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作者 刘宪荣 </h1><h1> </h1><h1> 军校飞鸿寄深情</h1><h1><br></h1><h1>20世纪之前,我国通讯业还不发达,书信是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古有“家书抵万金”之说。我参加工作到退休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分门别类的保存了大量的书信,有同学的,同事的,朋友的,学生的,家人的。这些书信连接起来就是一本书,一部微型历史或一部小说,是我和朋友,家人感情的记述,生活的纪实,是时光的记录,也是我生命的轨迹,是我的小历史,也是我家的一段家史。翻出这些尘封的珍藏,逝去的岁月跃然纸上,亲人和朋友飘至面前,鲜活生动,亲切温馨。见信如见人,字亦如其人,书信是书者的精神,情意的载体。书信年代,至爱的情怀,无声的力量在一黑一白之间升华着我们的心境,展示反映着人间之大美!读来感慨万千。</h1><h1>今天,我从众多信件中选取了我儿子上大学期间写给我们的一部分信件,讲述他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及对爸爸妈妈深情的爱,展现他在军校的一段成长历程。信里面有他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有他成长的快乐,也有成长中的烦恼。总之,书信记录着他在军校中的学习生活,他的青春步伐和思想升华,记录着他由高中生到现代军人的历练和蜕变过程,也记录了他和父母之间的挚爱亲情,还有我们家庭里的快乐和趣事。</h1><h1>1996年夏,我儿子被军校录取。</h1><h1>儿子上军校有点偶然也很有趣。高考前,军校的教官到儿子所在的重点高中来面试。儿子的同学告诉他:好多同学都去学校的小会议室面试了,你不去看看吗?我儿子生性活泼,阳光率真,从小喜欢舞枪弄棍,小时候最爱别人叫他“警察”,但高考前也没有想到要去考军校,听同学一说,他就想去看看热闹。</h1><h1>到了小会议室一看,已座无虚席,后面还有站着的学生,军校教官也已站在讲台上了!儿子就在门旁边站了下来。教官先简要讲了他来学校的目的和军队如何需要有志青年,然后主要是让同学们发言,相互交流。教官介绍后出现短暂的冷场,可能是同学们在酝酿如何说。儿子平时就是个“快手”,见没人发言,就举手示意教官他要发言。或许是儿子第一个发言留给教官的印象太深了,也可能是他精彩的发言中那句话:“ 我喜欢军人,向往自己成为一名军人,我认为人的一生,如果没有军旅生涯的经历,那他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 ” 起了作用,真是 “ 无心插柳柳成荫 ” 儿子竟被教官看中,成为四位面试成功者之一。儿子既为自己精彩的发言高兴,也为面试成功而感到骄傲。</h1><h1>高考后,儿子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军人,一位军队的准军官!开启了他壮丽的生命航程!</h1><h1>1996年,美丽而浪漫的夏天,在好多同学还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时候,18岁的儿子踏上南去的列车奔赴军校报到了!第一次离开父母去远方读书,他兴奋,向往,憧憬。</h1><h1>儿子在军校读书期间给我们写了几十封的信!每一封信都是他内心之潮涌澎湃,宣泄情感,张扬个性,兴起而书,信的内容奔放诗意,情感真挚,图文并茂,幽默风趣,当然其中也有他的不得意。</h1><h1>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故事。我选择了信中七个小故事与朋友们分享。</h1><h3><br></h3><h3><br></h3> <h1> </h1><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故事一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最难忍受的就是想家!”</span></h1><h3><br></h3><h1>我们想,儿子进了军校大门,就是一名军人了!军人就是勇敢,顽强,坚韧,独立!军校的生活严肃,紧张。</h1><h1>我们没有去学校送儿子,而是让他和同时上军校的两个同学一起去学校报到。望着儿子流着眼泪走进车站,我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哗哗的流下来……</h1><h1>在一天一天的思念和盼望中,终于盼到了儿子的第一封信,我抓过来信,迫不及待的打开,刚看到:亲爱的爸爸妈妈几个字,眼泪就顺着脸颊流下来,我边哭边看,边看边哭……他说:“ 到现在我才真正体会到独在异乡的感觉,我现在最难忍受的就是想家,孤独。” “虽说有泪不轻弹,但我还是忍不住,除了想你们,再没有什么能让我流泪的了!” 我们在家何尝不是这样每天在思念和盼信中度过时光。孩子去上学后,我想他,满嘴起泡,晚上睡不着觉。后来知道,他到学校后,因为想家,脸上也长了火疥子,儿子和我们都在经受着无法控制的思念之苦,这思念的记忆刻骨铭心。</h1><h1>儿子在信中说:“ 解放车从车站把我们接到学校,然后每人服三片药报到。接着就发被,蚊帐等,然后就把我头剃了!剃的那一瞬间,我就感觉到我已变了,变成了一切听从命令的军人。”</h1><h1>为让我们放心,他最后还是说:“ 爸妈,不要为儿担心,我在外能照顾好自己!” “ 不要太牵挂,我什么都会!” 读着这些话,我感到欣慰些,希望他能很快度过 “想家 ” 这一关,适应部队生活,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h1><h1>我家庭中三代人都曾在鲜红的军旗指引下度过不平凡的岁月年华,我们也希望儿子的青春年华在军校绽放光彩。</h1><h3><br></h3> <h1><br></h1><h1>儿子平时在家和我们就是无话不说,无论是他在小学,中学,还是高中,晚饭时间就是他的 “ 新闻发布会 ”,他会在饭桌上绘声绘色的向我们讲述学校或班级里的新闻和有趣的事,让我们分享他的快乐。</h1><h1>他在军校给我们写了第一封信发出的第二天,趁搞卫生的间隙又给爸妈写信,午睡时间趴在床上继续写。主要是给我们讲他在去学校报到时在火车上的事。儿子说他在火车上看到了一个不太出名的总演坏角的演员,旁边的老太太说出远门经常会遇到名人。儿子幽默的跟我们说:“ 但是在北京等车时(早晨8点左右到晚上18:07走)都没看见倪萍!”看到这里,我们都笑了!</h1><h1>并说在外面学会了很多,还把自己的衣服洗了,用的是汰渍洗衣粉。军校的活动都是统一行动,只有睡觉,洗衣服,洗脸的时间是自己的!现在慢慢的在适应。</h1><h1>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们希望儿子在军校好好学习,激发潜质,磨砺意志,在军校走过他一生中最好的年华,成长成才。</h1><h3><br></h3><h3></h3> <h1> </h1><h1>故事二 “做合格军人!”</h1><h3><br></h3><h1>儿子在军校慢慢的坚强起来,逐渐向真正的军人靠近!</h1><h1>他在信中说:“ 我现在已经完全适应这里的生活了,表现还不错,队列动作很漂亮!多亏武术功底了。做俯卧撑也是做的最多的。队长说,当我们春节回家时,父母会发现我们和以前一点都不一样了!” “ 我们快野营拉练了!三天走300里。我想我是坚强的,沿着大别山走回来,这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就这么一次机会 。”</h1><h1>“ 军队的口号是: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h1><h1>“ 我以后不会那么脆弱了!”</h1><h1>儿子还告诉我们:“ 我们班10个人,我是副班长,开会时我做记录。”</h1><h1>儿子在军队军校这个大熔炉里正在做心理准备,接受考验,锻炼成长,这让我们感到欣慰,放心!</h1><h3><br></h3><h1>队列照片中前排右二是我儿子,如他所说:“ 动作规范漂亮,总被安排在队列的排面上。”</h1><h3><br></h3><h3></h3> <h1><br></h1><h1>军校生在野营拉练中</h1><h3><br></h3><h3></h3> <h1><br></h1><h1>学革命先辈,重走大别山,“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h1><h3><br></h3> <h1> </h1><h1>故事三 图文并茂,妙趣横生的信</h1><h3><br></h3><h1>儿子性格活泼,思维活跃,喜欢书法,爱好广泛,在信中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和快乐。他说:“ 我写信是不拘一格的,天马行空的。” 让我们看看他的图文并茂,妙趣横生的信。</h1><h3><br></h3><h1>这封环信是从圆心转着向外写的,可以看出,他是颇费了一些心思和功夫的。他还在信的下面画了一个阅读指示,好有创意的孩子。</h1> <h1><br></h1><h1>这封图文并茂的信是向我们介绍学校的大致情况,包括学校校标,操场,教学区,生活区,自己所在区队,班的位置以及读书,健身的位置,使我们对学校,对他的整个学习生活有一个大致的概念和了解。</h1><h3><br></h3> <h1><br></h1><h1>儿子在写信时,写着写着就会画起来,图中是我们一家三个人,右边鼠是妈妈,左边牛是爸爸,中间宝剑是自己的拼音名字。活泼可爱,灵动飘逸,让人忍俊不禁。</h1><h3><br></h3> <h1><br></h1><h1>这封信末尾画的是一名全副武装的军人,告诉我们:他大年初一凌晨去站岗了!</h1> <h1><br></h1><h1>信的末尾不忘告诉我们要:“天天快乐!”</h1><h3><br></h3> <h1><br></h1><h1>模仿20世纪90年代的歌手李春波那首歌《一封家书》写给我们的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现在在信阳挺好的!” ……信的最后还有那句:此致那个敬礼!</h1><h3><br></h3> <h1><br></h1><h1>儿子写信不拘一格,随心所欲,信马由缰,经常会变换格式写,这封信是竖写的。儿子从小和我们无话不说,他是在亲情和快乐中长大的。他几乎每次写信都要详细的叙述,信中有人物,地点,时间,故事情节,心理描述,如写小说一样。他也会跟同学们讲述我们家里的趣事,比如,回到家敲门时,为识别是家里人还是陌生人在敲门,我们三口之家规定了自己家人的敲门暗号,儿子跟同学们说起来我家的暗号,他们都觉得很有趣。春节时儿子留在学校护校,他委托绥化的老乡同学代表他回家看望我们,就告诉了他敲门暗号,结果他同学那天到我家一敲门,我们就知道是他的同学来家了,他同学也觉得十分亲切。儿子写信每次都要写好几篇稿纸,怕信超重加邮资费,就在稿纸上正反两面写,写他的趣事,乐事,烦事,我们每次读他的信都是一个很欣赏,很享受,很愉快的过程。</h1><h3><br></h3> <h1><br></h1><h1>告诉我们:“电话☎铃响了!” 他来电话了!快去接!</h1><h3><br></h3> <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1><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故事四 军校的元旦和春节</span><br></h1><h1><br></h1><h1>1996年12月31日,元旦之前。儿子在信中详细向我们介绍了他在军校过的第一个新年,可以看出,他是很兴奋的。</h1><h1>他写道:“ 现在是12月31日晚11:30,还有半小时就至明年了!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给你们去了这封信,下面给你们大概说一下元旦的过法。” 他写的细致到每一天的内容都有,说到元旦会餐,他写道:“ 整个饭堂都是军人的狂吼,一桌一桌的人举起碗,大吼着:干杯!” 此起彼伏。队长站在椅子上,举起碗说:我喊一二,大家一块吼!然后全队一百多人大吼一声,气势震天。”</h1><h1>元旦期间,儿子和同学们组成的文艺宣传队还去市剧院表演节目,其中一个节目是儿子的武术表演。</h1><h3><br></h3><h1>1998年的春节,儿子也是在部队过的。</h1><h1>春节前,我们收到了军校邮来的部分学员在春节期间护校的通知,知道儿子这个春节不回家了,在军校执行护校任务。我们虽然很想他,希望过一个团圆的春节,但还是非常支持学校的工作,愿意让他和同学们在学校一起过春节,以增强孩子的集体意识,大局观念,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使命感,荣誉感。</h1><h1>儿子在军校过了一个有意义且快乐的春节。他在信中详细讲了春节期间的活动,包括吃的,玩的,当然更重要的是护校的工作,还有如何受到领导的关心和爱护等。信的最后,给我们画了一个大“福 ” 字,是给我们春节美好的祝福!好可爱的孩子!</h1><h1>总之,儿子在部队度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元旦和春节,我们从信中看出,他已慢慢融入部队这个大熔炉,锤炼,成长!向一个真正的军人靠近!</h1><h3><br></h3><h3><br></h3> <h1><br></h1><h1>军校区队给学员家长的护校通知</h1><h3><br></h3> <h1><br></h1><h1>故事五 “ 我被人骗钱了!”</h1><h3><br></h3><h1>暑假结束,儿子回到学校,我们接到了他的来信,这封信说的事让我们有些意外,告诉我们,他被人骗钱了!</h1><h1>信中说,他返校时在北京西站转车,有几个小时的时间,<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他便在车站附近随便走走。没走多远,两个佩戴《纠察》袖标的年轻人直奔他走过来,说你违纪了!原来儿子是穿军装回来的,他把军帽放到旅行包里了,在外面穿军装而不戴军帽,违反了军队军人风纪的条例,他被纠察了,并被记下了姓名,校名及详细信息。</span></h1><h1>军校开学时就严明了军人军容风纪条例,儿子是知道的,他一个人出来,就忽视了条例要求,结果被纠察了。他很害怕,沮丧的回到军人候车室,正想着不知道回到学校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理,坐在旁边一个人搭话:“ 这里对咱军人就是照顾,还有空调!” 儿子心神不定的跟他唠着。那人说他也是安达的,在邮局那边住,儿子说了几个人他都认识,他说他在军分区工作。进军人候车室候车是要出示军人证件的,儿子认为在军人候车室候车的都是军人,所以戒心少了,放松了警惕性。儿子把被纠察的事说了,他说我能帮你!假装出去打了个电话,说这事明天就通报你们学校了,幸亏他帮助说了。儿子当时最担心的就是这个事,甚至都想到被学校开除了怎么办!他说给办了,自然很感谢他。后来那个人说再去买点东西,钱不好拿,问儿子有没有,我儿子想都没想就掏出从家里带的300元钱(因军校生每月有津贴,所以开学我只让他带了300元钱)给了他,他又问有零钱吗?儿子就把口袋里的钱全给了他,他说:“ 我一会儿就回来。”那人一走,儿子立刻清醒了,拎着包就去找那个人,可是已无踪影。幸亏有车票,不然就去不了学校也回不了家了!儿子后来才想起,那人说的每个认识的人,全是自己先说出来的。</h1><h1>儿子说,这次受骗就怨那俩该死的纠察小子,不然,我这脑瓜怎么能受骗呢!唉,“ 吃一堑长一智!” 教训都是钱换来的。</h1><h3><br></h3> <h3><br></h3><h1>故事六 在军校健康发展</h1><h3><br></h3><h1>大学校园人才济济,群英荟萃,是青年通往美丽之门。儿子在大学学习了专业知识,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得到发展,儿子非常喜欢摇滚音乐,喜欢弹吉他的感觉,在军校他学习了吉他,还参加了书法学习班。</h1><h1>儿子在信中说:“ 再简单说一下我的情况吧!一些详细内容等回家后再在饭桌上细细道来。好!下面请听新闻摘要:排练节目那段时间我是特别忙,今天晚上排练完,背着吉他和同学往队里走的时候,既疲惫又兴奋,真有种为工作而奋斗的成就感(就像爸爸完成一项科研成果,妈妈辅导高三的感受差不多)。在这期间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有很多收获。”</h1><h1>我为儿子的成长感到欣慰和幸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切身体会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而高考,就是青年学生一条通往美丽的路!</h1><h1>有茁壮的翅膀,就有辽阔的天空!</h1><h3><br></h3> <h1><br></h1><h1>儿子和同学组成小乐队</h1><h3><br></h3> <h3><br></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8;">儿子从小喜欢读书,每到周日,一定要去新华书店买小人书,尤其喜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读过之后,就画书中人物,他在书的海洋中惊奇而快乐的遨游,享受书中故事带给他的愉悦和感动。随着慢慢的长大,阅读面广,有了自己喜欢的作家和书籍。这封信是他向我们推荐作家余秋雨和他的很多作品。</span><br></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8;">儿子在信中写道:“ 看完(余秋雨的书)后思想境界又到了一个层次,余秋雨真是不简单,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他们那个班有一个是郭沫若推荐去的,还有一个是巴金的女儿。后来余秋雨成了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他的学术论文都是研究生教材,而且都获大奖,是权威。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全球,他的朋友,知己有很多都是世界著名文学家。文化大革命时,他有幸在蒋经国的书房里读了很长时间。”</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8;">我也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作品。</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8;"><br></span></h3> <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1><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这是儿子为我们推荐的余秋雨的作品目录</span><br></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 <h1><br></h1><h1>故事七 实习阶段</h1><h1><br></h1><h1>军校学习进入实习阶段,儿子在来信中写道:“ 每星期进四次外场,就是学院的飞机场,在咱家招生简章上还有照片呢!晚上灯火通明,外场实习仪电专业分两种,仪表实习已结束,考核完毕,现在正在进行电气实习。”</h1><h1>“ 晚班感觉最好,飞机场上的灯光全亮了!实习中我很刻苦,每次科目都熟练掌握,不会的都问我。现在我已学会检查飞机上的各种仪表,氧气设备和各种信号灯,照明灯,特过瘾!像飞行员一样,在机舱内按这按那的。”</h1><h1>“ 还要准备综合考试,包括体能,军事素质,思想品德,外场实习等考试。”</h1><h1>祝愿儿子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和考试,并取得优秀成绩!</h1><h3><br></h3><h1></h1><h1> </h1> <h1><br></h1><h1>感谢军校,将我儿子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军官,让他一生中有了大书特书的不凡经历!</h1><h1> 2019年12月12日</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