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治学】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有感

🌸

<h3><font color="#010101"><h3>&nbsp; &nbsp; &nbsp;&nbsp; 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职业幸福感莫过于学生喜欢你的课堂,并且在你的课堂上收获知识,萌生学习的兴趣。我们经常会因为上好一节课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为一节糟糕的课堂而懊悔万分,内心会觉得愧对孩子的喜欢。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干国祥老师在《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中给了我们一些建议和启发。</h3><h3>&nbsp; &nbsp; &nbsp; 理想的课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nbsp; &nbsp;&nbsp;</h3><h3>&nbsp; &nbsp; &nbsp; 一、落实有效教学框架</h3><h3>&nbsp; &nbsp; (1)教材及教材解读</h3><h3>&nbsp; &nbsp; &nbsp; 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更不等同于师生实际的教学实践。教材只是原材料,是展开课程的凭据。</h3><h3>&nbsp; &nbsp; &nbsp; 干国祥老师强调:任何学科的教学,不能轻易地置教材于不顾,或者肆意地篡改教材。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抛弃教材,自己根据理解重新定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会产生片面的观点,达不到对教材的全面解读。</h3><h3>&nbsp; &nbsp; &nbsp; 当然了,我们也需要对教材进行再度创造,自觉地把它转换为一个有清晰教学内容的教材,这个二度创造的起点是文本解读,终点是教学目标及内容的确定。也就是我们可以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再度创造。无论是多么完美多么详细的教材和教学参考,都不能代替教师的解读能力。</h3><h3>&nbsp; &nbsp;&nbsp; (2)确定教学目标</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所谓教学目标,就是课堂上每个学生要达到(掌握、理解、巩固......)的一个“目的地”。</h3><h3>&nbsp; &nbsp; &nbsp;&nbsp;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h3><h3>&nbsp;&nbsp;&nbsp; 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和理解以及解决的过程,是一种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教学不是重复前人定下的知识,而是重现这个知识发现的过程,是重新经历。</h3><h3>&nbsp; &nbsp; &nbsp;&nbsp;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着急的把知识硬塞给学生,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孩子失去了探索知识的快乐。试想一下,在教授一个新单词的时候,是老师直接告诉孩子这个单词怎么读,还是让孩子自己尝试拼出来,我想结果显而易见,后者在享受知识获取的过程,在实践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我现在依然记得刚学会查字典的时候,对于生字的认读是通过自己在查字典获得的,内心是多么喜悦啊!包括数学中有很多的定理,当自己通过老师的引导,推出来这个理论原来是这样获得的,相比死记硬背该定理,学生内化于心的理解会更有益。</h3><h3>&nbsp; &nbsp; &nbsp;&nbsp; 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h3><h3>&nbsp; &nbsp; &nbsp;&nbsp; 学习是一个三重对话: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和其他读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反思) 。理想课堂所追求的是倾听和应对,也就是实现真正主体间的对话。</h3><h3>&nbsp; &nbsp; &nbsp; 倾听不仅要能够听懂表达者所说出的话中之意,而且还要能够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h3><h3>&nbsp; &nbsp; &nbsp;&nbsp; 读一本好书是一种享受,一节好的课堂会使师生都身心愉悦,享受课堂之美。作为老师,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自己的课堂永远充满惊喜,使学生对我们的课堂充满期待。</h3><h3>&nbsp; &nbsp; &nbsp; 编辑:薛安稳</h3><h3>&nbsp; &nbsp; &nbsp; 审核:孟阳</h3></font></h3> <p>&nbsp; &nbsp; &nbsp;&nbsp;<br></p><p><br></p>

课堂

教材

教学

知识

学生

对话

理想

老师

境界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