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阁千载临江渚,一序盛名冠古今(下)

馨心斋主

<h3>高阁千载临江渚,一序盛名冠古今(下)</h3><h3><br></h3><h3> 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三人齐名,被称“初唐四杰”,且王勃为首。王勃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饱读经书,通晓算术,19岁即成为最年轻的朝廷命官。或许,命运最喜欢捉弄人,他因戏作《檄英王鸡》的“斗鸡”文章惹怒了皇上,不仅自己被去职,还牵连朝中父亲,惨遭被贬蛮荒之地,可谓“坑爹”之鼻祖。公元676年,王勃在飘泊之余,欲赴交趾(今越南)探父暂避苦难,途经洪洲,为修缮的滕王阁即席作赋,写下了“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滕王阁序》,为历代传颂赞赏。之后不久王勃渡海遭遇风浪翻船,因不识水性而英年早逝。所以《滕王阁序》也是王勃真正意义上的绝笔,死时年仅27岁,实乃天妒英才……</h3> <h3>  据传,王勃作《滕王阁序》还有此一段佳话。唐上元二年重阳,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竣工,设宴志庆。宴前,洪都督阎公欲令文采出众的女婿吴子章撰写序文。席间,他先请文官挥毫,众人皆推举阎的女婿代笔。正当阎都督欲顺水推舟之时,却有个书生站出愿意提笔,此人正是王勃。阎都督本想以王勃之文陋反衬女婿之文华美。却想不到王勃搁笔作罢,众口诵读,四座皆惊,齐声称赞。阎都督也欣喜不已,直呼:“奇才!奇文!永传千古。”之后还将此序文刻碑置于高阁。阎都督的雅量气度,也算是难能可贵。这使我联想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之时,也有权力加能力自己挥毫作记。然而,能为而不为,却请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两位先贤荐才用能的风范,可钦可嘉!愿这种风范如楼阁之高耸,似江水之长流……</h3> <h3>  《滕王阁序》是一篇韵律十足的文章,这篇文章向来以文采出众著称,从而流传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如果要最简略地归纳对这篇文章的读后感,笔者用两个字———“精致”。洋洋洒洒的七百多字,酣畅淋漓地描写了所见的景物,以及所思所感,让我们在敬佩作者广阔的想象力的同时,也被他精妙的语言所折服,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丰富渊博的知识,以及强大的文章驾驭能力。<br></h3><h3>  此文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韵律特别鲜明,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同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句、对偶句和排比句,形式上也非常符合骈文的写作格式,所以一直以来被称为骈文之经典,受模仿,难超越。</h3><h3>  此文的另一个特点是里面的生僻字多。读者通过了解这些字词能够理解整段话及背后的意思,因为这些字词的生涩之意,在经历千百年之后,用现代的语言去解读它并非完全准确,要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和古文词典才能够有所收获,而通过这种检索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我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一探古人宴会时的场景。</h3><h3> 纵览古今之文,华夏之章,作为永恒的经典《滕王阁序》,概莫能外!其偶对奇绝,声韵和谐,辞藻华美,事典繁贴。文思泉涌无暇,字字珠玑生辉。绘山水,化色彩,错落有致,浑然屹立。虚实相间穷其能,展情化悲登其远。一篇立世,万代留名。</h3> <h3>  读《滕王阁序》,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h3><h3> 第一,是惊叹王勃的才华横溢。文章辞藻如此华丽,用典如此丰富,对仗如此工整,寓意如此高深,的确是大家手笔,非同凡响。《滕王阁序》具有诗意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其思想在文采的表象中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成就,足可洗刷遭人不屑的华丽空洞骈文之诟病。王勃是才子,也是哲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才子之绝笔也!而“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则是哲人之言,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句中充满辩证法!”</h3> <h3>  第二,是感慨王勃的愤郁悲凉。“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才华横溢并没有让他得意官场,相反,带给他的是接踵而至的灾难。在遭遇了一次又一次打击之后,他便与仕途彻底地远离了。身处逆境的王勃很快就清醒过来。开始省视自己,鞭策自己,完善自己。在流放的日子里,他深刻地认识到恃才傲物、玩世不恭才是导致灾祸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根本原因。他开始明白:一个人即便是才高八斗、满腹经纶,但只要他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就很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做人应该低调谦虚,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欣然接受。《滕王阁序》中所表现的严谨谦逊的态度也成为例证。</h3> <h3>  第三,是佩服王勃的胸襟广阔。“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是儒家所推崇的“君子”之风!他不做“破罐子破摔”“难得糊涂”消极之人,也不做“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沉湎之人,他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从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坚强的等待着“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他那种“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情,激励着人们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积极进取,成为影响人的一生的不竭精神力量。<br></h3><h3> 重读《滕王阁序》,我掩卷深思,不仅同情王勃的遭遇,为他英年早逝而扼腕叹息。又为他以短暂人生而留下不朽篇章而欣然。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活得长短,而在于是否造就了人生的辉煌。每当读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时,不禁由同情而赞赏而景仰,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心灵为之深深触动,分明感受到他崇高的人格境界和深邃的人生感悟对我的熏陶与洗礼!</h3> <h3>  有学者研究指出:唐代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全文仅773个字却包含了40个成语,其中有29个成语为其独创,可谓是我国古代创造成语数量最多的一篇文章。<br></h3><h3>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多为四字,也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而成语产生,则来自于古代经典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口头的频繁用语。笔者盘点《滕王阁序》中成语,即悉数列出:襟江带湖,三江五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腾蛟起凤,躬逢其盛,飞阁流丹,桂殿兰宫,钟鸣鼎食,虹销雨霁,水天一色,渔舟唱晚,衡阳雁断,逸兴遄飞,响遏行云,天高地迥,萍水相逢,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达人知命,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涸辙之鲋,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穷途之哭,一介书生,谢家宝树,好景不常,盛筵难再,临别赠言,登高能赋,潘江陆海,物换星移,等等……每一个成语都是意境唯美,读上去皆朗朗上口。令人叹为观止!</h3><h3> 这些美好的词语,像是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珍珠一样串联在一起,构成了《滕王阁序》这篇旷世奇文,光是看这些成语美好的表面意思,就令人对文章描写出来的自然风景无限地憧憬和向往。这些到今天还被人们广泛使用的成语与文尾的七律诗,约占了整个篇幅的四分之一。可谓句句生动,字字珠玑,华彩照人,光耀千古的绝世美文!</h3> <h3>  文因楼存,楼随文兴。二者间互为依存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在谈及《滕王阁序》的文学成就时,有人说《滕王阁序》的语言美是任何一篇骈文都无法超越的。窃以为,此言未免有主观故意拔高之嫌。因为文无第一,其它骈文是否超越完全凭主观判断。若讲很少有骈文达到《滕王阁序》语言美的高度,同样是主观感知,却让人易于接受。</h3><h3> 笔者在此绝无贬低《滕王阁序》之美的意思。但认为有必要搞清楚《滕王阁序》的艺术高度是相对于“整个中国古典文学史”而言,还是相对于“中国古代骈文史”而言?或者单就这篇文章本身而言?</h3> <h3>  一、相对于整个中国古典文学<br></h3><h3> 中国的古典文学史,包容太广大了,内容也极其丰富,优秀的作品灿若星辰。上至先秦,下至明清。涵盖四书五经,诗词,辞赋,骈文,散文,曲谱,小说等等。不比屈原的《天问》这样被誉为“万古至奇之作”的跨时代作品,亦不说庄子的《逍遥游》,单说《离骚》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影响,也是《滕王阁序》不能相提并论的。</h3><h3> 《古文观止》里有许多名垂千古的其它文章,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可与之颉颃。如其写景之名句:“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段写洞庭湖多有气势!“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论辞采的流丽,亦不输于勃之作。</h3><h3> 当然,很多人都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说事,这的确是写景绝句,无可比拟。不过这句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化用庾信的《华林园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而《滕王阁序》这一篇文章,放在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学史里,也算得上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只不过骈文发展到王勃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式微了,强弩之末。王勃生于六朝文风渐微的时代,为骈文的落幕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h3> <h3>  二、相对于骈文史而言<br></h3><h3> 学过中国文学史都知道,骈文起源于六朝,发展到唐朝时,有几百年的历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盛极而衰的规律,骈文也是如此。到隋朝的时候,文坛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魏晋以来的文风存在着“浮靡绮丽”的弊端,提出改革,倡导质朴的文风。如李谔的《上隋高祖革文华书》曰:“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h3><h3> 到唐朝中期,韩愈发起“古文”运动,将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但即便韩愈反对浮靡的骈俪文,对王勃的《滕王阁序》也是另眼相看,推崇有加。为什么呢?因为王勃对六朝文风之改变是有所贡献的,不仅扩大了诗文的题材范围,使其不再局限于宫廷,还使六朝以来颓废淫靡的文风开始向清新刚健转变。《滕王阁序》就最具代表性。</h3><h3> 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按照骈文的规则形式,无论是用典、辞藻、声韵、对偶,都可与巅峰时期的骈文相媲美,最关键的是此文读来畅快淋漓,气势奔放而又流畅自然,比六朝骈文多了一份清新刚健,自成风骨。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又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h3><h3>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整个骈文史里,《滕王阁序》是其中的完美之作,不朽经典!也是骈文的代表作之一,更是骈文的挽歌。正如王勃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样,留给我们的,是绝世之响。</h3> <h3>  三、单论本身的文学成就<br></h3><h3> 我们在谈论一篇文章的文学成就时,不仅要看它的艺术性、思想性,还要看其中的精神,到底是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h3><h3> 王勃的《滕王阁序》整篇文章一气读来,挟风雷之声,有凌云之气,读之令人奋发!里面很多名言,在当今这个时代,仍然震耳发聩,具有启迪人心,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魅力,仍能引起一代代人的思想共鸣,在这一点上,是其它很多古文所不具备的。比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告诫人们,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永远别放弃心中的理想。</h3><h3> 这篇文章在语言艺术上,辞藻华丽流畅、清健高华,如彩云排空、长虹贯日,精妙名句迭出,更何况还有“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千古佳句。单论辞藻,后世文章,与之相抗者少之又少。</h3><h3> 王勃著《滕王阁序》正值年轻气盛之时,写出如此锦绣文章实属天才。但他的生命实在太短暂了,唐代与之类似的还有李贺、贾谊等。因此,对于其生平考据意义不大,还不如以他们的文章诗赋为主,把他们的故事穿插其中讲出来,也算是以独特的视角言人论事吧。</h3> <h3>  初读《滕王阁序》,的确会被其飞扬恣肆的辞采所折服。作为骈文典范,王勃此文气势恢弘自然,意境开阔,辞采更是绚丽工整而少堆砌矫饰。而《唐摭言》等诸史籍对王勃写序时当场立就,年龄幼小等种种渲染,更在此文背景上腾云起雾,让人读文章时不免多了一份唏嘘之慨。勃文多佳句,字里行间才情洒落,其中“落霞,秋水”句,更是博得千古喝彩声。然而细品此文,则觉浮华背后,凄凉难掩。细按历代骈文宏于此篇者数矣,信然勃文辞藻华丽,但即使是脍炙人口的“落霞”二句,也不过脱胎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因此可见文字如何铺排只是表面之象,真正触动千载读者的则是文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勾勒着模糊的相似图景。勃文好处亦不在舞台繁华之景,而在灯火阑珊之时。王勃少年天才,新旧唐书皆言其六岁即解属文,新唐书更是颇令人生疑的记载勃九岁作《指瑕》以擿颜师古所注《汉书》之失。少年王勃已经以才高名天下,却又在志得意满之时急转直下,关于他人生的这一错落,新旧唐书有一段相差无多的记载,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了解到两个重要信息,一为勃年未及冠就已经名动朝野,并且被朝廷授予官职,可谓少年得志;二为王勃的人生转折在为沛王门客时因一篇戏噱之文而起,而此时王勃依然年轻,可谓少年失意。少年得志与转瞬失意,这过于巨大的命运张力对一颗年轻的心灵来说过于残酷了,果然他之后未能走出阴影,杀官奴,远走交趾省亲,一个天才的生命迅速耗尽能量,在惨淡的近乎荒谬的落水悲剧中收场。<br></h3> <h3>  言《滕王阁序》属上上乘之文,谁也不敢否定。因为它流传了千古,早已被后人当成了文坛典范和文史佳话。但要说它就应该合为赋体骈文第一,恐怕就有人站出来打“抱不平”。中华上下五千年,自有赋体骈文以来,出现了很多文本精粹,都在国学史上占有显赫的一席之位,都有千古不易的经典案例。赋体文风于汉朝最盛,后来各个朝代多有奉赠,一直延续到今天,也还有很多人喜欢创作骈体文类。王勃的这篇文赋,看起来气势如虹,洋洋洒洒不落窠臼,实为一篇妙文,但终因其年轻,文风造诣远没达到登峰造极睥睨天下的地步,这篇骈文不过一时兴起,还不足以藐视同侪后辈,天下唯我独尊。起码,那些史上著作等身的文史大家,都不能逾越过去,也更不应该被藐视,甚至被无视。窃以为,你若喜欢,就是把它奉为圭臬日日顶礼膜拜也无妨,理所应当,但不应该绑架他人的思绪情志,也更不应还以所谓的第一、第二来分类文学史上的诸家经典。若论及其他文赋,酣畅的贾谊,扛鼎的庾信,以及和王勃同时代的许多骈文,王勃也很难说就已超越,不足并论。</h3> <h3>  《滕王阁序》是王勃在远赴交趾途中所作。是一个才气凌云、“文章但成则天下惊”的年轻人,在自己命运的颓势下的思考,是对自己的悲剧命运发出拷问。王勃在传统社会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迷茫,因此只能幼稚的抱着“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这样软弱而充满疑惧色彩的希望。在文章之后的部分,王勃疑惧的希望明显的在文字中摇摆,他承认“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但又勉励自己“穷且亦坚,不坠青云之志”,如此文章颓势,如同命运颓势一样已然无法扭转。这并不是什么宿命论的推理,而是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共同遭遇的错位使然。作为失意之人,在不“识路”的前提下做出再多努力,最终都大概免不了依旧走向错误之境。这种感受,王勃恐怕体验尤深。文章由洪州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自然恰当,显得典雅而精巧。从内容上看,拓展了骈文的艺术境界;从艺术形式上,它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在骈文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达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滕王阁序》既是六朝骈文之新变,也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总之,《滕王阁序》是一篇传承千古、流芳万世的不朽佳作,直至今天,每每读之,总让人激动、感慨,不忍释卷。</h3> <h3>  滕王阁与鹳雀楼、岳阳楼、黄鹤楼齐名,被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楼(还有一说为蓬莱阁,而非鹳雀楼)。要说因为诗文名动天下:鹳雀楼因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天下闻;岳阳楼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世人知;黄鹤楼因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而名千古;滕王阁也因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誉神州。无非楼与名士产生过一些瓜葛,名人借楼发生过一次次感叹罢了。历史不过如此而已!<br></h3><h3> 可有人非要将古代名楼论个什么历史地位,笔者认为大可不必。因为,旅游景观嘛,四个楼各有千秋特色,何必区分伯仲!当然,论楼的地位,实质上是要突出《滕王阁序》之地位。其逻辑是不论楼,又怎能谈清楚序呢?言下之意,因为《滕王阁序》最美,固然滕王阁该排第一。笔者并非因为来自“白云黄鹤”之故乡,想模糊这个问题,而是就序论序而言,说点不乖张之痴话。</h3><h3> 不可否认,《滕王阁序》写得很好,文学史上确有其一定之地位,不然它不会被收入《古文观止》。不过要讲明白的是,它只是文学史上“一定之地位”,而非什么历史地位。为什么呢?因为历史地位这个定义太大了,而《滕王阁序》,一篇文章的格局实在太小。而假使要给一篇古文评个什么地位,那么司马迁的《史记》算什么地位?后来的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又该给个什么地位?</h3> <h3>  滕王,乃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之封号,是高祖李渊第二十二个儿子。由于品行不端,一生毫无政绩可言。虽然《随唐演义》曾用“忆昔滕王元婴功业显赫”这样褒扬过他。但那是演义,未必可信。倒是有如南唐大才子李煜,很多诗文称他幼年时确实认认真真读了些书,很有悟性,有很多方面的才能,当是不假的。否则不会有人说他年少就因胡作非为而被人污为“文人无行”,乃至政治上很失意便沉缅于酒色逸乐,给人假象以避祸患。所以后来明代陈文烛在《重修滕王阁序》中说他“滕王阁者,唐高祖元婴建也。永徽中,都督洪州。工书画,妙音律,喜胡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系于封地也。”于是,从这个记载看,滕王其它本事没有或曰本事不大,但却像南唐后主李煜一样,足可称为一位艺术家。由于他是丹青手,善画蝴蝶,后来的《历代名画记》和宋人《宣和画谱》均公认他是“滕派蝶画”鼻祖。这样一个人,不管是官居苏州刺史后迁洪州都督,都是走一路玩一路。到了江西南昌,感觉这里没有苏州好玩,就在抚河与赣江交汇处建了这么个供自己游观宴集的“滕王阁”。作为风流帝子的滕王李元婴,他都在南昌做了什么呢?玩!反正是他的封地,离长安又很遥远。便仗着皇弟的特殊身分和滕王的地位,纵情歌舞,终日寻欢作乐。据史载,既使是在为其兄李世民居丧期间,仍然我行我素,狎妓私养,除了风流,绝无善政。也是山川形胜偶遇风华少年吧,后来的滕王阁重修时偏逢着一个“唐初四杰”的才子王勃,从山西往南方看望父亲。在沿长江坐船逆江而上路过江西时,于江西与安徽的马当山突遇大风浪,就地泊船,这儿离南昌还有七百里水路。水神就托梦告诉他:我助你一帆风顺,即日可到南昌,赶上为新修的滕王阁作序的盛会。于是就有了这篇传颂千古的《滕王阁序》。王勃26岁被淹死,英年早逝。若不是明朝大作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里用第四十回推销他,《笑林广记》也包装他。估计这篇《滕王阁序》的影响力也不会有今天这么大。因为史载王勃才高气盛,也并非谦虚之辈。名气越大,越不为仕林所容乃是古今恶疾。所以抛开政治的歧见,风流的文章颂扬的对象不过是一座风月脂粉重重熏染过的楼阁罢了。它除了华丽的文辞和一个不相称的天才少年,倾倒了一些读书人外,又与当时的社会大痛大痒有什么关系呢?因此以文章论文章,《滕王阁序》美,作者王勃很有才。如此而已矣!较之《岳阳楼记》之境界更不在话下。</h3> <h3> 以上便是从我个人角度对《滕王阁序》在文学成就上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还请列位专家学者与读者多多指教!<br></h3><h3><br></h3><h3> 馨心斋主</h3><h3><br></h3><h3> 2019.12.12于京西金沟河畔</h3><h3><br></h3><h3>( 本美篇图片均下载自网络,特此说明,不另致谢!)</h3> <h3>馨心斋主感谢您赏评!欢迎留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