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湾——红色陶塑圣地

红色收藏

<h3>——转自广东省石湾陶瓷博物馆《石湾陶》杂志(1)(红色收藏爱好者 万磊vx15226625865)</h3><br><h3>石湾陶塑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是岭南民间艺术的奇葩。石湾历代雕塑艺术家所创作的人物形象,多为健康向上、勤劳勇敢、反奸除恶、打鬼镇妖、奉献社会的圣贤英雄、历史伟人,乃至直接取材于历史重大事件,托物以言志,寄艺以抒情,使它有着跨越岁月、历史弥浓的时代气息。陶塑作品集思想性、人文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不仅是室内摆设的高雅艺术品,而且歌颂了先贤圣哲、爱国英雄和杰出人物,使他们的精神与形象流芳于世,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的载体,起到潜移默化的德育作用。那些道德高尚、格调雅致的形象使人们肃然起敬,传递着古老博大的社会文明,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有助于人们心灵的净化和社会教化,尤其是对青年一代的审美教育、文化传承、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br><br></h3><br><h3></h3> <h3>《今日长缨在手》三伟人塑像(老龙窑古铜釉),庄稼、刘泽棉、廖洪标三位大师合作</h3></br><h3>那一尊尊、一件件、一组组精美绝伦、神态各异的人物塑像,寄予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唤醒世人紧跟时代、向往光明、抑恶扬善、驱邪纳福的心灵,把观赏者的神思引入到无尽的想象之中。这正是石湾陶艺的独特魅力所在,在陶瓷艺术中独树一帜,自开风气。</h3></br><h3>一、石湾陶艺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红色陶塑”的光荣传统</h3></br><h3>中国雕塑艺术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延安时期,著名雕塑家王朝闻创作的《毛泽东圆形浮雕肖像》,就悬挂在中共中央党校大门上。这个浮雕像解放后成为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其后,刘开渠在成都创作的《工农之家浮雕》,刘荣夫等为纪念东北解放战争烈士创作的《无名英雄群像》,以及苏晖为哈尔滨东北文联礼堂创作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像》等,都是新中国成立前红色雕塑的经典力作。</h3></br><h3> <h3>《毛主席浮雕头像》,刘传大师50年代初创作</h3></br><h3> <h3>刘传和众高徒合影,左起:梅文鼎、廖洪标、庄稼、刘传、曾良</h3></br><h3>刘泽棉、黄松坚</h3></br><h3>        石湾居岭南一隅,解放较晚,但石湾陶艺在建国伊始就受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当时的广州市长朱光亲自过问和指导了石湾陶艺的恢复和发展,委派著名雕塑家尹积昌、高永坚、谭畅等与石湾陶艺大师刘传,于1952年组建了广州人民美术社石湾雕刻工厂。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给石湾传统陶艺作品赋予了鲜活的时代精神,揭开了石湾红色陶艺新的一页。</h3></br><h3> <h3>《毛主席胸像》,1952年刘泽棉大师创作</h3></br><h3>上世纪50年代是石湾红色陶艺萌芽成长时期,在其诞生之初就显示了蓬勃的朝气和锐不可挡的生命力。1952年少年刘泽棉的一尊32公分毛主席胸像一鸣惊人。在广州人民美术社时期,久负盛名的民间艺人刘传以严谨的态度开始了石湾现代题材作品的探索。从部队转业的庄稼创作了《广州起义赤卫队员》、《出海》、《启蒙·彭湃与农民》,出身陶艺世家的刘泽棉连续创作了刘胡兰、黄继光、马特洛索夫和志愿军英雄等人物塑像,廖洪标创作了《挣脱殖民主义枷锁》、《爱和平·不要战争》和《搜索》。红色陶艺的诞生让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了新活力,为石湾陶塑艺术从题材到形式注入了新元素,开辟了新天地。</h3></br><h3> <h3>庄稼、刘泽棉、廖洪标大师在创作《今日长缨在手》三伟人塑像</h3></br><h3>文革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陶艺家们一方面或多或少地受到极左路线的冲击,一方面又促使他们弃旧图新,陶艺摒弃了商品性,突出了革命的政治内容,红色陶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了创作重大题材,常常集中陶艺家精英集体创作,反复琢磨,反复提炼,精益求精,因此,产生了一大批规格大、艺术精、几乎接近完美的珍品力作。相对国内一些瓷区陷于派系武斗的凋零破败,石湾陶艺可以说是异军突起。庄稼表现傣族赤脚医生的作品《试针》,通过《人民画报》、《人民日报》以及众多媒体的宣传报道,风靡大江南北,成为轰动一时艺术现象。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时期的红色经典之作大部分早已漂洋过海,流失国外。这让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也能掂量出石湾红色陶艺在世界艺术园地中的分量,更应该由此思考该如何认识、保护、抢救,继承和发扬那些优秀的传统工艺、文化瑰宝。</h3></br><h3> <h3>刘泽棉、黄松坚、刘炳、毛桂珍在创作《誓把山河重安排》群雕</h3></br><h3> <h3>《誓把山河重安排》分体、多件组合式群雕<br></br></h3></br><h3>        1976年10月,中央决定兴建毛主席纪念堂,这项工程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同志主持,被定位1976年中央“一号工程”,其政治要求、质量要求、艺术要求不言而喻!经过筹建领导小组对全国范围内的多家大型瓷厂进行考察比较,精挑细选之后,制作毛主席纪念堂外墙大型陶瓷浮雕花板的任务,交给了石湾美术陶瓷厂。这是项光荣而神圣的任务,也是来自中央的、对石湾陶塑艺术的肯定和推崇。美陶厂随即成立了由刘泽棉、曾良、庄稼、黄松坚、(建筑陶瓷厂的)何乃垣等五名陶艺家和北京华君武、周令钊、奚小彭、袁运甫、吴劳等五位全国知名工艺美术家组成的设计制作小组。石湾的广大陶艺家们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积极行动起来,聚全厂之力,倾全员之情,集大师技艺,选最好陶土,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地赶制,经过反复精心设计、策划研讨、泥稿审查、烧制试验,以最快的速度,于1977年2月煅烧完成了毛主席纪念堂“百花齐放”陶瓷浮雕花板。</h3></br><h3> <h3>《毛主席纪念堂》高浮雕陶瓷花板煅烧成功,陶瓷艺术家在组合拼图</h3></br><h3>花板为三种花饰图案,大中小三种规格。大花板7200×2300×120厘米,由40块陶板组成;中花板为5100×2300×98厘米,由24块陶板组成;小花板为4500×2300×98厘米,由20块陶板组成。</h3></br><h3> <h3>《毛主席纪念堂》高浮雕陶瓷花板效果展示图</h3></br><h3>石湾陶艺家们在设计雕制过程中,为了表达亿万人民对毛主席的无限敬仰和怀念的感情,花板花饰采用万年青、松树、葵花、梅花、海棠、四季花等富有纪念意义的花种组成的“百花”花环和花环两边的六面红旗,围绕中心五角星的完整纹饰图案。万年青:象征着伟大领袖毛主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反映亿万人民对毛主席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万古长青。松树:是刚强、坚定和崇高的象征。用以表达亿万人民对伟大领袖的无限怀念;以苍劲的青松象征毛主席巍然屹立于风雷激荡之中的无产阶级精神永垂不朽。葵花:葵花向阳比喻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和毛泽东思想是干革命的无穷力量源泉。又象征世世代代的人民群众犹似葵花向阳一般,永远受到毛主席思想的光辉照耀。并借用“芙蓉国里尽朝晖”的含义,象征毛主席的光辉思想永远照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锦绣前程。梅花:毛主席生前曾作《咏梅》词,以梅花的高贵品质抒发革命者的崇高理想。借梅以颂扬毛主席的无产阶级豪迈气魄和伟大胸怀。海棠:三月开花,九月结果,春华秋实,象征毛主席播下的革命果实,一片火红,代代相传。四季花:不惧酷暑严冬,四季开花,硕果累累,借此比喻毛主席创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三面红旗、五角星:是党和国家的象征。在“百花”花环中间塑上高浮雕五角星,花环两边各塑三面红旗,借“百花”比喻亿万人民群众所围绕“党中央”,体现毛主席在人民群众之中,毛主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主题思想。以此来表达全国亿万人民永远听毛主席的话,永远跟党走,永做革命人,让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人民群众打下的社会主义红色江山,坚如磐石,千秋万代,永不变色。</h3></br><h3>这些特意制作的大型陶瓷浮雕花板安装在纪念堂檐下、柱间和上下额枋之间,金黄色的花环与底版的颜色一致,以取得朴实典雅的阴影效果。光滑的陶瓷板与粗糙的花岗岩石柱,形成了鲜明对比,为纪念堂增色生辉。 <h3>《毛主席纪念堂》前人山人海</h3></br><h3>30多年过去了,这些精美典雅、凝重大气的“百花齐放”陶瓷浮雕花板与巍然屹立、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一起栉风沐雨,塑造着历史,见证着历史,关注着前来瞻仰毛主席遗容的全国各族人民和国外友好人士。这是石湾陶艺家们的骄傲和自豪,应该说,“百花齐放”陶瓷浮雕花板与石湾陶艺家们对毛主席的缅怀尊崇之情浑然融为一体,转化为纪念革命伟人的一种承载形式,托花板思伟人,寄陶塑诉衷情,“百花齐放”大型陶瓷浮雕花板更是石湾红色陶塑史上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h3></br><h3>        改革开放使石湾红色陶艺进入了一个全盛的发展时期。陶艺家们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佳作迭出。老一辈大师雄风犹存,艺术更臻成熟,中青年人材辈出,硕果累累。艺术市场的逐步健全和兴旺,艺术品收藏热的升温,推动了石湾红色陶艺的繁荣。刘泽棉大师从1993—2009年的16年中,先后塑造六款毛主席像,三次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塑像,新美陶公司5位国家级大师合作创作的《十大元帅》,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是新时期红色陶艺跃上新台阶的标志。2008年9月,中国石湾红色陶艺创意产业基地落成为红色陶艺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h3></br><h3> <h3>笔者与庄稼、刘泽棉、廖洪标大师在大型雕塑艺术活动现场合影 </h3></br><h3>纵观石湾的陶塑历史,透过仪态万千、造型优美、制作精湛的雕塑作品,不仅可以领悟到一种热情奔放、自强不息、团结向上、追求进步的理想和力量,还可以深切感受到民族魂魄、民族信仰、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石湾的陶塑,始终自觉地肩负了强国安民、守正祛邪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石湾陶塑把中国传统的美德和各阶段的革命理想紧密结合,给传统工艺赋予了昂扬向上的时代注释,为革命岁月奉献了与时俱进的文化精品。石湾陶塑作品的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始终秉承着弘扬中国主流文化、并且善于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革命、改革、建设等时代主题,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探求了一条红色陶塑的艺术之路。</h3></br><h3>石湾镇是一块红色陶塑圣地。传承着中国的红色文化和红色艺术,这里人杰地灵,红色艺术精英辈出,红色陶塑公仔纷呈,艺术品位极高,经济价值连城,受到专家学者的青睐,得到国内外艺术馆、博物馆、收藏家的推崇,开创了收藏领域的新纪元,这无不与之深厚的民族文化、鲜红的精神底色息息相关。</h3></br><h3> <h3>《毛主席胸像》,刘泽棉大师60年代创作</h3></br><h3> <h3>《孔子》造像,刘泽棉大师创作</h3></br><h3> <h3>《孙子》造像,刘泽棉大师创作</h3></br><h3>        石湾窑是一座红色“圣贤”窑。历代圣人贤士从这里走出,传播着中国古老文明、古老文化和人格精神。革命先辈和红色伟人的化身在这里重现,以不朽的艺术形象重新融入到大江南北、黄河内外,走进人民大众之中,他们那逼真的神态,亲切的表情,仿佛仍在体察社情民意、指挥千军万马,实施治国方略,进行艰辛探索,又仿佛始终注视着中国的发展和前进方向,洞彻世界的风云变化。</h3></br><h3> <h3>  《达摩》塑像,刘传大师创作</h3></br><h3> <h3>《观音》塑像,廖洪标大师创作</h3></br><h3>     石湾窑是一座红色“神仙”窑。释、道、佛等各路“神仙”在这里显灵起身,他们迈进万户千家的门槛,登上中堂供台的宝座,施法显威,扬善抑恶,驱妖除邪,纳福安民,保佑百姓,让世人能够安家乐业,共享和谐美好的生活。</h3></br><h3> <h3>《陈永贵》塑像,庄稼大师创作</h3></br><h3> <h3>《兰考人民多奇志》原作,庄稼大师创作</h3></br><h3> <h3>《英雄钻井队》群雕,32111钻井队战井喷,庄稼、刘泽棉、刘炳等创作<br></br></h3></br><h3> <h3>32111钻井队战井喷实景照片</h3></br><h3> <h3>《捉非贼》(活捉美国飞行员)原作,刘传、庄稼合作<br><br></h3><br><h3>石湾窑是一座红色“楷模”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全国各行各业不同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在这里“造就”,他(她)们走入到工农大众之中,走到小康社会建设者的身边,用自己的英雄事迹、模范思想、光辉形象来激励世人,启迪后代,教化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