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天气虽冷,温暖在心。寒冷的天气没有影响我们向统编教材靠拢的热情。2019年12月7日和8日,我们一起齐聚唐山,共同参加了唐山市教育局组织的2019年全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论坛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教学观摩研训会活动,两天下来,8节精彩的前沿课堂,5次深入人心的前沿报告让我收获很多,在这里我先把前沿课堂部分进行了梳理和总结。<br></h3> 读写结合教学 少年闰土 <h3></h3><h3> 第一节前沿课堂是由江苏省特级教师陈娟老师带来的《少年闰土》。对于这篇课文我并不陌生,但是陈娟老师的讲授让我对这篇课文又有了新的认识。本篇课文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鲁迅,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人文主题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陈老师以复习的方式进入本课,让孩子们回忆本课的三个介绍闰土的场景,并让学生感知“作者孩提时代印象中最美好的场景”,从而细致学习本节课的第一小节——月下看瓜刺猹。陈老师通过读中悟、结合图片还原情景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闰土的勇敢。接着,陈老师又抓住鲁迅和闰土第一次见面的方式,让孩子们再次感知闰土的形象。之后,陈老师通过对雪天捕鸟的分析让孩子们结合课文感知闰土捕鸟的动作和技术的娴熟,从而让学生学习如何把捕鸟这件事通过动作描写写的生动具体;海边拾贝的故事分析,陈老师抓住关键词让学生体会到贝壳颜色多和形状多的特点;月夜刺猹陈老师让学生结合意境感受情景,又通过情景让学生体会闰土刺猹的机智和猹的聪明;潮汛看鱼陈老师又让孩子们通过想象画面感受到“跳鱼”的稀奇。陈老师通过闰土知道的这些稀奇事让孩子们找鲁迅的“四个不知道”,从而引出鲁迅和闰土的生活经历是不同的。闰土的生活是新奇的、有趣的并且能看见广阔的天空,而作者的生活却是单调的、乏味的,只能看见自己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遗憾的是,这节课由于时间的关系,陈娟老师并没有讲完,课文最后闰土和作者表达友谊的方式——“哭”和送的礼物的区别没有讲到。陈老师没有将他们之间的友谊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让我十分遗憾。不过从陈老师讲的部分来看,陈老师通过抓住作者和闰土之间的故事来写他们之间的友谊,充分践行了本单元通过事情写出人物情感的单元目标。之后,陈老师在对本课梳理复盘的时候又对自己今天所讲的课进行了自我反思,说了自己的整体思路和不足之处,对我的教学有着非常大的指导作用。<br></h3><h3></h3> 有你真好! <h3></h3><h3> 江苏省特级教师,2016年度全国“推动阅读十大人物”高子阳老师讲的是六年级第八单元的习作《有你真好!》,为我们的写作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高老师摒弃了我们传统的“先教后写”的写作模式,而是反过来对学生不做任何的引导,给孩子们十五分钟的时间直接以“有你真好!”为题写一篇作文,这种“先写后教”的作文教学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了语文习作的新方向。在作品展示环节,高老师选出两男两女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同学以男女互评的方式担任小评委进行打分,并说明自己打分的理由。高老师的这个设定,让每个孩子们都成为了课堂的参与者,并通过这种方式当孩子们明白应该如何把这个作文写好。一篇好的文章有一个好的题目非常重要,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要为作文换一个有特点的题目,高老师让孩子们评完作文内容之后,又告诉了孩子们一篇好的作文一定要有一个好的题目,千篇一律的题目是我们语文作文教学的灾难。同时,高老师认为在写“有你真好”的这篇作文的时候,不出现“好”字,才是高水平的作文,高老师建议孩子们用其他词语替换“好”这个字。还有就是感叹号的用法问题,高老师通过让学生找本单元四篇课文的感叹号数量感受到感叹号一定要慎用,凡是高水平的写作都不会用太多的感叹号,而是让读者自己体会其中的情感。最后,高老师还提出今天课堂习作的一个很大的问题——选材单一,我们在选材时一定要将思路打开,不要局限于写爸爸妈妈,也可以写一写爷爷奶奶,小猫小狗……在体裁上也不要局限于写记叙文,也可以尝试着写成诗,这样的写出的文章才能更好!
关于写作高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作文教学的新思路,但我觉得要根据写作的内容来决定教学的方法,每个教学方法都各有千秋,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要学会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如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就可以尝试这种先写后教的方式,但是对于中低年级的写作我们老师还是应该加以引导,要从边教边写、边写边教、先教后写慢慢转化为先写后教。<br></h3><h3></h3> 策略单元教学 呼风唤雨的世纪 <h3></h3><h3></h3><h3></h3><h3> 时隔一个月,再次听到于松建老师讲《呼风唤雨的世纪》,让我对于老师又有了新的认识。这篇课文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四年级的阅读策略是提问。于老师这次的授课思路在整体上与上次大体相同,今天我主要说一说今天于老师做的专题分享。上次于老师讲完课就走了,并没有分享他对策略单元的分析,非常荣幸这次能够弥补上次的遗憾。每节精彩的课的背后都有着授课者辛勤的付出,于老师为了讲好这篇课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才了解到这篇课文的由来,才知道这篇课文是作者专门为四年级的小学生改写的。于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孩子们通过原稿和课文的对比,引导孩子们提出问题,进而体会作者修改文章的心意,最终一步步引导学生分辨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在提问中思考,在分类中思辨,从而让学生在无形当中解读了课文内容,还让学生学会了多角度看问题的价值。正是因为于老师这种追根求源的精神才能设计出这么精彩的一节课,于老师的这种在备课下功夫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学习。之后,于松建老师在《统编教材策略单元教学难点和教学建议》中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明”师之路。这里的“明”不是成“名”的名,而是我们老师要明白课堂的价值,明白教材的价值,明白学生发展的“明”。于老师将2017版高中的新课标和2011版的课程标准进行对比,与我们分享他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看法。于老师认为,语文要素是是语文核心素养最基本的落地形式。首先,素养应该可以广泛的使用于各种场合,提倡进行积极的语言建构(让孩子们自主读书,自主建构),而无论是阅读还是口语交际都提倡在真实的情境中体现。其次,要素的体现要从陈述性(结果)向程序性(怎么想,怎么说)转变。我们老师要重视程序性的评价,这样我们老师才能逐步引导孩子们真正的提升核心素养。最后,语文的素养要有可发展性,于老师指出教案、教学建议、名师的示范都是次要的,我们要用心体会孩子哪里不会,把孩子的需要作为我们老师的努力方向,这才是最重要的。于老师风趣幽默的课堂,时刻以学生为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的教学理念让我深感叹服!
</h3><h3></h3><h3></h3><h3></h3> 桥+诺曼底号遇难记 <h3></h3><h3></h3><h3></h3><h3> 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刘月霞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是小说策略单元教学《桥》和《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内外两课联读。</h3><h3> 刘月霞老师通过“了解老师和观察课堂”这两个问题,告诉孩子们会倾听、会记忆、会观察、会提问、会思考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自然而又贴近孩子们生活的导入,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刘老师还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孩子们如何去学习。
刘老师从微型小说的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入手,让孩子们找出《桥》这篇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刘老师通过自由读、齐读、指名读的方式让学生反复体会文中的环境描写,并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孩子们置身于村庄中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在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的危急之后,刘老师又带领孩子们聚焦人物,让孩子读思结合,边读边思考文中主要人物都做了什么,并做好标记。在分析人物的时候,刘老师重点带领孩子们分析了“老汉”,让孩子们初步感知了“老汉”人物形象。之后,刘老师将环境和人物进行合并,通过两次师生共读(师生分别尝试读环境描写和村民的表现),让孩子们通过村民们和老汉的表现让孩子们再次深入感知老汉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让孩子们三人一组,通过生生互读的方式,让孩子们感知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性。“这么危险的情况,谁排在前面谁生存的希望就越大,那谁来排序呢?你从排序中发现了什么呢?你看到排序后面的含义了吗?”刘老师的问题,层层深入,一步步的引导着学生读出语言文字背后藏着的生命的感动。老汉在指挥村民们撤离时,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呢?刘老师让孩子们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孩子们通过老汉的语言(像豹子一样的语气),再次深化老汉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在文章的最后,大家知道了被老汉呵斥的小伙子正是他的儿子,作为一位父亲,老汉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这里,刘老师结合党章中的内容,让孩子们知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和人民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个人利益要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刘老师将党章的内容和老汉的行为完美融合,既在孩子们心中树立了老汉的高尚人物形象,也实现了统编教材“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之后,刘老师又让孩子们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感知老汉作为一位父亲的心情,从而让孩子们感知老汉作为一名党员和一位父亲的取舍,让孩子们明白人民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最后,刘老师让孩子们化身为村民在石碑上填写内容以此来表达对老汉的敬仰之情,在这里刘老师让孩子们以村民的角度思考,并且不限制孩子们的写作内容,既让孩子们从情景中体会到了村民对老汉的情感,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刘老师这种读中感悟、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h3><h3> 刘老师又用同样的方式,让孩子们找到《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关于环境、人物和船长的表现,并让孩子们设计简笔画板书,让孩子们化身船长给人物排序,从而让孩子们从中体会船长在危难时刻不忘使命、舍己为人的精神。在这节课的最后,刘老师又总结了老汉和船长这两位人物的形象,并让孩子们联合自己生活实际谈感悟。在这里,刘老师特别强调孩子们在结合生活实际的时候,不要局限于生活中的事情,也可以说一说相关的书或者名言等。</h3><h3>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刘老师将两篇体裁相同的两篇课文放在同一课时里进行教学,更好的突出了教学目标,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了环境、人物、情节这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描写对人物对情节所起的作用。两篇课文放在一起学习,体现了“结合点"教学中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在《桥》课文中学习阅读微型小说的方法,再将这一方法学习迁移到《诺曼底号遇难记》。相同文体的两篇课文,刘老师把重点放在品读语言、学习语言、进行言语实践,实现学用结合上,并通过《诺曼底号遇难记》实现了从课内向课外拓展,不但扩大学生了的阅读量,而且“放手”让学生用《桥》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自学,中外文本的对比阅读,让同学们刚刚习得的方法得以实践。学生们仅用十几分钟的时间就将《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板书设计、环境的发展变化、情节的发展变化、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的这样透彻,就是因为有《桥》这篇课文学习方法的引领。学生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掌握了阅读微型小说的方法可谓一课一得,学生们学的有方法,学的有兴趣,也让我对语文教学又有了新的认知和想法。<br></h3><h3></h3><h3></h3><h3></h3> "和美语文"教学 爬山虎的脚 <h3></h3><h3></h3><h3> 湖州市太湖小学副校长,浙江省导读先进个人姚惠平老师,为我们展示了统编教材阅读教学课例《爬山虎的脚》一文。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写“茎”“柄”等字,理解“一顺儿”等词的意思。2.了解爬山虎的样子和爬山虎爬墙的动作,积累文中写的准确、形象的句子。3. 尝试用表格和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观察发现,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学写观察日记。
姚老师先是通过猜一猜的方式走进作者,引导孩子们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的小窍门既“用写生的办法学习写作,抓住那些真、切、深、透的东西,毫不走样的表达出来,这是最有益的练习。”姚老师通过叶圣陶的话引导孩子们理解关键词“写生”和“毫不走样”,告知孩子们要想作文写得“毫不走样”,就得用“写生”的方法仔细观察,就像叶圣陶爷爷观察“爬山虎的脚”那样,从而自然的引入了本节课课题和教学重点,姚老师在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时,特别向学生讲解了“虎”字的写法,课程一开始的环节就这样巧妙,让我对这节课有了非常大的期待。<br></h3><h3>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姚老师用“你们见过爬山虎吗?它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觉得对于爬墙的爬山虎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这几个问题层层引入,逐步引导孩子们从认识爬山虎到了解爬山虎,最后抛出“爬山虎是怎么爬墙的?”这个问题,引导孩子们在文中寻找爬山虎爬墙的秘密。在这个环节中,姚老师先让孩子们自由读课文,并对疑难句子的进行指导,还顺便指导了“一顺儿”“着”等词义和字音的问题。姚老师的环节设计紧紧的贴合了她所设定的目标,真是巧妙极了。
“文章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都哪几段写了爬山虎的脚?”姚老师的这个问题自然而然的将孩子们的关注点引导了本节课的要讲重点段落(3、4、5段)。姚老师让孩子们自由朗读相关段落,并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br></h3><h3></h3><h3></h3> <h3> 在学习课文第三段时,姚老师以观察图的形式,让复杂难懂的课文简单化,便于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姚老师让孩子们先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相关语句,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老师所给的观察图。姚老师的这一设定化繁为简,即考察了学生提取和转化信息的能力,也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下面的学写观察日记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小组展示环节,姚老师又将“茎”和“柄”这两个字巧妙的设计到了观察图中,带领孩子们既完成了观察图,又指导了孩子们这两个字的书写,姚老师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很用心和巧妙。学生完成观察图以后,姚老师又带领孩子们回归文本,让孩子们再次观察爬山虎脚的形状,并引导孩子们学习了比喻句的表达效果。之后姚老师又出示图片让孩子们从直观上感知爬山虎脚的特点,再配乐朗读从文字中再次深入体会。<br></h3> <h3></h3><h3> “爬山虎是如何一脚一脚的往上爬的呢?”针对这个问题,姚老师让孩子们认真阅读文中的第4,5自然段,并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能不能把这些动作换一个顺序呢?”姚老师让同桌互相合作表演“触”“扒”这两个动作,让孩子们在表演中感知动作的先后顺序,从而深入感知叶圣陶爷爷用词的准确、观察的细致和“毫不走样”的写作。之后引领姚老师又让孩子们学生结合课文完成观察日记,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再次感受动词的使用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观察意识。最后,姚老师又让孩子们结合老师给的简易观察图和文字,让孩子们自己介绍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这一环节的设计又加大了学习的难度,不过有姚老师步步引领,孩子们完成起来并不困难。姚老师在进行“爬山虎如何爬墙”这个教学环节时,重在让学生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以及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环环相扣,逐步深入,让我深感佩服。
这节课的最后,姚老师又带领孩子们回归了叶圣陶爷爷的“写生”习作方法,又再次让学生知道“毫不走样”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为这节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br></h3><h3></h3> 昆虫备忘录 <h3></h3><h3></h3><h3></h3><h3></h3><h3>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湖州市小语会会长盛新凤老师为我们呈现的精彩课例是《昆虫备忘录》。
盛老师以自己的“手机备忘录”导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备忘录”,并通过备忘录中的内容巧妙的引出作者并介绍。
1.“表式备忘录”
盛老师在课前对孩子们“喜欢课文中的哪种动物”做了调查并绘制成了柱状图,通过孩子们对表格的解读,发现大部分同学对“花大姐”感兴趣的最多,所以盛老师就先让孩子们先阅读花大姐的部分并完成相应表格。
在学生完成并展示自己的成果之后,盛老师又让孩子们通过读的方式将表格的内容说出来,让孩子们与课文中的文字进行对比,从而让孩子们去发现“表式备忘录”和“文字备忘录”的区别。之后,盛老师引导孩子们抓住关键动词去关注瓢虫落下来的情景,让孩子们把小瓢虫读到自己的眼前来,盛老师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带引孩子们走进了“花大姐”的世界。<br></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 2.“佳句备忘录”
同学们用优美的声音将小瓢虫读到了自己的眼前,作者文字真的是太美了!碰到这样美又让人心里喜欢的语句,我们可以把它们摘录下来,做成“佳句备忘录”。盛老师告诉孩子们这个方法后,紧接着让孩子们从描写其他动物的文字中找出佳句进行摘录。在这里,盛老师特别提示学生们要对有关动物的动作和作者想法的句子关注。摘录完之后,盛老师又对学生摘录的句子进行了朗读指导。
3.“图式备忘录”和“影像备忘录”向“文字备忘录”的转换
在这个环节,盛老师出示了“磕头虫”的图式和视频,让孩子们先读出老师所给的“图式备忘录”,然后观看视频,最后让孩子们学着汪爷爷的样子,把它改成一份文字备忘录。<br></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盛老师抓住了几个“结合”:
一、 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结合。</h3><h3>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 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是承载信息的媒体,不从左到右直线性连续呈现,而是多维分布性呈现的文本。它承载信息的媒体不止是文字或符号,还有图像甚至音响。本课的教学,通过把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结合,两者相互转换,引导学生在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穿梭,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如把“花大姐”转换成表格式的备忘录,就是把连续性文本向非连续性文本转化,而把图式备忘录和影像备忘录“磕头虫”改写成一段连贯生动的话,则是把非连续性文本向连续性文本的转化。如此双线并进建构课的框架,双向运动进行语言实践,使学生的语言学习实现深度内化,提升了语言学习的品质。<br></h3><h3> 二、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思维历练的过程。本课的教学,在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转换过程中,两种思维都得到了训练。把主要信息从“花大姐"文本中抽取出来,补充完成表格式备忘录,这是抽象思维的训练;根据图式备忘录提供的零碎信息,写成一篇文字式的磕头虫备忘录,这是形象思维的训练。两种思维一起训练,相互转化促进,共同促进语言能力的生成。<br></h3><h3> 三、积累语言与运用语言结合
阅读是吸收,习作是倾吐。读写结合课的特点是语言吸收与吐纳的共时性,暨在一节课上实现语言的“入”和“出”,让读写过程展得开、看得见。本课的教学,选择名家名篇上读写结合课,目的是让学生自然吸收名家经典语言的神韵,在熟读品赏中积累、内化,学生要真心喜欢这些语言,只有真心喜欢,积累语言的过程才会积极主动,才会内化到意识深处去。这样的积累过程,所取到的效果,当然不是消极被动地记诵所能比拟的。如让学生制作“佳句备忘录”的环节,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语言的过程。学生在语言的品赏积累过程中,感受到了汪曾祺爷爷的调皮可爱,感受到了汪曾祺“初读似水,再读似酒”的语言风格。因为是真心喜欢,所以在改写“磕头虫备忘录” 时,能随时轻松地从自己的语言仓库一备忘录中调用出来,用得得心应手了。<br></h3><h3></h3><h3></h3><h3></h3> "摹创"习作教学 赵州桥(点仿) <h3></h3><h3> 安徽省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项目的领航名师张丽丽老师为我们呈现的是统编教材习作课例《赵州桥》(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道过渡句的作用,并会运用。
2.学习围绕关键句,把特点写具体的写法。
3.仿照课文《赵州桥》2、3自然段,用上含有“不但……而且……”这个关联词语的句子,来表达过渡的意思,写一写菊花。(或最想表达的,比较熟悉的事物。)
4.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增强习作的自信心。<br></h3><h3></h3> <h3></h3><h3> 在上课伊始,张老师先让孩子们进行“关联词”热身,回顾学过的关联词语,并让孩子们选择其中的一个关联词语来说说图片上的内容,以此来检测学生们掌握关联词语的情况。之后,张老师出示《赵州桥》的第2、3自然段内容,让孩子们在这两个段落中寻找关联词语(既……又……;不但……而且……),并读出相关的句子。张老师通过孩子们找到的关联词,让孩子们抓住“既……又……”这个关联词从第2自然段体会桥的坚固。又让孩子们通过“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让孩子们预测第三自然段的描写内容。在这里,张老师以桥上姿态各异的龙为例对桥的美观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孩子们知道桥美在哪里?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写出桥的美观的。并让孩子们大胆想象除了书中描写的龙的姿态,赵州桥上的龙还可能会有什么形状的?以此来告知孩子们写一种事物我们既可以写看到,也可以写想到的。<br></h3><h3></h3> <h3></h3><h3> “坚固和美观可以调换位置吗?”张老师用这个问题引发孩子们的思考,从而引出过渡句,并让孩子们再说一些这样的句子进行练习。张老师还出示了两组片段,让孩子们学着使用过渡句,为孩子们下面的习作做了铺垫。
张老师在进行仿写指导的时候,以菊花为例。先让孩子们说有关菊花的诗句,并让孩子们聊一聊与菊花相关的知识。有了前面的铺垫,张老师让孩子们先确定自己要写的有关菊花的两个方面,再让孩子们试着加上一个过渡句。为了让孩子们写出好文章,张老师还为孩子们展示了不同颜色,不同形态的菊花,以便于学生有更多的内容可写。
张老师的这节作文课,以仿写为主,从关联词入手,利用过渡句对孩子们的写作进行指导。以课本为依托,以教促写,捉住了三年级孩子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张老师虽然是让孩子们进行仿写,但是并没有限制孩子们的想象力,同时也非常重视对孩子们习作兴趣的保护。张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对中低年级的仿写又有了新的认识,非常有幸能听到这样一节好的习作课。<br></h3><h3></h3> <h3> 两天的培训让我有了满满的收获,每听一次这样的课,就深感自己的努力还不够,从这些专家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为我们呈现的精彩环节,我更感觉到了他们在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辛勤的付出,就不会有精彩的课堂,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为自己加油!<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