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龐貝</b>,一個在地球上被毁灭的城市。公元79年,一场突如其來的地球之灾-維苏威火山大噴發,把当年繁盛的城市,瞬間掩埋在六米深的灰烬之下。</h1><h1>火山爆發的威力,使当地的天空整整三天三夜籠罩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灰尘之中,三天过后,这里的一切用"天翻地覆"來形容最貼切了,这场"灭顶之灾"彻彻底底地將龐貝从地球上抹去,这场灾难甚至將那不勒斯的海岸线向外推出了百多米。</h1><h1>近二千年了,不知道為什麼,龐貝,你在遙遠的西方,我在地球的東方,可是,腦海的一角就那么魂牵梦系!今天,心心念念記掛着你的我們,慕名而來了!</h1><h1>2019年10月15日,我們从美麗非凡的阿瑪尔菲自驾二小時,就到了目的地龐貝古城,在酒店停好車放下行李,片刻也不耽搁,酒店对面就是龐貝古城的一个入口,立即买票进去。</h1><h1><br></h1> <h1><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b>龐貝竞技場(Amphitheatre of Pompeii)</b></span><br></h1><h1><font face="-webkit-standard"><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一步入庞贝古城的大门,立马映入眼簾的就是这个圆型竞技场,它是现存的最古老的罗马帝国時期的圓形竞技场之一,公元79年那场维苏威火山大噴發,庞贝竞技场和庞贝古城及附近的赫库兰尼姆古城都被火山灰掩埋。</span></font></h1><h1><font face="-webkit-standard"><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庞贝竞技场修建于公元前80年,最早由木材修建,后改建为石质建築。</span></font></h1><h3><font face="-webkit-standard"><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span></font></h3> <h1>龐貝,位于意大利的海滨省份那不勒斯,繁荣安定,所以2000年前就有人居住。</h1> <h1>这是步入競技场的过道,兩边全部是图文解說,向人们展示了当年的歷史。</h1> <h1>历史学家长期以來一直认为火山爆发发生于公元79年8月24日,但当年的考古证据发现了10月份的铭文,推测认为火山爆发时间是10月24日。</h1> <h1>競技场的裡面仍有當年盛世的影子。</h1> <h1>這個競技場同時也是作為戏剧院的,可以坐1万两千人,當初龐貝的人口也才兩萬人,所以你要想像這就像是我們現在有個電影院可以容納一半城市的人一樣,真有遠見!</h1> <h1>这是原始的羅馬大道,沿著大道看过去,正是那座山头像用大砍刀一刀砍平的、把龐貝古城埋葬的維苏威火山。</h1> <h1><b>靜靜的坐落在廢墟之城"龐貝"隔邻的維苏威火山。</b></h1><h1>我們腳踏在曾被火山灰淹沒了1500年的"龐貝古城"的废墟上,抬頭眺望著近在咫尺的火山,仿佛一切都不那麼真实,我忍不住在心裡念叨:你近二千年的沈默,不知何時又再度苏醒?</h1><h1>此時此刻此地,我的整個心灵被无力和无奈感充斥得滿滿的,眼前太过沉默的"龐貝"仿佛在訴說:人類在大自然的面前太过卑微、太过渺小。</h1> <h1>在古城里,有一处地方是這樣呈現給大家的,我认为这是最真实的原始情況,当年发現龐貝時,就应該是这个样子。</h1><h1>其他展示的都应該是修復还原后的面貌。</h1> <h1>龐貝的房屋你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誰是有錢人誰是穷人,這些有錢人的家还真的有夠大,通常會由一個大庭院(中央會有集中水源的池子)接著到大廳,大廳往內走會有房間,古代羅馬人的房間都超小超暗,因為大部分的社交活动都不是发生在房間內,所以房間並不重要,很多也都不会有窗戶。</h1> <h1>殘墻、破灶,仍然可見当年的龐貝是熱闹繁华的。</h1> <h1>灶台残迹。</h1> <h1>為什麼這麼多的灶台?据说是街铺,有這麼多嗎?</h1> <h1><br></h1> <h1>园落中的殘墙上全是壁画。</h1> <h1>好像除了紅色還是紅色。看來紅色是比較好調色。</h1> <h1>墻上的刻字。</h1> <h1>这應該是浴场。</h1> <h1>這是市政廣場,廣場四周是神殿和市政大樓。</h1><h1>我是从廣場的一方尽头向着维苏威火山方向拍攝的。</h1> <h1>这是在广场的另一尽头拍攝的。</h1> <h1>这尊人头馬身銅像是一位近代德國雕塑家(Lgor Mitoraj)的作品 。</h1> <h1>临近廣場的房子比較豪華。</h1><h1>古城里的街道是呈井字形的,这正正是古羅馬的街道特點。</h1> <h1>大宅門,据說是最大規模的住宅。</h1> <h1>房屋面积很大。</h1> <h1>广场四周圍繞著的神殿,明顯的全是羅馬柱。</h1> <h1>這個市政廣場除了有神殿之外,同時也是公民的市場,也有市政楼、法院,比較值得一提的是罗馬最一開始的神殿几乎都是跟希腊神話一样,所以你看見的雕像、神殿基本上不是維納斯就是雅典娜不然就是阿波罗,但是龐貝這裡卻有個埃及女神Isis的神殿,可以知道古罗馬帝國因為領土极大,東西文化开始並存、相互影响。</h1> <h1>这是市政厅。</h1> <h1><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十九世紀对龐貝大規模的挖掘中,发現在一些空洞內有人和動物的駭骨,考古学家认為,发現的数百具駭骨是肉體腐烂而殘留的骨头和躯壳。</span><br></h1><h1><font face="-webkit-standard"><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当年負責這一切工作的朱塞佩·菲奥勒利(Giuseppe Fiorelli),</span></font><font face="-webkit-standard"><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想到一個方法來处理躯壳,他將巴黎石膏灌入躯壳做成铸像,記录下龐貝当时的惨景,这</span></font><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令龐貝聞名于世,但制作铸像的过程也破坏了殘留的遺体。</span></h1><h3><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20px;">由於罗马人流行火化尸体而导致存在古罗马人遺体标本数量有限,因此这些被發現的遺体被破坏造成了无可弥补的損失。現在較新的一种技术是,发掘者灌入透明的玻璃纤维,這樣可以看到骨頭和器物。</span><br></h3> <h1></h1><h1>火山爆发时龐貝大约有20,000人生活在古城中,大多数在他们的假日别墅中。这是個孩子的骸骨,當然,真正挖掘出的骸骨都已經放在博物館內了,現場展示的只是複製品。</h1> <h1>動物的骸骨復制品。</h1> <h1>火山噴發的同時桌上的面包成了化石。</h1> <h1>這里是製作復製品的工坊还是摆放復製品的場地?</h1> <h1>熱水浴池。</h1> <h1>冷水大浴池,二个浴池是紧连接的。</h1> <h1>在许多街口和交叉巷口,我还看到刻有浮雕的大石槽。石槽上的浮雕或神面、或兽头、或鱼嘴,它背后都连接着青铜管子,并有旋扭龙头。一旋,便有汩汩山泉流出,供行人饮用或洗涤。如今不少发达国家的车站、码头、机场、公园、运动场及大街小巷也设有可供直接饮用的自来水龙头,此时我又想:现今许多大城市的这种设置,是否也是2000多年前古庞贝城对他们的启发呢?</h1> <h1>当年挖掘出來的大理石柱。这应該不是復制品,看到照片中也是这樣的。</h1> <h1>这是一個小劇場也是競技场,後面的羅馬柱围成的中心廣場,是角斗士的訓練场。</h1><h1>除了格鬥士之間的戰鬥表演之外,龐貝的競技場也是有一般的戲劇表演。如果跟羅馬的規則一樣的話,通常早上是動物跟動物的決鬥、中午會是動物跟人、下午會是最多人愛看的格鬥士和格鬥士。而要怎麼成為格鬥士?有些是業餘的像是奴隸或是俘虜也有可能是沒落或做錯事的貴族,而也有專業的格鬥士,從小就被訓練得這樣,在競技場旁邊就有所謂的格鬥士學校。要養一個格鬥士需要花很多的錢,所以有的時候君王不會讓他死(比賽最後如果平手君王會決定他該死或活)畢竟這樣會得罪花錢養格鬥士的貴族。</h1><h1><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你可以看到座位有著不同的材質,跟罗馬竞技場一样,最底有大理石的座位是給官員和教宗等很有势力的人坐的,然後几层是給贵族坐的,上面一层是給贫民大众,最上面的木頭椅子是給女人坐的,规则一样。</span><br></h1> <h1>这尊銅像在西大门口。</h1> <h1>从庞贝古城遗址出来,心情未免有点灰暗。已经是下午五时许,浅浅游览一下庞贝小城的市容,被巍峨的大教堂吸引,依照惯例进去参观。</h1><h1>令我吃驚的是,龐貝大教堂的豪華,這個教堂的豪華程度远远超過在意大利一路走來所看到的教堂,當然,除了梵蒂岡大教堂。</h1><h1>大教堂的豪華一般也預示所在城市的經濟良好,原來以為龐貝只有古城,其實不然,小城处处优美、宁静。</h1><h1><br></h1> <h1>教堂里面整個建築是罕見的金壁輝煌,大理石柱和墙壁一尘不染,触目皆是圣经壁画,看得出这个教堂信众捐献甚多,非常富裕。</h1> <h1>教堂里正在举行弥撒,信众坐满半数椅子。我们入乡随俗,大家站立也站立,大家向天摊开双手也摊开,华丽的男高音唱完圣诗后,坐在一起的信众如果是认识的就互相亲吻一下,不认识的就握手。坐在我们前面的一位老婆婆,回过头看看我们,顿了一下,伸出手来,我们赶紧握住。</h1><h1>弥撒的最后部分是所有信众排队走上前去,由主教从一个金钵内拿出一片片白色的东西,逐一喂在众人嘴里。</h1><p class="ql-block"><br></p> <h1>這是緊貼大教堂的修道院,旁邊是大鐘楼,這個修道院估計还设有學校,各種肤色的小修女进进出出,老修女們也忙里忙外的不亦樂乎。</h1> <h1>跟随信众们走出教堂,钟楼上的卡西莫多敲响了宏亮的钟声,一位老者坐在广场上的石凳上,垂首沉默,纹丝不动,非常的虔诚。走近一瞧,原来他在看手机。😁😁😁</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