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黄正平</h1>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演出现场视频)</h3></font></h3> <h1> 2019年12月5-6日,时届大雪节气,南通更俗剧院里却热闹非凡、座无虚席,南通市通剧团从通州来到市中心,演出大型原创现代通剧《瓦匠女人》,让南通观众们一饱眼福耳福。</h1><h3></h3> <h1> 瓦匠,在我家乡叫“泥水匠”。能工善作的瓦匠,加上精工细作的木匠,几天里就能翻新一座农村的房子。瓦匠活儿需要体力,还要灵巧劲。改革开放后,南通乡下瓦匠们纷纷走出家乡,奔赴祖国各地建房造屋,有的做了工程队长,有的做了项目经理,后来成为建筑公司老总的绝大多数都是泥腿子出身的瓦匠。要数他们的功劳,除了一幢幢从他们手中建起高楼大厦,还有一个数字能说明,鲁班奖这个建筑业的最高奖,他们拿回来多少个?已经超过了100座,国内没有哪一个城市在这个领域能与南通相比。所以,瓦匠真是了不起!他们是南通的骄傲。<br></h1><h3></h3> <h1> 瓦匠和他们的女人,常年分开的各自的日子是孤独的,也真是不一般。与常人并不相同,与一般的家庭相差甚远。南通的建筑工人分布在祖国各地,有的后来还出打“洋”工。他们唱的四季歌里,最动人的音符是春节后和除夕前。春节一过就要外出打工,而到年底如归巢般的鸟回到别了整整一年的家,当然最关心的是能“结算”好一年的血汗钱。拿到工钱则是一个欢乐的年,拿不到工钱则意味着是一个失望的年。幕布一打开,就是乡村车站的送别场面,声音嘈杂却充满愁苦和忧伤,把希望放飞了出去,而留在女人心中的是万般的失落。不出门干农活儿养不活一家人,出了门就是一整年的孤寂生活。乡土气息如此浓的序幕,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入了剧情,带到了戏剧冲突之中。</h1> <h1> 剧中主要表现的正是一群瓦匠以及他们背后的女人。<br> 除夕,倒霉的倪瓦侯到手的工程款被骗了,等不到年初一的他只得迅速跳窗逃走了。而此时,他的“女人”何冬梅,挺身而出。一边开展农业生产自救,一边独自养家养老。生活是艰苦的,连家里的家具都被债主连抱带拿抵债走了,但压不到她的脊梁。南方的女人确是能干的,有担当的。那座紫檀木的鲁班奖塑像也有人想搬走,但冬梅坚决不许,因为这是父辈瓦匠留下来的精神文化遗产,即使物质的东西全部拿走。在艰难面前,瓦匠女人为家庭、乡村保存的是一座精神丰碑。流言蜚语面前,冬梅用泼辣和智慧巧妙斡旋;生产困难面前,冬梅甘当蔬菜“保姆”;在各种诱惑面前,冬梅保持着“村姑”的纯粹和干净。艰难度日中依靠劳动致富,创办合作社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宁愿把能马上换回现金的刚打过农药青菜全部作废,也不能卖出去去毒害消费者。但她此时最缺的应该是钱啊,然而,她更有做人做事的底线,人穷但不气短。瓦匠女人刚正不阿的一身正气,被剧作家刻画得淋漓尽致。<br> 困难是暂时的,误解是可以消除的。当从法院领回判决的款项,乡亲们一起来分钱时,剧情达到高潮。</h1><h3></h3> <h1> 编剧黎化先生是我多年的挚友。中学教师出身的他一旦走上专业作家的道路,就反而成了“大忙人”。有了微信,每天早上都会收到他即时创作的日记体随笔。字里行间,他不是在深入生活,就是在伏案疾作。文字里透露出他对这个世界这个时代的独特看法。他是率真的,观点是犀利的,看了很过瘾,于是洞察了他的正气和主见。这次他为市通剧团量身定做的这份大餐,我要说他是为“瓦匠”写的,更是为他们的“女人”写的,为中国的女性写的。南通实名制管理的建筑工人超过了20万,建筑铁军是南通的一张响亮王牌,今天终于有了一台属于这个群体和他们女人的戏,而这部戏折射的时代光亮应当属于所有喜欢戏剧的观众们。<br></h1><h3></h3> <h1> 作品要创作者喜欢,更要观众的欣赏,叫好又叫座。黎化先生的这台戏能不能吸引观众呢?在大幕关上后在后台祝贺他和导演时,他笑了;不时响起的笑声、掌声回荡在更俗剧场里。人物的台词充满了深厚的生活气息,土是土了点,但解渴、解乡愁。已演出20余场,场场爆满。唱腔也亮丽,把人物心理、主角心思演绎得婉转、剔透。一百二十分钟的时长,不知不觉中到了高潮、到了谢幕。然后,余音袅袅,观众迟迟不肯退场,依然沉浸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之中。中国的女人了不起,这一群瓦匠的女人更了不起。她们平常里都很质朴,叽叽喳喳,但活得各有个性、栩栩如生,不乏优点和亮点。100多座鲁班奖丰碑背后,既有瓦匠们挺直的脊梁,更有“瓦匠女人”柔弱而坚强的肩膀,是她们与男人们携手创造了南通建筑的无尚荣光和长期辉煌。生活是创作的不竭源泉,人民永远是作品的真正主人。这台《瓦匠女人》的戏,既是献给瓦匠的歌,更是送给女人的情。中华民族的女性坚忍、担当,通过发生在瓦匠女人的故事尽情表现了出来。</h1> <h1> 有京剧、越剧,很多人不知道通剧,即使是南通人也少有耳闻。<br> 通剧是属于南通的地方戏剧,由僮子戏发展而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戏剧改革中热闹过一阵子。进入新世纪一十年代,通州一群专业戏剧人敢于吃螃蟹,又自己“捡”起了古老的剧种进行改良。2008年南通市通剧团应运而生。正如通剧团自言:在通腔唱腔系统建立、代表性剧目创作、演员培养方面还需加倍努力。然而,只要他们在探索,那就是前行的姿态。江海文化的光大,江海戏剧的发扬,需要这样孜孜不倦的戏剧人,在创造中转化,在创新中发展。南通人用南通话讲南通的故事,《瓦匠女人》无疑在江海大地树起了一座标杆。</h1><h1><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9年11月6日晚</span></div></h1><h3></h3> <h1><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span></div>(10:42pm 2019年12月6日星期五,大雪节气于家中临睡前,明天一早去崇明岛上海永镇送理论宣讲,次日晨又加改。)</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