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 星期一 晴<br> 今天的升旗仪式,也是主题队日活动。德育处和少先队联合,举行了“红领巾小当家”课程的启动仪式。我们打算把整个校园,乃至家园、社区,都作为育人的课堂,以“项目式”实践学习为依托,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探索开发在实践中走向融合的校本课程课程。启动仪式上,少先队员们提出了很多极具操作性的建议,有的和学校的规划想到了一块儿,比如,把教学楼后面的荒地开发出来,建成“和美农庄”,让孩子们在这里研究种植。<br> 启动仪式,不能“启”而不“动”。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个课程做实做精,做到孩子们成长着的身心里。<br> 启动仪式结束,我回办公室,路过校园后面山壁,又看见那冬日里的爬山虎,看到它不断向上生长的脚步,禁不住为它赋诗一首:<b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生命的旗帜 </b><br><br><font color="#167efb"><b>日渐凛冽的寒风中 <br>校园里的爬山虎 <br>爬得满脸通红 <br>也没停止向上的脚步<br><br> 它每走一步<br> 就树一面鲜艳的旗帜 <br>旗上写满生命的宣言<br> 还有憋足劲的欢呼</b></font><br> 我们硒小人,都是爬山虎,在成长的路上奋力向上生长。<br><br> 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 晴<br> 叶娅老师邀请我去听她的课——试教《风娃娃》。一个老师肯邀校长去听她的课,这就已经是一种成长,这意味着她愿意直面自己——无论是优点还是不足。课堂上,叶老师引导二年级的学生自己读读划划,议议讲讲,学得扎实有序。我看到了师生的成长。<br> <br> 小侄子看到我到他们班听课,开心得不得了,学得特别在状态。课堂上背挺得直直的,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没看见他高高举起的手,他也能立刻静下来投入学习之中。老师终于给了他一个讲故事的机会,他勇敢走上讲台,故事讲得还不错。下课后,我给他妈妈发去孩子上课时的视频。他妈妈告诉我,昨晚肚子还不舒服,早上五点多还吐了。可是我今天一点也没看出来。看来,孩子是鼓足了劲,给我一个最佳的状态。<br> <b> <font color="#ed2308">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没有人天生愿意落后——就算是“落后”了,那一定不是自己“争取”的。这应该是最基本的人性。做校长,认清了这个基本的人性,就有了带领师生不断成长的信心,就有了承认每个人成长有他自己节律的宽容,就有了等待和牵手每个人成长的耐心。</font></b> 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晴<br> (一)<br> 由于教育局要求上交学校章程,我再一次用心审视2014年1月18日第六届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章程》。六年前,教育部还没有要求一校一章程,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还没有开始督办这件事。但我们觉得办学,尤其是我们这样师生员工近6000人的“航母式”学校,必须有个章程。于是,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草拟了一份学校章程,党支部和学校行政班子反复讨论,然后交教代会讨论通过。这些年,我们一直照章办学,学校运行也还顺利。今天再看我们这份章程,还是比较全面、超前、符合学校实际的。有了我们自己的章程,应该是学校办学史上一件比较大的事,是依法治校、依规治校的一个标志。我想,<b><font color="#ed2308">正确的事,不一定要等到上级“命令”才去做,也不能为了赢得上级的认可和表扬才去做。</font></b><br> (二)<br> 下午,召开年终工作交流、督办会,所有中层以上的干部参加。各位分管的校长携他们分管的部门和年级,对照学校工作计划,组团汇报各自前期的工作,安排后续的工作。<br> 交流中,大家看到彼此的辛劳,也看到共同的成就。同时,直面问题,彼此提醒,但互不埋怨,探讨学校更加有效的治理,实现各部门的协作融合。然后,对照学校工作计划,对还没完成的工作,开出清单,定出完成的时间。这是我们工作的常态。<br> <font color="#ed2308"><b> 有人说“三分规划,七分落实”,我要说“一分计划,九分落实”。没有落实,再美好的“规划”,最终都是“鬼话”。</b><br></font><br>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晴<br> (一)<br> 本学期结束, 杭州天杭教育集团的袁惠芬老师在我们这里支教的期限就满了。袁老师告别上初三的儿子,在我们学校支教一年半,带来了新理念、新方法,特别是带来一腔扶持山区教育的真情怀。她带孩子们开展阅读活动,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她为老师们上示范课,还送课到更偏远的乡村;她担任教研组长和学校教研顾问,带领伙伴沉下心来做研究;她周末去家访,去扶贫,把温暖送到山村孩子的家庭。随着寒假的临近,一种不舍在我们和她的学生心中越来越浓。<br> 今天,她们学校的校长带领她的伙伴们来看她。让我看到了袁老师优秀和情怀的源头,她们有着温暖而优秀的团队。<br> <p> (二)<br> 今天周四,下午是我们坚持了多年的社团课。<br> 经过教务处和体育组的精心准备,学校第二届校园足球联赛正式开赛了。孩子们个个像过节一样,脸儿笑成了一朵朵花。我这个纯粹的“球盲”还和分管教学的校长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分别为两个赛场开了球。</p><p> 看到孩子们在赛场上快乐奔跑,我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font color="#ed2308">“<b>我们第二届校园足球联赛开赛啦!不在于赛出水平的高低,而在于享受运动的快乐,感受生命的力量;在于学会有规矩地赢,有尊严地输。”</b></font><br></p><p><br></p> 中场休息,啦啦操社团的同学们还赶来助兴,弄得还真像个盛大的赛事。 离开赛场,我去了二胡、葫芦丝和本学期刚刚起步的航模、机器人等社团,还在我们的办公群里“观看了”书法、舞蹈等社团的视频。孩子们的笑脸和发光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开心!他们有收获!<br> 孩子们喜欢的这么有意义的事,我们要把它干得更好。<br> <p> (三)<br> 下午,碰到高华老师,我问他11月19日和我谈过话的那两个孩子现在状态怎样。高老师说,他俩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状态。有一个孩子上个单元的检测得了40多分,那已经是他最好的成绩了。他还列出了一个问题清单,让高老师帮助他。<br> 这再一次证明我坚信的“铁律”:<b><font color="#ed2308">没有人天生想后进,想做坏人,即使不幸做了“后进”,或是成了“坏人”,那也一定不是他自己“争取”的。只要坚信这一点,我们就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不要让任何一个孩子陷入绝望的深渊。</font></b><br> 我和高老师约定,要竭尽全力呵护孩子正在复苏的尊严感和向上向善的热情。<br> 从办公室出来,已是暮色苍茫。看到暮色中的红叶,写下这样的诗行,也算对教书育人——这份我热爱的事业再做一次诗意的表白吧。<br> <br><b><font color="#ed2308">这一树红叶</font></b></p><p><font color="#ed2308"><b><br></b></font><font color="#167efb"><b>隆冬里,这一树红叶<br>一想起春天,就热血沸腾<br>就算寒风,让热血飘零<br>它仍会在地上捂着春天的心<br>等待,它的苏醒<br></b></font></p><p><br></p><p><br></p> 2019年12月6日 星期五 晴<br> 今天是教研组打磨课语文学科集中展示日。听完上午的课,我找出前几年的看课笔记。在这些笔记里,我听到老师们成长的脚步声。再细品今天的看课笔记,可以说老师们的课有了颠覆式的进步。<br> 活力四射的蔡莲老师执教一年级《乌鸦喝水》 悠然沉稳的叶娅老师执教二年级《风娃娃》 文采飞扬的王玉玲老师执教三年级《司马光》 自由随性的王连和老师执教四年级习作《我的心儿怦怦跳》 温婉优雅的谭荣老师执教五年级习作《“漫画”老师》 我综合这几节课从三个方面谈了些观课的感受:<br><font color="#167efb" style=""><b> 一、几个大转变</b></font><br> 从今天的课,我看到我们学校语文课堂的几个大转变:<br><font color="#ed2308"> 一是真正从“学课文”走向了“学语文”</font>。用细细碎碎的问题牵着学生在课文内容里打转的没有了;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利用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建构和思维训练的多了。蔡莲老师的识字策略,叶娅老师的连线整理、叙述课文内容,王玉玲老师轻松地文言、白话对译,王连和老师“怦怦跳”的具体描写,谭荣老师的“漫画式”描写尝试,无一不在指向语言的建构……<br><font color="#ed2308"> 二是从教学目标直指知识走向以知识为手段培养素养。</font>知识的教学不再是终极目标,而是将掌握知识作为手段,在知识教学过程中培养素养。比如,蔡莲老师以识字为手段培养语感,叶娅老师以积累词语为手段训练发散思维,王玉玲以浅近文言文创作为手段传承理解文化,谭荣老师以“漫画式”语言建构个性表达……<br><font color="#ed2308"> 三是从着重关注自己走向着重关注学生。</font>比如,蔡莲老师课上口齿不清的学生有了发言的机会,而且老师不厌其烦反复纠正,耐心倾听,直到他说正确;几位老师“学习指导”内容的设计,对学生年龄特点的考量更用心,几节课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层级;王连和老师直接把“教学步骤”设计成“学习活动”……<br>四是从“被合作”走向“真合作”。合作学习中有了“请教”,有了“帮助”,这样的合作是真实的,温暖的,和谐的,也会是更加有效的。<br><font color="#167efb"><b> 二、几点小建议。</b></font><br> <font color="#ed2308">一是教师语言要锤炼。</font>无论是灯片上的静态语言,还是口头上的动态语言,都要是学生表达的示范,需要准确、精炼。可有可无的话不讲,非讲不可的话精讲。<br> <font color="#ed2308">二是多一点学生的连贯表达,少一点师生的问问答答。</font>比如,能以读代讲的,就选择“读”;能让学生直接发表见解的,就不要拆成问题来问。这样能更有效地培养语感,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br> <font color="#ed2308"> 三是加强任务的融合。</font>当我们一节课给学生三个、四个,甚至更多个任务的时候,我们就要想一想:哪个任务才是最核心的?这些任务可不可以融合?这样,学生才不会钻到小问题里出不来,才有把握整体的能力,才有自我建构的能力。<br> <font color="#167efb"><b>三、几个微重构。</b></font><br> 针对五节课中比较关键的环节,我分别提出了重构建议。比如,怎样导入更有用,怎样合作更到位,怎样练习更有获,怎样引导更有效,怎样取舍更聚焦。我的建议纯粹是“建议”,一种个性化思考,不代表老师一定得按我说的做。<br><br> <br> 其实,在校本教研时,是否公开指出课堂的不足,给出不同的建议,我是有过纠结的。但最终我选择“真研究”。把建议公开,因为研究的目的不是仅仅提升上课的那几个老师,而是提升整个团队,所有的观点是供大家研讨的。<br> 杭州上城教育局副局长王莺,这位32岁就被评为特级教师的专家,在给我们培训时讲了她经历的几次“当头棒喝”。她在“棒喝”中飞速成长。<font color="#ed2308"><b>一个人成长的能力就包括直面问题的能力。</b></font><br> 学校教研氛围,怎样才正常呢?我想,<font color="#ed2308"><b>给予鼓励,固然需要,犹如汽车需要加油;找出问题,恐怕也是需要的,就如驾车需要不断改进技术。如果光加油,不改进技术,怕是要出事故的,至少是开不好的。用鼓励加油,找问题添智,这应该是教研应有的状态。</b></font>教学研究的样子,就是成长的样子。<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