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天是学习的第二天,也是我到北京的第三天。早已习惯了的生物钟6:30分准时醒来,窗外寂静,清霜铺地,薄雾如纱。洗漱、整装完,就像每一天在学校走进教室的姿态,按时出发前往学习的北师大南科苑餐厅就餐。穿过已经熟悉了的胡同巷道,路上已经是行人如织,匆匆安静而过,从人们如风的脚步中,我能感受到北京人工作的节奏和生活的节拍。阳光已经穿过薄雾,温暖大地,就连冻僵的道旁树也抖抖筋骨,朗朗乾坤,精神抖擞,欢迎容纳四海宾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 style=""> 早晚餐</b></font></h3> <h3> 大家都提前准时到达学习教室静坐,授课老师也早已到达做好了授课准备,讲座依然是9:00准时开始。授课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兼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委员的张进宝老师,张教授的讲座主题是《激发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的动力与活力》。张教授开场就以“教师是带着脚镣跳舞”的生动引入,道出了每一个教育人的尴尬和困境,接地气感同身受,一下子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接着张教授安排了充分的交流发言时间,在各小组代表精彩的交流中,听到了我们教育遇到的共同问题: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体育老师教数学”“音乐老师教语文”不是笑谈;城镇化加快了农村学校生源锐减;教育经费用于激发调动老师工作积极性举步维艰;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交流过程掌声不断。张教授以此贴入,结合问题,提出方法,指明方向。</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学习课堂</b></font></h3> <h3> 张教授说,大城市学校是严格管控学生使用手机的,玩手机就是一种精神鸦片,消磨意志,腐化心灵。他说,当校长的要善于利用一个老师的优点,要善于引导老师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亮点。他说一个人的优点不一定所有人都有,但发挥一个人的优点足以让他带动一大批人积极向前,包括完善他自己。张教授说,教育学研究表明,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不是学校,也不是社会,而是家长,因此对于留守儿童,我们要先当家长,再当师长。这使我想到了昨天第一堂课中首届全国中小学“卓越校长”王建宗老师说的: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所有孩子是神;教育自家孩子是为自己贡献,教育所有孩子是为人类贡献。</h3><h3> 从张教授的授课里,我再次深刻领悟了教师的初心和使命,对待工作不怨不尤,对待问题不避不推,正如张教授所言,消除任何怨气,我们的积极心态将会照亮你身边的任何一处阴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必须不断修炼内功,才能更好的担当教书育人之大任。</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精彩课堂</b></font></h3> <h3> 接下来张教授给大家推荐了校长必读一本书——《学校未来》,共同探讨了三个问题:评估现有技术与设备是如何满足教学需要的?我们对新型技术与设备是否有明确的需求?如何让新技术与新设备可以被很好的利用?解读了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发展目标,推动措施。他说,每一天解决好每一个问题,我们一定能成功,办法总会比困难多。最后张教授又带领大家一起审视教育中的技术应用,拓思维,开眼界,为大家打开了一扇纵观信息技术的窗。</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第三组延安、汉中在北师大主楼前合影</font></h3> <h3> 按照培训安排,下午是参观北师大并合影留念。要走进培养师者之圣地,大家很是激动。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也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求学之地。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h3> <h3> 徜徉在北师大学海书路,阳光洒满每一篇书页,想着在这里要学满奔赴祖国各地的栋梁之才,刻苦研学,练就本领,作为我们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觉欣喜,也更觉责任重大。天下兴亡,我有责。在统一组织下,我们参观了北师大校史馆,在讲解员精彩的解说中,大家带着一份膜拜和崇敬之情,沿着北师大的历史变革,我们不光感受到了一座教育圣地的兴衰荣华,我们更感受到了一部中国历史的兴衰荣辱变迁。北师大的历史融入了多少民族志士的智慧血汗,也沉淀锤炼出了今天的荣光和灵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走出校史馆,我只觉得身上也多了一份为师之道的荣光和重任。</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参观北师大校史馆</font></h3> <h3> 漫步在师大校园,寻访京师八景:木铎金声厚重悠长;主楼风华熠熠生辉;先哲慧思(孔子像)教化灵魂;古色悠扬的教八楼、教十楼质朴端庄;书海意林桃李天下;师大心语诲人普世;民族英魂(鲁迅像、三一八纪念碑)激励前行;曦园奇韵高节芳远。走出北师大的大门,回首校园里穿梭忙碌的青春身影,我们充满自信,将继续积极进行今后几天的培训,继续走向诗和远方!</h3> <h3> 踏着晨曦的清霜薄雾,继续第三天的培训学习。中午参观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随着大巴车停靠在学校门口,大家有序下车,在领队跟学校安保联络登记获得学校同意后,大家已经迫不及待一睹北京知名中学的芳容。走进校园,安静,整洁,质朴,典雅。草坪上还有未融化的积雪在阳光下和一座座楼房一样闪着光芒。</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北京第八十中学校园</b></font></h3> <h3>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创建于1956年,学校分为初中部、高中部和国际部,是一所“研究性、示范性、国际化、现代化”的国内外知名学校。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高中特色建设项目实验校。2011年9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亲切看望师生员工,实地考察学校工作。</h3><h3> 我们来到学校首先聆听了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赵玉泉的报告,报告从八十中的概况介绍引入,主要介绍了八十中教育集团的成就,学校重视教师成长的“五层六级”体系,学校教育文化建设的理念,学校课改的历程和成果等,大家对八十中教师成长培训体系和学校教育文化理念的贯穿落实倍感兴趣。随后带着浓厚的追索学习,大家走进学校图书室、教学楼、实验楼,实地观看了八十中“一人一天地,一木一自然——让生命因教育而精彩”的教育理念落地生根。</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育人文化</b></font></h3> <h3> 参观了八十中校园文化建设,大家连连默声称赞,八十中校园文化主题突出: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秉承“勤奋、求实、创新、奉献”的校训,实施“人文管理、温馨德育、和谐课堂、阳光服务”的办学方略;文化设计内容典雅丰富,体现区域自主个性;更重要的是八十中的文化布置重内:室内、楼道内、心内,整个校园外部干净整洁,质朴素雅。在返回的车上,我还在默默回味赵副校长的话:注重固化“本色”发展“特色”,发展“特色”提升“本色”,形成了在“本色”基础上创新发展“特色”教学文化的新思想。我想,这就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赵副校长做报告</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b>黎津平教授授课</b></font></h3> <h3> 下午的学习准时继续进行,是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黎津平所做的《一国两制与香港守护》讲座,尽管室外北京的冬风呼呼作响,但室内依然学习积极安静,时时响起热烈的掌声。黎教授从香港的历史沿革、香港的回归、香港的现状、未来香港的守护、香港问题与国家安全五个方面围绕主题和大家关心的香港问题深入浅出的做了系统的讲解。黎教授的授课融历史、时事和国策与一体,诙谐幽默,引人入胜。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大家了解到“一国两制”的伟大智慧和香港守护的国家战略,并认识到教育对守护香港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深知教育责任之重大。一天的培训学习在大家对授课老师热烈的掌声感谢中结束,从教室出来,风依然刮着,但我们踩在地上的脚步格外沉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