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今年的北风似乎没有往年凛冽。我赶个“时髦”,乘着一元公交,载着一路的冬日暖阳,听着一车的大爷、大妈高谈阔论郑万高铁通车后的种种激动。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我们“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平顶山西站。</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专家说过,交通有多便利,经济就有多发达。好兆头,沉寂多日的经济终于有望“风生水起”了!平顶山到南阳,高铁票上时间34分钟,实际用时32分。从没有这样的速度,可以说瞬间挪移,就实现了一座城到另一座城的切换。好不快哉!此行的目的是参加河南省校本教研暨省级重点课题推进活动。来自全省各地市的400多位代表齐聚历史名城南阳,即将开始一场思想的交融,教育科研的异域碰撞。很庆幸在三天的时间里,我以仰望的姿态层层叠叠地收获了惊喜和激动,赞叹与欣赏。举目四望,我们河南的教育人原来也带着“发光系统”、“高亮宽屏”。要声有声,要个有个,要貌有貌,关键是要才有才。</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逆风飞翔增力量 温柔女子也刚强】</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缘散缘又聚。前段青岛学习结识了素锦。她静下来时如一朵祥云温婉沉静,说起话来又似山涧小溪叮咚作响,做起事来又干脆利落。这次和她共处一屋,我又被她的执着坚定所吸引。走路生风的女子,行李中各类学习资料占据了大半空间。九成宫醴泉铭钢笔字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学笔记,名师工作室读书笔记,还有厚的薄的记录本......她说这是她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完成的每日必修课程,雷打不动。她说自去年5月份到现在,一年半多的时间,每天无论多晚都要练习一张钢笔字,已经练了好几本了。看着自己的字日渐有型有款,甘之如饴。这样的坚持让她不敢懈怠每一个字。临摹的作品笔笔遒劲,字字透着原作的精魂;读书笔记似乎是印刷体,每一页都顾盼生姿,清雅宜人。这样的姑娘简直被自律附了体,还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她一往无前的方向?逆风飞翔,力量却在不断增长,终会迎来强大的自我,素锦将自律做到了极致。每一个四两拨千斤的人物,究其过往都曾有过千钧压顶的磨砺。也许“不疯魔不成活”即是此理。</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这个可爱的姑娘不仅给我带来了一场关于以后行走方式的革命,还做了我的“信息技术2.0版本”的培训师。我一直想熟练掌握的微信语音识别和图片转文字的“魔法功能”在她的点拨下顿悟,使我这个愚钝的人心情大好,又掌握一门技术的快感充满了整个学习过程。</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于无声处听惊雷 千里莽川见锦瑟】</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开幕式上,河南省基础教研室和南阳市教育局的相关领导一并在前台台就坐。主持人是个高高大大的小伙子。台风稳健,声若洪钟,一开口便环绕整场,即刻聚焦于此。在他的磁力引荐下,西南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范蔚教授以《基于学校更新的校本教研》为题开讲。范教授首先以校本教研的特点“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层层展开辨析。揭开校本教研的面纱,一个灵活开放、主题多元、智慧和美的校本教研图像清晰呈现。它和我们每天的教育生活相依相偎。可以小到一节课,一次基于问题的对话,一次关于成与败的反思......</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范教授又以北京十一学校、重庆谢家湾小学的特色校本教研为例,生动阐述了校本教研名片化的基础是学校理念的更新。学校也是有气象的,特别是涉及教育理念、制度、环境、文化、质量等的改进、更新或提升,有品质、有特色、有追求的治学理念才是一所学校的文化生态。在它的晴朗天空下,师生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哲学信息等内涵才会汇聚,进而形成学校的课程特色、文化符号。校本教研的意蕴何在?我们应该达到的基本认知是什么?—学校应该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应该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要通过“合作教研,行动跟进”共同指向师生、学校发展。范教授还指出,享受职业的尊严和幸福,用情、用心、用智慧投入的价值必定是高位的。而这些工作中的投入,就是高质量的校本教研的雏形。学校理念的更新是校本教研的重要支撑,而校本教研又反过来促进学校理念的向下扎根。范教授两个多小时的阐述既中肯、理性,又富含大量可操作、易吸收的时代元素,不得不说是校本教研领域的“大咖”。随后省教研室的杨主任又进行了精准点评。他提出了校本教研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究竟为谁而教?又为谁而研?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明晰。在实际教研中,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小处入手,深处推移,品质教研。</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听君数语言有尽 慨当以慷意无穷】</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一天的省级重点课题开题和中期报告的交流和研讨活动,更让人在静听中获得了教育科研的价值引导。省教研室的语文教研员张琳老师可以说是河南省小语界的“高参”。共20多个省内不同地市的重点课题的开题和中期报告的交流,每一个她都进行“面批”。没有柔性指点,含糊之辞,有的只是问题聚焦,直面突击。她的每一次点评都发人深省。对课题的研究方法泛泛而谈时,她当机立断,正面提问:针对内容,聚焦行动,不要顾左右而言他;针对课题语言空洞无物时,她一语道破:做课题就是要看到变化,重要的还是内在的变化,要通过你的研究清晰地呈现出来;针对夸大其辞,片面分析占据思维上方的论述,她不留情面地指出:我们不要陷入误区,用自己的闪光点代替所有,用想象代替现实。课题研究也是教育科研,表达要严谨、全面。针对课题选题侧重于经典文化方向,她语重心长地指出,统编版教材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国家意志、民族传承、文化内涵。因为文化领域的不安全是最大的阴霾。以经典文化的研究为切入点是明智之举,但要做实做透,不要做面上功夫。张琳老师的精准发问和理性解答让与会的老师获益匪浅,找到了课题研究的“密钥”,也认识到了自身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此次出行,最大的感慨还有我们的河南教育同仁“慧根”深、“慧眼”明者甚多。上午范教授的报告一结束,南阳的一位老师就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出了报告精髓。课题交流还未结束,就有才思敏捷者在群中送上小诗。课题交流一结束,郑州一中的老师就制作了课题交流报道,畅述了自己的收获和思考。这些未曾相识的教育同仁让人叹服,同时也启思我们的行走路径和方式—深挖井,少挖坑;重行动,勿空瓶。</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突破,而非固守。唯愿以后行走途中,以理性的思索、同伴的智慧引领,冲破自己狭隘的思维藩篱,去粗糙浅论,扔华而不实,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实实在在的突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