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20年,是我下乡插队50周年。岁月如梭,但无论过去多少年,一旦打开记忆的闸门,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仿佛就在昨天。我是我们知青点最后一个离开龙江回沪的女知青,经历了实在太多太多的事,今日就写一段在我人生的旅途中最坎坷也是最难忘的事情吧。<br></h3><h3> 1970年4月27日,随着一声火车汽笛长鸣,我们成都中学六九届毕业的37位同学,离开了上海。我是家里的老大,本来可以去离上海近点的江西插队的,可我知道我的家庭出身不是工人,当时奉行“唯成分论,重在表现”,所以思想很积极,第一个报名到最艰苦的最远的黑龙江省龙江县华民公社红旗大队。</h3> <h3> 到了那里,我和另外八位同学分在第二生产队,那时候大家都说整个大队二队是最穷的一个队,但是我没怨言,整天和贫下中农一起起早贪黑,天刚亮就出工,天黑了才收工。本以为自己还挺能适应农村生活,谁知第三天飞来横祸,顿时击溃了看似坚强的我。那天我们坐着马车收工回家,路上突然遇到公交车相撞,马车翻车,直接导致一死九伤。记得当时我是九名知青中受伤最严重的,在富拉尔基医院整整住了一个月后,才回到青年点。(已有同学在回忆录中叙述,我在这不展开了)</h3> <h3> 我性格开朗,喜欢唱歌。也因为唱歌,給我的人生轨迹带来了变化。那时在农村,有事没事都会唱上几句。在田头干活时唱,大伙叫我唱我就唱上几句,这样不但可以减轻点劳累,而且放松心情,这一来二去的,传的整个大队公社都知道我会唱歌了。第二年县组织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公社就推荐我去参加。同去的有各公社的文艺骨干,如单培芳,京剧老生;蔡子和,京剧花旦;倪爱琴,舞蹈;王伟民,手风琴;还有小顾小李,提琴手;我唱歌,一个上海知青组成的宣传队就这样组成了。我们排练好节目,去各公社大队巡回演出,把革命样板戏、革命歌曲带给贫下中农,每到一处,都非常受老乡欢迎。我每天练练嗓子唱唱歌,日子过得也挺快。</h3><h3> </h3> <h3>这是参加龙江毛泽东文艺宣传队演出的照片,前排第四是作者。</h3> <h3>这是参加嫩江地区上山下乡知青文艺会演,第二排第五位是作者。</h3> <h3> 不知不觉到了第三年春天,上海音乐学院来龙江县招生独唱演员,我们公社推荐我去了,在那里碰到了以前宣传队的几个同学,大家在一起非常亲热,互相祝福,希望都能实现各自的愿望。</h3><h3> 记得当时我唱了一首《北京赞歌》,因为平时经常在演出,我也很放松,发挥正常,在场的老师听得很仔细,从他们表情和话语中流露出来对我很赞赏。没过多久,上海音乐学院的人过来找我,说李老师让我过去一趟,我还以为有好消息呢,谁知到了那里,李老师说:“你的声音是中音,唱得挺好的,很符合我们招生的要求,但看了你的人事档案,我们不能录取你,因为我们招的是工农兵学员。当时我感觉真不是滋味,心一下子冷了下来。这是我人生中受到第一次打击。接下来哈尔滨音乐学院也来要我去考,但給我的回答也和上音老师一样。可想而知,当时因为成份论,耽误了多少有才华的人!接着大庆油田来招工,大队又推荐我去,等到表格填好,照片交上去,反馈的信息一个样,还是政审不通过。连续几次因为政审不通过,对我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一度还怨恨我的爸爸呢!我憋着一股气,出身不能选择,不是还有重在表现吗,我就在农村好好干吧。</h3><h3> 说实话我虽然是最后一个离开青年点,但我也没下过几年地,没干过多少农活。那时革命样板戏风靡整个中国,华民公社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也排了京剧《智取威虎山》, 我和我青年点的杨晓芳都参加了演出,杨晓芳饰小常宝,我饰勇奇妈。排练、吃住都在华民大队青年点,因此和他们接下了深厚的友谊,至今仍保持闺密关系。</h3> <h3>这是斯力克大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第二排第三是作者。</h3> <h3> 1974年冬天,我在龙江过冬没回上海,在大队的牵头下,我参加了斯力克大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天天在大队排练节目。年初一大早到各家各户,慰问军烈属演出,还拿着大扇子,和他们一起扭起了东北大秧歌,虽然东北冰天雪地气候寒冷,可是我的心里感觉热乎乎的,这个年过得很有意义耶!</h3><h3> 宣传队回来后,大队又推荐我去斯力克小学,也就是红旗大队的斯力克小学担任音乐老师。到了学校,我给孩子们上音乐课,教唱儿歌,干起了自己喜爱的工作。记得那年夏天,公社组织小学中学运动会,(每年举行一次)开幕式需要仪仗队,孟校长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我灵机一动,根据当时“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精神,马上帮他们编排了一个工农兵的仪仗队。那天运动会还千方百计想办法,帮他们借来农民和解放军的服装,把他们打扮的有模有样。当我们队伍一进入会场,孩子们身着工农兵不同的服装,整齐划一的步伐,整个运动会场响起一片掌声。底下大家纷纷议论,斯力克小学仪仗队是一个上海的老师设计指导的,看来就是不一样啊!我在边上听着心里美滋滋的,自己的辛勤付出终于得到了这样的回报,值了!在那里我还结识了教语文的陆春英老师,那些年她給了我很大的帮助,至今我们还有联络呢!</h3> <h3>这是作者编排的运动会仪仗队的同学毕业照,最后排中间是作者。</h3> <h3>这是2005年回龙江特意去看望陆春英老师拍的</h3> <h3> 我一干就是七年,直到1979年大返程才离开龙江,回到上海,顶替我妈妈进了工厂。当年喜欢唱歌,改变了我的插队生活,也因为坚信“重在表现”,一切靠自己的努力,我在农村入了团,在工厂入了党。我退休后在老年大学学习时装走秀,通过自己不断学习,现在也是一名时装队走秀老师。培养学生千余名,都是中青年人,天天忙得不亦乐乎。走秀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自身的美。</h3><h3> 虽说芳华已逝,但我们这一代人要好好把握当下,享受这美好的最后黄金岁月,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爱美的心。</h3> <h3>作者徐亦骅老师带教的上海市琴叶艺术团</h3> <h3>作者徐亦骅简历</h3><h3>1970年4月到黑龙江省龙江县华民公社斯力克大队插队。</h3><h3>1979年2月回上海,黄河制药厂至退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