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行-下

寒武纪1946

目的地---通江县陈河乡到了,我在这方土地上生活了七年,从1965年10月~1972年11月。每逢赶集天,这条街熙熙攘攘挤满人群,寒天则门可罗雀。原来街道是石板铺就的,现已水泥硬化,小车也有了。 这条从场口出来的公路可通向最初下乡的陈河乡柏杨坪林场。 中午在一社员女儿开的小馆子进餐,挺便宜的。 摄影师不懂不能逆光照相,照的看不清人脸了。 可爱的小狗狗,我喂了好几块肉肉了,你看看那渴望的眼神。 在街上看到几付老木,当地人对棺材的称谓,此地仍可土葬。此幅图片可快速翻过。 准备到我当年落户的生产队去,沿途植被生长良好。 到了到了。这是和我关系最好的大队主任李正辉家。住房已经翻修,当地政府出资四万,主要要求农户改造厨房、厕所,超出部分自付。 室内摆设,不比城市居民差。沙发、电视、电话、网络一应俱全。 来客了,赶快点豆花。 自家敞养的鸡、鸭、鹅,全天然,真正的跑山鸡,它们自由地在山地树林觅食。 自家的鱼塘。 主任夫人马嫂与知青交谈。 此物称作“弯刀”,用它上山砍柴等,我在乡下时就有一把。 在主任家吃的豆花饭。 还拜访了另一户社员。原来生产队有三百多人,现在常年常住人口不足20人,田地都撂荒了,好田好地杂草丛生。 晚上回到场镇,舞蹈爱好者还不嫌累,还得跳上几曲。 场上的这家旅馆够简陋,无电视,无卫生间,无网络,价格还不便宜,100元/间。好旅馆被在此处探勘石油的石油队给包完了。呜呜……,将就住吧。 <p>第二天上四大队二生产队,钟慕飞、唐国娥夫妇,郑德瑞三人就插队落户在此地。钟慕飞在这里呆的时间最长,有十余年吧。</p><p>在路途中……</p> 沿途都是树林。 队长家到了。院子挺干净的。 戚红发现这架风车,赶快来照一张。 来张合影,重庆人把行为怪异、言语癫狂的女子戏称“风车车”。 家中的火塘。冬天家人都围坐于此,烤火度日。 这是耳棒,黑木耳就长在木棒上。 丰盛的午餐,这碗红烧肉最受欢迎。 晚上,当地名士设宴为我们洗尘。左二是当地小学校长,举杯者是乡政府退休干部。 乡政府办公楼。平时大楼几乎无人,都下乡扶贫去了。 戚红回到50年前呆过的生产队,和原生产队杨会计夫妇合影。 与社员摆谈。 到社员家看望老人。 戚红手指处是她50年前的住处,当时她与另二个女知青住在一起。 一路上社员闻讯都赶过来。 这个女子追赶过来送银耳,通江陈河出产银耳,在全国各地超市、食品店都打陈河银耳的牌子。 晚上,回到旅馆真的累了。你看她,面带倦容。 再累,娱乐活动不能少。 返家再次路过通江县城,这是新区。 坐复兴号返渝,好漂亮的机车。 这趟巴中至重庆的动车,乘客稀少,看看,没人呀。 在达州站停留有近半小时。我下车溜达向车内摄影。玻璃有反光,效果欠佳。 三个多小时就回到家乡---重庆。轻轨牛角沱站转车时拍摄了几张家乡美照。 <p>此次知青组团返乡圆满结束。</p><p>明年想去万源,我在1970~1971年参与4832工程,在那里修路架桥,还想去看看当年我们架的那座双曲拱桥呢……</p><p>还想去……,想游遍祖国大好河山。<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