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郡的变迁

樊建鑫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8px;">西河”</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古代指山西、陕西间自北而南流向的黄河段,因在冀州之西,所以叫西河。西河下游至安阳一段为“南河”。黄河转向东北至今沧州一带为“东河”。汉代史籍里的“河南地”,指今黄河故道,现乌加河以南的河套平原。“河内”指南河以北的一片地区,黄河以南地区称<span style="font-size:18px;">“河外</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山西因位于太行山以西而得名,春秋时期是晋国领地。赵、魏、韩三家分晋,魏继承了晋·河西地盘,是战国时代的强国,</span>拥有了黄河之西大片土地,设立了“河西郡”和“上郡”,<span style="font-size:18px;">修建了魏长城固守。</span>河西郡辖大荔、澄城、华县、合阳等地区,吴起任郡守<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史记 匈奴列传》云:“其後(赵)既与韩、魏共灭智伯(前453年),分晋地而有之,则赵有代、句注之北,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史记.吴起列传》载:魏文侯时“吴起为西河守,甚而有名”。魏惠王后元五年(前330年)地入秦,郡废。</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上郡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北界越过榆林延伸到黄河南岸地区。河西郡则划入左冯翊(郡),最早的河西郡消失了。郡的起源,与军事守土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皆设于边远荒僻之地,具有军事防守性质。秦汉“郡”大于县,是地方最高行政建置,一郡之长称郡守或郡太守。</p> <p class="ql-block">  西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重置西河郡。将河西“上郡”的23个县和河东“太原郡”的13个县组成了跨河而治的西河郡,属朔方刺史部。西河郡的南界恰恰与战国时魏国“河西郡”的北界相接。</p><p class="ql-block"> 《汉书 地理志》载,朔方刺史部辖五个郡:北地郡治马领(今甘肃庆阳)、上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鱼河堡)、西河郡治平定(今陕西神木北)、五原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达拉特西北)、朔方郡治朔方(今内蒙古乌拉特旗南部)。</p><p class="ql-block">  西河郡是汉代名郡,由上郡析出。西河郡北有朔方、五原、云中、定襄,西有北地、上郡,似不临边。但两汉史籍的记载,又多显示西河乃边郡。</p> <p class="ql-block">  西河郡地跨黄河两岸,自北向南沿黄河分布。河东,吕梁山脉以西,北自山西偏关,经临水县、离石南至石楼。河西,北自内蒙杭锦旗、伊金霍洛旗至准格尔旗,沿着陕北的府谷、神木、佳县、吴堡、清涧这条线,南至宜川的黄河沿岸地区。</p><p class="ql-block"> 《汉书 地理志下》载:西河郡下辖三十六县,户十三萬六千三百九十,口六十九萬八千八百三十六。富昌、驺虞、鹄泽、平定、美稷、中阳、乐街、徒经、皋狼、大成、广田、圜阴、益阑、平周、鸿门、蔺、宣武、千章、增山、圜阳、广衍、武车、虎猛、离石、谷罗、饶、方利、 隰成、临水、土军、西都、平陆、阴山、觬是、博陵、盐官。</p><p class="ql-block"> 山西十三县:宣武(阳曲)、武车(保德)、益阑(岚县)、千章(兴县)、临水(临县北)、皋狼(今方山县)、蔺(今柳林县北)、隰城(柳林西)、离石、中阳、土军(石楼)、平周(临县)、觬是(离石东南)。</p><p class="ql-block"> 陕西十八县:富昌(陕北府谷古城镇、准格尔旗东南)、美稷(偏关河外西南)、广田(府谷西)、博陵(府谷东)、平定(今神木大柳塔东, 准格尔古渠)、驺虞(神木西)、方利(神木西南)、鹄泽(富昌北)、饶(靖边西北)、盐官(靖边西北)、圜阳(今神木东栏杆堡)、圜阴(佳县北)、乐街(今榆林北)、鸿门(圜阴西,榆林东)、平陆(米脂)、徒经(吴堡)、西都、阴山(今宜川)。</p><p class="ql-block"> 内蒙五县:谷罗(今准格尔旗,平定北)、广衍(谷罗西,今准格尔旗)、增山(今东胜西)、虎猛(今伊金霍洛旗南)、大成(今杭锦旗)。 </p> <p class="ql-block">  东汉初年,西河郡划归并州刺史部。东汉永和五年(140年),因“匈奴冦掠”,郡治由平定(今鄂尔多斯境)跨黄河迁至离石。《汾州府志》载:“匈奴冦掠”,“郡治南徙五百九十里”。《后汉书 郡国志》载,西河郡领十三县:离石、平定、美稷、乐街、中阳、皋狼、平周、平陆、益兰、圜阴(今陕西佳县境)、蔺、圜阳(今陕西神木县境)、广衍。其中:陕西有8县,山西有5县。内蒙地界的县丢失了。</p> <p class="ql-block">  在汉政府的同意下,依付于汉王朝的南匈奴王庭,也由美稷(今准格尔旗境),内迁离石北部皋狼邑故城,故侨迁地也称美稷。南匈奴的内迁,为中原王朝西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 《元和郡县志》:“(东汉)灵帝末(中平元年,184年),黄巾大乱,百姓南奔,其郡遂废”,西河郡处于崩溃境地了。汉献帝建安18年(213)郡废。两汉时期跨河而治的“西河郡”,历经310年崩溃了。</p> <p class="ql-block">  西河郡,汉代名郡,名称承载着中原王朝曾经的辉煌。历代中原王朝,仍然使用西河郡这个称谓。</p><p class="ql-block">  东汉末期战乱频繁,<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国鼎立时期,魏控制中原地区。魏黄初二年(221年),复置西河郡,郡治跨吕梁山移驻晋中平原兹氏县(今汾阳境)。辖境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域,北部为羌胡所得。</span>《水经注》卷六云:“魏黄初二年(221年),...复置西河郡”。割太原郡兹氏、中阳(今孝义)、谷远(今沁源)、介休置西河郡,领西河郡黄河以东故地,治兹氏,属并州。这时的西河郡,境域在黄河东部,徒有其名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 西晋咸宁三年(277年),封陈王司马斌西河王,改西河郡为西河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晋书·地理志》云:“并州统郡国六,县四十五。西河国统县四:离石、隰城(今汾阳)、中阳(今孝义)、介休”。当时的离石县境包含方山、柳林、中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晋永兴元年(304年),南匈奴贵族刘渊乘西晋“八王之乱”,在离石起兵建立汉国,自称汉王,都左国城,永嘉末年西河国陷废”。</span>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人灭亡,开启了北方中原“五胡十六国”混乱时期。</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北朝时期,</span>北魏孝昌年间,山胡刘蠡升起兵,原西河郡的河东地区,俱为其占领。《魏书 地形上》记载:“西河郡,领有隰城县。汾州西河民,孝昌二年(526)为胡贼(刘螽升)所破,遂居平阳界,还置郡”。领县三:永安(今孝义一带)、隰城、介休”。这时的西河郡完全脱离了汉时西河郡的地域。治所侨居平阳境,所辖三县,都在吕梁山的东麓,与“西河”越来越远了。 </p><p class="ql-block"> 隋朝也设西河郡。《隋书 地理志》记载:“西河郡后魏置汾州,后齐置南朔州,后周改曰介州。统县六,户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一”。分别为隰城、介休、永安、平遥、灵石、绵上,均在吕梁山东麓。</p><p class="ql-block">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西河郡为浩州,三年复为汾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汾州为西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汾州。西河郡虽没有了,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改隰城县为西河县(现汾阳)。西河县名一直使用到明朝。</p> <p class="ql-block">[离石汉画像石博物馆 图片]</p> <p class="ql-block">  西河郡的郡治,从河西的关中,越过魏长城到陕蒙交界的平定。又跨河迁移到吕梁山西麓的离石,又东跨吕梁山移到晋中平原西缘的隰城(今汾阳)。 西河郡的辖境,由黄河两岸秦晋蒙三地三十六县,变为秦晋黄河两岸十三县,再变为黄河以东·晋中西部的数县,说明中原王朝国力的日渐衰落,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深。汉代名郡——西河郡,唐至明初演变为西河县。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改西河县名为“汾阳”。本世纪初汾阳城关镇分设西河乡,现变为西河街道。西河郡消亡了,成为人们传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离石]</p><p class="ql-block"> 位处吕梁地理中心,吕梁山西麓,北、东、南三面高,西部低。北川、东川、南川在离石城西交汇,形成三川河。三川河流域古为离石境域,位扼秦晋东西要冲、隰岚南北交通要道,是谋定天下,拱卫山河之要地,这是历史上西河郡治移驻离石的主要原因。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离石,历经从邑县、郡州到市区建制的演变。</p><p class="ql-block">[汾阳]</p><p class="ql-block"> 位处吕梁山东麓、晋中盆地西缘,素有“秦晋旱码头”之称。沿汾阳·向阳峡三十里河谷通道,翻越吕梁山·黄栌岭后,沿东川河谷一路西行,是晋中盆地前住晋西吕梁山区<b>最便捷的地理通道</b>,成就了历史上汾阳的辉煌。全程借助天然河谷通道行走,地理条件最优。直到今天,太中银铁路还是沿着这条线路修建,青银高速、307国道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条线路附近修建的。</span></p><p class="ql-block"> 春秋置时为瓜衍县,战国、秦、汉为兹氏县。西汉时在吕梁山西翼三川河流域置隰成县,属西河郡,东汉时撤销,故治在今柳林县穆村西。西晋时徙隰成县治于兹氏境,玆氏县改名隰城县。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改隰城县为西河县,宋、金、元均为西河县。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改县名为“汾阳”,兼为汾州府治所,清因之。西河县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使用了八百五十多年。本世纪初,汾阳城关镇拆分为街道和西河乡,后来,西河乡改为西河街道。 </span></p><p class="ql-block">[美稷县]</p><p class="ql-block"> 西汉县名。最初治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为西河属国都尉治所。公元50年,东汉光武帝允许南单于率部入居西河郡美稷县就是指这里。东汉永和五年即公元140年匈奴发生内乱,西河郡治南移离石,领十三县。将美稷南移驻离石左国城。《晋书》载:“今离石左国城即单于所徙庭也”。“庭”即为首脑机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郡县制】是在中央集权体制下,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郡制起源于秦国,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的地方政治体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遂遍行于全国。秦时分天下36郡。郡,古代行政区域。秦代以前比县小,秦以后比县大。</span></p><p class="ql-block"> 汉承秦制,东汉顺帝时全国有105郡国。国指诸侯王国,武帝以后,国的地位相当于郡。一郡所统之县,一般约为20县左右。汉代县,面积一般为方百里。汉代列侯所食之县曰侯国,皇后、公主所食之县曰邑,有少数族居住之县曰道。</p><p class="ql-block"> 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州县制取代了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专制制度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中国国土上,有一条看不见的线。这条线北起黑龙江省黑河,一路向着西南延伸,直至云南腾冲。1935年,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通过数万个数据一点一点在地图上摸索出这条线。那是一条从熙熙攘攘变得人烟稀少的分界线——“胡焕庸”线。</p><p class="ql-block">  胡涣庸线和400mm等降水线几乎重合,是人口分布密度线,也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自然分界线。内蒙中部地区就在这条线附近,是农耕和游牧过渡区,秦汉中原王朝国力强盛时控制了这一带,当衰弱时游牧势力又扩展到这片地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西河郡治所也与400mm等降水线密切相关,在此线附近都是短暂的。西河郡治所逐渐向东南方梯级后移,由陕北平定(今神木大柳塔东, 准格尔古渠)移到吕梁山西麓的离石,再迁移吕梁山东麓晋中平原西缘的汾阳。这是自然环境的原因,更主要与中原王朝国力的衰弱密切相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