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飞虎队纪念馆座落于芷江机场东边,距县城2公里,是为了纪念陈纳德将军为首的空军“飞虎队”,对日本空军和地面部队进行了毁灭性打击,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建立,2005年建成。整个纪念设施由新建的”飞虎队”纪念馆、当年的空军指挥塔和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三栋建筑物构成。2016年12月,“飞虎队纪念馆”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h3><h3>新建的“飞虎队纪念馆”占地1500平方米,外形是一座两架飞机型的环形建筑,馆内四个展厅以高科技的手法进行了场景复原,以大量的珍贵文物和照片再现了美国”飞虎队”在中国抗战期间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生活场景。纪念馆附近围绕原中美空军指挥塔,布置了和平之光、正义之剑、友谊之花、“飞虎将军塑像”、“飞虎队”队徽塑像五大雕塑,此外,还树有中、美、苏三国空军纪念碑,是中国国内唯一一家全面反映“飞虎队”援华抗战的史绩陈列馆。</h3><h3>抗日战争期间美国空军英雄陈纳德应国民政府(宋美龄)邀请,带队组成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大队来大陆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以芷江机场、昆明机场等为空军基地,对日作战。1941年12月,美国志愿航空大队在昆明进行了第一次对日作战,取得了0:9无损失的辉煌战果。1945年9月,芷江保卫战(又称湘西会战),双方参战兵力28万余人,历时42天,“飞虎队”出动战机2500余架次,轰炸机183架次,歼敌1万余人。</h3><h3>中国军民盛赞美国志愿航空大队是插上翅膀的老虎,从此,”飞虎形象”就成了航空队的队徽。</h3> <h3>飞虎将军塑像</h3> <h3>碑文</h3> <h3>中美空军指挥塔</h3> <h3>指挥塔内各办公室</h3> <h3></h3><h3>在抗日战争历次战争中,”飞虎队”击落了2600架日机,击沉和击伤了总重量达220万吨以上的日本商船和海军船只,击毙了6.67万以上的日军,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毁灭性打击。</h3><h3>全面入侵中国后,日本控制了中国的港口和运输系统。为突破日本的封锁,“飞虎队”担任二战中国战场的国际交通大动脉滇缅公路北南两端的枢纽——昆明和仰光的空中防务。”飞虎队”从印度接运战略物质经缅甸到中国,要飞越西藏高原、云贵高原,航线十分艰险,人称“驼峰航线”。”飞虎队”为打通盟军与中国抗战部队空中通道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飞虎队”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英勇奋斗、流血牺牲,共有2500名”飞虎队”队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h3><h3><br></h3><h3>陈纳德将军雕像</h3> <h3>“飞虎队”精神尤为珍贵,值得世人传承和弦扬。坚信正义一定战胜邪恶,坚决维护正义是“飞虎队”精神的核心,他们不远万里、远涉重洋,克服重重困难,志愿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是“飞虎队”精神的集中体现。驾驶飞机从印度运送战略物质到中国要飞越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风险很大,有可能机毁人亡,抗战期间”飞虎队”牺牲的2500人大多牺牲在”驼峰航线”上。但队员们迎着风险上,没有半点退缩。最悲壮的场面莫过于”飞虎队”队员准备驾机启航轰炸日本九洲、陈纳德将军为他们送行的场面,这是一项十分光荣的使命,但又是一次有去无回、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战斗(飞机从昆明或芷江起飞,轰炸完日本无油返回)。”飞虎队”队员英勇赴战、视死如归。称得上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h3> <h3>1994年5月,陈纳德遗孀陈香梅女士来芷江凭吊“飞虎队”英雄,并深情题诗:“春暖三江杜鹃红,铁鸟飞来展雄威,芷江本是英烈地,中美情谊五十冬。” </h3><h3>2003年,芷江连续举办了4届国际和平文化节,先后有2000多名”飞虎队”队员前来参加。</h3><h3>2005年,为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率领的”飞虎队”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的杰出贡献兴建了“飞虎队”纪念馆。</h3><h3>2010年,“飞虎队”纪念馆和美国陈纳德纪念馆缔结为友好纪念馆。</h3> <h3>芷江受降旧址、“飞虎队”纪念馆位于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境内,面积4万多平方米。旧址主要包括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中国战区受降旧址(包括受降会场旧址、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旧址、何应钦办公室旧址)、受降史料陈列馆、受降亭等。2005年11月旧址被中宣部授予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3><h3>1945年8月21日,代表百万侵华日军的今井武夫副总参谋长一行奉侵华日军司令岗村宁次之令,由南京飞抵芷江进行乞降会谈,交出了在华兵力部署图,接受了令其陆、海、空三军缴械投降命令备忘录。”芷江受降”宣告了侵华日军的彻底失败,写下了我国近代史上抵御外敌入侵取得彻底胜利的光辉一页。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史实,1947年2月,国民政府在受降地建“受降纪念坊”一座,1985年开放,1995年新建纪念抗战胜利纪念馆,现在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蜚声海内外。</h3><h3><br></h3> <h3>受降纪念坊建于1946年2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全球六大凯旋门(罗马、柏林、米兰、巴黎、芷江、平壤)之一。坊上嵌刻有蒋中正、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于右任、孙科等的题词和《芷江受降坊记》206字铭文。</h3><h3>受降旧址由受降会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何应钦办公室三栋魚鳞板双层木结构平房组成。1945年8月21日至1945年9月8日,何应钦在这里主持了震惊中外的日本投降典礼,签发了载有投降详细规定命令备忘录24份,部署了全国16个受降区102处缴械点的受降工作等,完成了接受日军投降全部实质性准备工作。</h3> <h3>十分遗憾,来到芷江受降坊已近傍晚,我们一行只能外观,期望有机会再来实地参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