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中缘

吴强

<h3>&nbsp; &nbsp; &nbsp; &nbsp;我与合肥八中有着无尽的缘。<br>&nbsp; &nbsp; &nbsp; &nbsp;我的父亲就是八中1959年的第一届毕业生。 <br>&nbsp; &nbsp; &nbsp; 小时候,我家住在省文史馆,邻居里就有一位八中最著名的校友,李克强总理。<br>&nbsp; &nbsp; &nbsp; &nbsp;后来我家搬到舒城路小学,离八中很近。这种近,不光是地理位置的近,更是一种缘近。<br>&nbsp; &nbsp; &nbsp; &nbsp;八中与舒城路小学几乎就是隔着一条桐城路,我与对面院子里年龄相仿的孩子也就经常一起玩。比我稍大的有鲁大河、王红松,他们都在舒小上学,和我同龄的就是我的同班同学沈向农。<br>&nbsp; &nbsp; &nbsp; &nbsp;大农家就住八中的西门边,平房,面朝西,有些阴暗。他家最吸引我的,就是那台自己组装的九吋黑白电视机,荧光屏后面没有机壳。平时,显像管和其它元器件上面盖着一块绒布。大农骄傲地告诉我,这是他爸爸组装的,我对他的爸爸顿时肃然起敬。我当时想当然地认为,他的爸爸一定是一个优秀的物理老师,至少也应该是一个理工男。这个想当然,陪伴着我过了四十多年。就在去年,我才知道,沈锦章老师竟然是教授历史的。<br>&nbsp; &nbsp; &nbsp; &nbsp;后来,我家搬到大西门,自己也转到了安庆路第三小学,初中又在合肥一中上学,这段时间与八中几乎没有交集。不过,我在一中的班主任王家安老师是从八中调过来的。<br>&nbsp; &nbsp; &nbsp; &nbsp;随后的几年,便迎来了我与合肥八中最紧密的一段缘。<br>&nbsp; &nbsp; &nbsp; &nbsp;1984年,我在一中参加中考,没有考入本校,我被录取在第二志愿的八中。父亲心有不甘,便让我去五十中回读一年,准备第二年再次冲击一中高中。<br>&nbsp; &nbsp; &nbsp; &nbsp;1985年,我信心满满地走进中考考场,然而,由于化学考砸,又是满盘皆输,我被第二次录取到了八中。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却可以两次考进同一所高中,这得是多大的缘分啊!<br>&nbsp; &nbsp; &nbsp; &nbsp;按照当时的中考规程,进入八中的学生,很多都是第一志愿没有考上一中、六中,第二志愿被录取在八中的。因此,入校的新生,大都灰头土脸,情绪不高。在入学的新生大会上,费广标校长做了报告。他说:我们合肥八中也是重点!同学们面面相觑,一中、六中是省重点,十中是市重点,八中什么时候成重点了?!他接着说:我们八中是不是重点的重点!是人们心目中的重点!台下顿时一片哗然,嬉笑的同学们脸上仿佛也增添了些许的自信。其实,那时候的八中在合肥充其量也就是二流学校,远没有现在的辉煌。<br>&nbsp; &nbsp; &nbsp; 进入八中校园,我一点没有陌生感,毕竟这是小时候曾经玩耍过的地方。<br>&nbsp; &nbsp; &nbsp; 学校的同学,也是熟悉而亲切。我的小学和初中分别上过两个学校,年级跨越84级、85级,因而,有太多熟悉的面孔了。<br>&nbsp; &nbsp; &nbsp; &nbsp;我一进校的教室就是操场北边老教学楼二层东面的那间,我父亲的八中学习时光也是在这间教室度过的。教学楼前的那棵老银杏树,依旧枝叶繁茂,迎来送往着一届又一届的学子。<br>&nbsp; &nbsp; &nbsp; &nbsp;父亲的老师也成为了我的老师,教他俄语的凌慎老师成了我的英语老师,教他语文的阮永嵩老师成为了我后来的校长,他的侄女婿,也就是我的堂姐夫胡承钊老师也在八中教物理。<br>&nbsp; &nbsp; &nbsp; &nbsp;入学以后,正好赶上学校做校服。说是校服,学校只是统一了面料和样式,各自回去自己做。面料,是米黄色的咔叽布;样式,是猎装款式,上衣间或以咖啡色灯芯绒做点缀、修饰。城隍庙后面的霍邱路裁缝一条街,一下子来了大生意,满街的缝纫机前,站着的都是八中家长带着子女在量尺寸。生意多了,难免忙中出错。我的那套校服拿回去,怎么穿都不合适。回到缝纫摊准备去修改时,才发现,是和别的人衣服弄混了,对方不是别人,正是我的同班同学黄迅。<br>&nbsp; &nbsp; &nbsp; &nbsp;第二年的春天,学校组织了春游,我们的目的地是费校长的老家----张洼乡,交通方式是步行。张洼乡政府就在现在的新蚌埠路上,距学校大约有好几公里,十几个班级的学生组成的米黄色队伍,蜿蜒在途中。走着走着,我便跨越了班级和年级,跟初中同学、高二年级的钟文生、何晖他们走到了一起。<br>&nbsp; &nbsp; &nbsp; &nbsp;那时候的农村也没什么好玩的,初春的农田里只有些被有的同学误认为是韭菜的麦苗,稀稀拉拉的。尽管这样,走出校园的同学们,还是对眼前的一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时安静的小镇上,喧闹起来,到处是转悠的八中学生。<br>&nbsp; &nbsp; &nbsp; 吃完自带的午餐,我们便去东方红电影院看《木棉袈裟》。那时候,武打片正流行,受到了大家,特别是我们男孩子们的热烈欢迎,这部电影成了我们那次平淡无奇的春游的高潮。<br>&nbsp; &nbsp; &nbsp; &nbsp;高一的下学期,我们班级成立了文学社,大家推举刘阳为社长。为文学社起名是刘社长首要任务,他读过一个文艺册子名叫《采英集》,于是我们便有了社名----采英文学社。我找舅舅题写了刊名,舅舅略草的行书让别的同学找到了取笑我们的由头,于是我们堂堂正正的采英文学社社员,被他们嘲笑成了“采花”大盗。<br>&nbsp; &nbsp; &nbsp; &nbsp;出刊难,付印更难。千辛万苦组织的稿件,等我们编排好以后,刊物却没有地方印制。我们一没有钱,二没有设备,只有四处去化缘。去过陈涛父亲的单位印过;去过当时八中的军民共建单位省武警总队印过;还在学校的油印室印过。<br>&nbsp; &nbsp; &nbsp; &nbsp;到了高二,进行了文理分班。我们是理科班,文学社的活动算是不务正业,不过还是得到了校领导、教我们语文的庞怀恩老师的支持。我们每出一期刊物,他都认真阅读,还介绍他带过的往届的学生成为我们笔友。我们和已经在合肥联大上学的八中学姐沈晓梅笔谈,学姐她们在大学里也组织了文学社。后来,我们两个文学社的成员还在包河浮庄相约见了面,两帮热爱文学的青年畅聊了一下午。<br>&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的文学社渐渐办出了一点小名气。<br>&nbsp; &nbsp; &nbsp; 学校的语文教研组组长田磊老师也很关心我们,省电视台一位导演准备拍摄一部中学生题材的电视剧,来学校采风,田老师特地找我们去座谈。<br>&nbsp; &nbsp; &nbsp; &nbsp;田老师还给我们做过文学赏析的讲座,当时张贤亮写了一部描写高中生的小说《早安朋友》,田老师就着这部小说,对张贤亮的其它作品也进行了评论。我至今还记得,她说道:《绿化树》写的是人对食物的饥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写的是人对性的饥渴。虽然当时有些懵懂,但是还是让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现在喜欢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感受,可能也正是得益于此。<br>&nbsp; &nbsp; &nbsp; &nbsp;转眼就到了高三了,整个年级都进入了紧张的复习迎考阶段。<br>&nbsp; &nbsp; &nbsp; &nbsp;每当课间,我们班男同学都喜欢围在教室门口的栏杆边,开“时事分析会”和“商品交易会”,往往还能吸引隔壁班级的同学来旁听。当时的社会,全民“皆倒”,“倒风”盛行。主讲永远是周红兵,他首先对时政发表一通高谈阔论后,便开始发布商品信息。就是在那时,我知道了钢材包括了板材、建材还有其它;我知道了建材包括了螺纹钢、盘圆还有其它;我知道了进口的东芝彩电、组装的沙巴彩电、国产的黄山彩电,它们之间的价格差异。大家询价、报价,尽管热闹异常,但完全是开空头支票,没有一笔成交的,只是给我们紧张的备考气氛,带来了一丝放松。<br>&nbsp; &nbsp; &nbsp; &nbsp;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一届届的学生变换更替,不变的是校园和老师。<br>&nbsp; &nbsp; &nbsp; &nbsp;八中的老师认真负责。<br>&nbsp; &nbsp; &nbsp; &nbsp;王书梅老师,因为我们班上有的同学没有认真听课,急得泪洒课堂,她的敬业精神一直感染着我。龚维煌老师,据说是出身于合肥龚家,他因为专注讲课,身上、袖子上总是“拾弄”得蹭了很多粉笔灰,丝毫没有出生豪门的气息。刘锡鳌老师,操着一口巢县话,用“苟延残喘”,让我们揣摩、体会物体运动到尽头的感觉。吴光生老师,用不够标准的普通话,十分投入地朗诵《天山景物记》,声情并茂的语调,让人难忘。陈明华老师,从长丰调来八中,担任我们高三阶段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因为工作繁忙,经常是让幼儿园放学的孩子,自己在我们教室门口玩。可能我们班是他在八中带的第一个班级,在二十多年后的一次班级聚会上,已经是合肥九中校长的他,居然能准确地叫出所有同学的名字。<br>&nbsp; &nbsp; &nbsp; &nbsp;在合肥,特别容易遇到八中的毕业生。我因为上过的学校多,同班的同学多,在工作中,饭局上,活动里,时常可以叙上师兄弟、学姐妹。我也跨届、跨班参加过校友的聚会,八中的校友相见,分外地亲。<br>&nbsp; &nbsp; &nbsp; &nbsp;在今年的一次聚会上,有同学请来了陆尔纯老师。他没有教过我,我也与他没有任何交集。别的校友在跟他寒喧的时候,我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们在学校比较活跃,无论陆老师是否带过,他都能准确地记得他们在校时的样貌。<br>&nbsp; &nbsp; &nbsp; &nbsp;轮到我跟老师说话了,他说他也记得我。我心想自己在校就是很普通的一个学生,他可能记混了。<br>&nbsp; &nbsp; &nbsp; &nbsp;我问:你记得我是哪一届的?<br>&nbsp; &nbsp; &nbsp; &nbsp;他说:好像是89的。<br>&nbsp; &nbsp; &nbsp; &nbsp;我说:不对。<br>&nbsp; &nbsp; &nbsp; &nbsp;他说:那就是88的。<br>&nbsp; &nbsp; &nbsp; &nbsp;没等我再问,他脱口而出:你是李庆元班上的。让我大跌眼镜!<br>&nbsp; &nbsp; &nbsp; &nbsp;我又再问:那你记得我第二任班主任吗?<br>&nbsp; &nbsp; &nbsp; &nbsp;他没有犹豫,坚定地说:陈明华!<br>&nbsp; &nbsp; &nbsp; &nbsp;这时,我的下巴快要跌在地上了……<br>&nbsp; &nbsp; &nbsp; &nbsp;陆老师的教学生涯会遇到成千上万的学生,他到底能记得多少?更何况他还没有带过我。他的脑容量到底有多大? <br>&nbsp; &nbsp; &nbsp; &nbsp;我想,这还是因为陆老师对八中、对学生的感情使然吧。如果八中的校园、八中的师生没有经常在他脑海浮现,他是不会有这么好的记忆力的。<br>&nbsp; &nbsp; &nbsp; &nbsp;不单是陆老师,我们八中的师生有何尝不是对八中有着这样的感情呢?<br>&nbsp; &nbsp; &nbsp; &nbsp;三十多年过去了,八中的校园,八中的师生,八中的景物,八中的趣事,一直在我的记忆中萦绕,挥之不去。<br>&nbsp; &nbsp; &nbsp; &nbsp;八中的人,八中的事,八中的缘,将伴我终生……<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