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写在前面</p><p><br></p><p><br></p><p>人类那双手,曾是巨大的神奇的灵秀的,人类的眼睛耳朵以及创造力非凡的脑子,似乎都长在了手上。当徜徉于中外博物馆世界各地人类早期精美绝伦的万千珍贵博物时,总是暗自惊叹:难怪人们赞叹大自然时用“鬼斧神工”!其实,人类曾经也将“手工”称为“神工”的。</p><p><br></p><p>由游牧到农耕时期也就是工业文明之前,人类用双手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盖房造物做饭制衣均来自于双手,生活的智慧、技术的发明以及审美理想,无不自于双手的创造。</p><p><br></p><p>然而,随着20世纪的到来,科技改变世界,人们的生活及价值体系发生了巨变,新世纪像是彻底和过去划清了界限一样,人类正不可逆转地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农耕文明,乃手工的时代,工业文明则是机器的时代。机器的能力与效率远非手工所能比拟,因此社会转型所向披靡不可逆转。然而,当人们意识到手工也属于正在消失的文明时,它们已濒危或不复存在了。人类放弃手工是为了文明的发展,而记忆手工则是为了文明本身。</p><p><br></p><p>佛山摄影家张裕民,长年累月在中国人文版图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追踪拍摄,他说需要像拯救濒危动物一样去纪录的华夏匠人。2019年,62岁的张裕民老师带着移动硬盘巨量资料来文化馆找我,跟我说他消失了的这些年,心脏搭着三根支架跑来跑去在干些什么……他常常慨叹病不起,耽误正事啊……就是2020年疫情时期的上半年,也是一边照顾年近九旬的父母双亲,还挤时间去了西藏、云南、四川等13个省拍照片。那里有新的传统匠人线索,他就奔过去拍。他说:“有的匠人刚拍完不久就过世了……中国民间满地是宝,就等他背着相机虔诚地去纪录,深感时间与精力严重不够用。而且,越是走的深入,越是发现自己知之甚少。”</p><p><br></p><p>本想推出十期华夏传统手艺匠人,每期10种,让有兴致的人们慢慢品味与咀嚼。鉴于多方面原因,只能分上• 中 •下三集呈现。</p><p><br></p><p>我们总是走得太快,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让我们重返人类传统匠人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重温来时路,反省当下。</p><p><br></p><p><br></p><p>策展人:袁 夏</p><p>2020.7.3</p><p><br></p> <p>1.金匠</p><p>是做金器皿、手饰及其他制品的手艺人。 宋延寿 《宗镜录》:“ 三譬如矿石中金。愚夫无识。视之谓石。掷在粪秽。都不领录。贾客得之。镕出其金。保重而已。金匠得之。造作种种钗钏环珰。”</p> <h3>2.银匠</h3><h3>基本意思为把银子打成银叶或银箔的人。《龙图公案·第五回》“朝栋因母病无银讨药,将金手镯一个请银匠饶贵换银,贵乃应诺,未收,朝栋出铺。”</h3> <p>3.铜匠</p><p>用铜板或黄铜板制造各种器件(如铜壶、铜锅、铜管及各种配件)和修理各种铜器的人。铜匠作业,之所以称之为“打制”或“打”,是因为铜匠并不炼铜,只是以铜板或铜片为原材料,用锤子之类工具敲打出诸如铜壶、铜锅、铜瓢、铜铲、铜锣、铜茶盘、铜锁之类的器皿来,而与冶炼浇注之类的工艺无关。</p> <p>4. 铁匠</p><p>打铁或锻造铁器的工匠。铁匠一般都有一个自己的铁匠铺,有一座用来煅烧铁坯的火炉,在火炉的连接处有一个大的用手拉的风箱,主要用来控制火的温度和力度,一般称为掌控火候。</p> <h3>5.錫匠</h3><h3>民间传统制作匠人之一,专门制作各种锡器,以手工制作为主,工艺简单;以个体经营为主,以流动挑子为主,少数以店铺形式经营。约在公元前2000年,人类就开始使用锡。青铜器的主要成分就是锡和铜,镀锡的铁片称做马口铁。汉代《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记载“金锡连丹”,表明锡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原料,被古代的中国人民发现、应用。</h3> <h3>6.兵匠</h3><h3>制作兵器的工匠。《宋史·职官志三》:“兵匠有阙,则随以缓急招募。”《宋史·职官志三》:“分案六:曰工作,曰营造,曰材料,曰兵匠,曰检法,曰知杂。”</h3> <h3>7.甲匠</h3><h3>制造铠甲的工匠。《元史·工艺传·孙威》:“ 拱 ( 孙拱 )董 顺天河间 甲匠,先期毕工,且象虎豹异兽之形,各殊其制,皆称旨。”</h3> <h3>8.箭匠</h3><h3>又称弓箭匠,是制造箭的工匠,这个职业在古代尤其是枪械没有出现的时候曾经非常兴旺。</h3> <p>9.刀匠</p><p>制作刀的匠人,锻刀时必须重复进行对折、加热、锻打的工序,古人所言,对折一次称为一炼。“百炼钢”之名就是因此而来。</p> <h3>10.修表匠</h3><h3>修理钟表的匠人。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曾经出现过一个名词叫“四大件”它指的是当时百姓最期待拥有的四件物品,而手表就是这四大件中的一件。手表在当时是一种奢侈品,为了保养手表,修表匠应运而生。</h3> <h3>11.铁称匠</h3><h3>又叫杆秤匠,是制作传统木杆秤的匠人,又称钉称匠。相传杆秤是鲁班发明的,他依据北斗七星加南斗六星在秤杆上刻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他给衡器加“福禄寿”3个星花,定16两为一斤。</h3> <h3>12.锁匠</h3><h3>锁匠是指具有无钥匙开锁和配钥匙技术的人。《笔梨园·第三回》“只见寓门锁着,心中恐怕江升走来,又要阻劝,忙到前面铜锁店中,叫了锁匠来,打开进内。”</h3> <h3>13.钉掌匠</h3><h3>钉掌匠是由铁匠派生出的手艺人,专门为骡、马、驴打钉铁掌。古代战事中,马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因此在军队对马匹的饲养和保护十分重视,钉掌能够保护马蹄,传说在秦汉时期的军旅编制中,钉掌匠必不可少。</h3> <h3>14.铸造匠</h3><h3>用金属铸造容器的匠人。铸造是人类掌握比较早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已有约6000年的历史。中国约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之间已进入青铜铸件的全盛期,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铸造是将液体金属浇铸到与零件形状相适应的铸造空腔中,待其冷却凝固后,以获得零件或毛坯的方法。 被铸物质多为原为固态但加热至液态的金属(例:铜、铁、铝、锡、铅等),而铸模的材料可以是砂、金属甚至陶瓷。因应不同要求,使用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h3> <h3>15.小炉匠</h3><h3>小炉匠,旧时中国民间以锔补铁锅为主的小手工业者。是工夫匠巾的一种。流行全国大部分地区。早在南宋时期,就有人经营此业。主要工作就是为各家各户及茶馆饭铺修理炊具和器皿,最常见的是锔大缸,补铁锅,包括用白铁(过去称洋铁)和铝制成的壶、桶、锅、盆之类,农忙的时候给钉镰刀。</h3> <h3>16.补锅匠</h3><h3>补锅,以前是街道手工作坊的一门职业,属集体性质,学徒三年,工资极其微薄。出师后,处境才稍微有所改善。旧时成都专门有群补锅的匠人,俗称“锅儿匠”。倘若壶、锅的底部己经朽坏,补锅匠的说法是“已经汤了”,这就得动大手术了,要换底,把坏掉的锅底剪掉重新给你安装个新的铝皮底子。</h3> <p>17.锯匠</p><p>与小炉匠类似的一种挑子是锔碗匠,老百姓称他们为“锔盆(锅)锔碗锔大缸的”。“锔活”也分粗细,“细活”指的就是‘锔活秀’,据说,锔匠这行当与清朝八旗子弟有关,当年京城里的八旗子弟喜欢赏花弄鸟、玩瓷藏玉,一旦家藏的珍贵紫砂壶失手碰裂,便找人设法修补,修补的人独具匠心,利用裂纹的走向,用金、银、铜锔钉锔出一枝梅或几朵桃花,稍经打磨,修补后的紫砂壶便身价倍增。</p> <h3>18.磨刀匠</h3><h3>在街头小巷中为他人磨刀、磨剪子的工匠。“磨剪子嘞——锵菜刀——”走街串巷,吆喝不止,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磨刀匠总是会扛着工具四处走动,看哪儿有人需要磨刀。磨刀石也有讲究,依次分了三类,粗中细,磨刀得先在砂轮上粗磨,之后换石中磨到细磨。</h3> <h3>19.篾匠</h3><h3>以竹篾编织器物的工匠。《新民晚报》1990.4.30:“ 安徽 舒城 和 江苏 扬中 都是有名的篾席产地,自然有世代相传的篾匠。”“篾”指劈成条的竹片,篾匠的工具主要有一把将竹子盘成细篾的篾刀、小锯、小凿子等,还有一件特殊的工具就是:“度篾齿”,此物铁打成像小刀一样,安上一个木柄,有一面有一道特制的小槽,它的独特作用是插在一个地方,把柔软结实的篾从小槽中穿过去后,蔑的表面会修饰得更光滑和圆韵,这种刮蔑方式起到打磨的作用。</h3> <h3>20.藤匠</h3><h3>专门编制藤椅的手艺人。藤编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国时期就有了藤编家具。藤家具因其质地坚韧、色泽光润、手感平滑、弹性极佳,置于寒室不觉其奢,布于华堂不觉其陋。</h3> <h3>21.打绳匠</h3><h3>将麻绳、草绳、尼龙绳等作为股绳,然后将3股股绳放置在自制的工具上,慢慢拧成一条绳的匠人。相较于股绳来说,这条绳子更加坚硬、结实。</h3> <h3>22.打帘匠</h3><h3>打帘匠是指将竹子或者茅草等其他植物编织成门帘的匠人。竹帘制作工艺已逾千年历史,早在北宋年间,便被列为皇家贡品,素有“天下第一帘”之称。</h3> <h3>23.编筐匠</h3><h3>“编筐窝篓,养活几口”,是指使用柳条、白蜡条等来编制筐篓的匠人</h3> <h3>24.草席匠</h3><h3> 据《四明郡志》记载,草席早在唐朝时便从江南远销各地,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使用蒲草、席草等编制成草席的匠人,称为草席匠。</h3> <h3>25.笼屉匠</h3><h3>匠人制作笼屉的原材料主要是木板、竹篾、席片、经绳、刀具等。制作笼屉有12字口诀:“七紧三严,把光屉圆,互相好扣。”还有以下行话:“箅子紧,子口紧、笼帽紧”、“盖严、扣严、把手严”。</h3> <h3>26.灯笼匠</h3><h3>以竹篾、纸张等原料制作灯笼的匠人。中国的灯笼又称彩灯,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会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h3> <h3>27.木匠</h3><h3>亦称“木工”。在制造家具、门窗框架,或其他木制品过程中用手工工具或机器工具进行操作的人。木匠是一种古老的行业。木匠以木头为材料,他们伸展绳墨,用笔划线,后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测量,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家具和工艺品。木匠从事的行业是很广泛的,他们不仅可以制作各种家具,在建筑行业、装饰行业、广告行业等都离不开木匠。比如在建筑行业要通过木匠来做必不可少的门窗等。</h3> <h3>28.樵夫</h3><h3>一般指上山砍柴、劈柴的人,也可泛指从事林业的人。打柴的人。《汉书·扬雄传下》:“士有不谈王道者则樵夫笑之。”</h3> <h3>29.解匠</h3><h3>锯木工。明代以前也叫觧匠(jiě jiànɡ)《醒世姻缘传》第三三回:“但凡人家有卖甚么柳树枣树的,买了来,叫解匠锯成薄板,叫木匠合了棺材,卖与小户贫家,殡埋亡者。”</h3> <h3>30.模具匠</h3><h3>制作模具的匠人。模具的概念来源于一种对物品进行复制的意识,早在5000-7000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模具以制造青铜鼎、直立人像等大型工艺品。</h3> <p>31. 箍匠</p><p>又称圆作木匠,旧时民间专门制作与修理日用木桶或木盆的工匠。俗称箍桶佬、箍桶匠,现代称呼为箍桶师傅。在木匠手艺中有“方凿”和“圆凿”之分。学“圆凿”的擅长制作澡桶、水桶、脚桶、马桶等圆形的木质生活用品。</p> <p>32.齿鞋匠</p><p>制作木屐的匠人。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有齿鞋匠与乐工居隔壁。齿鞋者母卒未殓,乐工理声不辍。匠者怒,因相诟成讼。”</p> <p>33. 梳篦匠</p><p>制作梳子的匠人。“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正如苏州的盆景,景德镇的瓷器,常州的梳篦自魏晋南北朝流行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固有“宫梳名篦”之誉。乾隆嫁女的礼单中,就有数十盒常州梳篦。从开料到成品,木梳制作有28道工序,篦箕制作72道工序。选用300年以上树龄的黄杨木,“雕花、描花、刻花、烫花和嵌花”五种工艺精雕细作方可完成。</p> <p>34. 椅匠</p><p>迂(方言,把木材做成弧或弯曲)椅子的师傅称为椅匠。制作椅子一般选择人冬至立春这段时间进行。因为这段时间木材材质最好,而立春之后做的椅子容易被虫蛀。</p> <p>35. 棺材匠</p><p>就是造棺材的人。但凡棺材匠,都是很好的木匠,但絕大部分木匠是沒有本事造棺材的。據說,棺材匠一進門動第一斧頭,就大概能判斷出睡這棺材的人還能活多久一看相、算命的人在斷人壽命時,總是語焉不詳,而且大多不準。但棺材匠話一出,基本八九不離十。</p> <p>36.轮匠</p><p>制作车的匠人。《文选·陆机<演连珠>之二二》:“是以轮匠肆目,不乏奚仲之妙。” 刘孝标 注:“《世本》曰:奚仲作车。《尸子》曰:造车者,奚仲也。”</p> <p>37. 船匠</p><p>制造或修理船舶的工匠。《魏书·刁雍传》:“虽遣船匠,犹须卿指授,未可专任也。”</p> <p>38. 造纸匠</p><p>造纸的工艺流程,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记述甚详,谓造纸原料有竹、树皮、麻头、烂布、鱼网等;其工艺有挫、捣、抄、烘等。造纸匠经常在潮湿的纸浆池前站立,双手经常遭冷水浸泡,多患有风湿性腰腿疼痛、手关节肿痛病症。</p> <p>39. 刻章匠</p><p>刻印章,就是用刻刀把单位或私人的名称名字,刻在木、石、骨上,盖在纸上作为凭证。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在商周时代就已产生。上世纪70年代前,私人印章就是身份的象征,在那时,每家每户都备有几个私章,这是绝对不能缺少的,领取各种票据、工资,写借据,都得用私章,比现在的身份证都顶用。</p> <p>40. 刻字匠</p><p>古时候人们用刀在木头或石头上雕刻出文字,而当今的人们能用多种方法在多种材料上雕刻各种字体,如:石材,木材。《儿女英雄传》:“张金凤道:‘是刻字匠刻的,我家玉郎写的,是我张金凤的作成,却是我公婆的主意。’”</p> <p>41.印刷匠</p><p>把文字、图画等制成版,涂上油墨,印在纸张或其他材料上的匠人。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1] 宋仁宗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朝虽然出现活字印刷术,但并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p> <p>42.茅匠</p><p>茅匠这项工作是一项季节性很强的手艺作业。农活定规,般是农历十月至十一月,这是拾屋的旺季,一有好天家家忙草,户户忙行人(请人帮忙),村村忙杠梯(送、借、讨),此时茅匠师傅是个红人,也是半面素(会面不精的近)茅匠仿学实习的好机会。这时的农同(指国间)其实又是农忙一一建家“修”窝为当时农村一道热闹的风景线。</p> <p>43.棕匠</p><p>棕匠是以棕榈树所剥取的棕皮纤维(叶鞘纤维)为原料,俗称棕片、棕丝,并由它制成蓑衣、棕绳、棕绷、棕刷、棕扫帚、棕围裙、棕床垫等生产与生活用品的一种匠人。编蓑衣、串棕绷、摇棕绳是棕匠的三大基本生活。</p> <p>44.石匠</p><p>石匠从事的工作:可以采集石料和宝石原料,更可以将石料加工成产品。虽然来说石匠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职业划分中不是很抢眼的代表,但是石匠却是历史传承时间最长最久的职业,从古石器时代的简单打磨石头到现代的石雕工艺和艺术的完美结合,离不开一代代石匠们默默的贡献。</p> <p>45. 宕匠</p><p>指采石工。</p><p>清林则徐《札苏藩司饬发所捐宝山塘工印领备案》:“饬该丞将应办石料,趁此春融,督率宕匠人等,按照尺寸赶紧如式开采,陆续儹运交工。”"</p> <p>46.垒匠</p><p>打土墙的匠人。干打垒,一种简易的筑墙方法,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土。应用干打垒方法筑墙所盖的房。西北,因为干旱少雨,当地农村都用干打垒的土墙盖房子的四面墙,以及院墙。经济条件好一点的人家,在房屋四周的土墙外贴一层砖,给人以砖房的感觉,差一点的就在墙外抹一层草泥。院墙就是干打垒的土墙了。干打垒的土墙在当地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p> <p>47.山匠</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擅长堆迭假山的工师。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假山》:“前世叠石为山,未见显著者。至 宣和 , 艮岳 始兴大役,连舻辇致,不遗馀力,其大峯特秀者,不特侯封,或赐金带,且各图为谱。然工人特出於 吴兴 ,谓之山匠。”</p><p><br></p> <p>48.窑匠</p><p>窑匠,专门做瓦烧瓦的,一般都是头年腊月或第二年正月尾,一个生产队的一二十户人家合请一个窑匠,先是大家共同出钱,由一家做东,办一桌酒席,把窑匠师傅请到首席座上,各位窑东边陪窑匠师傅喝酒边议事。到了农历二月末,天气转暖,选一个黄道吉日,窑匠东家合伙选窑址,盖窑棚。过了“霜降”,天气转冷,泥巴开始上冻,窑匠停止做瓦坯,并筹备挖窑、烧窑之事。</p> <p>49. 陶匠</p><p>制造陶器的工人。《淮南子·淮南子精神训》:“造化者制作物体,就像陶匠制作陶器一样,那些从地里取土和泥做成盆盎器物的,和它还在地里没被挖出制成时没有什么不同……”陶 yáo〈名〉通“窑”。窑灶 [kiln]《集训》:“陶,烧瓦器土室也。”—《一切经音义》</p> <p>50. 瓦匠</p><p>是专指有一定建筑结构技艺的工作人员。宋 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张咏》:“有一瓦匠因雨乞假,公判云:‘天晴盖瓦,雨下和泥。’”《儒林外史》第四七回:“修 武元阁 事,你可曾向木匠、瓦匠说?”</p> <p>写在后面</p><p><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经过我们数十年的积累和沉淀,我们查出中国匠人共分为104种,不过这些都只是大类的分法,虽大家都认可,但这其中还有众多细小分支。</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打个比方吧,比如说雕刻匠,它涉猎到砖雕、木雕、石雕、微雕、玉雕等等;木匠,其中又可分为长木匠、圆木匠、方木匠……这其中所涉及细小分支可谓繁不胜数,在此就不一一细述。不过老话也有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除了概念清晰的104种匠人外,其他各行各业比如说甩面儿的,修自行车的,修电视的……其手艺也独到,但碍于其受限于地域,也比较小众,我们便将其分为手艺人一类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那话又说回来,这匠人一说又是如何来的呢?中国匠人所跨地域非常之广,那么起源地又是哪里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广泛认为啊,中国匠人的起源应该是在湖北黄陂,虽不知真假,但就匠人起源还有这么一个传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相传在很久之前,传说鲁班大师过八十大寿时,徒儿们相约从四面八方来给师傅拜寿。到了耄耋之年的鲁班,希望弟子们能把他的手艺传承下去,可是因为手艺门路繁杂,可谓艺多不养家,徒儿们应各精一行才是,于是鲁班按照行当分为十八匠。第二天一大早,鲁班拿起名册准备宣布,可认真一数,突然发现多出来两个匠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鲁班百思不得其解,回头看了看老伴儿,老伴儿说:“看什么?是我把女儿和女婿的名字加了上去,也应该给他们分个行当吧。”鲁班说:“他们的手艺还没学好,怎么能另分行当?”老伴儿说:“总要给他们碗饭吃,先分个行当,等他们学好了再算这样总可以了吧。”鲁班没有顶住老伴儿的枕边风,思考了一夜,共分出20个行当。金银铜铁锡,石木雕花皮。弹轧机篾瓦,垒鼓椅伞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个徒弟一个名号,皆大欢喜,鲁班的老伴儿看到女儿女婿也分了行当,自然非常高兴。隔日又有九个徒儿前来给师傅拜寿,听说十八个师兄都分了名号,心里很是着急,也恳求师傅封个名号。鲁班沉思了一下,说:“匠人已经分完了,就给你们分九个佬吧。阉猪佬,杀猪佬,骟牛佬,打墙佬,打榨佬,剃头佬,补锅佬,修脚佬,吹鼓佬。”其他八个徒弟都非常高兴,只有幺徒不满意地说:“师父,你怎么把我排到了最后,当老九啊。”鲁班说:“名号排到最后头,可红白喜事,迎宾送客都把你们放到最前面嘛。”说得徒儿自然个个高兴,从此九佬十八匠各立门户,手艺越做越精。</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就是传说中的故事,而现在,随着工业以及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许许多多的匠人逐渐消失在人们眼前,比如说制作盔甲的盔甲匠,制作弓箭的箭匠,还有为梨园子弟制作假胡子的髯口匠,这个髯口匠我只在河南遇见过三个,都是七十多岁的老人……许许多多的工坊,我们去拍完,过不了多久便消失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些手艺都可以被机器代替,但都值得我们去保护,它们终将是我们国家民俗的,文化的瑰宝。所以我拿起了相机,开始了我的匠人专题拍摄的旅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img src="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kfticlhic487ib3SZes079VRWaPDJfJwx97IdSE0SEQIMk4rYCiczib8gGY6tZ00kicW7CRaDBQA85oOcxg21TjHfWB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张裕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0.6.26</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