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为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龙山中心小学积极组织一线教师到福州、厦门等地参加教育教学观摩活动。为了将学习效果辐射到大部分教师,学校于12月6日开展“走出去 带回来”同课异构教研活动。</h3> <h3> 本次执教的郑桂琴、沈爱勤、钟玉星三位老师均于10月26至27日到厦门参加了“第十届名师优课——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系统性培训”。</h3> <h3> 她们本次同课异构的课题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七单元21课《文言文二则》中的《书戴嵩画牛》。</h3> <h3> 课上,三位教师均能立足文本,抓住重点,以突破字、词、句为基础,重点指导朗读,理解意思,把握思想。</h3><h3> 同中有异,上出自己的特色。三位教师又能在把握教学重点的同时,有所侧重与创新,上出自己的特色。</h3> <h3> 桂琴老师,踏踏实实地引导学生突破词、句难点,在指导朗读上花了大功夫,教会了学生读文言文不但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读出韵味。</h3> <h3> 学生演绎“抚掌大笑”。</h3> <h3> 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h3> <h3> 爱勤老师,以之前所学为基础,和学生们一起总结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再放手让学生根据所学方法理解文章意思,帮扶结合,将课堂还给学生。</h3> <h3> 小组合作学习</h3> <h3> 学生演绎杜处士及牧童不同的“笑”,用自己的话讲故事。</h3> <h3> 玉星老师,巧妙设计,让学生自由选择苏轼、杜处士、牧童三个角色进行演绎。学生于学习后以自己的理解演绎出文章的主要人物,惟妙惟肖,学习效果良好。</h3> <h3> 同桌合作、小组合作。</h3> <h3> 三位同学演绎苏轼、杜处士及牧童。</h3> <h3> 经历碰撞才能擦出更亮的智慧火花。三堂课后的评课将活动推向了高潮。三位执教教师分别向在场的教师们分享了自己对本课的设计理念及备课中所结合的优课学习经验。参加活动的教师们也提出了自己对于三堂课的不同看法及建议。</h3> <h3> 三位执教教师还分享了自己在“第十课名师优课”观摩学习中的收获,让不能亲临现场的教师们也能学习到活动的精神。</h3> <h3> 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设计风格、不同的实施途径来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这对执教教师本人是一次提升,对于观摩教学的教师们而言也是一次极佳的学习机会。</h3> <h3> 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10月30日中心校教导室就组织了三位开课教师进行了选课题和集体备课。之后,三位教师便着手研读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磨课……</h3> <h3>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因为三位教师的努力,才有今日的课堂呈现。</h3> <h3> 一场教研活动为教师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相信,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活丰富了,同事间的关系融洽了,教学研究的氛围浓厚了,龙山的教育也会越来越出色。</h3>