3><h3>由于道情的演出形式并不是固定的,需要入乡随俗,正所谓“艺人一台戏,演文演武我自己”,不仅要有自编自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临场发挥,这是传承的最大考验,对个人素质要求较高。</h3><h3><br></h3><h3></h3><h3>对于文化艺术的传承,郑有莲女士特别强调的是“先文化后艺术”的理念。文化的传播在于形式,形式是一种艺术表现的方式。老人喜欢听道情,让人生有了一种回忆;对年轻人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郑有莲女士每一段表演示范,加上舞蹈老师潘国芬的默契合作,都能让学生近距离的感受与体会道情之美。</h3><h3><br></h3><h3>郑有莲女士说,现在提出的“文化寻根”口号,让民间传统文化“重新活了起来”,宣传和弘扬是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传承。每当她看着自己的学生在勤学苦练,作为一名非遗文化传人,心里感到由衷欣慰与自豪。</h3> <h3><b><font color="#808080">后记:对于郑有莲女士,在我的记忆里,好像从未谋面,虽然她是我内人的表姐,但我们大多数交流都是在微信上。九月份曾经沟通过,想为道情文化写一篇文章,后来有事推后了。十一月底传来了非遗传人的喜讯,我非常高兴。如今能尽力而为地宣传关于道情的文化,也算为金华道情的弘扬与传承,做一次小小的助攻吧。</font></b></h3><h3></h3><h3></h3> <h5><b style=""><font color="#010101">三虫书屋:沪籍60后网文作者。</font></b></h5><h5><b style=""><font color="#010101">作品风格:文字形式多样,崇尚写作自由、思想自由、形式自由、风格自由的理念。作品多以城市与人文为题材,创作以散文诗歌与杂文为主要形式。</font></b></h5><h5><b style=""><font color="#010101">代表作品:《 千年古越 》绍兴文化之旅散文集、《百年风云 百年沧桑》上海文化之旅大散文集。</font></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