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们开车寻着当年徽商出行的足迹,从徽州古城出发,沿新安江至深渡镇,再经千岛湖至浙江建德。</h3><h3>启程后不经意间找到的一条沿新安江边的乡间小路。经渔梁坝,南源口乡、汪龙坑村、金龙潭村、坑口乡、薛潭村、 南屏村,到达山水画廊的西起点——樟潭乡,再经绵潭村到达深渡镇 。</h3> <h3></h3><h3>渔梁坝是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始建于唐代。隋唐时期,徽州人祖先、越国公汪华徙新安郡治于歙县,并筑坝截流,为水上军需民用。明万历三十三年,重建渔梁坝,修坝记事碑可考。</h3> <h3>时光在筑坝青条石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h3> <h3>当年徽商下苏杭、去京城等地,十有八九是从渔梁坝出发的。明清时期直至现代公路开通前,渔梁坝热闹非凡,坝下停靠的船只最多时达300余艘。来此参观的学生们,能想象出当年渔梁的繁华、江上帆樯穿梭不息的盛景吗?能体会到渔梁送别时亲人们的心情吗?</h3> <h3>沿江一路上设有很多观景点,我们在山水长卷中行进。走走停停,尽情享受美景,并为之感叹。</h3> <h3>傍晚,我们到达深渡镇。深渡形成于唐、兴建于宋,历史悠久,为历朝郡县之重镇,素有“九省通衢”、安徽省南大门之称。昔日的喧闹已经不再,码头边街道上只有三两个买柑橘的女人,小镇静静地迎接了我们。</h3> <h3>我们在深渡镇似乎受到了上天的眷顾,每天都有惊喜。第一个早上江中水气弥漫,山野蒸腾,湖光雾色,恍如仙境。早起的摆渡人摇着木桨,小船从画中缓缓驶来。</h3> <h3>第二个早上又是朝霞满天,水面浸染,太阳微微露头,小船依然入画,小镇依旧寂静。</h3> <h3>到了傍晚,晚霞像鱼鳞般铺满天空,江水又一次被染成金色。</h3> <h3>小镇还是波澜不惊。人们忙着自己的生意,似乎对美景视而不见,只有我这个游客在频频按下快门。</h3> <h3>打鱼人还在作业,金色江水里的鱼儿还会入网吗?</h3> <h3>我们在深渡镇住在善成农家乐,这是我们此行性价比最高的一家。老板是学校老师,工作之余为旅友们介绍新安文化,推荐景点;老板娘能干、热情、周到,又是烹饪高手。他家的鱼头豆腐汤浓郁鲜美,笋干面是一绝,青菜是现吃现摘。每天晚饭后大家在一起畅聊山南海北,其乐融融。</h3> <h3>老板建议我们坐班船向下游一段新安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赏景,同时看看沿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正合我们的心意!本来就对游船和那些表演不感兴趣。老板娘跑来跑去为我们买了船票,领我们上了船。</h3> <h3>船上只有4,5个旅客和我们两个游客。我们每人交了10元钱,被允许到二层拍照,随后又获得特权坐进了船老大的驾驶仓,一路和他聊得挺起劲。</h3> <h3>船老大带点怨气地说,他的船本来是自家的,现在被公有化了。他只能挣工资了,每月3000多元,收入比过去少了。但对乘客来说,现在的班船更有保证了,一个人也要按时开船。</h3> <h3>为了江水不受污染,新安江年底就要禁渔10年了,这样的打鱼人以后再也见不到了。</h3> <h3>这种小船都会被政府收购,渔民会得到些补贴,并不多。靠水吃水的他们会怎么想?</h3> <h3>这班船是从深渡出发,途经正口、小川、三港、新溪口、新门,到街口(皖浙分界处)。一路两岸都是崇山峻岭,河道弯曲,时宽时窄。</h3> <h3>渡口下船后要爬上长长的阶梯。</h3> <h3>这家人从小川上船。</h3> <h3>在下一个渡口三港下船。带着老人,走亲戚吧?</h3> <h3>这背篓看着可不轻呢。每到一个渡口,船员会搭好木板,扶着负重的女人或年迈的老人下船。</h3> <h3>高高的山上见到土楼了,这是皖南山区土著山越人用泥土建造的房子。看到房子在这么高的山上,我对他们如何取水产生疑问。船老大说只要有房子的地方一定有水,有水的地方才建房子。</h3> <h3>船上一位大姐建议我们在新溪口下船,说那里盛产柑橘,是“三口蜜橘”乡之一,在那里逛一逛,比街口好玩。后来才知道“三口蜜橘”乡也包括街口。</h3> <h3>我们听从了建议。在新溪口下了船。</h3> <h3>迎面是金灿灿,圆滚滚的一片。正是柑橘收获的季节。</h3> <h3>这里的柑橘有宽皮柑橘、脐橙、沙糠柑等10多个品种呢。我们在深渡尝过了,水份饱满,清香甘甜。</h3> <h3>每年这时候各地来买橘子的人很多,有游客采摘,商家批发,也有单位统一拉回去买给职工。</h3> <h3>在江边闲谈的老人。</h3> <h3>这个小娃儿由妈妈带着在渡口等船,说是三岁了,坐过班车了,还没乘过船。今天专门来坐坐船。小娃儿兴奋地跳啊,跳个不停。</h3> <h3>我们在江边船老大弟弟家的农家乐吃了红烧鱼,在此还遇到几个上海老年自行车俱乐部的旅友,他们在皖南已经骑行10多天了,年纪都在70岁以上。佩服!佩服!然后准备打道回府,接我们的船准时到达。</h3> <h3>回程的船上多了些背着柑橘的人,在沿途渡口纷纷上岸。</h3> <h3>我们又启程了。从深渡镇到浙江淳安,穿过千岛湖到建德。</h3> <h3>山路弯弯,风光无限。眼前是小山村,溪水潺潺,晨光勾勒出洗衣女的身影,鸭子自由自在地戏水。远处云雾中山峦起伏,忽远忽近,若即若离。我们此行每天都有不同的风景。</h3> <h3>初见千岛湖,好像披着一层青色的纱幔。</h3> <h3>网箱、鱼鹰和倒影也是一幅诗意画。</h3> <h3>到淳安了。我们在湖边漫步,碧空中白云朵朵,湛蓝的湖水中点缀着绿色的小岛。千岛湖平均水深34米,能见度最高达12米,属国家一级水体。</h3> <h3>千岛湖其实就是新安江水库。1959年建新安江水电站,新安江截流,库区蓄水,从此,贺城和狮城这两座千年古城悄然“沉入”了千岛湖底。</h3> <h3>这两座古城的记忆刻在了江边的石壁上。为了国家的发展有多少人做出了牺牲。</h3> <h3>我们达到建德。早就听说过建德三江口的三都九姓渔村,这次一定要去看一看。</h3> <h3>早上在大雾中穿行,到了三江口,雾慢慢散去,山上的宝塔若隐若现,宛如仙境。</h3> <h3>渔村也现出了真容。</h3> <h3>“九姓渔民”的9个姓氏包括陈、钱、林、叶、许、何、李、袁、孙。相传他们是元朝末年陈友谅的旧部。当年陈友谅被朱元璋打败后,他们及后人被贬到浙江的富春江一带,人称“九姓渔民”。</h3><h3>明朝官府明令,“九姓渔民”终生只能生活在渔船上,不得进入任何公共场所,不能与岸上的人通婚,更不许入仕途。几百年来,“九姓渔民”以船为家,上岸仅仅是为了购买一些生活必备品。 清朝开始对他们解禁,但他们真正全部上岸是49年之后。</h3> <h3>我们走进渔港,见到正在整理渔网的陈姓渔民。他告诉我们,他家祖祖辈辈都是“九姓渔民”,居住在江上,解放后才上岸。他以打鱼为生已经50多年了,每天夜晚捕鱼,白天回来休息。</h3> <h3>我真后悔没有住在渔村,深入其中了解他们的历史和生活方式。月光下江中的点点渔火和捕鱼人的身影一定是一种深沉、独特的美。</h3><h3>他们的后代都回到岸上工作了,逐渐发展起来的旅游业让这种打鱼生活演变成一种表演。“九姓渔村”虽然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的生活方式还会自然地存在吗?</h3> <h3>因为是周日,村民们表演了传统水上婚礼,很有意思。</h3> <p>三江口是新安江、富春江、兰江的交汇处。新安江到此汇入富春江。我们的旅途也就要结束了。</p> <h3>回来后,翻看到那些古民居的照片,感觉内涵特别丰富,有一种迷人的美。新安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此行只能算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但激起了对很多相关事物的兴趣,像李白生平与诗歌,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剧,徽商,扬州八怪、徽派建筑,晋宋南迁、太平天国、皖南事变等。想学习了解的东西太多了,慢慢来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