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8月1日是父亲郭一萍百岁诞辰日,我特意做此美篇献上一份寿礼。</p><p><br></p><p>邸永君博士特为萍公镌:"百歲壽星"</p> <p> 贺兄百岁诞辰</p><p><br></p><p> 把酒邀明月,心香寄北京。 </p><p> 长兄功德重,气正品操清。</p><p> 细雨滋桃李,春风沐后生。 </p><p> 筹添沧海日,福祝寿康翁。 </p><p>弟:郭岱源 郭江源携郭氏家族乡亲敬贺。</p><p><br></p><p> 五律--贺老将军百岁华诞</p><p> 百岁老将军,龙威天下闻。</p><p> 提戈平敌寇, 跨马荡风云。</p><p> 社稷存馨德,江山记硕勋。</p><p> 英雄来者仰,华诞献诗文。</p><p> 南召县留山张定家敬献</p><p><br></p><p> 满江红----贺郭一萍将军百年华诞</p><p><br></p><p> 寿酒银杯,擎一醉、将军休息。桑梓里、伏牛山畔,暖风习习。万里风云星火际,小延安里红樱戟。</p><p> 血与火,生死为中华,披荆棘。军功在,新业绩。金贺寿,期颐伯。献身强科技,助军威力。一片忠诚晖禹甸,初心坚守终身赤。朝北斗、白水望京华,迎茶栎。</p><p> 南召皇路店郑庄 郑慎德于武汉</p><p><br></p><p> 贺郭将军一萍先生百岁寿诞</p><p> 戎马倥偬舍生为国虽半曰无安享耳,</p><p> 萍踪坦荡克已奉公即一尘不妄沾之。</p><p> 南召李永增恭祝</p><p><br></p><p>南召县北京校友会敬赠 董来超先生撰书</p> <p> 敬贺郭公一萍将军百岁华诞献词</p><p><br></p><p>郭公一萍 少时离家 献身革命 转战淮北</p><p>冲锋陷阵 身先士卒 出生入死 战功卓著</p><p>和平年代 立党为公 正直公正 善待他人</p><p>兢兢业业 苦干实干 两袖清风 率先垂范</p><p>建设炮兵 屡立新功 赴朝参战 凯旋归返</p><p>投身国防 甄选人才 航天测控 奠立基业</p><p>卫星控制 主持大局 遨游太空 扬名业界</p><p>转战戈壁 导弹氢弹 试发试爆 功成事满</p><p>离而不休 夕阳不落 抗战回忆 主持编撰 </p><p>身在京师 心系桑梓 体恤老友 资助亲人</p><p>关心家族 助教助学 报效家乡 余晖满天 </p><p> 偉績千秋垂史册 ,元戎百戰鑄殊勲 。</p><p> 子曰: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今公百岁,体健身安,何哉?或曰:胸怀天下,一生为民,勤勉不辍,建功立业。然淡泊名利、朴素勤俭,谦虚随和,真水无香。其高风亮节,高山仰止,实大仁大德也。</p><p> 愿郭公不老,寿比南山!</p><p> 值郭公百岁诞辰之际,南召后辈王公叁冒昧写下贺词,以示召人之敬仰。 </p><p> 王生实名为王公叁 南召思源学校校长</p> <p> 敬拟三百言以贺郭公期颐之寿 </p><p> 邸永君 庚子初夏作於北京</p><p><br></p><p> 郭公号一萍 伟哉老英雄 豫南农家子 </p><p> 聪慧早启蒙 十载寒窗苦 品学俱优崇 </p><p> 师友皆激赏 预言必有成 慷慨赴国难 </p><p> 入党成先锋 参加新四军 抗日辄请缨 </p><p> 淮海得完胜 渡江足先登 迎来新中国 </p><p> 炮队卫南京 授衔为中校 赴朝至休兵 </p><p> 奉调大西北 戈壁搞核能 忠厚兼质朴 </p><p> 器宇恢且弘 接待周总理 全程做陪同</p><p> 举止甚得体 练达获佳评 柳营春试马 </p><p> 谈笑伴长庚 受命危难际 文革强支撑 </p><p> 爆炸氢弹毕 胜利发卫星 青山几踏遍 </p><p> 岁月何匆匆 报国无所惧 忍辱不争名 </p><p> 进入新时期 行行重行行 慧眼识才俊 </p><p> 专家多良朋 花甲全身退 步伐岂可停 </p><p> 编纂回忆录 铁血铸殊荣 捐资馈故里 </p><p> 反哺心方宁 二度回母校 榜样力无穷 </p><p> 丈夫忧天下 豪杰济苍生 仁者享高寿 </p><p> 百年不老松 历史可见证 祖国驻心灵 </p><p> 冰雪晶莹透 日月合其明 高山唯仰止 </p><p> 勋业称永恒 文人无所献 赋诗寄真情</p><p><br></p><p> 作者系军宁同事、挚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p> <p> 一,少年求学 投身革命</p><p><br></p><p> 父亲郭一萍原名郭典源,1921年8月1日出生于河南省南召县刘村镇柴岗乡上店村,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祖父郭伦华精明能干、性情刚直、心地善良。上世纪30年代,他积极参加共产党的挚友李益闻先生发起的“南召自治运动”,很有正义感。祖母非常贤惠善良,豁达大度,持家勤俭。左邻右舍有困难时,她均给予接济。</p><p> 少年时,他在柴岗乡小学就读,后来到刘村镇住校读高小,族叔郭伦传给予照顾。193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考入南阳敬业中学。</p><p> 1938年春,国民党左派、开封私立现代中学校长张了且到了南召县,他和袁宝嵩(峻峰)、袁宝岱、袁宝歧三兄弟在李青店镇共同办起了李青店现代中学。中共南召中心区委派出了党及辰(王静之)、王锡璋等近10名中共党员到校任教。他们仿效延安抗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将现代中学办成了抗日救亡干部的培训基地。所以李青店时有“小延安”之称,现代中学亦有“小抗大”之名。在学校开学之际,家父慕名转入该校学习。</p><p>下图为袁宝华老领导题写的“南召现代中学旧址"纪念碑照片</p> <p> 1938年初,家父在现代中学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8月,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介绍人是李年、尹永春。</p><p> 同年冬天,他到崔庄草庙小学任教,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做党的地下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党支部发展了徐瑞贞、李香斋、张玉如等五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夏,他受中共南召中心县委派遣到河南确山县竹沟参加中共河南省委举办的青训班学习並担任班支部委员。培训结束后仍回草庙学校以教书为掩护作发展党的工作。</p><p> 下图为 南召县崔庄乡草庙小学旧址</p> <p> 二,投笔从戎 浴血沙场</p><p><br></p><p> 1939年1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竹沟惨案。事后,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指示和南召县委的安排,家父于1940年1月到达豫皖苏边区的竹沟镇,参加了新四军,被分配到游击第六支队所属的抗大四分校二大队五中队学习。5月下旬,他在第六支队司令部五科(训练科)当文书,下半年被调到四科(管理科)当书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第六游击支队改称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同志任师长兼政委。</p><p> 同年2月,他被下派到11旅教导队当文化教员。不久,到半城师政治部办的支部书记训练班学习。学习结束被分配到11旅31团1营2连担任党支部书记,直接参加了多次与日伪军的激烈战斗。</p><p>下图为1982年郭一萍(右)在26基地与郑传贤合影的照片。他就是在郑宗传(现名郑传贤)和其姑父(豫东游击司令)帮助下,顺利到达竹沟镇参加新四军的。</p> <p class="ql-block"> 1943年,在四师部队迎击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的时期,家父被调到旅教导队任支部书记,不久到旅总支委员会任宣传干事。这期间他时常随旅长滕海清到基层检查工作。滕旅长坚定沉着、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使他获益匪浅,各方面都有很大进步。</p><p class="ql-block"> 1944年6月,四师重返津浦路西。家父到七分区警卫营工作,先任2连指导员,后任营副教导员。1946年5月任教导员。</p><p class="ql-block">下图为郭一萍1998年6月重回淮北抗日根据地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46年6月6日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泗县战斗失利后,警卫营奉命与华野9纵77团1营合并,1营原教导员周道信改任营长,家父任教导员。12月,1营参加了著名的宿(迁)北战役。那次战役虽然取得大胜,但战斗极其惨烈。1营奉命先在来龙庵打阻击,后到人和圩围攻整编69师师部,第一次进攻失利又进攻第二次。全营伤亡700多人,其中有副营长王德和等30多位排以上干部。</p><p class="ql-block"> 1947年初,华中野战军组建淮北挺进支队,在洪泽湖周边广大地区转战。77团是挺进支队的主力团,家父所带1营又是团的主力营,所以在历次战斗中都担负打头阵任务。由于战功卓著,1948年春天,江淮军区授予1营“淮北支柱营”光荣称号,授予1营2连“石工堤连”光荣称号。家父和营长周道信二人都荣立了二等功。</p><p class="ql-block">下图为1948年1月江淮军区授予的“淮北支柱营"和“石工堤连"锦旗照片</p> <p> 在淮北转战中,家父最难忘怀的是蒋坝战斗。1947年5月5日清晨,他率领2连战士奔袭130多里之外的蒋坝镇。在其后一昼夜的激战中,他身先士卒指挥若定,使战斗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战斗中他被一颗炮弹炸伤,营部医生张福伟冒着浓烟奋不顾身地为他抢救包扎,连长陈继忠突出重围后又带着几个战士返回战场把他救出险境。养伤期间,支队卫生部蒋定安部长亲自为他做手术。由于当时条件差,全身四十多块弹片未能全部取出,至今腰背上还留有大小14块弹片。伤愈后他仍回1营工作,2个月后任77团组织股长兼团的党总支书记。</p><p>下图为郭一萍于1948年1月18日在《反攻报》上撰文,标题是“蒋坝战斗回忆"。</p> <p> 1948年初,淮北挺进支队改名为江淮军区独立旅,家父调到新成立的3团任政治部主任。淮海战役中,独立旅先后参加了碾庄和灵壁战斗,还在淮南张八岭一带顽强地阻击了前来增援的国民党军李延年兵团。</p><p> 战役结束后,随着部队再一次整编,3团改编为34军炮兵团。1949年4月21日,炮兵团在江北仪征参加渡江战役,为大部队渡江提供火力支援。</p><p>下图为郭一萍(前右)同独立旅3团团政委尹特辉(后右)和参谋长朱太钢(后左)等四人在徐州市的合影</p> <p> 南京解放后,中央军委解散34军,全军部队一分为六,家父所在的炮兵团划归第三野战军特纵建制。</p><p>下图为1949年冬天郭一萍(左4)为退伍老兵送行</p> <p> 1949年12月,家父被调到特纵政治部任正团级的秘书科长,开始在军部领导机关工作。</p><p>下图为郭一萍(后右)与起义的团长(前左)、朱太钢(前右)、魏真(后左)合影留念,1949年12月5日照于南京市千秋照像馆。</p> <p> 三,炮兵八年 赴朝一年</p><p><br></p><p> 1950年,特纵改称华东军区炮兵司令部。下半年,家父调任炮兵直属队政治处主任(党内职务是直属队党委副书记)。1952年,炮兵领导机关从汤山迁至南京市长江路原国民党的总统府。</p><p>下图为1953年郭一萍于南京军区炮兵司令部机关办公楼前的照片。</p> <p> 1951年初,家父任炮兵政治部组织科长。6月,他与母亲张也平同志在华东军区炮兵司令部喜结良缘。</p><p>下图为郭一萍和张也平1951年结婚时的照片</p> <p> 家母是江苏省武进县人,1926年出生,1944年参加新四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任华野7纵审计部审计,1950年任华东军区炮兵政治部书记员和汤山炮兵学校二大队四中队指导员,1952年转业到南京市保险公司任科长和副经理,1957年任南京市新街口百货商场党总支书记。在百货商场,她带领干部职工苦干实干,取得优异成绩。1959年该商场成为全国十大商场之一,被评为江苏省省级模范单位。家母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p><p>下图为母亲张也平1951年时的照片</p> <p> 汤山炮校是原国民党“中央陆军炮兵专科学校”的简称,那是国民政府1931年创办的第一座兵种学校。1949年4月,该校被解放军接管,5月,改名为“华东军区特纵特科学校”,其简称依然为汤山炮校。</p><p>下图为郭一萍1953年在南京汤山炮兵学校结业典礼上的照片</p> <p> 家父自1951年初起任南京军区炮兵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在组织科工作7年。组织科是部队的核心部门之一,担负部队干部的教育监督考核任免等重要工作。他严格要求自己,带领科里的同志积极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好的业绩。</p><p>下图为1953年6月,郭一萍(左3)与炮直第三届党代会代表的合影。</p> <p> 1955年9月在解放军全军首次授衔的工作中,家父被授予中校军衔。</p><p>下图为郭一萍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时的全身照</p> <p> 在任组织科长的近七年时间中,家父工作业绩非常突出,曾荣立三等功2次、四等功3次,并代表华东军区炮兵出席了军委炮兵召开的第一次炮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p><p>下图为1953年5月华东军区炮兵司令部政治部授予郭一萍三等功臣的奖状</p> <p> 1957年4月国家发生了整风和反右运动,一大批各条战线的精英受到批评或被打成右派分子。在整风运动中,家父给领导提了一些改进工作的建议,还给一位老资格的副政委提了“民主作风不够"的意见。</p><p> 9月,他被调到朝鲜工作,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党务部部长。在朝鲜的一年中,他除了做志愿军的党务工作外,还做了大量志愿军撤回祖国前的善后工作。他是最后一批撤离朝鲜的志愿军军官。</p><p>下图为郭一萍在朝鲜志愿军烈士陵园</p> <p> 四,自强不息 躬身科工</p><p><br></p><p> 1958年家父从朝鲜回国后,随志愿军总部的干部转战到祖国的大西北,投身于国防科技战线的奋斗之中。被分配到新成立的国防科委第二十训练基地政治部任组织部副部长。</p><p>下图为郭一萍1960年身着上校军衔军礼服的标准照</p> <p> 1961年,20基地的2、5两部合并为2部,家父任2部政治部主任。</p><p> 1962年农历九月二十八,他母亲病逝。身处千里之外的郭一萍未能马上回到南召送别亲娘,只能象九年前没能送别父亲时一样,在夜深人静时面向家乡遥诉思念之情。未能面见并亲送父母,他心痛不己,绵绵不绝。忠孝难以两全,这是中国军人的常态。</p><p> 1963年春节后,20基地党委特批他回家祭奠亡母。同年春天,他被任命为2部副政委、党委副书记。</p><p>下图为1960年3月12日国防科委20基地首届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主席团合影</p> <p> 20基地座落在甘肃和内蒙的交界处——额济纳旗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基地组建之初,营房还未建好,所有部队都住帐蓬或地窝子,吃青稞面,喝盐碱水。戈壁滩天寒地冻,沙尘滚滚,气候干燥。在如此恶劣的艰苦环境下,全体指战员吃大苦耐大劳,完成了极其光荣而艰巨的任务。</p><p>下图为1961年7月17日20基地2部首届党代会全体代表合影</p> <p> 1960年春天,时任南京市新街口百货商场党委书记的家母将6岁的儿子留在南京市,由姥姥照应,携不到5岁的女儿郭军莹,辞去优越的工作来到大西北的戈壁滩上,任职20基地2部服务社经理,同丈夫一起艰苦创业。</p><p>下图为1961年郭一萍、张也平和女儿郭军莹在20基地2部</p> <p> 2部是空对空导弹试验训练部,曾多次进行空对空导弹试验,还担负着空军导弹和空军飞行训练试验任务。这时,家父当选为国家原子弹试验委员会(主任张爱萍)委员,身负重任的他参加过多次各种型号的导弹和原子弹爆炸的试验。</p><p> 在中苏蜜月时期,苏联不仅援建中国156个项目,还派出专家帮助中国研制原子弹。后来中苏关系破裂,1960年7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并宣布全部撤回专家。在2部工作的苏联专家也不得不离开。</p><p>下图为1960年8月依依送别苏联专家时的合影。郭一萍(前右1)苏联专家(前右2)</p> <p>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地面爆炸成功,举国欢腾。次年5月14日,我国首次原子弹空爆试验也告成功。这次试验,携带原子弹的飞机是从2部的机场起飞的,飞机飞到新疆罗布泊试验场上空后投弹。试验成功后,国防部赠给郭一萍一套纪念原子弹爆炸的图片集。</p><p>下图为1964年7月23日叶剑英元帅视察20基地与干部的合影</p> <p>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的1966年6月,周恩来总理视察20基地并观看东风1号导弹的发射试验。家父全程负责周总理的接待工作,安排周总理在2部招待所休息,陪同周总理活动并回答总理提出的有关问题。</p><p>下图为1966年6月周恩来总理在20基地接见郭一萍等领导同志的照片</p> <p> 1966年10月,国防科委任命家父为20基地6部副政委,命令他带领一批同志到陕西省渭南市组建20基地6部(卫星地面测量部)。他到6部后做的主要工作是接收中国科学院701工程处(中国科学院为建造卫星而成立的地面测控系统管理局),甄选优秀科技人员参军,投身国防科技的伟大事业。</p><p>下图为郭一萍1967年初着红领章和五星帽徽的标准照</p> <p> 701工程处是中国科学院于1966年5月组建的,有陈芳允、吕保维、杨家德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和170多位知识分子。在文革初期混乱的局面中,家父坚持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尽可能多地满足知识分子的参军要求,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员加入了军队序列,为创建世界一流的航天测控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陈芳允为建立中国卫星测控系统做出重大贡献,被授予两弹一星元勋称号,他这和家父对他的帮助重用有很大关系。解放前他是国民党中央研究院的科研人员,解放后加入了九三学社,而解放军是不允许有民主党派人员的。家父通过沟通,解决了他入伍穿军装的问题。</p><p> 由于工程处当时是允许开展“四大”的地方单位,1967年初,那是极左思潮肆虐的年月,一些造反派打着“踢开党委闹革命"的旗号闹事,家父沒能控制住。由此,他受到20基地司令员的点名批评,提升他为六部政委的命令沒有下达。他感到很受委曲,巨大的压力使他患上了冠心病。</p><p>下图为1966年11月郭一萍在6部技术处临时党委成立会议上讲话</p> <p> 由于家父具有知识分子工作的经历和经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9年4月,国防科委将他调到第七机械工业部五院(卫星研究院)支左。不久,任命他为七机部五院502所军管组组长、党的核心组组长和革命委员会主任。</p><p>下图为1970年3月郭一萍在五院502研究所办公大楼前的照片</p> <p> 502所原是自动化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四大所之一,划归五院后主要承担研制卫星控制系统的重任。全所1500多人,本科以上学历者700多人,其中有从美、苏、日等国留学回国的一些国际知名专家,是个高级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当时所里的老干部、老专家统统被靠边站,派性情绪严重,工作一片混乱。家父担任一把手后,决心不辜负领导信任,一定要做好工作做出成绩。</p><p>下图为1971年郭一萍(中)与军管组副组长杨宗范同志(左)在502所办公大楼前的合影</p> <p> 家父在502所的表现非常出色,工作成效显著,受到广大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的一致拥护。全所出现了上下一心、团结合作、奋力拼搏的局面,科研、生产热火朝天。该所圆满地完成了人造地球卫星和其他几颗卫星的研制发射任务,多次受到领导机关的表彰和鼓励,成为当时国防科工委、七机部系统革命生产搞得最好的单位之一。</p><p>下图为1973年郭一萍(左6)主持502所办公会议时的照片</p> <p> 1973年,家父被评为国防科工委系统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参加了国防科委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表彰大会,并在会上代表五院及502所作了讲用报告。后来该所各级干部、科研人员和工人群众都说,郭一萍在我所的那5年是502所的黄金时代。</p><p>下图为1973年郭一萍走访502所科研人员的照片</p> <p> 1974年,中央决定军队干部全部撤回,七机部党的核心小组却决定并报中央军委批准让家父留下,担任五院核心小组副组长兼政治部主任。上任不久,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来了。</p><p> 造反派串通当时的四人帮骨干分子、党中央副主席王洪文对家父进行突然袭击,企图将他打成林彪死党。他们无中生有无限上纲,批斗他达半年之久。家父毫不示弱,同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最后,造反派因谎言被揭穿而偃旗息鼓。</p><p>下图为1974年郭一萍参加五院529厂厂庆活动时的照片</p> <p>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五院529厂(卫星总装厂)政治部主任张也平因受牵连,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在那里她不幸遭遇车祸,颈椎骨被折断多节,瘫痪多年以致减寿,2013年4月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家母葬于北京市怀柔区九公山铁军墓园。</p><p>下图为1991年张也平65岁时在四道口干休所家中的照片</p> <p> 1975年,国防科委领导根据工作需要把家父调到26基地,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成为无军衔时期中央军委在册的将军。26基地就是原来的20基地6部,经过9年建设和发展,已经升格成正军级单位,成为全国的卫星和宇宙飞船控制测量中心(对外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p><p>下图为26基地主要领导合影,1976年照于陕西渭南基地办公大楼前</p> <p> 家父在26基地工作8年,于1 9 8 3年离休。那8年是他参军后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之一,任务艰巨复杂。这时,由于他已经历过军队和地方多种工作的考验磨练,成熟稳重经验丰富,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胜任愉快。</p><p>下图为郭一萍(左3)1983年6月在昆明站和站领导们的合影</p> <p> 文化大革命以来,26基地下属大部分部、处、场站都存在领导班子不团结和派性严重等问题。为了搞好领导班子建设,家父带着工作组,下到所属西昌、沾溢、喀什等七、八个群众意见较多、工作矛盾突出的观测站蹲点。每个站都住2、3个月的时间。他逐个找干部谈话,了解情况,解决纠纷,肯定好人好事,批评错误行为,然后向基地党委提出配备干部的建议。</p><p>下图为1978年10月8日在喀什站,郭一萍(前左3)和该站领导同志合影</p> <p> 8年中,家父参加过东风三号、四号、五号导弹(洲际导弹)试验,尖兵一号卫星试验,我国第一次发射的卫星试验和2次科学技术卫星试验。26基地因完成任务出色,多次受到中央军委、国务院和国防科工委的表扬和嘉奖。</p><p>下图为1983年郭一萍和沾溢站政委高巨川(右)合影</p> <p> 1983年8月,家父年满62周岁,被中央军委批准离休。离开基地时,基地机关和驻地场站的几乎所有团以上干部都到他的住所看望他,表达对他的尊敬和恋恋不舍的心情。</p><p>下图为1983年郭一萍(左2)在西昌站与站领导艾平(右2)等同志合影</p> <p> 五,离而不休 发挥余热</p><p><br></p><p> 1983年10月,家父离休离开26基地,住进位于北京市四道口的总参兵种部第八干休所。由于他身体较好,很愿意发挥余热为党和人民多做些工作,所以离休以后依然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p><p>下图为郭一萍离休后在国庆节游览天安门广场时的照片</p> <p> 1.他积极参与编辑新四军四师老战士回忆录丛书——《战斗在淮北》的编辑工作。 </p><p> 开始时,家父是编委会的副主任兼责任编辑,后来编委会主任刘刚同志因患重疾难以坚持工作,他被任命为编委会代理主任。他长期在编辑部办公室值班,组稿、打印、校核、复审、定稿、筹资、印刷,层层落实。数年心血,终于如愿。</p><p>下图为《抗战在淮北》编委会聘请郭一萍为常务副会长、代理会长主持工作的聘书</p> <p> 5年中,编委会筹集资金52万元,编辑出版了8本《战斗在淮北》,共计360多万字。这套丛书汇集了众多新四军老战士关于在淮北抗日根据地奋斗的回忆文章,提供了很多抗战时期珍贵的史料,对于研究新四军的斗争历史具有很大价值。</p><p>责任编委李燕荪写诗赞曰:</p><p>豫皖苏边鏖战酣, 四师将士发冲冠,</p><p>还我河山驱倭寇, 振兴华夏惩奸顽。</p><p>狂飙淮水征帆舞, 气壮洪泽巨浪翻,</p><p>雄文鸿卷千秋史, 碧血丹心万代传。</p><p>下图为《抗战在淮北》全套8本书的照片</p> <p> 为编好这套书,编委会聘请张爱萍、张震、滕海清、饶子健等45位老同志担任名誉顾问、顾问和特邀顾问,聘请刘刚、叶英、王克(皖)、李燕荪、沈如峰、杨西彩、单斐、段佩明、顾玉清、郭一萍10人担任责任编辑,聘请孙波为出版顾问,聘请马云涛、林连章、郑传贤等50人为编委。这些新四军老战士对这项工作都充满热情,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为编好这套回忆录无私地贡献余力。</p><p>下图为2001年2月1日在广东省委党校召开《抗战在淮北》编辑部会议</p> <p> 为编好《抗战在淮北》回忆录丛书,除了在办公室和家里办公外,家父还和编委会主任刘刚、主编叶英同志一起,到当年淮北抗日根据地所属的县市纪念馆参观,到各烈士陵园凭吊,走访当地领导和新四军老战士,收集抗战时期的珍贵资料。</p><p>下图为1998年6月9日郭一萍(左1)与刘刚(右1)、叶英(右2)、张问智(左2)照于苏皖边区政府旧址</p> <p> 岔河镇是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1940年6月,罗炳辉、张劲夫率领的新四军在此建立了淮宝县。解放战争时期,为夺回淮北抗日根据地,家父所在的淮北挺进支队于1947年1月初夜渡大运河,直插洪泽湖,解救了二百多位被困在湖中的根据地干部。有一段时间部队驻扎在洪泽湖北的岔河镇。</p><p><br></p><p>下图为郭一萍(左3)一行同洪泽县岔河镇人民政府的领导合影</p> <p> 洪泽县蒋坝镇和万集镇都是家父在解放战争时期在淮北艰苦转战的地方。在调研过程中他特意来到这些地方察看当年战斗过的战场,回顾激情燃烧的战斗岁月,和当地领导座谈。</p><p>下图为1998年郭一萍(右4)、张问智(右5)叶英(右6)等编辑部成员与当地领导合影</p> <p> 2.努力做好干休所党支部书记的工作。</p><p> 离休后, 家父长期担任总参兵种部第八干休所第四党支部书记,直到93岁。第四党支部成立于1987年,由36位兵团级和军级离休干部组成。23年来,他组织党支部成员开展学习、讨论、参观、捐款等活动,关心老干部身体健康,热心做好为老同志的服务工作。</p><p>下图为1997年第八干休所合唱团团员合影</p> <p> 家父在第四党支部一共担任了8届党支部书记,其中7届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党支部。他本人被评为总参军训部和兵种部的先进离休干部4次,被评为总参兵种部第八干休所优秀共产党员2次。</p><p>下图为2001年6月郭一萍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证书</p> <p>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党中央号召全国党员带头捐款。家父所在党支部成员个个慷慨解囊,积极交纳特殊党费。</p><p>下图为2008年郭一萍一次交纳1000元特殊党费的收据</p> <p> 家父不论在战时还是平时总是任劳任怨地努力工作。他立党为公,身先士卒,开拓进取,总能在所领导的部队和单位里做出一流成绩,受到普遍赞扬。战争年代,他荣获了一次二等战功,国家授予他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各一枚。建国后,他多次立功受奖,获得先进离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p><p>下图为建国后郭一萍荣获的12个荣誉证书的照片</p> <p> 六,报效故乡 助力教育</p><p><br></p><p> 祖父1953年12月29日病故,祖母去世于1962年农历9月28日。二老都是善良厚道的好人。作为孝子,他常常追思,感怀恩德,他两次回到老家上店乡奔丧扫墓,祭奠双亲。 他还非常关心家族同胞,捐资近万元,支持郭氏家族首修谱谍、刻立墓碑、叁次整修坟茔、设立家族公益基金等事宜。</p><p> 家父对他的大哥郭廷源和二哥郭绍源及其子女都很好,从五十年代初开始寄线给他们以解决生活困难。为了让几个侄子都能顺利娶到媳妇,还出钱让他们买结婚用的灯蕊绒布、缝纫机等物品。侄子郭树相回忆说:“是三叔出钱资助我上的中学。他去朝鲜之前给我写信说,我要牺牲了,你就上不成学了,但你一定要做个有用的人。三叔福大命大,从朝鲜战场归来后继续给我寄钱,一直供我上完高中。”家父一共资助老家亲戚近20万元人民币。</p><p>下图为2015年郭一萍的老家族人在家族墓地祭祖时的照片。</p> <p> 家父每次回乡都要看望现代中学时的老同学。郭来源是郭一萍的堂兄、现代中学的校友,建国之初建立的南召县立中学校长,后来任过南阳市保险公司和医药公司的经理。然而他命运多舛,1957年被打成右派分子,文化革命中又倍受摧残。家父并未因他被戴上右派帽子而疏远他,相反对他格外关心关照,多次寄钱帮他度过难关。1983年郭来源重病,临终前家父还特意回南阳看望了他。</p><p>下图为郭一萍与夫人张也平在1961年回到南召时与郭来源及家人的合影。后排左起:曹淑贤(郭来源夫人)、郭玉凤(郭来源妹)、张也平、郭一萍、郭来源、郭福源。前排左起:郭树珍、郭树森、郭树欣等家人。</p> <p> 1963年春天,家父家母再次来到南召上店老坟茔叩拜父母和列祖列宗。家父还应邀给南召县委县政府的机关干部和南召一中的全体师生做了两次报告。他着重讲了我国和苏联赫鲁晓夫集团的斗争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情况。号召干部职工为建设新中国努力工作,号召同学们刻苦学习,早日成才,报效祖国。他的报告是山区人民从未听到的形势报告,非常振奋人心。五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年过七旬的一些南召老人都还记忆犹新!</p><p> 那年回乡,家父还特意让他的堂弟郭江源(元)带他到崔庄乡,去看看他参加革命之初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勉怀青春岁月,了却思念之情。</p><p>下图为南召县崔庄乡草庙小学新校园</p> <p> 家父十分关心老家人的教育事业。1989年,听说老家要建南召城郊中学初中,立即捐资1万元。</p><p> 他对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南召现代中学更是感情至深。2006年7月,得知他的母校已经复建,夜不能寐,很快来到故乡南召。他找到当年现代中学的老同学、老党员李冠群,向他表达欲捐资助学、报答母校的热望。李冠群陪他与现代中学校领导洽谈,帮他办好捐资10万元的手续,了却了他报效母校的殷切心愿。</p><p>下图为郭一萍同南召现代中学老同学李冠群(右)合照</p> <p>下图为南召现代中学颁给郭一萍的捐资助学荣誉证书</p> <p> 2005年9月29日,南召现代中学举行建校一期工程竣工暨第一届新生开学典礼。庆典后,家父和国防科委杨海清将军对全校师生做了一个半小时的革命传统教育。同时,家父宣布用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10万元钱,为南召现代中学设立“袁宝华奖励基金”。他还受袁宝华老前辈的委托,向学校赠送了袁老的著作、题词、相册等珍贵礼品。</p><p> 南召现代中学由河南省南召县政府与河南弘旭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联手续办。学校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越,选任教育界知名专家主持校政。15年来,学校坚持“砥砺健全品格,造成一等人才”的办学思想和“不忘创业艰辛,弘扬抗战精神"的理念,全校师生发愤图强,埋头苦干,接连取得优异成绩。目前学校已有56个班,在校学生3500多人,已有两万余名莘莘学子从美丽的校园走向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p><p>下图为南召现代中学大气美丽的校园</p> <p> 2008年,首届高中学生将要毕业,家父又一次来到母校,完善"袁宝华奖学基金"管委会及基金章程等,建立了由郭一萍任名誉主任,原县人大主任袁晴宇任主任,中学高级教师郭江源(元)任执行主任,学校董事长、校长、副校长任副主任的基金管理委员会。</p><p>下图为奖学基金管委会在研究工作。</p><p>左起:县志办主编艾廷和,县委书记王文元,郭一萍,南召现代中学校长邱显东,郭一萍的堂弟郭江源</p> <p> 家父的故乡南召县城郊乡上店村是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古村落。抗战爆发后,上店村建立了中共上店中心支部。1940年以前,有郭伦传、郭伦修、郭伦芳、郭伦珩、郭来源、郭典源(郭一萍)、祖更顺等党员32名,是中共南召中心县委的一支重要力量。</p><p> 为纪念先辈教育后人,2007年,中共南召县委和县政府建立了“上店革命纪念亭"和“中共上店中心支部纪念碑”。亭名由郭一萍将军题名,亭联由南阳市政府副秘书长郭鹏撰写,纪念碑文由中共南召县委和县政府提供,碑联由郭岱源撰写。</p><p><br></p><p>下图为2015年郭军宁、孟建华夫妇受父亲委托回乡在上店革命纪念亭前的留影</p> <p> 2011年,年届90的家父再次来到现代中学。他看到整齐美丽的校貌,想起73年前现代中学的破庙,想起窄窄的长板课桌,想起在铺垫稻草的沙地上睡觉等艰苦学习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千!</p><p> 他对母校的发展寄予厚望,希望学校越办越好。2015年他95岁高龄时,还委托儿子郭军宁向南召现代中学捐书,嘱咐代他向学校师生问候。他对母校的深情重谊着实令人感动!</p><p> 母校也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敬重有加,邱显东、李朝阳校长和翟传泊副校长每年都代表全校师生去北京看望他老人家。</p><p>下图为2015年2月20日在南召现代中学举行的捐书仪式。左起:南召现代中学校长李朝阳、南召现代中学原校长邱显东、郭军宁</p><p><br></p> <p> 家父还非常关注南召县的历史及革命史研究,热情支持南召县志办主编艾廷和的工作。艾廷和与家父同为南召县柴岗乡人,1938年出生。他学业优良,文笔一流,著述丰厚,晚年欲把论文文稿编辑成书,却因重病缠身无力偿愿。家父接堂弟、中学高级教师、袁宝华奖学基金管委会执行主任郭江源书信后,当即汇去两万元,使近四十万字的《艾廷和文稿》得以顺利出版,为南召县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p><p>下图为2011年郭一萍(中)与艾廷和(右1)郭江源(左1)的合影</p> <p> 家父每次回乡都受到时任南召县委县政府领导的亲切接待。 2015年,其子郭军宁和夫人代表父亲向南召现代中学捐书时,曾任城郊乡党委书记和副县长的李哲热情款待了他们。李书记说:“近年来在以郭老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的关心支持下,南召县各项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以老家上店村为核心的鸭河库区正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三万亩望春玉兰基地,走绿色发展之路。盼望老首长回家指导。”</p><p>下图为2006年郭一萍(右)向现代中学捐款时与县委书记赵景然(左)的合影</p> <p> 七,战友情深 走访探望</p><p><br></p><p> 离休以后空闲时间多了,缅怀往事怀念战友的情绪油然而生。于是家父就走出家门,到各地看望了滕海清、周世忠、袁宝华、陈锐霆、刘春、林连章、程荣之、张弓、郑长华、郑传贤、张福伟、吕祥胜等老领导、老战友和老朋友。</p><p> 袁宝华是家父参加革命初期的领导及同乡。他80岁时完成“八十抒怀”诗作后,特意到家父的家里送自己的诗作。</p><p>下图为1984年郭一萍看望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时和袁老(中)的合照。</p> <p> 廖成美是第二炮兵原副司令员、家父的老上级。周克光是七机部原宣传部长、家父的老同事。他俩的夫人宣淑华和王亦军与家母张也平三人,当年都是汤山炮校学员队的指导员。</p><p>下图为郭一萍、张也平夫妇(左1左2)和周克光、王亦军夫妇(左5左6)到医院看望老政委廖成美、宣淑华夫妇(左3左4)时的合影</p> <p> 1986年春天,家父家母到南京看望原华东军区炮兵政治部所有的老战友和老朋友。这些老同志都是从基层部队选拔上来的德才兼备的优秀政工干部,大部分人后来都成了正团级以上领导干部。大家都非常怀念当年一起共事的美好时光。</p><p>下图为五十年代南京军区炮兵直政处和政治部组织科的24位同志合影</p> <p> 家父刚一入伍即到抗大四分校学习,林连章是当时的政治教员。林任华东军区炮兵政治部副主任时是郭一萍的直接上级。家父离休后专程到南京看望他。林连章后来到北京看望他的老朋友、中国社科院院长马洪时还到家父家里住了十几天。</p><p>下图为郭一萍、张也平夫妇陪同林连章(中)游览世界公园的照片</p> <p> 当年的政治部组织科同事、原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王继武是郭一萍的好朋友。家父家母到南京王继武、孙蕴华夫妇家里探望他们。</p><p>下图为王继武送给郭一萍的全家福照片</p> <p> 蒋坝战斗是解放战争中家父参与的一场激战。战斗中家父被炮弹炸伤,军医张福伟冒着浓烟为他包扎伤口并安排两个人抬着他转移。突围时揹他的卫生员受了枪伤,通讯员去找大部队又一去不返。就在家父半夜在芦苇荡里痛苦爬行几乎绝望的时候,突围出去的连长陈继忠发现教导员没有出来,他毫不犹豫,带着几个战士返回战场找到了他,把他抬出险境。救命之恩,父亲郭一萍终身不忘!</p><p>下图为1987年郭一萍和儿子郭军宁与张福伟(右)夫妇同游山西悬空寺时的合影</p> <p> 吕祥胜是转战淮北时家父所在1营的通讯班长和排长,蒋坝外围战斗的参与者。1953年任“石工堤连"连长时,他在东山岛保卫战中带领全连将士再建奇功,被评为华东二级战斗英雄。他任北京军区第28军军长时,特别邀请郭一萍到“淮北支柱营"和“石工堤连",讲述淮北转战和蒋坝激战的情况,勉励官兵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p><p>下图为郭一萍与吕祥胜军长(左)在大同九龙壁合影</p> <p> 总装26基地成立40周年之际,部队举行盛大的纪念庆祝活动,家父受邀前往。当年他带领一批部队的骨干到陕西渭南组建20基地6部,开创了26基地的宏伟事业。2007年前后,他还到26基地在祖国各地的几个场站,看望过去的老部下好朋友。</p><p>下图为纪念26基地成立40周年基地领导合照</p> <p> 家父回到26基地时见到了不少基地已退休的老领导,看望了基地政治部机关和技术处仍在职的一些朋友。</p><p> 杨永全是26基地技术处的高级工程师,曾因在卫星测控事业中的突出贡献荣立一等功,退休前他是国家科委信息所副所长。</p><p>下图为郭一萍(中)在北京与杨永全(左)、黄象勤(右)夫妇合影</p> <p> 2019年5月,98岁的家父闻悉老领导、老朋友袁宝华同志仙逝,悲痛不已。他执意亲至吊唁,经儿子军宁苦劝方止,决意委托儿子前往八宝山殡仪馆代他为袁老送行。21日,郭军宁遵嘱参加了国家为袁老举办的隆重的告别仪式。</p><p> 这一天,南召县三十年代老地下党员后代代表申振平(其父申瑞祥)、李建华(其父李冠群)、郭江源(其父郭伦芳)和南召县现代中学校长李朝阳,也来到北京参加了吊唁活动。</p><p>下图为2011年郭一萍90周岁时在远望楼贺寿宴会上的照片</p> <p> 八,家庭美满 生活幸福</p><p><br></p><p> 家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生活简朴,粗茶淡饭,不装修房子,不购置高档家具,居室一直是八十年代的老样子。为表示对老伴张也平的关爱,在家里大部分时间都陪她下象棋,还陪她到祖国各地旅游渡假。他对子女要求严格资助不多,从未利用职权和关系为三个儿女违反组织规定谋取私利,要求他们自食其力,奋发有为,为国为民多做贡献。</p><p>下图为郭一萍在家里陪老伴张也平下象棋的照片</p> <p> 在老伴张也平身体尚好的1998年以前,家父陪她到了徐州、南京、江阴、常州、上海、杭州、广州、南宁、西安等地度假和旅游,还到当年战斗工作过的淮北、苏南等地参观访问。</p><p>下图为1996年郭一萍和夫人张也平在远望船上的照片</p> <p>下图为郭一萍儿子1980年结婚时,他和儿子郭军宁(中)、儿媳孟建华(左)及女儿郭军莹(右)的合照</p> <p>下图为郭一萍、张也平夫妇和女儿郭军莹(后左1)、女婿于瑞生(后左2)的合照</p> <p>下图为1991年5月小女儿结婚时,郭一萍夫妇和女儿张军兰(左4)、女婿韩艺农(左3)及亲家公韩涛(左5)的合影</p> <p>下图为郭一萍与女儿张军兰(中后)和外孙女韩楚青(中前)的合影</p> <p>下图为1991年郭一萍70周岁时的全家福。照片中除了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外还有孙女郭玢(前右2)、外孙于甦晓(前右3)和侄子郭树亮(后中)及媳妇杨芝霞(中左1)</p> <p>下图为2001年郭一萍80周岁时的全家福。</p><p>前排左起:韩楚青、张军兰、郭一萍、张也平、郭军宁。</p><p>后排左起:韩艺农、孟建华、郭军莹、郭玢、于甦晓。于瑞生拍攝</p> <p> 家父80大寿时,亲家公韩涛和亲家母方光宇带着孙女韩楚青前来贺寿。他们夫妻二人也是革命老干部。方光宇还曾光荣地出席了1949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p><p>下图为郭一萍和亲家合影。左起:方光宇、张也平、郭一萍、韩楚青、韩涛</p> <p> 家父是张炳元的姑父。张炳元1968年参军,聪明能干,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生产经营部部长和上海鸿安实业总公司总经理。他对姑母姑父感情深厚,对离休后的姑母姑父给予过不少帮助。</p><p>下图为1977年11月28日郭一萍(左)和张炳元(右)在南京长江大桥合照</p> <p> 张亦群是张也平的表妹,是郭一萍一家人在北京市的亲戚,几十年来两家人互相关照,多有走动。</p><p>下图为郭一萍(左)和表妹张亦群(左3)、表妹夫张士彬(左4)的合影</p> <p> 2010年家父虚岁90,全家人到玉渊潭公园为他祝寿。</p><p> 2012年5月,儿子郭军宁为了了却父亲的心愿,帮助他游览了革命圣地井冈山。他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后,又参观了茨坪革命旧址群、大小五井和茅坪八角楼等遗址,还在家人的搀扶下徒步登上了黄洋界。</p><p>下图为2012年5月27日郭一萍在井冈山茨坪中央挹翠湖公园的照片</p> <p> 九,老而弥坚 福海寿山</p><p><br></p><p> 家父始终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召开不久,他要儿子帮他起草了一封写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主要的内容是公开财产要从中央政治局常委做起。他说,打铁先需自身硬,反腐败领导必须带头。他要给习近平提供一个公开财产的由头,拳拳爱党爱国之心可见一斑!</p><p> 平时他坚持读书看报,写了6、7本读书笔记。他写的题为《我军已实现了现代化》和《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两篇文章,获得了总参及总参军训和兵种部的三等奖。</p><p>下图为2007年12月总参政治部授予郭一萍文章三等奖的证书</p> <p> 家父的离休生活丰富多彩。他同时参加了工程兵老战士合唱团和干休所组织的合唱团,认真练歌练唱。第八干休所合唱团的合唱表演,获得了甘家口地区第二届文艺汇演一等奖。此外,他还上了5年海淀区老年大学 ,努力学习提高文化知识。</p><p>下图为郭一萍参加干休所节庆期间文艺演出的照片</p> <p> 家父心胸宽阔,能够较好地化解委屈和打击。他不吸烟少喝酒,基本吃素,睡觉香甜,坚持散步锻炼身体。他47岁时得了冠心病,但坚强地挺过来了。他能够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劳逸结合不使蛮力。后来,身体一直保持着较好的状态。</p><p>下图为他90周岁时总参军训与兵种部老干部管理局授予郭一萍健康老人称号的标牌</p> <p> 2011年8月1日是家父90周岁生日。这一天,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李恒星、郝岩中将、原总装参谋长段双全少将、26基地原总工程师张凤祥少将、国家科委人才交流中心原主任杨永全研究员、国防科工委外事局原局长周平、国防大学教授马秦凤、著名企业家张德林与其夫人、著名主持人余声等30多位离退休老同志齐聚远望楼神剑厅,共同为他和原基地技术处老处长王恒永同志祝寿,并请他讲述自己一生的经历。</p><p>下图为参加祝寿会的两位寿星与全体男宾的合影</p> <p>下图为参加贺寿会的二位老寿星与女宾及家属的合影</p> <p> 26基地原总工程师张凤翔少将主持了贺寿会。他说,郭一萍政委为人正直,能力很强,德高望重,我们这些他当年的老部下都非常尊敬他。今天我们聚集一堂为郭一萍政委和王恒永老处长祝寿,表达心愿,希望他们长命百岁,全家幸福!</p><p>下图为张凤翔将军(右2)主持贺寿会的照片</p> <p> 国防科工委原副主任、曾任26基地司令员的李恒星中将在会上发言。他说,郭政委人特别好,他为人正直,从不整人,头脑清楚,工作能力很强,在基地有很高的威信。我们这些人都是原来技术处的,其他部门的同志也对郭政委怀有很深的感情。</p><p>下图为李恒星将军在贺寿宴会上的照片</p> <p>下图为郝岩将军(左)、张凤祥将军(左3)和王恒永老处长(右1)向寿星郭一萍敬酒</p> <p> 周平局长对我说,郭政委1976年回基地的职务是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他曾经只带一二个工作人员下到各观测站蹲点,逐个找干部谈话,了解情况,解决纠纷,肯定好人好事,批评错误行为,然后向基地党委提出配备干部的建议。现在像他这样做工作的干部凤毛麟角。他主抓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相当好的成绩,多次受到科工委通报表扬。离开基地时,基地机关所有团以上干部都到他的住所看望他,都舍不得他离开。</p><p>下图为周平局长(左)在贺寿宴会上发言</p> <p> 高级工程师陆永说,他们技术处的人都是有较高学历的知识分子。郭政委是接收701工程处的主要领导,并长期分管基地技术处的工作。他为人宽厚,从不整人。有一次我因为说错了一句话被我处政委抓住,搞成了材料,要把我打成现行反革命。郭政委看完后当场就把材料撕了,说这点事怎么就是现行反革命呢?胡闹!这件事他可能忘了,我却铭记在心。</p><p>下图为杨永全主任(右)、陆永工程师(中)和张德林董事长(左)在交谈</p> <p> 席间,书法家杨永全主任送给家父他自己写的两幅字:一幅的字是"寿山福海",另幅的字是"清言妙理,令德遐芳"。</p><p>下图为杨永全主任(右)在席间展示他写的条幅</p> <p> 张德林是原26基地机关干部,精明能干,正直豪爽。转业后他励精图治,事业发达,成为著名企业家。今天他和夫人余声(北京电视台原主持人、梅兰芳大剧院总经理)也来贺寿,并特意为老寿星写了藏头诗条幅:"郭公军旅七十年,一世为民乐陶然。萍水相逢真相见,君享高寿可称僊。"他们夫妇还亮开嗓子,唱了几段京剧选段,使宴会气氛更加热烈。</p><p>下图为张德林董事长(右后1)向郭一萍赠送条幅</p> <p> 在离休近30年之后,这些过去的老部下都没有忘记他,还自掏腰包为他庆寿,使家父非常激动,他感到特别温暖和幸福。在宴会上他侃侃而谈,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参加革命以后的经历,回顾了在6部及26基地时的种种往事和对人生观世界观的一些看法,并向大家表示深深的谢意。</p><p>下图为郭一萍(中)在寿宴上讲话的照片</p> <p> 十 ,回想往事,问心无愧</p><p><br></p><p> 在家父百岁诞辰之际,他的老战友、洪泽湖蒋坝战斗中奋勇救护他的军医张福伟老院长发来了由衷的致词:</p><p> 向百岁老人我的老首长、我的良师益友、宿北大战、石工堤大战的战友致敬!</p><p><br></p><p> 在家父百岁诞辰之际,当年26基地的老部下们又一次表达他们的敬贺之意,送来了发自内心的贺辞和贺寿横幅:</p><p> 今年的八一建军节,恰逢我们的老领导郭一萍政委百岁华诞,我们闻知而敬贺!</p><p> 郭政委戎马关山,把他的一生献给人民的解放事业。从漫长而艰苦的抗日战争,到雄壮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他都在抢林弹雨中杀敌,身上留下七处弹片伤痕,刻就了丰功伟业。和平环境生长起来的我辈,深感敬佩!</p><p> 上世纪58年,他又走进大漠戈壁,为我国的导弹卫星事业贡献了下半生,一直到离休后还牵挂着他所奋斗的事业。</p><p> 他是我国卫星地面测控系统领导层组建人之一,从八里庄到桥南,他都是主要领导者,而且,平易近人,不尚空谈,实事求是,着重实效,“不唯上,只唯实”!在郭政委百岁华诞之时,我们从他的身上深深感到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强大的生命力!激励着我们耄耋之年,心态不老,报国心永驻!</p><p> 祝老领导生日快乐,福寿康泰!</p><p> 周平,吴庭彪,唐宜祥,陆永,陈來兴,张有根,马秦风,杨永全,李恒星,张凤翔,常际军… </p><p>下图为中国书协会员杨永全研究员代表以上老同志挥笔写下的“福山寿海"四个大字的横幅。</p> <p> 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家父不畏艰险,英勇战斗,努力工作,公平待人,鞠躬尽瘁,两袖清风,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现在他坐在轮椅上,心情平静而欣慰,他认为自己从未做过亏心事,对得起党和人民,对得起善良的父母,对得起妻子儿女,对的起家乡父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心里充盈着美好而幸福的感觉。</p><p><br></p><p>后记:</p><p> 在制作此美篇的过程中,父亲的一些同事和亲戚向我讲述的情况,使我加深了对他的了解。父亲不仅勇敢沉着聪明睿智率先垂范能力一流,而且平易近人善良敦厚大公无私正直刚毅。他爱战友、爱同事、爱家乡、爱亲人,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赢得了普遍的尊敬和爱戴。</p><p> 我为有这样一位好父亲而自豪。衷心祝福他老人家生日愉快,平安幸福,健康长寿!并向为此美篇提供内容、指导帮助的朋友和亲人们表示深深的谢意!</p><p> 郭军宁 2020年7月15日</p><p>下图为2020年8月1日郭一萍100周岁生日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