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周六,两浦铁中的胜春同学来京公干,坐公交 8站地到他所住的管庄常营那里 “宜必思”酒店去看他。他还联系了分别 50年后首次重见的一个郑姓女战友,一同撮了一顿。</p><p> 明初大将常遇春北攻元大都,曾在此乡域内屯兵扎营,故称为 “常营”,后成为朝阳区的回族乡。</p><p> 胜春同学少年时就爱看课外书,课余没事也常爱听他讲的不少古代故事,留下印象挺深的。吃饭时他还给我们详细讲了 “蔺姓”与 “郑姓”两家的渊源关系,那都是东周末年春秋时代的故事了,听的我俩一楞一楞的。饭后郑女士回家后,我又上他房间聊了几个小时。</p> <p> 我从 1978年初就离开南京,到河北涿州的煤田地质局工作直到退休,因此记得涿州战国时代就属督亢地区。突然想起向他请教荆轲刺秦王时 “图穷匕现”的 “督亢”地图,还有 “儿皇帝”石敬瑭向契丹人割让的 “幽云十六州”,这两大历史事件的地理范围和关系。胜春说十六州的范围应该要大的多。</p><p> 回到家网上细查了下,99年新版《辞海》注: “督亢”为 “今河北涿州市东、跨涿州、高碑店、固安等市县。中有陂泽,周五十里,支渠四通,富灌溉之利。战国时为燕国著名富饶地带。”大致在地图中的红圈范围内。</p> <h3> 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石敬塘于天福元年(936年),将 “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当了 “儿皇帝”。这亇地理范围就大的多了(见地图),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h3><h3> 后周世宗柴荣率军攻辽,曾收复了部分地区,壮志未酬身先死。后来他手下的 “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来了个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变成了宋太祖。</h3><h3> 赵匡胤也是涿郡人,他祖辈在唐朝行伍当官,祖父还曾任营,蓟,涿三州刺史。不过他出生在洛阳,沒回过老家。当了北宋皇帝后也想赎回老家和十六州,但契丹人他又打不过。死后他弟弟宋太宗两次收复战斗都未取胜,宋辽边界在雁门关,白沟河,霸州一带。打了二十多年后赵光义的三儿子宋真宗时,与辽国订下了 “澶渊之盟”。</h3><h3> 60年代,在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境内发现了古代地道藏兵洞。1988年专家勘察判断,边关地道遗址是北宋时期防御辽国的地下古战道,位于宋朝时代三关(淤口关、益津关、瓦桥关)以北,在宋辽交战的前沿。这些永久性防御工事,与地面长城的战争功能相同,有 “地下长城”之谓。</h3><h3> 燕云十六州的所有土地子民,直到朱元璋大明朝时,才归属中原汉族政权。</h3> <p> 战国时期的燕国有 900年的历史,主要都城有以下五个:</p><p> 一、燕城。燕国的第一座都城为燕城(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p><p> 二、临易(今河北容城县);</p><p> 三、蓟(燕上都,今北京,广安门一带);</p><p> 四、易(燕下都,今河北易县); </p><p> 五、襄平(今辽宁辽阳县)。</p><p> 今易县城东南斗城庄一带的燕下都遗址,是已发现的战国都城中最大的一座,建于战国末期燕昭王时代(公元前 311年)。东西长约 8公里,南北宽达 4公里,城址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1929年起发现,并考古挖掘了大量文物和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路途偏远,交道不便没去看过。</p> <p> 易县有 “荆轲塔”,80年代初与同事老杨一起搭单位的便车去瞻仰过,塔是典型的辽代密檐砖塔,建于大辽乾统三年(1103),十三层高约 25米。荆轲塔建在高大的沙石岗堆上,传说这里原是燕太子丹豢养死士的 “荆轲馆”故址,也是诀别荆轲后为他所建的衣冠冢。还有一块明代的石碑,刻着 “古义士荆柯里”。</p><p> 当年沙土岗上还有很多残砖颓瓦,据说是后代为其所建的 “圣塔寺院”遗迹,古时历代都有重建修茸。</p><p> 照片是网络下载的,显然是后来重修过的形象,当年我们都没有相机,修后也再没去过。报歉不知作者,文中的照片如有侵权请予指出删除。</p><p> 易水河在县城外西南角流向远方,水流量很小,多半是裸露的沙石河床。越过易水河,途中还经过一小村庄,路旁一座古戏台,虽然残破欲坠却似乎仍萦绕着千年古韵。</p><p> 公元前 227年,燕太子丹率一群宾客穿着白色孝服衣冠在易水河边诀别荆轲。荆轲带着赢政朝思暮想的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当然还有那把裹在图中的淬毒匕首,与秦舞阳一起走上了义无反顾的不归之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唱的是: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p><p> 唐代骆宾王的《于易水送别》也很悲壮:</p><p>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p><p>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p> <p> 那次我俩还去易县城内的 “龙兴观”遗址处去看了 “道德经幢”石柱。</p><p> 龙兴观道德经幢,建于唐开元廿六年(738年),幢身镌刻李隆基御注《老子道德经》81章。</p><p> 经幢保存基本完好,幢顶为屋顶式,作八角形,下雕八脊,脊间雕瓦垄,下雕檐板,飞檐,檐橼角梁下有斗拱承托,下为仰莲座,座下为幢身,为八角柱体,直径 90厘米。幢身下仍为仰莲座,全幢约高 6米,此幢是校释《老子道德经》唐玄宗注本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唐代书法艺术的珍品。</p><p> 1996年国务院公布龙兴观道德经幢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那些年单位还组织游览,开车去过清西陵,在易县县城以西约 20公里处。其中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 3座后陵,3座妃陵。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 14座。</p><p> 那次只看了停车场附近的一座,也记不清是哪座陵了,范围太大,有的没开放。</p> <p> 清西陵再往西约 20多公里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紫荆关了,那时怕也不是热门的旅游景点,交通不便没去过。</p><p> 紫荆关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天下九塞之第四塞。紫荆关由五座小城组成: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p><p> 96年也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易县县城的西南方向约 45公里,有著名的狼山牙,小学时包场看过《狼牙山五壮士》的电影,那时就深受感动和教育。退休后不久党组织活动去过一次,山下有 “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p><p> 抗日战争时期,狼牙山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1941年9月25日,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宋学义五名战士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被敌人逼到狼牙山棋盘陀顶峰,跳下了悬崖。这就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勇士。五勇士跳崖后,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为国捐躯,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悬崖上的树枝挂住而得救。</p><p> 棋盘陀海拔近 1000米,登山时还要先穿过一段溶洞,爬到顶峰我用了二个多小时。如照片所示,顶峰有聂荣臻题写的 “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还有浮雕和碑廊碑亭,刻有一些领导人的题词。</p><p> </p> <p> 涿州附近有不少历史遗迹,80年前后,我时常利用星期天,骑自行车上百里地的瞎转悠,“发思古之幽情”。</p><p> 去找黄金台那次也是仓促而行,吃过早饭一亇人就骑车沿 107国道南下了,那几年还没有京石高速。</p><p> 经过高碑店(那时叫新城县),到了定兴县是 31公里 。向西跨过京广铁路,在定兴城里看到了慈云阁(原叫大悲阁),其始建年代不详,以阁内大悲佛铜像而得名,后毁于战乱。元大德十年(1306)僧德宝在故址重建此阁,以后各朝均有修葺。原为一组建筑群,后大部分被毁,惟存中间慈云阁。阁平面近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问,建筑面积 142平方米,二层楼阁式,重檐歇山布瓦顶,通高 13.3米。</p><p> 慈云阁的构架及做法均很有特点,内外檐柱相距很近,均包于墙体之内。屋架只有东西两壁,都是利用下平博平梁,载于山面上檐昂尾上,四隅施垂柱及抹角梁。上檐斗拱五铺作双下昂,其中上昂为真昂。下檐四铺作。</p><p> 慈云阁为元代建筑的典型作品,明御史李荩有碑记。是中国古代建筑从宋代风格向明清风格过渡的最好例证。</p><p> 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出了定兴县城向西,找到高里乡的北章村,那里有亇 “黄金台”,这是公元前 311年燕昭王即位后,接受郭隗 “千金买骨”的建议,在土岗上为他建筑了一座豪华的尊师之所(也称招贤台)。后来因此招纳了名将乐毅,剧辛等为己所用。之后乐毅率军联合各国攻齐,占领 70余城,几乎灭掉齐国。</p><p class="ql-block"> 我去时的黄金台就象照片的样子,是个田地里的大黄土堆,上面长滿矮树荆棘。几千年没坍塌也不容易,肯定历代朝廷和百姓也有保护意识。后来听说也在那建了个《黄金台博物馆》,但再没去看过。</p><p class="ql-block"> 《战国策》中记载的这个故事,也为之后历代帝王采用为招贤纳士的重要政策。乾隆皇帝也附庸风雅在北京朝阳门外看中了一个土岗,并命名为 “燕京八景"之一的 “金台夕照”,但解放后生产队平整土地就一直找不到了。直到近年东三环大北窑地区建设商务中心区 CBD,挖大楼地基时才发现那块碑,在 “北京财富中心”大楼南留了个小广场重新立了起来,位置就在中央电视台 “大裤衩"楼的西侧。乾隆 “黄金台”的土岗早没了影子,好歹傍了个 “财富中心”。</p><p class="ql-block"> 地铁十号线建好后,附近的一亇地铁车站名就叫 “金台夕照”。</p><p class="ql-block"> 想起了唐朝陈子昂的那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悠悠,独怆然而涕下。</p> <p class="ql-block"> 看完黄金台又继续向北到了涞水县。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429—500),祖籍范阳郡遒县,就是今天的涞水县,但他出生于建康(今南京),涞水没有他的遗迹了。他首次将 “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直到 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p><p class="ql-block"> 在涞水县越过一条窄轨的铁路,停下看了会小火车,这条从高碑店向西到易县梁各庄的 “高易铁路”长度不大,来头却不可小觑。它始建于 1903年,是为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拜谒西陵的专用线,光绪死后葬在西陵,灵框也是坐火车运去的。</p><p class="ql-block"> 高易铁路工程由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操办,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全部工程仅用四个月告竣,全长 46.4公里,共有高碑店、涞水、易州、梁格庄 4个车站,全线计有桥梁 37处,全线用地 1350亩,共耗银 60万两。</p><p class="ql-block"> 这条铁路是詹天佑的处女作,他主持建成的 “京张铁路”是 1909年才建成的,所以这段铁路是完全由中国人独自勘测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p><p class="ql-block"> 抗战后这一带聂荣臻领导的八路军非常活跃,鬼子守不过来 43年给拆了。</p><p class="ql-block"> 58年大炼钢铁,为了运输矿石煤炭等物资,在原路基上重铺运行了轨距 762毫米的窄轨铁路,铁路标准轨距是 1435毫米。我看着几乎小一半的迷你列车运行,感觉生活到了童话之中。那时这条线也有客车,共有 7个车站。</p><p class="ql-block"> 听说 90年前后又改回为标准轨距,但近些年公路交通发达,高易铁路不够赔本停止运行了。</p><p class="ql-block"> 到涞水后沿省道又向东返回涿州,全程大致如地图中的箭头黄线,估计共有 150里地。那天在外骑行看风景共约十个小时,傍晩到家吃完饭歇了会,又上机房顶大夜班去了。</p> <p class="ql-block"> 也是那几年,赶上某亇节日连休,又骑车去北京转了一圈。按 107国道里程牌指示,涿州距北京正阳门公路原点 61公里。计划用两天时间,顺便看看周边的重要古迹。</p><p class="ql-block"> 房山琉璃河镇距涿州城区 17公里,它就出河北省属北京市地界了。 出镇向北没多远,国道东侧一条土路,树个木牌 “燕国遗址”。向东沿土路骑到董家林村,快到京汉线铁路了。看见几间简易板房小院,跟人家说了身份和意願,也没查验介绍信,还真带着我进去看了一下。 </p><p class="ql-block"> 挖掘出来的有几件青铜兵器和礼器,铜鼎什么的,也没有很正规的玻璃展柜。记得还有个殉葬的车马坑,有并排倒卧的四匹马遗骇,还有车轴车轮的残留痕迹。那时考古挖掘工作还未完成,据说发现了不仅是墓葬,还探孔发现古城垣遗址,但还没精确古城范围。</p><p class="ql-block"> 后来完成考古挖掘,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概在 95年前后建成开放了《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这里是周昭王八年(前1045年)燕国的初都所在地,是西周考古中发现的一处集城址、宫殿区和诸侯墓地同时并存的遗址。这 3000多年前的城池,大概是北京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了。</p><p class="ql-block"> 这次骑行去时边走边看用了一天,晚上住在东直门我哥家,第二天一早返回涿县,似乎下坡较多,用了五个多小时。</p> <p class="ql-block"> 看过了 “燕都遗址”继续向北骑行,到了良乡镇,秦代始置良乡县,因该地人、物俱良而得名,现在属北京房山区。到良乡是为探视一座 “昊天塔"(也叫多宝佛塔)。据《良乡县志》记载:“多宝佛塔,隋建,在燎石岗上。五级玲珑,高十五丈,围十五丈,四面门,二十座阶级环上。北望都城,南眺涿鹿,举目在前。唐尉迟公敬德重修,俗名昊天塔。” </p><p class="ql-block"> 古时塔下还有法相寺,不知何时毁了,只留下宝塔。该塔历代都有重修,有专家对现存古塔进行过考查,主流意见认为有辽代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那时有北京途经涿州到松林店镇的铁路“市郊车”,每天早晚各一趟对开,有不少铁路职工和子弟使用通勤/通学免票乘坐,我们来往京涿也爱坐它,记得票价是七角钱,80年代中就取消了。</p><p class="ql-block"> 这座塔紧靠在老京广线东侧,每次坐火车经过这里,都想着应该专程来一趟。塔下是一座小山叫燎石岗,裸露很多红褐色的巨大石头。</p><p class="ql-block"> 传说北宋与辽国对峙于此时,杨继业为宋捐躯后,尸骨被辽军存放于昊天塔。杨六郎部将孟良、焦赞为盗尸骨,打翻火葫芦火烧了昊天寺,山上的巨石也是被火烧红的。</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古代就被编写成多种小说流传,关汉卿创作的元杂剧也有这出《孟良盗骨》,之后不少剧种都有改编演出。</p><p class="ql-block"> 我到塔下那年,没人看管保护,也无法登上塔去。与塔下一放羊的老汉聊了一会天。</p><p class="ql-block"> 1984年和 1997年,北京市文物局先后投资 1620万元,对良乡多宝佛塔及周围环境进行修缮和整治,重新粉刷了古塔,塔身加上了彩灯、地灯,建造了昊天湖和望良亭、涌泉亭、鸣钟亭、望良西亭,修建了幽静别致的枫树林、情侣林,开辟了林间小路,重新恢复了盗骨洞、孟良焦赞墓、铁佛堂。2013年也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这座塔坐北朝南,塔身为平面八角形,高约 36米,五级空心楼阁式。每层楼阁的南面及东、北、西三面均开有一座拱券式门洞,其他四面均雕着具有辽代风格的直棱假窗。塔身里面设有砖砌的楼梯,可以盘旋而上,直到塔顶。塔刹下面为一层须弥座,须弥座上置有八个砖砌的大型莲花瓣,莲花瓣正中为两层圆形叠涩式刹身,上置宝珠。</p> <p class="ql-block"> 离开良乡塔继续向北穿过长辛店镇,长辛店有亇铁道部的 “二七机车工厂”,铁路子弟都对它有亲近感。还有个兵器部的 “北方车辆厂”也是个大型军工企业,主要是研制装甲车的,当然还有其它装备制造。倪志福当年就是这个厂的钳工。</p><p class="ql-block"> 长辛店就基本挨着永定河西岸了。永定河古称㶟水,隋代称桑干河,金代称卢沟,旧名无定河。我那次骑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到近处仔细看看架在永定河上的芦沟桥。</p><p class="ql-block"> 芦沟桥始建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六月,金明昌三年三月十一日(1192年4月24日)建成。当然是女真族金朝的第六个皇帝金章宗(麻达葛)主持建造的。1151年,金朝的第四亇皇帝海陵王(完颜亮)决定迁都到燕京(现北京)叫金中都,原来的金上都在现哈尔滨的阿城。</p><p class="ql-block"> 卢沟桥全长 266.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 32米,桥身总宽 9.3米(含地袱、仰天和栏杆),桥面宽 7.5米。有桥墩 10座,共 11个桥孔,全以白石建造。桥身、拱、桥墩以腰铁牢固,桥墩呈船形,北侧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尖端加装三角铁柱,称 “斩凌剑”,以抗御洪水和春冰。东西两端拱券各 11.5米,中间拱券 13. 42米。中心主桥孔跨度 21.6米,余孔渐收,近岸孔跨度约 16米。1961年卢沟桥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芦沟桥的东端是宛平城的西门叫永昌门(清时改称威严门),东门叫顺治门。城池是明末崇祯年间为防范农民军进击京师修建的卫城,直扼京畿咽喉要道。</p> <p class="ql-block"> 我走过卢沟桥那年,桥面还是沥青路面,车辆不多,107国道已改道从下游南侧不远的 “卢沟新桥”通行了。</p><p class="ql-block"> 永定河古代汛期水量很大,专家说北京城区一带就是永定河水系的冲积平原,还有人说现在永定河底的海拔比天安门广场还要高出十几米。所以永定河自古常有破堤泛滥,被称为无定河。卢沟桥各代都有因洪水而毁坏重修。</p><p class="ql-block"> 直到解放后,上游修建了官厅等一系列水库和分流的河道,还有气候原因,才解除了永定河的水患威胁。那几年永定河上游有水闸拦截,卢沟桥下游大片河滩河床成了汽车教练场,东岸河堤上好象还有亇水泥制品厂。</p><p class="ql-block"> 1985年,卢沟桥封闭退役。86年开始修复工程,拆除了 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 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桥面中间的条石试图恢复古桥模样,不知是否是原桥面原位置的条石。为了保护桥栏望柱上的石狮雕刻,游人也无法靠近它们去仔细指点抚摸,准确计数石狮的数量了。</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南京,小时就听父母说过 “芦沟桥的狮子数不清”,那次骑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仔细数数到底有多少只狮子。出发前还特地到图书馆查过,哪本书名忘了,但记得说大小石狮的数量共是 498只。我在小本上记了下来,那天还带了笔,准备数一个望柱记下一笔数字,总不至于数不过来,记不住吧!</p> <p class="ql-block"> 我爸告诉我的那句话,还真不仅仅是民间的俗语夸张,明代《帝京景物略》中就有卢沟桥的石狮子 “数之辄不尽”的记载,这本书是明刘侗、于奕正同撰的历史地理著作。还有人说古书《从海记》载:“桥柱刻狮凡六百二十有七”,我查不到这本古书是真是假。</p><p class="ql-block"> 百度上说:芦沟桥两侧桥栏有石雕栏板 279块,望柱共 281根,南侧有望柱 140根,北侧有 141根。望柱间距约 1.8米至 2米,柱高 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 0.85米。每根柱头均雕有大石狮,共 281个,大狮身上有小狮 198个,顶栏上 2个,华表上 4个,大小总计 485只。桥两端东有石狮,西为石象,紧抵桥头望柱。</p><p class="ql-block"> 网上又有文章说:1962年,北京市有关部门专门组织了一次石狮子的仔细清点,共统计出有大小石狮子 485个。但在 1979年的复查中,却又增加发现了 17个,这样,石狮子的总数就变成了502个。</p><p class="ql-block"> 数狮子的那天,我是分别沿两侧桥栏计数的,在桥面上来回走了三次。每组大小狮子的数量,位置和形态都不一样,多的有三四只小狮子。每数一个望柱用笔记下一个数,望柱上的狮子上下左右内外每个角度都没放过。回到家后计数相加,总数还是真的没到出发前所查资料的 498只。</p><p class="ql-block"> 仔细回忆到底遗露了哪里,怕有几种原因:一是小狮子的位置各不相同,腹胯下,爪下,肩头,身后…,观察可能有遗露;二是工匠创作中故意有隐藏,有的小狮子显现的并不是完整的身体,而只是露出局部;还一个原因,有的因年代久远风化严重没能辨认识别出。</p><p class="ql-block"> 芦沟桥望柱上狮子有的风化相当严重,有的刻痕却相当细腻清晰,他们的造型风格也有明显差异,感觉应该是近千年来不同年代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芦沟桥历史上多次遭洪水甚至雷击的损毁,不同朝代的工匠在修复时肯定也无法找到每一组石狮形象的准确档案,只能参考未毁石狮保持总体风格的近似,每次修复过程中,多刻或少刻了一只小狮子也是无法避免的,这就造成修复前后狮子总数的不同,这也是几百年前就感叹 “芦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根本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北京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著文介绍过,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共有 502尊,但他又说 “确切的数目还有待人们重新调查”。</p> <h3> 古时的芦沟桥,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明月倒映在水中,更显明媚皎洁,所以 “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 “燕京八景”之一。</h3><h3> 1698年重修时,康熙帝御笔在桥西头立碑《重修卢沟桥》,记述重修卢沟桥的事。桥东头北侧立有乾隆帝亲笔题写的 “蘆溝曉月”碑,碑亭后是乾隆题写的《重葺卢沟桥记》。</h3><h3> 1937年的七·七事变,也称 “芦沟桥事变”,这里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最初战场,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h3><h3> 198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 50周年之际,坐落于卢沟桥畔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开放,邓小平题写了馆名。我们单位也组织参观过。</h3><h3> 2007年,在宛平南城墙外建成开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摆放 38尊直径 2米,高 4.3米的柱形雕塑,青铜铸造,均重 6吨。群雕以《国歌》为主题,以中国传统碑林形式布阵,借鉴中国传统雕塑形式创作,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h3>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涿州市,春秋时期是燕国的涿邑,秦始皇灭燕后置涿县。西汉时置 “涿郡”,当时的涿郡辖 15个县,境内还有 7个侯国。到了最辉煌的西汉中后期,涿郡的辖区范围扩大到了 29个县,另外境内还有 13个侯国。</p><p class="ql-block"> 王莽时涿郡改为 “垣翰郡”。三国时属魏改称 “范阳郡”,唐武德年间改称 “幽州”。元朝行省制升为 “涿州路”,明代属北平府,清朝属顺天府西路厅。民国初年撤州,称涿县,属京兆特别行政区。抗战时期扩属 “房涞涿县”,后又改为 “涿良宛县”。49年后才改属河北保定地区。</p><p class="ql-block"> 《涿州县志》记载:传 “涿城筑自颛顼”。原为土城,明景泰初年(1450)知州黄衡始加以砖砌。垣高四十尺,基之广倍之。方各有门,门有楼:南曰“迎恩”,北曰“通济”,东曰“进德”,西曰“积庆”。清康熙年间重修,改北门“通济”为 “拱极"。</p><p class="ql-block"> “城之中有夹城,如人之束带。中有券门,名曰 “通会”,上有重楼三楹,左钟右鼓,以启晨而警夜,明嘉靖乙巳 ,知州何镔所修。”</p><p class="ql-block"> 照片就是清末民初城中的南北大街上的 “通会楼",后被俗称鼓楼,远处是著名的涿州双塔。</p><p class="ql-block"> 我记事起就常随母亲开铁路家属免票从南京浦口回涿州姥姥家。那时涿州古城门都早已毁坏无存,只有西,北两侧古城墙,但包砖已无踪影。绕城西北是由南向北倒流的北拒马河。</p><p class="ql-block"> 小时鼓楼还有残破的城台和拱门,但城台上的楼阁也早已不见了。78年我分配来涿县后,城台和拱券也拆除了,只是路东还有些残存的砖砌。那时路西是涿县图书馆,我还去那里看过《涿州县志》,不让借出,记得是清末或民初修订的版本。</p> <p> 涿州距北京正阳门 60公里,明清两朝,是南方各省的官员举子和商贾进出北京必经的京畿之地。清乾隆皇帝南巡路过涿州时,曾御笔亲题 “日边冲要无双地,天下繁难第一州”。</p><p> 我感觉这里是皇上南行车队旅途的第一个歇脚点,当然也包含乾隆对涿州地位的重视和对地方官员的鼓励。涿州南关有个 “药王庙”,其东侧有个 “乾隆行宫”,原来残破不堪,近几年作了修复,是文物局的一部分。</p><p> 涿州有个空军的六航校,整天绕圈飞的是初教 6,还有个海军仓库,以及陆军 38军的部分营区。文革后期,不少央企机关无法返京,就把基地迁到了涿州。我们煤炭部地质局是 75年前后搬迁到涿州的,那几年还有石油部物探局,铁道部建厂局,化工部矿山局共四个局级机关建设在涿州南城墙外的范阳路两侧,还有不少各自附属单位的大院。</p><p> 80年代,在涿州南门位置的鼓楼大街上建了这座牌坊,匾额赫然写着 “天下第一州”,楹联就是乾隆题的那首 “日边冲要无双地,天下繁难第一州”。照片是那几年正月十五,涿州各乡的花会表演游行在范阳路上的热闹场面。退体前十多年花会也不办了,范阳路是涿州的交道要道,记得哪一年花会期间,路边卖花炮的摊点还炸了起来,伤亡倒不严重。</p> <p class="ql-block"> 涿州双塔,是涿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涿州市老城内东北隅,70年之前没有高层建筑,在老京广线铁路客车上看的很明显。两塔均为舍利塔,南北对峙,右侧的南塔称 “智度寺塔”,北塔称 “云居寺塔”。双塔皆因寺而得名,但寺院不知毁于何时。双塔均为八角形砖仿木构楼阁式舍利塔,彼此相距 300米。南塔五级,通高 44米,始建于辽太平十一年(1031)。北塔六级,通高 56米,始建于辽大安八年(1092)。</p><p class="ql-block"> 我姨还给我讲了这两座塔的传说。说双塔是法力无边的姑嫂二人为填海眼而一夜之间各自分工盖起来的,修南塔的是嫂子,因为有婴儿饿了啼哭,又去喂奶,所以匆忙之间只盖了五层,天亮前封了塔顶。北塔的体形苗条些,直径比南塔小,神仙小姑子心灵手巧,所以一夜盖起了六层。</p><p class="ql-block"> 68年春,我一个人来姥姥和姨家住了一个多月,其间与表弟和几个年岁相仿的男孩一块进城走到了南塔下。那时的南塔比照片中的样子残破的多,顶层东南角塌了一大块,塔下的土台被附近人家挖平了不少,开成菜地。塔下有几块残碑,还有几尊石佛像都是东倒西歪,还有一尊佛首齐脖子不见了,肯定是人为破坏盗取的。</p><p class="ql-block"> 底层的门距地面有 2米多高,沒法上去,我们中个子高点的攀着陡峭的残石爬了上去。从底层到顶层是旋转的砖砌台阶,塔心柱还不时砌有供奉的佛龛。里面是白灰的墙壁,有一些彩绘的图案装饰,墙上还有一些毛笔写的诗句,不知哪个年代游人题写的。</p><p class="ql-block"> 四面门洞没有栏杆,往塔看下有点害怕。在顶层看远处非常开阔,京广线上的列车非常清楚。在顶层还看到二个人将一本发黄的线装古书扔下塔去,不知什么意思,后来我们猜测他们是在算卦,下去看落地的古书掀在在哪一页,然后再根据那一页的内容卜测其中的玄机吧。</p><p class="ql-block"> 下来后我们还去了北塔,北塔在涿县供电局的院子里,人家不让我们进去。直到八几年我出示工作证后,才被门卫允许一个人爬到了塔顶层,保存状态比南塔强的多,塔檐角上还有少量的风铃。</p><p class="ql-block"> 建塔那时,涿州是辽国的边境重镇,辽国人也信佛教,但这一代历来是汉人居集,所以双塔的建筑形制也与辽代佛塔传统的密檐形式不同。 2001年06月25日,涿州双塔作为辽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名单。</p> <p class="ql-block"> 这幅图是 91年我儿子 13岁时在南塔东侧画的一幅素描写生。是我带他一块去的,那时紧挨着塔下已新盖了不少民房。右侧文字是抄写塔下树立的一块《涿州智度寺塔》介绍文字。</p><p class="ql-block"> 南塔较重的一次毁坏发生在 1927年的晋奉大战之中,被张学良部轰塌了东侧一角。在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塔刹震落,塔体也开裂崩塌,如图中所画,上部三层外墙崩塌,露中了中间的塔心。</p><p class="ql-block"> 1927年6月,奉系张作霖在北京拼凑起北洋军阀末代政权 “安国军政府”。前敌指挥中枢设在保定,由 “少帅”张学良统驭;派其嫡系十五师师长张作相率一个师的兵力,在京、保间战略重镇的涿州驻守。晋系阎锡山则打起青天白日旗分兵多路从山西下山配合 “北伐”引起了晋奉大战。奉军吃紧,涿州城防改由张学良的卫队旅王以哲部接替。晋军的傅作义第四师在攻取蔚县后趁机沿拒马河急驶涿县,先头部队化装成运输山货的驼队进入涿州城,控制了城内制高点通会楼,并与接防的奉军在鼓楼大街激烈开战,傅作义部主力随后赶到占领了整个涿州城。</p><p class="ql-block"> 奉军在其它地方击退阎锡山进攻后,调动五万多部队包围了涿州城,张学良亲任总指挥,出动了飞机,坦克,重炮和工兵,必欲全歼傅作义部,夺回控制京汉铁路的战略要地。</p><p class="ql-block"> 多次攻击未果后,奉军曾以为晋军指挥部设在城内双塔上,于是一发炮弹击中南塔顶部东侧炸塌了一角,第二发炮弹瞎火未炸,第三发却在炮膛内爆炸了。奉军官兵以为触犯了塔上的神灵,不敢再轰双塔,只往城内猛轰,最多一天向城内发射了 5000多发炮弹,还大量使用燃烧弹和毒气弹,城内所有商铺和民房基本都被炸毁,未亡的百姓只得掘地躲避战火。据说涿州城内的工商业,至今也沒恢复到战前的繁华水平。</p><p class="ql-block"> 傅作义部孤军死守,张学良部猛攻乏力决定长期围困持续炮击。晋军没有援兵,城内存粮已尽,只得以酒厂的酒糟为食。城内军民也因炮火,饥饿和疾病死伤残重,陷入绝境。坚守 100天后,在各方势力调解劝说和阎锡山的授意下,傅作义只身出城与张学良和谈达成协议,剩 7000余士兵出城接受改编,傅被张软禁后出逃。</p><p class="ql-block"> 傅作义困守涿州的战役深受各方赞誉,一时名振天下,据此南京政府 1935年铨叙傅作义为陆军二级上将,李宗仁也说傅作义 “是以守涿州而一举成名的”。</p><p class="ql-block"> 1936年,毛泽东为了营造 “抗日统一战线”给傅作义写信也提起此事:“涿州之战,久耳英名,况处比邻,实深驰系……”。周恩来也称傅作义是 “守城名将”。聂荣臻在平津战役中对傅作义的谈判代表则说:“傅先生再用当年守涿州的方式在北平负隅顽抗是要碰壁的。”</p> <p class="ql-block"> 照片是修复后的涿州双塔,背景是涿州城西北的燕山余脉,房山的云居寺,长沟镇都在那一带。</p><p class="ql-block"> 2001年在对南塔进行修缮时,人们发现了当年炮击后嵌进塔身未爆的炮弹。对双塔实行戒严,疏散周边群众,等炮弹从塔中取出,发现它长 50厘米,重 50斤,为日制 100毫米滑膛炮弹,杀伤半径 55米,尚未失效,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拆弹专家将其运至拒马河畔进行引爆,炮弹被安全排除后,修复工作重新启动。运出销毁这枚炮弹时还封闭了交通,警笛开路动静挺大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老家在城南东庄头村,距涿州南关也就不到 3里地。傅作义困涿州那年我爸也 16岁了,小时他就给我讲过这个故事。奉军采用围困战术时,城内傅部官兵居民还有人用烟酒等商品与围城的士兵私下交换食物。城内外部队互相挖地道渗透,还碰巧挖通过,地道中又是一场混战。</p><p class="ql-block"> 我们煤田局在涿州建基地时,位置在南关至城墙西南拐角范阳路南北两侧。76年唐山地震时,南北两院新建的家属楼各有一幢开裂,后来打圈梁作了加固。78年我分配到涿州时就住在北院裂楼中,对门房间楼板下还支撑着好几根方木柱子,北院就在涿州古城南墙以内。南院挨着城外的 “西后村”,加固后的裂楼我们也住过好几年。基建处的工程师说,这两幢裂楼都与那场战争的地下工事有直接关系,地基没作特殊处理。</p> <p> 涿州北关外,拒马河上有一座古桥。《日下旧闻考》载:“巨马河,距城二里,每伏秋水发,汹涌暴至,行旅走避不及,岁漂溺常数百人,圣母慈圣皇太后念之。会州民有奏乞建桥者,圣母自以宫中供奉金募工。一夫不役于民,一钱不取于官也。”</p><p> 永济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初名曰 “拒马河桥”,天启六年(1626)重建。明崇祯间,河道南移,遂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在旧桥以南增建新桥,改名 “永济”,加之引桥,全长 627米。这座桥百姓俗称 “大石桥"。</p><p> 乾隆曾作《御制重修涿州石桥记》、《御制永济桥诗并序》,并又亲笔为桥题联:</p><p>十八省通衢,冠盖如云,斗大一州供亿苦,</p><p>两千年旧郡,河梁落日,停车片刻感怀多。</p><p> 晩清直隶总督李鸿章题《重修永济桥碑记》赞曰:“涿鹿为畿南第一州,其北门外曰拒马河,白沟上游也。源出云中,经紫荆关入边,燕晋之交,万山丛矗,溪涧纵横。夏秋之间,时见泛涌,盖地势然也。跨河之桥曰永济,四方之朝觐宾旅,贡使皇华,饷鞘羽檄,计偕服贾皆出焉。”</p><p> 照片中的九孔拱桥是乾隆年间增建的主桥长 153米,主桥七米,宽 8.5米。桥身全部用长方巨石砌成,栏杆系汉白玉雕饰,工艺精美,雕梁画栋,规模宏阔。</p><p> 永济桥是古代的 “涿州八景”之一,叫 “拒马长虹”,其它七景是:通会灯市、双塔晴烟、胡良晓月、邵村花田、督亢秋成、楼桑春社、盘坡积雪。</p><p> 京保公路绕西城墙外南下,并不走大石桥。我踦车去看过,原来还真不知主桥南北还有更长更古老的引桥。应该是拒马河南移后被泥沙覆盖在地下了。</p><p> 2004年12月,经过对该桥引桥探查和试掘,永济桥主桥并南北引桥总长约 627.65米,涵洞计 52孔。我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题词 “中国第一长石拱桥”。2006年5月25日,涿州永济桥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后来还在大石桥下游建了 “永济湿地公园”,我还没去过,只去过西北城墙脚下的华阳公园。</p> <p class="ql-block"> 涿州城名扬华夏的一个主要原因,来自于元末明初罗贯中的那本小说《三国演义》,其中第一回就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这个 “桃园”就是张飞家的庄园,后人一直称这个小村叫 “张飞店”,民国初规范地名改为 “忠义店”。</p><p class="ql-block"> 张飞店在我们老家以南不到 4里地,隔着包子铺和西皋村二亇村庄。80年代我也去看过二次。在他们村中土道旁有一个高出路面的井台,台上一座绿漆的铁皮亭子,亭下有一块康熙年间的古碑,一口砖砌井壁的深井,井台下还有一亇石刻的牲口槽。老乡说 63年华北大洪水进村时已将此井淹没了,后来又重新发掘修复的。这口井传说就是三结义之前,张飞贩肉夏天存放保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康熙年间石碑文字还比较清晰,但记不清详细内容了,网上搜了一下,还真有记载:</p><p class="ql-block"> 《汉张桓侯古井碑记》</p><p class="ql-block"> 张桓侯勇敌万人,义昭千古,其行事见诸史传者尚矣,然轶事亦有足多者,可弗表而彰之乎? </p><p class="ql-block"> 侯之故里旧有井,俗传侯未遇时屠贩为业,夏日售肉未尽即置诸井,覆以千斤巨础,号于众曰:有能启之者听取肉弗靳。其时壮缪关公义杀七贵,亡走范阳过是井,闻而揭石取肉。侯诧异辄与角力,适昭烈帝见而壮之,遂有兄弟之盟,旋定君臣之分。</p><p class="ql-block"> 嗟乎,一井不足异,为三公云龙风虎之会,恩连义结之阶,岂偶然哉?</p><p class="ql-block"> 虽其事传于闾巷,而誌秉无徵,然刘 关 张三公万世人物之表,无论荐绅先生与夫庸夫隶卒莫不乐道,其生平矧其遗迹与传闻俱不越于其乡,亲切著名久而不泯,安可听而弗信,信而弗为之表彰乎?</p><p class="ql-block"> 余幸守侯之乡,凭吊往古,见是井于车尘马迹间,碑铭弗著,彼悠悠行路,孰从而知千百年上有此一段因缘,为之咨嗟叹赏,留连不去耶。因亟勒所闻于贞石,以告四方之来游者,庶几闻所未闻与史传所载,并为抵掌乐道于勿衰也,是为记。</p><p class="ql-block"> 大清康熙三十九年岁次庚辰仲春毂旦</p><p class="ql-block"> 涿州知州佟国翼撰文</p><p class="ql-block"> 儒学廪膳生员董秉衡敬书</p><p class="ql-block"> 故乡民间还有其它传说,当年康熙知州并未记叙,恐怕他也以为不可信吧。传说关羽揭开石井盖,取出肉来吃饱喝足后,推车扬长而去进城贩卖绿豆。张飞回家听老婆告状大怒,进城去找关羽寻衅打架,在粮食市见关羽摆摊,假装要买绿豆,伸手去袋中抓,却将豆子攥成细面。一言不合打在了一起,无人拉得开。贩卖草鞋的刘备两手却轻易分开二人,二人才信服刘备,回张飞家桃园喝酒结义为兄弟。我爸跟我说过,关张二人打架时将那片粮食市的场地践踏得异常坚实,从那时起,只有那一块地方再也没有一点浮土。我到涿县工作后,也常到城内水门沟子东侧粮食市买菜,还特地留心去寻找过。可惜那一带早已没有土质的场地路面了,都铺的水泥板砖。</p><p class="ql-block"> 还传说三人回到张飞店家中院里,张飞并不信服刘备,暗地在井口上铺的芦席请刘备上座喝酒,刘备并不推辞,交谈甚欢居然也不掉下井里去。张飞偷偷揭开芦席一角,见井中有龙爪托住刘备。还传说结拜兄弟排序谁是大哥,比赛爬树,张飞爬的最高却只封了个三弟。</p> <p class="ql-block"> 张飞店村里原来有个 “张飞庙”,那次我去问老乡,只指给我见到一片稍高的荒草地,不知何时已毁坏了,没有一点建筑。九几年听说要重修《张桓侯庙》,我又跑去看了一下,主殿已盖了顶,还没有门窗,有几人在忙着制作张飞的坐像,还都是黄泥的,正在阴干没有着彩。 </p><p class="ql-block"> 网上查得说:1993年于原址恢复扩建了张飞庙,占地面积 7135.80平方米。整座庙宇建筑皆仿清式做法,并利用水泥等现有材料建造,且施以传统彩绘。</p><p class="ql-block"> 庙为三进院,南向,按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为山门,单檐歇山顶一间;马殿,单檐歇山顶三间;正殿,单檐抱厦卷棚歇山顶七间;东西单檐硬山顶配殿各三间;享堂,单檐歇山顶一间;张飞墓,圆丘形式。马殿内塑有张飞坐骑乌骓马及马童。正殿塑有张飞坐像,傍祀文官、家将等像。庙对面开辟桃园占地 1793.4平方米。有桃树 99棵,刘、关、张三结义塑像。</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张飞墓,听说只是从四川阆中的张飞墓上取了一些土回来筑成,聊以使张飞魂归故里吧。也沒打听村里是否还有张飞的旁系后代和详细的家谱。</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 “张桓侯庙”的山门。原在村中道旁的 “张桓侯古井”亭及清代重修古井碑,据说也移到了张飞庙中。</p> <h3> 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写道:</h3><h3>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h3><h3> 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h3><h3> 涿州松林店以东有个 “大树楼桑村”,也叫 “楼桑铺”,就是陈寿所说的刘备的老家。我打听过还有没有大桑树或其它遗迹,表弟说那里什么古迹也没有了。离城 30来里地,骑车嫌累没去看过。</h3> <h3> 涿州松林店镇的 “楼桑庙村”在 107国道东侧,距我们单位以南约 9公里处,那里有个 “勅建三义宫”,又称 “汉昭烈帝庙”,老乡就叫 “楼桑庙”。始建于隋,后各代都有重修,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h3><h3>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在这里举行盛大庙会,方圆数十里的乡邻,扶老携幼,纷纷到此赶庙,各家商号,争相开业,小商小贩,江湖艺人蜂拥而至。是涿州八景之一的 “楼桑春社”。</h3><h3> 这亇庙原来规模很大,刘,关,张三座神像都是木胎。我来涿州工作后去过,但只剩一座破旧的山门了,老乡说是大队的仓库。山门后面的建筑一点也没剩下,只是一块高地,有部分土围墙。还有二十来座烈士坟茔,看了下墓碑,基本是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牺牲的。</h3><h3> 1996年,三义宫按原有样式恢复重建,共修建了大殿、九龙碑、结拜石、内外宫墙等 7部分。由外向内依次为山门、马神殿、关羽殿、张飞殿、正殿、退宫殿、武侯殿、少三义殿,又按原有形式内塑 87尊塑像。</h3><h3> 复原后的三义宫,仍保留了汉代建筑风格,山门正中匾额书 “敕建三义宫”,匾额上有三朵祥云,上面刻一 “日”字,阴面刻一 “月”字,暗喻刘关张结义精神永昭日月,激励后人。</h3><h3><br></h3> <h3> 位于涿州城东 15里的卢家场村,当年我带儿子骑车去新建不久的 “涿州影视城”,路过这个村子。那里是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卢植的故里。刘备,公孙瓒等都是他的学生,卢植的后代中也有不少高官名人,是个望族。</h3><h3> 2002年11月建成开放了 “范阳卢氏宗祠”。山门为仿唐式建筑,高约 7米,山门以内东西殿各三间,东为范阳堂,殿内供奉卢植像,俩侧墙壁上有卢氏起源和卢氏祖训和卢氏家训。西殿为敦睦堂,内有卢氏宗祠各项活动的照片。</h3><h3> 中路为甬路,甬路向北踏仿汉石桥过金水河为仿汉牌楼,牌楼高宽各约 4米,牌楼北有阶梯可到封土处,封土高约 3米,直径 9米,即为卢植墓。</h3><h3> 涿州古城西墙外古时有亇 “蚩尤坟",现已无踪迹。全国多处地方都有蚩尤坟,上古时代的事情根本无法考证了。</h3><h3> 光绪年代《重修清凉寺碑记》记述了涿州乃宋太祖赵匡胤之故里及清凉寺形制,“涿州城外东北隅三里许,旧有古刹清凉寺。寺侧丰碑林立,中有宋太祖故里一碑,已折断。” 赵匡胤历史记载中也只说他是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当年涿州是辽国地盘,也不可能留下他家的任何遗迹了。</h3> <h3> 郦道元是北魏的地理学家,撰有《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h3><h3> 涿州有两个 “道元村”挨在一起,近些年在 “东道元村”盖了一座 “郦道元故居”。故居占地约 8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有正房五间,内塑有郦道元仿铜像一座,两侧有大型山水人物壁画,室内展有各代咏郦道元故居的诗词和咏郦亭的诗词。</h3><h3> 涿州古代的名人还有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易学大师邵康节,苦吟诗人贾岛,不过都没什么遗迹了。</h3><h3> </h3> <p class="ql-block"> 石油物探局的计算中心机房在涿州城郊的 “边各庄”,早些年我踦车去那办事,经过大马村时公路拐弯处小河边有一块很奇怪的古石碑,类似复杂的繁体汉字,却一个也不认识,后来才想起碑上全是辽代的契丹文字。</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物探局加宽改造这段公路,再去那里时碑却没了,问村里老乡是否文保单位收起来了? 老乡说没有,重修公路时石碑碍事,就将其深埋在公路地面以下了。</p><p class="ql-block"> 契丹文是辽代契丹人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在契丹族建立的辽国有官方文字地位,分大字和小字两种,大字是表意文字,小字是拼音文字。它们居然也有正楷,行草,篆书等字体。</p><p class="ql-block"> 契丹文只在契丹民族中通行。另外,契丹上层统治者大都通晓汉文,并以汉文为尊,因此契丹文的使用范围非常有限。辽政府严格限制契丹文化的 “出口”,不允许把本国书籍传入他国,因此大量文献没有流传开来,留存下来的也很少。今天能够看到的契丹文字多是墓志铭、碑文、印章以及钱币上的铭文等。</p><p class="ql-block"> 辽国被金国灭掉之后,契丹文仍然被女真人所使用,并帮助他们创造女真文。这种文字一共使用了三百多年,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语句被解读出来,这也是中国文字史上著名的难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单位后勤有亇木工郑师傅,机房改造时在我们那干过活,聊天时我问他家是哪个村的,他说是六航校南边 “郑当卖”村的,见我不解又告诉我写法应是 “郑当陌”。我不记得 “陌”字有这个发音,他解释这个村名来源于战国时期秦国的 “废井田,开阡陌”政策,阡是南北走向的道路,陌是东西向的。他们村在古道旁边,附近还有刘当陌,陈当陌,马当陌,毕当陌等几亇村庄,村名自古流传下来就这么叫的。</p><p class="ql-block"> 听他这么一说,我又想起了历史课中的 “商鞅变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