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最佳散文】《走过特殊岁月的人们》作者:刘新强

北上广文学

<h3>·</h3><h3>【本周最佳散文】本周推荐刘新强老师的散文《走过特殊岁月的人们》,这篇散文的副标题:1974年、1975年翁源县茶园坪下乡知青重聚散记。全文用语严谨,叙事层次分明,“聚散离合终有时,历来烟雨不由人”,世间的命运都有各自的安好,我们北上广文学社编委会为天下聚散的故人们送上美好祝愿!</h3><h3>·</h3><h3>欢迎大家品读欣赏,本次选取仅是一家之言,不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我们无法保证我们选取的每周最佳就一定是最好的,所以我们非常欢迎大家举荐自己眼中的最佳小说最佳散文最佳好诗最佳散文最佳小说,我们将认真编发于每周最佳栏目……</h3><h3>·</h3><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u>走过特殊岁月的人们</u></b></h1><p style="text-align: left;"> ——1974年、1975年翁源县茶园坪下乡知青重聚散记</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刘新强</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2014年年10月,正值收获的金秋季节,位于粤北山城的翁源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来自上海、深圳、珠海、广州和韶关等地的客人们欢聚一堂,共叙离别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40年前曾在翁源县跃进水寿茶园坪下乡的知识青年。</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光阴似水,岁月如歌。40年前,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响应党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于1974年年10月,带着淳朴的政治思想,满怀激情与希望,离别家人、告别城市,走进“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知青们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心态把深山老林的艰辛全抛在脑后,特别是从城市到了山区的新鲜感、离开父母身边的自立感,使他们在新的天地里产生许多遐想……看到茶园坪这样美丽的山水景色时,有一位知青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茶园坪上好风光,到处都是佳景象.满山群芳遍地杳,山清水秀旖旎乡。”</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不能否认,当年知识青年的豪情、信念,是那个特定年代的狂热与虔诚,是发自内心的,是无愧的.但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十七、八岁的青年来说,知青生活又是残酷的.他们用稚嫩的身躯、脆弱的生命去面对穷乡僻壤和深山老林的艰苦生活,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特殊的经历让他们领悟更多人生的艰辛,磨练出吃苦耐劳的品格。“知青”两字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资格”。</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在茶园坪这“广阔的天地”里战斗两年多后,知青们根据当时的政策分配到不同的城市和企业,他们没想太多,欣然地接受了组织的安排……今天,这群曾经一起奋斗的知青们阔别40年后,从不同的城市和企业回到曾经“接受再教育”的地方,百感交集。岁月无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今天的他们,在经历了疑惑、彷徨、振奋、欣喜之后,少了激情,多了沉稳;少了冲动,多了冷静;少了烦恼,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责。</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在成长中,他们明白了许多许多……</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他们明白了社会。深感到人生活在社会之中,离不开社会。社会越进步,人们对社会的依赖度就会越高。个人的理想和愿望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中,在他们的内心,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世界。</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他们明白了自己。深知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把外面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有理想而不是妄想,关键是切合实际;有作为而不是妄为,关键在于适度。</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他们明白了责任。不断实践,不断成长的自己既要承担社会责任,还要承担家庭责任和抚养子女的责任,只有尽职尽责和辛勤工作,才能换来整个社会的进步。</h3><p style="text-align: left;"> 驾着汽车,奔驰在通往茶园坪的道路上,那个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仍牵动着大家的心。16公里的路程,对小汽车来说是轻而易举,而在当年,知青们不知多少次徒步走完这16公里的山路,每次往返都是风尘仆仆、大汗淋漓。这段坎坷漫长的山路,相似于这代知青成长的艰辛历程,他们出生于国家困难时期,读书于“文革”时期,就业于“上山下乡”时期,结婚于晚婚晚育时期,到40-50岁时又逢企业减员下岗时期。对这困难重重的成长之路,他们没有气馁,也没有太多的埋怨,而是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种种困难。就像山路虽然坎坷漫长,但是年轻乐观的知青们用一路笑声一路欢歌,把艰辛抛在身后,笑对人生。</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回来了,回来了,行走过千山万水,两鬓已染白霜的他们回来了。自别后,昔年熟悉的景物已面目全非:曾经居住的一幢幢房屋变成了一片废墟;曾经活跃着青春身影的篮球场已经长满了高高的杂草;食堂、冲凉房、医疗室、猪圈等也已荡然无存。海桑田早换了人间,未随时光流逝的是许多许多的回忆:上山造林、下水打鱼、种菜、打猎、砍柴的情景,仍像是昨天的事情;唱歌、打球、文艺表演、出板报也好像历历在.他们远眺崇山峻岭上的杉木一片翠绿,很欣慰。这就是他们40年前用辛勤汗水换来的景象,翠绿的杉木上有他们的青春烙印,在山岭间,他们留下了许多的故事。这块土地不仅栽培了优良的木材,而且造就了不少为国家添砖加瓦的人才。他们站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回忆过去,史是由衷地珍惜这段知青生活.有位知青有感而发地赋诗表达他们当时的心情:“金秋团聚忆当年,深山造林连成片.杉木葱绿两鬓白,知青友谊记心间。</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发生在知青们身上的故事,给予了他们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精神财富。带着这些经历和财富,知青们走出深山老林,走向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们中间有国企的领导、有商海里的高手、有默默无闻为社会进步和创造财富的劳动者,他们在不同的城市和企业里发挥才干,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力量,他们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聚会是短暂的,情谊是绵长的。人生年过半百,更能深深懂得这段知青经历很值得留念。缅怀往昔,让知青们更加珍惜今天与明天,珍惜彼此之间的宝贵友谊,一同分享欢乐与感受,让友情持续恒远。</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