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革命路上的五个关键人物

龙大祥

<p>  从参加中共一大到遵义会议的召开,毛泽东最终能执掌中共大权,确立他的军事权威和党内领导地位,有五个关键人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 <p>陈独秀:</p><p>第一个赏识毛泽东的领导人。</p><p> 毛泽东是中共一大的十三位代表之一,当时他只是一个会议记录员,并没表现出多大的政治能量,也没能进入一大中央局。中共二大时,毛泽东又因为“忘记了开会的地点,又找不到任何同志”,因而没能参加会议。</p><p> 毛泽东真正进入中央高层是在中共三大上,由于湖南党组织和工人运动工作搞得好,得到时任总书记的陈独秀的赞扬,他在三大报告中说:“上海同志为党工作太少了,湖北的同志没能及时防止冲突,因而工人的力量未能增加,只有湖南的同志可以说工作做得很好。”这是对毛泽东成绩的充分肯定,毛泽东因此在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进入政治局,还担任了中央局秘书的要职。从此,毛泽东作为陈独秀的重要助手,与之共同负责党中央的日常工作。</p><p> 尽管陈独秀后来在政治上垮台,但对于毛泽东来说,陈独秀是第一个赏识他的党内高级领导。也正是在党的三大上,毛泽东的政治才华开始引人注目。毛泽东和陈独秀进入了他们合作和谐的顶点。</p><p> 陈独秀(1879.10.9一1942.5.27),原各庆同,陈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党的早期主要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与孙中山先生共过事。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上虽未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二、三大)、中央总书记(四、五大)等职务,并任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1925年,领导五卅运动。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犯了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错误(新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改成为“右倾机会主义”),使革命遭到失败,受当时共产国际的重大影响。陈独秀一生,如果从他1900年参加反清运动算起,到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他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整整27春秋,作出了比他的前辈、同辈都多得多的贡献是他。”1927年,在中共“八七”会议上被撤销总书记职务,离开中央。1929月11月因就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而被开除党籍。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他拥护国共合作和国民党领导抗日,与托派中央决裂。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重庆(原属四川)江津,1942开5月27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p><p> 陈独秀“在生命的最后15年里,在旧中国的泥潭里,依然趔趄向前,尽管步履蹒跚,有时踯躅,有时摔跤,但他毕竟没有叛徒,没有做汉奸,没有作出丝毫有损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国格和伟大人格的事来。”“陈独秀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跳出多年沉沦的政治泥潭,对于曾经给中国革命造成重要损失的斯大林及苏联,给予了在大革命失败之后所没能发表的最严厉的批判。(《“沧溟辽阔”中的陈独秀》)”。李维汉说过:我党早期的领袖中只有两个人不搞阴谋诡计,陈独秀一个,瞿秋白一个。陈独秀一生光明磊落。他自己说过:“我绝对厌弃中庸之道,绝对不说人云亦云豆腐白菜不痛不痒的话。我愿意说极正确的话,也愿意说极错误的话,绝对不愿说不错又不对的话。”(《给陈其昌等的信》1937年11月21日),可见耿直得可爱。陈独秀又是一位杰出的政论家,大学者。其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如《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学术成果。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1979年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1981年庆祝建党60周年时,国内学者首先为陈独秀五四和建党问题上正名的同时也对“汉奸论”提出质毅,指出陈独秀“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仍然光彩夺目……催人猛进!”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1984年3月19日,中宣部发向全国的13号文件,在指示注意严办防止不妥当地宣传陈独秀的同时,也承认“陈独秀在建党时期有不可否认的功绩,30年代王明、康生诬其为日冠汉奸,亦非事实”(唐宝林:‘陈独秀全传》)。实际上为陈独秀的“汉奸”罪,非正式地进行了平反。</p><p> 毛泽东一生多次谈到 陈独秀。不同的历史时期,毛泽东曾多次论述。陈独秀与毛泽东曾经是师生,是同志。他们最早联系是在1917年4月,毛泽东写的《体育之研究》文章受到陈独秀阅读选中并在《新青年》上发表,陈独秀一时成了他的“楷模”。1918年9月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就拜访了陈独秀和胡适等人。后来,毛泽东说,陈独秀“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在五四运动中,毛泽东称陈独秀“思想界的明星”。毛泽东曾和陈独秀有进三次会晤。可以说,陈独秀帮助毛泽东成为共产主义者。毛泽东,早年近乎狂热地崇拜陈独秀,到大革命后期尤其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因对中国国情认识差异和对敌斗争策略选择的不同而分道扬镳。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毛泽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同时在中共党内主要负责农运工作。他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主张在共产党领导下实行激进的土地政策和大力组织农民。陈独秀反对该文里表示的意见,并拒绝在党中央机关报刊发表它。毛泽东与斯诺的谈话中称“大致这个时候,我开始不同意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政策。我们逐浙地分道扬镳了,虽然我们之间的斗争直到1927年才达到高潮”。毛泽东指责陈独秀“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独裁者”。抗战时期,毛泽东多是从反面教员的角度谈陈独秀。毛泽东于1937年11月12日在延安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完整而系统地论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政策方针。报告中,毛泽东告诫全党要汲取1927年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导致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他指出:“1927年陈独秀的投降主义,引导了那时革命归于失败。每个共产党员都不应忘记这个历史上的血的教训。”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像这样以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为鉴的论述,毛泽东还有许多。比如,在论述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问题时,毛泽东指出:“纯消极的让步是有过的,那就是第二国际的劳资合作论,把一个阶级一个革命都让掉了。中国前有陈独秀,后有张国焘,都是投降主义。”毛泽东还指出:“过去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特点,就是引导无产阶级适合资产阶级一群一党的私利,这也就是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刮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中,更是严重指出:“蒋介石总是要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我们就按怀他的办法,也拿起刀来。”然而,“我们有些人,对于这个调查研究常不注意。例如陈独秀,他就不知道拿着刀可以杀人。有人说,这是普遍的日常真理,共产党的领导人还会不知道?这很难说。他没有调查研究就不懂得这件事,所以我们给他起个名字,叫做机会主义。” 1945年4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报告中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我说陈独秀在某几点上,好像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做了启蒙运动的工作,创造了党,但他在思想上不如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在俄国做过很好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陈独秀则不然,甚至有些很不正确的言论,但是他创造了党,有功劳……关于陈独秀,将来修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讲到他。”毛泽东在七大上肯定了陈独秀的两大功绩(五四运动总司令和创党有功)。而且与王明、张国焘的错误比,用毛泽东的话来说,陈独秀犯错误“没有留下影响团结的痕迹”。会上,毛泽东明确说:“六次大会不选陈独秀到中央。结果是不是好呢?陈独秀后头跑到党外做坏事去,现在看不选他是不对的。”在中共六大上,王若飞就主张陈独秀应该留在中央委员会里面,毛泽东没有出席中共六大,但他的观点和王若飞的意见一致。可见,毛泽东对处理陈独秀问题有一个认识过程。对中共党史上一些重大问题重新作出结论,把全党团结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不仅是延安整风的主题,也是七大的主题,是毛泽东谈处理陈独秀的教训和肯定其功绩的根本原因。</p><p> 建国初期,学术界对陈独秀的评价都是以《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毛泽东选集》中关于陈独秀的评论为依据,给陈独秀扣了九顶帽子:机会主义的二次革命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托陈取消派、反共产国际、反党、反革命、汉奸、叛徒。“”文化大革命”中,陈独秀成了“十次路线斗争”中“第一次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1919年至1949年,是陈独秀毁誉相参的30年;1949年至1979年,可以说是陈独秀被批判为主的30年。“陈独秀九条罪名无一成立,此案是中共党史上第一桩最大的冤假错案”(大往事:纵横历史解密档案,叶国政著)</p><p> 1953年2月,毛泽东到安庆视察时说:“陈独秀早期对马克思主义是有贡献的。新文化运动他是思想界明星,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指挥的。中期,他创造了党,有功劳的。后期他犯了错误,类似俄国的普列汉诺夫。”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陈独秀同样被诬为革命的对立面。</p><p> 总之,从历史上,毛泽东在其思想正确发展的七大前后这一时期,对陈独秀的评价最高;在其思想陷入误区的时期,如“文化大革命”时期,他对陈独秀的评价最低。这样一条认识曲线,应该不是历史的巧合。</p><p> 1981年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陈独秀责任的定性,明确使用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提法。这一提法直到2002年版《中国共产党历史》出版,才正式变更为“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91年新版《毛选》中关于陈独秀的注释得到了修改,摘除了原版注释中“投降主义”、“取消主义”两顶大帽子,肯定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在党成立后最初六年中是党的主要领导人”。1983年出版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陈独秀”条目中又明确肯定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只提“陈独秀右候机会主义错误”,什么“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托派取消主义”等统统没有了。2001年江泽民“七一”讲话后,重新修订、审查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进一步肯定了陈独秀从建党到大革命运动前期都是有巨大功劳的。同年中央领导对陈独秀父子故居和墓地修缮的问题作了批示,第五次为陈独秀的墓立碑,碑上刻着“陈独秀先生之墓”七个大字。</p><p> 陈独秀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他被好友称为“终身反对派”;他被中共开除后又以“中共领袖”身份遭到国民党拘捕;他在中共与国民党夹缝中求生存,世界仿佛将其遗忘;他在一片寂寥中离开,对他功过是非的评价因时而异,之变迁“盖棺”却难以“论定”。</p><p> </p> <p>  1918年6月,北大哲学系毕业照。左三为陈独秀。</p> <p>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陈独秀</p> <p>  1922年,共产国际“四大”代表陈独秀(前排左一)、刘仁静(后排左一)、瞿秋白(后排左二)等。</p> <p>  抗日战争时期的陈独秀。</p> <p>  晚年的陈独秀。</p> <p>朱德:</p><p>树立毛泽东的军事地位。</p><p> 朱德对于树立毛泽东在军事上的威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朱毛的井冈山会师,使得毛泽东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得以发展壮大。红军在打出威风的同时,也树立了毛泽东军事上的崇高威信。朱毛红军离开井冈山南下,将赣南、闽西根据地连一片,从而创建了中共中央革命根据地,为毛泽东在政治上积累了资本。</p><p> 凡此种种,朱德居功至伟。遵义会议上,时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朱德始终站在毛泽东一边,对毛泽东重掌军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p><p> 朱德(1886.12.1一1976.7.6),字王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一个佃农家庭。读过私熟。1909年考入云南讲武堂,改名朱德。1911年8月毕业。辛亥革命的“重九起义”,一马当先攻下云贵总督府,从此一颗杰出的帅星在中华大地上冉冉升起。之后曾参加川南支援反清斗争、1915年12月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1917年7月反对北洋军阀段琪瑞的护法战争。1921年春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官,云南省警务处处长兼省会警察厅厅长等职。1922年8月赴德国,在柏林结识周恩来和其他共产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德国格丁根市一所大学留学。1925年年内返回柏林,因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两次被德国政府逮捕,并驻逐出境。1925年7月到苏联学习军事。1926年夏回国,受中共中央派遣到四川军中进行革命工作。1927年初到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5月,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1927年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军长。起义失败后,1928年4月率部万余人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后,随即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成为中国红军之父。他和毛泽东指挥部队多次战胜国民党的“进剿”、“会剿”,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肖克将军曾说,朱德在部队中有很高的威信,部队对朱德带点神秘式的信仰。1929年1月和毛泽东率部向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进军,为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1930年8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他先后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的四次大规摸军事“围剿”。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张国焘折不散朱毛。朱毛又一次会师西北。中国双星世界嘱目。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不久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朱德先后任总指挥、总司令,率领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协同国民党军队对日作战,取得平型关等战斗的胜利,尔后指挥八路军各部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和扩大了许多抗日根据地。曾先后兼任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和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指挥所辖部分国民党军队与八路军共同作战,维护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局面。1940年5月返回延安,提出“南泥湾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以打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代表大会上作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46年,蒋介石发动内战,和毛泽东发表声明:我军将坚决采取自卫手段。12月1日,六十岁诞辰,中共中央为其祝寿,毛泽东题词:“人民的光荣”。在解放战争中,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47年3月,国民党军进攻延安,10月和彭德怀联名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协同解放军“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他亲临华北前线指导作战,取得了清风店、石家庄战役的胜利,开创了对大中城市进行攻坚战的先例。在战略决战阶段,他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了辽沈、准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3月,出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后和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进入北平。4月,和毛泽东一起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渡长江南下的作战命令,最后推翻了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统治。</p><p> 朱德在长期的军事生涯中特别是革命战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并逐步形成一整套适合人民军队建设和作战需要的关于带兵、练兵、养兵、用兵等重大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在中国红军初创时期,他同毛泽东共同总结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成为红军游击战争的基本指导原则。以后又写了许多军事论文,论述运动战、山地战、隘路战、遭遇战、追击战、袭击战、攻坚战、歼灭战等战术思想,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和平年代,朱德继续践行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1974年,88岁的朱德视察秦皇岛海军基地,对着海军司令肖劲光和副司令只刘道生说:“有了海军、空军,我才成为真正的总司令!”欣然题词:“建立一支足以抵强敌的人民海军。”</p><p> 朱德在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0年10月,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会上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后,赴山东、东北等地向即将入朝作战的志愿军部队作动员报告。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在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连续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名列之首。在1956年9月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是中共九大政治局委员,1970年8月出席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庐山会议)。1971年10月致函党中央、毛泽东,表示拥护中央对林彪反革命集团采取的措施。1973年8月,出席中共十大,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他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参与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p><p>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朱德曾遭到林彪、江青集团的侮辱和打击,但受到毛泽东的保护。</p><p>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p><p> 在新中国的史册上,展开人民共和国诞生的那一页,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毛泽东和朱德两位领袖的画像并列悬挂在高大的建筑物上,悬挂在庄严的大会主席台上;到处有人民高举两位领袖的画像在欢庆胜利,欢呼解放;在历史纪录片里,我们看到毛泽东和朱德并肩走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的诞生。在缔造人民共和国的血与火的岁月里,“朱毛”是中国人民同国内外反动派英勇斗争的胜利的旗帜。</p><p> 朱德曾先后有五任妻子,最后一任妻子为江西姑娘康克清,1931年入党,参加过长征。曾任政协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席、宋庆龄基金会主席。于1992年4月2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p> <p>  在德国哥廷根留学时的朱德(1923年)。</p> <p>  1936年,朱德(右)、毛泽东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宝安县时合影。</p> <p>  红军时期的朱德。</p> <p>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p> <p>  朱德在1945年4月一6月召开的中共七大上讲演,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p> <p>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的毛泽东与朱德。</p> <p>  朱德元帅。</p> <p>  朱德(右)和彭德怀在授勋典礼上(1955年9月)。</p> <p>  1952年8月1日,朱德与毛泽东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5周年庆祝大会。</p> <p>  1956年6月,朱德和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会议上。</p> <p>  朱德晚年标准照。</p> <p>  朱德标准照。</p> <p>周恩来:</p><p>毛泽东最得力的支持者。</p><p> 1932年10月,中共中央局召开“宁都会议”,会议上开展了中央局从未有过的反倾向的斗争,矛头直指毛泽东。作为毛泽东最有力的支持者,周恩来据理力争,称“泽东的经验和长处还需尽量使他发展,有泽东负责,可能指挥适宜”。然而,中央没有釆纳他的建议,还是决定免去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周恩来气得拂袖而去。会后,毛泽东一气之下称病隐居,周恩来在给中央的电报中为毛泽东说好话,称其答应“前方何时电召便何时来”。就这样,周恩来通过斡旋为毛泽东的复出埋下了很好的伏笔。</p><p>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周恩来积极促成了遵义会议的召开,会议上,周恩来坚决支持毛泽东对第五次反围剿釆取的单纯防御路线所作出的批评,并竭力推举毛泽东为我党我军领袖,从而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权。</p><p> 周恩来,生于1898年3月5日江苏淮安,原籍浙江绍兴。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重要转折。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年去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和赵世炎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任书记,为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3年任国民党驻欧支部特派员和代理执行部长等职,主持国民党驻欧支部的工作。1924年秋回国,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务委员兼军事部部长,两次参加讨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创建了行之有效的军队政治工作制度。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当晚,毛泽东要求通电讨蒋遭到苏联军事顾问团代理团长季山嘉的拒绝后在李富春家里碰上了时任第一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彼此均有一种相见相晚的感概,为两位伟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深情厚谊奠定了基础。1927年3月,周恩来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同年5月,当选为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常委。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组,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于8月1日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1928年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后任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为保证中共中央在上海秘密工作的安全,为联系和指导各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为发展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秘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内,他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1931年12月,离开上海到中央根据地,先后任中央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2年2月中央苏区由“王明路线”主导下发动的“赣州战役失利,周恩来全力支持毛泽东的主张,并于同年3月下旬起东征漳州,4月20日,取得了漳州战役的胜利。此役的战略决策是毛泽东高瞻远嘱、实事求是的军事思想的产物,同时也是周恩来抵制临时中央的责难,和毛泽东进行默契配合并在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思想和战才原则诸方面逐渐统一了认识的结果。首度合作,真英雄惺惺相惜。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遵义会议后,继续被选为中央主要军事领导人。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任中共全权代表与泰邦宪、叶剑英等去西安同蒋介石谈判,和张、杨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使团结抗日局面的形成。抗日战争时期,他代表中共长期在重庆及国民党控制的其他地区做统一工作,努力团结各方面主张抗日救国的力量,并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在1945年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组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谈判,并领导了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工作、军事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1946年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和朱德一起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p><p>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年至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重大的外交政策。毛泽东1949年12月2日给柳亚子的信中曾说:“周公确有吐握之劳。”曹操有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名句,毛泽东借此肯定周恩来的理政之勤、之德、之能。此前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谈到新中国政府未来组成时,其他人事都未商量,毛泽东却单独谈到:周恩来一定会参加政府工作,其性质相当于内阁总理。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协助毛泽东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并担负了后勤保障的组织工作,领导了中国代表团的停战谈判。当选为中共第八、九、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十届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政协全国第一届副主席,第二、三、四届主席。长期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1974年,已身患绝症的周恩来负责筹备四届人大时,毛泽东仍然认为,周恩来是总理角色的不二人选,说:“总理还是我们的总理”。</p><p>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联合国下半旗哀悼。周恩来被称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被誉为“人民的好总理”。</p><p> 1974年5月29日,周恩来陪同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会见毛泽东。这是他最后一次走进毛泽东书房。会见结束时,邓小平、乔冠华和毛泽东告别后走出了书房。周恩来还站在门旁,他似乎是在等待毛泽东。毛泽东送客走到门边,和站在旁边的周恩来的目光相遇,瞬间,一脸的微笑飞逝而去,立刻忧伤地垂下眼帘,耷拉着眼皮望向周恩来,己经十分消瘦的周恩来则用温馨、睿智的目光深情地凝视着毛泽东。周恩来一边看着毛泽东,一也慢慢地把手伸出去。两双掌握中国革命方向的巨手再次握在了一起,组成了这种神圣又沉重的瞬间。当杜修贤“咔嚓”一声按下快门时,他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两位伟人无言的告别。在周恩来病情期间,毛泽东静静地听着不断的病危报告,脸上的表情也越来越严峻。当毛泽东听完周恩来逝世讣告时,毛泽东没有说一句话,只任泪水默默地流淌,泪水流过了面颊,流到了嘴角,流到了脖颈。周恩来的追悼会定于1976年1月15日下午召开。追悼会前一天,小孟给毛泽东主席读了追悼会上由邓小平同志敢的悼词清样。这一次,毛泽东不再是默默地听着了,他泪如泉涌,失声痛哭。早已病重的毛泽东没能参加周恩来追悼会。两位世纪伟人,就这样永别了。</p><p> 遵义会议前后,周恩来在党内的地位从高于毛泽东到成其主要的政治助手,其后的四十余年里,他们一直维持合作的格局。可以说,两人政治合作的时间之长,内容之多、成效之著、境界之妙打破了世界纪录。毛、周合作关系的长期延续,主要的原因由共同的政治信仰和抱负、由差异产生的互补效应、由相知而产生的相互信赖等重要原因促成的。埃德加.斯诺说过:“他们两人的关系,最恰当的说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人的工作作风和性格为人相差很大,但毛同周相辅相成,彼此信任,又相互依赖。”英国人詹姆士.麦克唐纳的说法比较客观,他认为周恩来主要扮演着两个角色,一是在政策决定之前当顾问,二是在决策决定之后当执行者。在不少宏观问题上,他的思想和毛泽东是有差别的,而且即便是执行决策,也不是一个简单机械的推演过程。周恩来正是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才在新的历史制高点丰富和完善毛泽东思想。作为20世纪中国的重要标志性人物,毛泽东、周恩来以如椽之笔改写了中国与世界的历史。他与毛泽东之间的“天作之合”不仅产生了巨大的政治震憾力,而目具有令人神往的美学境界。在中外政冶史上,虽不乏两人并称的例子,但跟有“航海家”与“水手长”,“海洋”“海岸”之喻的“毛、周”相比,无不逊色。毛泽东与周恩来,既将对方视为知已,又是亲密无间的战友,百年搭档最默契,谋事在毛成事周,两位伟人风雨同舟,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没倾注了一生。</p> <p>  1922年周恩来在德国柏林。</p> <p>  黄埔军校时期的周恩来。</p> <p>  1937年8月,周恩来与国民党进行第五次谈判后回到延安。这是他和毛泽东、朱德、林伯渠在毛泽东居住的窑洞前合影。</p> <p> 国共合作时期的周恩来。</p> <p>  1946年3月,周恩来在西柏坡。这是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周恩来坐在地图前,一脸凝重。</p> <p>  1946年11月19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部分成员飞返延安。这是他回延安后和毛泽东、朱德在一起。</p> <p>  周恩来和毛泽东一起运筹决策。</p> <p> 1964年,北京人民大会堂,“五一”招待会上的周恩来(左一)与毛泽东(右一)、林彪(左二)。</p> <p>  1950年,周恩来随毛泽东访苏,并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p> <p>  1963年10月,周恩来和邓小平在天安门城楼上。</p> <p>  1964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出席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大会。</p> <p>  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天安门城楼上。</p> <p> 1969年,周恩来(右一)和毛泽东(左二)、林彪(左一)在中共九大上。</p> <p>  1972年2月22日,周恩来会见了访华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这是一次中美破冰之旅。在人民大会堂,周恩来和尼克松就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进行了讨论。周恩来表示:台湾问题是阻碍两国关系正常化关键。尼克松表示:美周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上图)</p><p> 周恩来以茅台酒作为国宴款待尼克松。(下图)</p> <p>  1975年1月,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p> <p>  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最后一次握手。</p> <p>张闻天:</p><p>毛泽东权力过渡时期的功臣。</p><p> 毛泽东被免去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后,其位置由张闻天接替。在长征途中,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到了张闻天的支持,张闻天逐渐从“左派”中脱离出来,继而坚定地站在毛泽东这一边。</p><p> 遵义会议上,张闻天作了报告,批评李德等人的左倾路线错误。作为中央政治局三常委之一,又是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坚决站在毛泽东一边,发挥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会后,本来毛泽东可以成为中共的掌舵人,但是,毛泽东推举张闻天接替了博古在党内负总责。而张闻天一直将毛泽东放在主角位置上,把毛泽东推向领导前台,自己甘当配角,一直到1943年正式御任。在遵义会议整个进程中,张闻天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张闻天是遵议会议台前幕后的第一主角。</p><p> 但张闻天说:“我只是形式上当当主席,一切重大问题均由毛主席决定。”可以说,张闻天是毛泽东权力得以顺利交接的功臣。</p><p> 张闻天(1900年8月30日一1976年7月1日),原名张应皋,化名洛甫,出生在江苏省南汇县(现上海浦东新区祝桥镇,原川沙施湾镇)邓三村张家宅。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并出席遵义会议。1935年3月10日,张闻天召集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20多参加的会议,史称苟坝会议,讨论由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向朱德发来建议攻打鼓新场“万急”电报和作战方案。结果,支持毛泽东不打意见的只有毛泽东一票,毛泽东还被免去了只当了7天的前敌司令部政委职务。散会后,毛泽东说服与会者周恩来、朱德等,又根据截伏的敌人电报,验证了毛泽东不打鼓新场的理由,也验证了他高人一筹的战略思维。次日会议,毛泽东恢复职务。第二天,根据毛泽东、张闻天等建议,中央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新三人团”,即三人军事小组。有人问张闻天,怎么老是跟着毛泽东跑?张闻天回答:“真理在谁手里,就跟谁走。”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作为党中央负总责的张闻天在事变爆发的第二天,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发表了“尽量争取南京政府正统”这一独特见解,同时指出了“把局部的抗日统一战线,转到全国性的抗日统一战线”这一根本方向。之后的一系列会议和发言,证明了张闻天在我党解决西安事变中的历史作用,尤其在1937年1月27日亲抵西安与周恩来现场商定大计。张闻天在总结西安事变时曾经深刻地指出:“中国政治问题的复杂性与变化多端性,要求我们有确定的方针,而不为表面的现象所蒙蔽与动摇。”张闻天留一下了一笔值得研究和启示的精神遗产。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5月,兼任延安马列学院院长。1938年秋天召开中共扩大的六届六全会前,共产国际确认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领袖,但职务并不明确。于是,张闻天又在会议期间诚恳地提出,应推举毛泽东为党中央总书记。毛泽东经过全面考虑,对张闻天说:“洛甫,你是‘明君’,开明之君,党中央总书记继续由你担任吧。”会后,张闻天兼任党中央宣传部部长的张闻天,却“主动让贤”,把党内负总责的工作移交给毛泽东,实际上离开了党内“负总责”,主要精力放在抓宣传教育方面,之后又担任了中央马列学院院长,专心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他认为这是最适合于他的工作。张闻天一向敬重毛泽东,却又从不盲目,有独立见解并愿意不断探索。王震曾撰文说:“在延安,毛主席一次同我谈话,说洛甫这个同志是不争权的。我把毛主席的话告诉了闻天同志。闻天同志连声说:‘这是对我的最好评价’。”1943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减的决定》,推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中央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组成。张闻天正式离开中央书记处,不再在党内负总责。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历任省委书记、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部长、东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工作有突出建树。1949年,调任辽东省(今在辽宁省和吉林省内)省委书记,为东北根据地的开辟和建设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张闻天转到外交部工作。1951年4月,出任驻苏联大使。1954年底,回国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1956年党的八大上再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并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59年庐山会议上,张闻天因直言不讳地批评当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一系列发言让他的政治生涯发生了180度的大改变,7月23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逐一批判彭德怀、张闻天等人的意见,声称“他们把自己抛到离右派只差30公里了”。8月2日,八届八中全会召开。张闻天被毛泽东点名批评,并写出书面检查,被迫承认“右倾”,犯了“政治性的严重错误”。8月3日至10日,张闻天被迫承认自己“实际上”反对总路线,反对毛主席,但对“里通外国”问题,他则严正声明:“完全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8月18日,张闻天含冤下山,从此退出政治舞台,他被错定为“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成员,被撤职,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任“特约研究员”,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放到“横扫”之列,又遭残酷迫害,被长期监禁和遣送外地,但无法消磨他的意志,最后的岁月凄惨的,于1976年7月1日下午7时30分在江苏无锡含冤病故。张闻天遗体于10日下午火化。骨灰盒被锁在无锡公墓办公室的一个木箱里面。又经进过三天,南京的《新华日报》才在第三版右下角以“本报讯”的报道方式,登出张闻天逝世的消息。这则消息由北京方面拟定,仅78个字:“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张闻天同志,因长期患心脏病,医治无效,于一九七六年七月一日在江苏无锡病故。张闻天同志,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终年七十六岁。”首都报纸一概保持沉默。一代伟人,就这样遽然逝去。</p><p> 张闻天,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工作中成绩卓著的领导人之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他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代革命文学家中的一员,是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中的热情战士。他与毛泽东同志一起,为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张闻天许多思想观点,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工作重点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的理论先声。张闻天同志当年主要在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岗位上犯过错误。但是,他所犯的错误,是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的错误。张闻天同志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以实践作为检验党的政策方针的标准。他是“左”倾中央最早认识错误的重要领导成员,这成为他后来率先同“左”倾错误彻底决裂、转到正确方面来的主要原因。张闻天同志尤为让人赞佩的,是在身处逆境甚至失去自由时,对真理一如既往的追求和坚持。在生命的最后十余年里,以病衰之躯,写出大量文章、调查报告、读书笔记和研究文稿,分析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存在“左”的错误,尖锐批评“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到错误做法,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充分显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p><p> 1979年8月,中共中央对张闻天冤案予以平反昭雪,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纠正了过去对张闻天等所作的错误结论。197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张闻天同志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亲自为他的战友致悼词,赞颂张闻天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对张闻天在中国历史上功绩作出了充分肯定。198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胡耀邦发表讲话,张闻天的名字被列入同毛泽东一起为中国革命胜利、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党的杰出领导人的行列,给了张闻天应有的历史地位。主要著作有《张闻天选集》。</p> <p>  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右一)在红军时期的合影。</p> <p>  战争年代的张闻天和毛泽东。</p> <p>  1956年10月,毛泽东、周恩来、陈毅、张闻天(从右至左)在中南海。</p> <p>  毛泽东和张闻天在天安门城楼上。</p> <p>王稼祥:</p><p>最早拥护毛泽东军事路线。</p><p> 李德不怎么懂军事、更不懂苏区实情,却凌驾于中共和军委之上指挥红军。在反围剿斗争中,王稼祥认为李德完全是在不切实际地瞎指挥,因而对当时受排斥的毛泽东产生了敬仰之情。</p><p> 1933年4月,王稼祥被敌机炸弹炸穿了肠子,因无法取出弹比,只好采取保守疗法。红军长征开始后,王稼祥躺在担架上跟部队一起长征。走进广西时,他见部队由赣南出发时的8万多人得只剩3万多人。</p><p> 毛泽东在江西得了一场疟疾,险些被夺去了性命,加上受排挤后心情不好,对红军的前途忧虑重重,身体非常虚弱。因而,两人的担架形影不离,王稼祥也发现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是最适合红军的。“那个会在遵义一定要开,再不能拖下去了,一定要把李德轰下去!”王稼祥半躺着,第一个发出了“把李德轰下去”的声音。</p><p> 1935年1月,红军占领了贵州遵义,中央召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王稼祥第一个提出应由毛泽东来领导红军,在绝大多数同志的拥护下,会议改选了领导,毛泽东成为政治局常委,王稼祥也被增选为政治局委员。这次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转折点,党在毛泽东领导下终于转危为安。毛泽东曾多次讲过王稼祥在对遵义会议的贡献。他说:王稼祥是“有功劳的人,他是教条主义中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我的”。“遵义会议没有王家祥不行,王稼祥在遵义会议上投了关键的一票。”</p><p> 王稼祥(1906.8.15一1974.1.25),原名嘉祥,又名稼蔷,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厚岸村人。1924年春就读于安徽芜湖圣雅阁中学。1925年5月领导同学参加反帝爱国运动。8月进入上海大学附中部学习,任学生会主席。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进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读书。同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3月回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1931年1月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和《红旗》、《实话》总编辑。4月被派往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11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外交人民委员、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4月,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负重伤。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后,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组成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9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主任。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1936年10月当选中央书记处书记(1934年1月至1956年9月相当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1937年6月,由于伤情恶化,去莫斯科治伤。11月,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8年8月回延安,任中共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政治部代主任,负责中央军委工作。1939年1月,兼任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主任和八路军军政学院院长。1941年任中央研究组副组长。1942年6月,同陈云负责领导中央军委直属系统的整风。1943年7月,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1944年伤病复发,脱离工作。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46年再次去苏联治病。1947年5月回国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城市工作部部长、宣传部代理部长。1949年7月为中共代表团成员,赴苏联访问,商谈等建大使馆事宜。1949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首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1951年起,长期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在此期间,王稼祥参与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外交方面的许多重大决策,并在对外工作中提出了许多正确看法。1953年3月任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954年12月当选为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委。1956年2月参加苏共二十大。8月至9月出席党的七届七中全会。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58年11月至12月出席中共八届六中全会。1959年3月陪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会见外宾。同月作为以朱德为团长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成员,赴华沙出席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1959年4月、1965年1月分别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三、第四届常委会委员。1959年7至8月参加八届八中全会。1966年3月中央决定王稼祥任中央外事小组副组长。“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8年4月被隔离审查。1969年10月被“解放”但同时下放河南信阳。1970年10回北京冶病。1972年6月,王稼祥夫妇去看望朱老总。朱德对王稼祥说:毛主席没有忘记你,我们都认为你是有功劳的,是在关键时刻立了大功的,你会很快分配工作的。朱老总实际上是传达毛泽东重新起用王稼祥。后来,王稼祥给党中央、毛泽东写信,要求分配工作。因毛泽东一再肯定他的历史功绩,1973年在党的“十大”上他又被选为中央委员。之后,他被安排进入新成立的负责外事工作的领导班子,协助周恩来搞外事工作。</p><p> 在党的历史上,王稼祥在职务上几次起落。三十年代他是党中央领导核心成员之一。1945年“七大”上,一些代表对他有意见,经毛主席亲自动员,主动为他拉票。毛泽东再一次强调说,王稼祥虽然犯过路线错误,也有缺点,但他是有功的。他的病也是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负伤而起的。“我认为他是能够执行大会路线的,而目从进去看,在四中全会后第三次‘左’倾路线正在高涨时,在遵义会议时,在六中全会时,也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会上,他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二中全会上选为中央委员。可见,王毛互选见真情,这绝非简单世俗的政治交易或庸俗的知恩报恩,而是革命家之间深情厚谊的见证。他对个人在党内地位的突然下降,竟毫不在意甚至无动于衷。后来,他到东北局担任部长,过去的下级成了他的领导,仍兢兢业业工作。他于“八大”再度当选为中央委员,随后任中央书记处书记。1963年,他又被免除了职务。但王稼祥没有消沉,仍然对党和国家的前景特别是国际处境潜心研究。王稼祥一向不好玩,总愿意沉思问题,属于“摇羽毛扇”的党的“智囊”。他被称为“红色教授”型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见底的思想家,处理国内问题有世界眼光,对待国际问题又能考虑到中国利益,立足于中国的实际。王稼祥能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有正确的选择,在国际问题上能提出许多真知灼见。王稼祥在“文化大革命”中做的检讨,最集中的体现在1968年2月中联部机关召开的群众会上。王稼祥写检查,有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从不乱说,更不给别人扣帽子;二是多讲自己的进,少讲自己的功,但也绝不把不属于自己过,说成是过。他对历史事实的叙述是客观的,从不隐瞒什么,也不歪曲什么,虽然当时他写检讨不能不带有当时的政治烙印,但他没有把“问题”推给别人,对自己也没有说过头话。这体现了王稼祥的高尚品质。</p><p> 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不幸猝然逝世,终年68岁。1979年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才得到平反。</p><p> 王稼祥是一位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p> <p>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访问苏联,右四为王稼祥。</p> <p>毛泽东:</p><p>后来成为中共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人民的伟大领袖,被誉为“世界巨人”。</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是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一大”出席者,是中共创始人之一。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创建第一个农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创建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从1930年12月到1933年2月,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后受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1936年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直至逝世。他领导人民和指挥军队独立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1942年,毛泽东号召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使中共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高度的统一,空前的团结,为战胜困难和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943年3月,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以后在历届中央委员会都连续当选为主席直到逝世。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重要著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1945年8月,毛泽东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签订《双十协定》。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毛泽东分析双方力量对比,提出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和打败蒋介石的政治方针与军事原则,在粉碎蒋介石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后立即转入战胳反攻。1948年9月一1949年1月,指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接着,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发动渡江战役,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大西北,推翻了国民党政府。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规定了党在全中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同年6月,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阐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性质及内外政策。9月,主持召开中国人民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当选为主席,至195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国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全国人民一面在国内完成了繁重的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任务,一面迫于美国军队攻入北朝鲜、威协中国东北部的形势,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同时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1953年,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选举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职到1959年。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毛泽车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一系列初步的探索。1958年,他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期间,他又把主要的注意力转向了他所认为己经再次成为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的阶级斗争。从50年代未开始,他领导中共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进行了坚决斗争。70年代,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打开了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966年由于对国内外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错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和利用,造成10年之久的全国大动乱,使中国的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他始终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维护世界和平。1976年9月9日零时十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伟大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又是诗人、书法家和哲学家。就他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巨大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高尊敬。1981年6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作出了全面、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结论。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纵观毛泽东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一生,从领导秋收起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崛起,成为中共领袖。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在于毛泽东的独特个人素质、能力和人格魅力:最熟悉中国国情和中国农民;有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最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和杰出的军事、领导才能:最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最善于团结大多数人。最重要原因在于毛泽东具备了高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果和分析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受到中共党内的共同认识、接受,得到大家的充分信任和坚决拥护。毛泽东作为我们党的第一代人领导核心,带领中共发展壮大,打败日本侵略者,消灭了800多万国民党军队,并取得全国政权,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引导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五十年代初,再次打败所谓“联合国军”,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不得不签下“停战协定”,中国赢得抗美援朝的胜利。毛泽东所经历的战争状况之复杂,指挥过的战役数量规模之大,撰写的军事著作之丰富,都是世所罕见的。毛泽东,实属罕见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他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中国人民,彰显了毛泽东的伟岸人格。</span></p><p> 是什么使毛泽东成功地掌握了最高权力,取得了最伟大的成就?他的魅力为什么能征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美国作家R.特里尔在1993年撰写的《毛泽东传》里是这样描写的:“那就是他特具的火一般的热情。他很自信,也坚信他的农民军队最终于会胜利。这一一不仅仅是对权力的渴望一一赋予他坚如磐石的意志。这种力拔群山的个性特征一一上帝理解毛的这种作为一一与时代的社会特征紧密联系。毛生长于动乱年代,那时的人们呼唤着一只可以拯救他们的强有力的手。”“毛也以命相注,并且气运亨通。有三四次,毛以毫发之差避世了灭顶之灾。长征结束后,他之所以赢得中国共产党的指挥权,部分原因就在他的主要竞争对手在挣扎着通过西藏(应“西康”)时时运不济。在一些乱糟糟的大事件中,日本进攻中国的时间选择对毛大为有利一一这挫败了蒋的计划。在一群身居中国共产党领导者地位的冷酷阴险者中,毛因与莫斯科及第三国际保持一定距离而免遭毁灭。然而,几乎每一位赞同苏联的拙劣建议的中国领导人,都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内失去了立足之地。毛是在巧妙消除不适应中国的克里姆林宫策略过程中幸存下来的。”“毛的秘诀在于他深知暴力的必要性,实际上他也乐于此道。当党内其他领导人还呆在上海时,毛则拿起一杆枪跑到乡下,走在了别人的前面。在战争中,毛凭借两个优于人的长处而得心应手:灵活机动的策略,和使下属领会其策略的能力。”“他常说,‘两条腿走路’。这种天然的均衡性一一有点像古代中国人信奉的阴阳刚柔相济的二重性一一在毛的全盛时期,对毛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他博览群书,足智多谋,而且他来自中国的内地。这些因素都同样重要。在革命的热潮中,他能冷静明智地驾驶群众的激情。”“他所施展的技巧令全世界惊呀,全世界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领略了中国精神的真谛。”“不论怎样,毛是我触及的历史人物中最伟大者之一,不论历史舞台怎样变幻,他永远与中国与世界同在”。当然,该作者书中对毛泽东一些描述并不正确,仅作为参阅而己。</p><p>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对毛泽东的印象:“我从来没有遇见一个人像他具有如此高度集中的不加掩饰的意志力。”“他身上发出一种几乎可以感觉到的压倒一切的魄力。毛泽东的确能让人体会到力量、权力和意志的共鸣。”毛泽东直至晚年所具有和表现出的睿智机辩的魄力压倒了一切,彻底征服了中外。</p><p> 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称领毛泽东具有“高瞻远嘱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和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这就是伟人的风采,体现了毛泽东的人格魅力。</p> <p>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毛泽东。</p> <p>  毛泽东在江西瑞金与红军战士合影。</p> <p>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自右至左)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合影。</p> <p>  初到陕北时的毛泽东。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显得十分疲惫瘦弱(历史照片)。</p> <p> 1936年美国进步作家、记者斯诺访问陕北,写出了第一部向全世界介绍中国革命的书《红星照耀中国》,同时也开创了外国学者评述毛泽东的先河。这张照片后发表在1938年上海出版的中译本《西行漫记》上。</p> <p>  毛泽东和周恩来。</p> <p>  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七大”主席台上,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的方针。</p> <p>  毛泽东和朱德。</p> <p>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p> <p>  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到机场迎接周恩来访问归来。</p> <p>  1957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刘少奇在一起。</p> <p>  1961年,毛泽东在庐山查阅图书。</p> <p>  1963年1月9日,毛泽东书赠周恩来《满江江和郭沬若》手迹(魏文伯藏)。</p> <p>  本篇主要依据《今古传奇.人物》(2011年1月15日红星号)和有关本篇人物传记、评述书籍编辑而成,特此鸣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