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4:44,抵香妃故园,现扩展成“香妃园”。</h3><h3> 増添了许多园林景观,安排了诸多如开园仪式、当地婚嫁等表演。深不以为然。</h3> <h3> 我更愿意称它为“阿帕克霍加墓”。坐落于喀什东郊的浩罕村。建于1646年,迄今已有379年的历史。原是由一处门楼、小礼拜寺、大礼拜寺、教经堂、主墓室五部分组成。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建筑群,也是伊斯兰教圣裔的陵墓。占地2公顷。虽然历经风吹沙蚀已无华丽感,但从建筑物外的彩绘与砖雕等装饰,依然可见当时家族曾经的辉煌。<br></h3><h3> 第一代是传教士阿基·买和买提·玉素甫霍加。后长子阿帖克霍加继其衣钵,成为明末清初喀什伊斯兰教“依禅派”著名大师,曾一度夺取叶尔羌王朝的世袭政权。香妃是其重侄孙女。</h3><h3> </h3><h3> </h3> <h3> 宿喀什。</h3><h3> 云南团美食家建议去一家手抓饭很有盛名的餐厅,虽离住地有27公里,还是欣然前往。很遗憾,赶到才19:00许,已关门谢客了。只能再回离住地不远的“海尔巴格”。在经过喀什最热闹区时,出租司机指着街面上不多又匆匆的行人,告诉我们现在的喀什十分安稳,几年前这时分正是满满的人群与喧嚣。</h3> <h3><br></h3><h3><br></h3> <h3>第十一天(28日)</h3><h3> 9:40,观喀什古城的开城仪式。还是颇具新疆风情的载歌载舞。</h3> <h3> 在古城墙边留影的同时,一条醒目的横幅吸引了我:“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的抱在一起!”喀什的石榴颇具盛名,此地此时,感觉这条标语是多么的形象与贴切。</h3> <h3>15:30至巴楚县阿纳库勒乡的红海湾景区。</h3><h3> 巴楚素有“胡杨之都,丝路之驿“之称。汉名“尉头国”,是张骞出使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城门上写着唐代称谓“尉头洲”。</h3><h3> 有言:“不到巴楚,不知胡杨之壮美;不见胡杨,不知生命之辉煌。”今天,终于可以一见了。</h3> <h3> 城门前,一池残荷吸引了我。想起少时读《红楼梦》,黛玉言只喜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此句,便深深入心,似见那枯荷、似闻那雨声,似倚雕栏揽着那份闲愁······</h3> <h3> 入城内,过一片民族手工业作坊,眼前便黄叶如染,满目苍劲。蓝天艳阳之下,灰黄沙土之上,胡杨们绽放得那么肆意。相对江南柳树的轻柔飘逸,各种花卉的绚丽多姿,胡杨有一种其他植物无法企及的美。</h3> <h3> 世界上绝大部分的胡杨生长在中国;中国90%以上的胡杨生长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巴楚的胡杨是公认最美的。</h3><h3> 胡杨树,维语:“托克拉克”,意为:“最美的树”。</h3> <h3> 胡扬以其鬼斧神功之形态;磅礴向上之气势;坚韧不拔之意志;不屈不挠之精神;傲然挺立于大漠之中,生动演绎着自然生命之顽强与壮美。</h3> <h3> 走过古木栈桥,漫步于城池、驿站、十里长亭的古道小径,仿佛看见大漠上腾起的狼烟,夕阳里渐行渐远的驼队马帮,来自中原、南亚、阿拉伯、希腊、罗马的僧侣、使者等在这里不期而遇或擦肩而过,千年丝路传奇在此重现。丛林中悠然闲散的牛羊,使尉头古国风情更为浓郁。</h3> <h3> 漫步其中,曲径通幽。胡杨、河水、绿洲、戈壁交相辉映,展现了塞外边疆的独特自然韵味。</h3> <h3> 红柳,沙漠中与胡杨齐名的剑客。她能把流沙掩埋的枝干变成根须,再从沙层表面冒出一丛丛细枝,在贫瘠的沙漠中与胡杨不离不弃。</h3> <h3> 夕阳西下,整个河面似被一层金色的薄纱笼罩,行于河边,如置身塞外水乡。四周胡杨环绕,天然自成的一片片芦苇摇曳其间,倒映在微波粼粼的水中。一种宁静与恬然从内心深处冉冉升起。</h3><h3> 宿巴楚。</h3> <h3>第十二天(29日)</h3><h3> 9:30开车,一天均于归乌市途中。穿窗外望,胡杨或近或远,或密或疏,坚韧又孤寂的站于公路二旁,一路相随。</h3><h3> 18:00许,大巴停于塔里木河沙雅大桥畔。团长给一小时游憩。</h3> <h3> 这里是塔里木河干流沙雅段。河面很宽,但水很浅很少,用“干流”称之,甚感中肯。</h3><h3> 此故,今日所见之胡杨,与昨日那份挺拔艳丽,生机勃勃迥然不同。一棵棵虽死犹生的胡扬树,更彰显其杰出的品质。</h3><h3> </h3><h3><br></h3><h3><br></h3> <h3> 胡杨,是荒漠地区特有的珍贵树种,她耐酷暑抗严寒,可在正负39度气温条件下生存;极耐干旱,可于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地区生长;耐盐碱抗风沙,可御每秒26米的大风。具极强的生命力。</h3> <h3> 千百年来,胡杨毅然守护在边关大漠,防风固沙留水。对稳定荒漠地带的生态平衡,调节绿洲气候和形成森林土壤具重要作用,也是荒漠地区农牧业发展的天然屏障。被誉为“沙漠守护神”。</h3> <h3> 其干硬的枝条在烈日与风沙的摧残下,却显现出千姿百态又各具特色的奇特造型;千年伫立千年孤独之下仍无怨无悔站于大漠天地之间。虽然早已了然胡杨有“沙漠生命之魂”之称,但不亲眼目睹,真不能想见其生命竟会是如此坚韧与凄美。</h3><h3> “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h3><h3> 壮哉,胡杨!美哉,胡杨!</h3><h3> </h3> <h3> 除了震撼与感动,那份对生命之美的感悟深深沉淀于心中。</h3> <h3> 宿沙雅县。</h3><h3><br></h3><h3>第十三天(30日)</h3><h3> 地处塔里木河中游,渭干河下游的沙雅县城,是古丝绸南北两道中的交通干线,是汉唐时期西域政治、经济集中的城堡密集之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胡杨林。</h3><h3> 从沙雅县城出发往东南行,穿过乡镇村落,绕过果园棉田,经过红柳荒滩,9:15至沙雁湖景区。</h3><h3> </h3> <h3> 秋日的沙雁洲上,胡杨灿灿,鸟呜啾啾。沙雁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游戈飞翔。</h3> <h3> 沙㕍洲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塔里木河正从其北部的边缘穿过,从而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环境。是一个集湿地胡杨、戈壁胡杨、沙漠胡杨和水胡杨于一体的胡杨综合景观旅游区。犹如胡杨、塔河、沙漠旅游的浓缩版。</h3> <h3> 远古以来河水的改道和沙漠化的加剧,形成了如今存活的水胡杨与沙漠胡杨。</h3> <h3> 看着纤细俊秀的水胡扬,又是一番惊叹在胸:极耐干旱的她还能浸泡于水中?</h3> <h3> 沙漠胡杨以其独特的饱经磨难感挺立在那里。粗壮的身躯或弯曲或倒伏,或仰天长啸,或默默无语,却都豪气万丈。站于她们面前,除了赞叹、惊讶,抑或沉思,还有就是对生命的无限敬仰。</h3><h3> 这些被称为“活化石”的胡杨,都以自己的那份特立独型,展现着最豪迈不羁的沧桑美。</h3><h3><br></h3> <h3> 湿地胡杨占居面积最大,其旺盛长势与茂密程度十分罕见,远远望去似乎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缩影。漫步于林间水边,犹如忽而穿行在沙雅最美的胡杨风景画中,忽而面对无数个千年、百年和数十年的老者、壮者、少者,听她们讲述着亲身经历的塔里木河史诗。</h3> <h3>刘政委与我。</h3> <h3>也想站成树的四姐妹。</h3> <h3> 戈壁胡杨与沙漠胡杨都能把根深深扎入地下,在几十米甚至百米之下吸收水分,在一片荒漠中挺着胸膛阻挡着肆虐的风沙。</h3><h3> 看着戈壁胡杨的身躯,干枯、龟裂、扭曲、古朴、奇特,貌似枯死的树干依然屹立不倒,甚至会生长出鲜活的新生命。这种生死相依的奇迹,让人见证了塔里木上千年至今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独一无二的胡杨生命史。</h3><h3> </h3> <h3> 14:46,至阿克苏新和县加依村。有“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名誉。</h3><h3> </h3> <h3> 尘土飞杨的泥土路两旁都是民居,进入之后几乎家家都做手工乐器,并供游客参观购买。</h3><h3> 这里应该是新疆最基层的村落,比较真实的生活现状。当地村民给人淳朴友善的感觉。</h3> <h3> 每家都种着葡萄。深秋时节依然长着一串串葡萄,随买随摘。三元一公斤。新疆新鲜葡萄确实别样的甜醇味美。</h3><h3> 宿库尔勒。</h3> <h3>第十四天(31日)<br></h3><h3> 9:00出发,行车八小时,又见一路荒凉。</h3><h3> 16:00,至交河故城。</h3><h3> </h3> <h3>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br></h3><h3> 唐·西域最早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设于此。也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车师前国”的都城。</h3> <h3> 交河故城是车师人于公元前二世纪至五世纪开创和建造。南北朝与唐朝达到鼎盛。元末察合台时期连年战火,交河城毁损严重;蒙古统治者又强迫当地居民放弃传统佛教信仰改信伊斯兰教。在精神与物质双重打击下,交河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h3> <h3> 交河故城在历经几千年风雨沧桑后,城市建筑布局主体结构依然能奇迹般保存下来,得益于干燥少雨的当地气候。城内官署、佛寺、佛塔、街巷,以及作坊、民居、演兵场等遗迹依然可见。</h3> <h3> 一团友很有创意的坐在世纪交界处(其左手边是世纪前遗址),静静等待最佳摄影时刻,思维则穿越着时空······高手拍下了这值得记录的一刻。</h3> <h3>穿孔而过的夕阳。</h3> <h3>晚餐,团长政委特意安排了新疆的烤全羊。</h3><h3> 二度品尝新疆的烤全羊,仪式感很强烈,但总感没什么特别的美味。如此享有盛名,应该是我等没有幸尝到正品?</h3> <h3> 宿吐鲁番。</h3><h3><br></h3><h3>第十五天(11月1日)</h3><h3> 9:00出发。10:00至火焰山。</h3><h3> 火焰山位于吐鲁番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赤红色砂砾石和泥岩组成。维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h3><h3> 其山寸草不生,飞鸟匿踪。每入盛夏,酷日当空,赤褐山体砂岩灼灼闪光,炽热气流翻滚上升,如烈焰熊熊,故名火焰山。</h3> <h3> 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让其名远扬,成为新疆的著名景点。刚入景区门,便见定海神针高耸入云。火焰山前供奉着西天取经的四位神圣。</h3> <h3> 特意急行军二十分钟许,贴近赤红龟裂山体一观,此时气温为5度; 此处海拔为零米。</h3> <h3> </h3> <h3> 11:00至葡萄沟。</h3><h3> 吐鲁番的葡萄沟,南北长约八公里,东西宽约二公里,是火焰山下的一处峡谷。沟内有布依鲁克河流过,主要水源为高山融雪。因盛产葡萄而得名。</h3><h3><br></h3><h3></h3> <h3>12:00许观坎儿井。</h3><h3> 新疆的特殊水利工程形式—坎儿井,始创于西汉。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h3><h3> 坎儿井,是“井穴”之意;《史记》记为“井渠”;维语称:“坎儿孜”。</h3> <h3>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普遍于新疆吐鲁番地区。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总数达1100余条,全长约5000公里。</h3> <h3> 简约而言,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h3><h3> 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处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从而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荒漠变桑田。</h3><h3> 站在此视频前,深深地惊叹着古人的睿智!</h3> <h3> 出坎儿井景区大门,南疆行的全部游程结束,全团在此合影留念。</h3><h3> 回乌市天色已暗。云南团五人四入“海尔巴格”尝新疆美食,尽兴而别。</h3><h3> 宿乌市原宾馆。</h3><h3> 次日,我先于四位老师,于晨6:30踏上返沪归程。</h3><h3> </h3><h3><br></h3><h3><br></h3><h3> </h3><h3><br></h3> <h3> 此次随琼森团15天南疆行,穿天山、过绿洲、走大漠、上高原、观古城、入乡村、赏胡杨、尝瓜果、品美食,一路惊奇不断。真可谓:不到新疆不知华夏之大;不到南疆不知新疆之奇。</h3><div><h3> 季羡林先生曾言:“世界上只有一个地方,将华夏文明、印度文明、罗马文明与埃及文明这四大人类文明汇聚一点。这一点,不在别处,就在新疆南疆。”</h3><h3> 南疆,真是一个值得好好一见的地方。</h3><div><h3> </h3><h3><br></h3></div></div><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