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玉溪师院40年校园巨变

八憨

<h3>  一般情况下,能在一个地方住40年不难,能在一个工作单位待够40年有点不可思议。而我就是在一个单位待了40年没挪窝的一个呆人。</h3><h3> 我是一名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幸运儿。当时玉溪地区的师资力量十分欠缺,玉溪地区革委会向省里申请开办玉溪师范专科班,我正好赶上了这趟车。</h3><h3> 我们入学的时间是1978年5月,当年玉溪师专班共招收了96个学生,分为数学和物理两个专业,我就读于数学一班,学制两年。</h3><h3> 入学时的校址是红塔山老师范学校,校园面积仅85亩、校舍面积7141平方米,办学环境差、基础设施少。记忆里,全校能看到的建筑就是一个大礼堂、一幢三层教学楼、一幢两层土木结构宿舍楼、两幢两层土木结构实验办公楼、三排小平房和一个食堂。</h3><h3> 由于学校定位是大学构架,40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历经1978年玉溪师范专科班开班、1983年改建为玉溪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挂牌成立玉溪师范学院等不同时期的建设与发展,如今学校的规模早已今非昔比。目前,学校校园占地面积达1041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4263万元,全日制在校学生1万3千多人,教职工779人。</h3><h3> 40年弹指一挥间,作为一名学校的同龄人,从学生身份过渡到老师身份,我见证了学校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深知昨天的付出是多么不易。尽管我在学校的工作痕迹随着退休已然消褪,幸运的是,因为自己的好事,在那逝去的岁月里还收集了一些颇有回味价值的老照片。有感于所有毕业生离校时一个共同认知:学校每一天都有故事、每一年都有变化,在这里,我愿意用一组照片来佐证这个事实,也希望能帮助更多的老校友从照片中唤醒自己对母校的眷恋。</h3> <h3>1980年建校初期学校全景照</h3> <h3>一组办学初期学校老建筑</h3> <h3>学校最早的教学楼,师专班就在一楼正面右手一个教室开班。这也是学校现在唯一留存的老楼,取名“三元楼”。</h3> <h3>当年的学校办公室,现已拆除建成摩托车、自行车停车棚。</h3> <h3>早期的校办工厂,一段时间改为美术系画室,现已拆除。</h3> <h3>早期的综合楼,共两幢。我上学时全班32个男生的大集体宿舍在旁边一幢楼,我工作后的第一个集体宿舍就在该楼一楼。</h3> <h3>这幢平房最早是建的公厕,公厕搬迁后舍不得拆改成学校医务室,集最不卫生和最卫生于一体,现已拆除。</h3> <h3>早期学校食堂生活区,右下角平顶房是学校沐浴室。当年的师生洗澡要到周边工厂去洗,能有个自己的沐浴室也算当时一个好单位的标志,现已整片拆除。</h3> <h3>早期学校的第二食堂,楼上是学校保管室。中间一条小道是师专与烟厂子弟学校的分界线,也是上红塔山的通道,现已整片拆除。</h3> <h3>1998年师专建校20年时校园全景照</h3> <h3>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美丽校园已今非昔比。一组今日玉溪师院校园远眺照片:</h3> <h3>学校东门照片</h3> <h3>学校西门照片</h3> <h3>学校北门照片</h3> <h3>红塔山上的大学</h3> <h3>俯瞰红塔山</h3> <h3>图书馆前读书地杏坛</h3> <h3>地海的早晨</h3> <h3>学生食堂品味苑</h3> <h3>学校巨变是祖国繁荣昌盛的一个缩影,也是每个玉师人承前启后不懈奋斗的必然结果。以下用一组对比照片展示学校不同时期校园扩建与变化的效果。</h3> <h3>同地不同景,发展变化日新月异。</h3> <h3>学校大门的变迁</h3> <h3>一道门对于单位和家都很重要,相比其它建筑,大门改造很严肃,也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这是一组学校不同时期大门的照片,因为红塔山景观改造工程,目前学校的西门已完全拆除。</h3> <h3>学校运动场的变迁</h3> <h3>建校初期的运动场。包括一个200米跑道的小田径场(小足球场)和两块篮球场。</h3> <h3>1991年,学校第三次扩建,投资170多万元,终于建成400米炭渣跑道的标准田径场。</h3> <h3>1998年云南省十运会在玉溪举办,学校足球场列为比赛场地之一,学校精心养护了漂亮的人工草坪。比赛之后,昂贵的维护成本成为学校球场管理的一大难题。</h3> <h3>2013年,在玉溪各中学普遍完成塑胶田径场建设改造之后,玉溪唯一的大学终于告别了炭渣场的历史。</h3> <h3>学校会场的变迁</h3> <h3>早期的学校大礼堂</h3> <h3>今日演播厅会场</h3> <h3>今日人文讲坛会场</h3> <h3>学生宿舍的变迁</h3> <h3>建校初期建盖的第一幢学生宿舍,曾经是很多校友居住过的“家”。</h3> <h3><h3>当年的篮球场改建学生公寓</h3></h3> <h3>学校首次以BOT方式建盖的28层龙马学生公寓</h3> <h3>2016年,学校北门新期学生公寓建设奠基,一年后,四幢学生公寓相继建成,实现了95%在校学生入住学生公寓的目标。</h3> <h3>西门景观改造。2007年,学校为了迎接国家教育部本科院校水平评估,对校园西门片区实施了规模较大的景观改造工程,有力提升了学校校园整体形象。</h3> <h3>德艺湖改造。整体拆除了老食堂、老锅炉房片区的危房,修整了入校道路,美化了水体景观。随着第二次西门景观改造工程的实施,今日这组照片已成为绝版。</h3> <h3>目前正在施工的西门第二次景观改造,目的是为玉溪市民打通一条沿凤凰路直达红塔的景观大道。</h3> <h3>丁字楼改造</h3> <h3>这是师专建校初期第一幢过渡性临时建筑,当时主要用于解决学校教师住房不足。尽管之后教师宿舍楼有了很大改观,不过新教师到校必然要到丁字楼过渡,因此这幢简陋的小楼一度成为师院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h3> <h3>办公楼景观改造</h3> <h3>建校早期,学校办公楼前精心养护的草坪曾经是玉溪市民慕名参观的地方。致远大道两侧的董棕是当年红河学院馈赠的树种,今日的壮观挺拔也是学校立德树人,育人成才的象征。</h3> <h3>砚池改造</h3> <h3>红塔山少水,老师校曾经有一个泉眼,是学校师生的饮用水源。后来枯水,饮用改自来水,但当初的水塘还在。因为山上生活用水外排经过这个水塘,因此成为学校难得的水景之一,后取名为“砚池”。作为一个历史景观,相信池边的老柳树也是学校发展变迁的见证。</h3> <h3>主教学区建设</h3> <h3>建校后建盖的第一幢教学楼</h3> <h3>因为学校多次扩建,难免在校园规划上留下太多遗憾。2013年,学校聘请上海同济大学专家对学校发展做了完整规划,由此拉开了学校新区建设的序幕。这是一组不同时期学校主教学楼分布图。<br></h3> <h3>图书馆训练馆建设</h3> <h3>建成初期的图书馆</h3> <h3>过渡期的迎晖广场</h3> <h3>山顶景观改造</h3> <h3>玉溪师院位于红塔山上,校园海拔高差90多米。其中山顶处多年荒芜,后来山两边住了学生,不少师生学习生活都会经过山顶 。经过多次改造,目前山顶景观自成一体,已成为恬静优雅的课外活动之地。</h3> <h3>山顶景观鸟瞰</h3> <h3>结束语:记录学校40年的变迁内容太多,学校办有官方的展览。本文只记录了学校校园变迁的一个概况。限于个人技术水平与资料不足等原因,图文线条显得过粗,部分老照片质量不太理想,一些时间点或许有误,种种不妥之处敬请谅解,欢迎广大校友批评指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